《蘭臺軌範》~ 卷二 (13)
卷二 (13)
1. 虛勞
2. 《金匱》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赤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古人所謂虛勞皆是純虛無陽之症,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誤治必斃。
近日吐血咳嗽之病,乃是血症,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也。
白話文:
【《金匱》】
對於一般健康的男性來說,如果脈象顯得特別大,這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同樣地,極度虛弱的脈象也表示勞累。如果一個男性的臉色顯得很蒼白,通常代表他可能有口渴的問題或有失血的情況。突然出現喘息和心悸,且脈象浮動,這顯示體內有虛弱的情況。若男性的脈象呈現虛弱、沉澀,沒有發燒或發冷的症狀,但有呼吸困難、腹部緊繃、小便不順暢、臉色紅白交錯、偶爾會眼睛閉不上和流鼻血、下腹部脹滿,這些都是因勞累所致。
勞累所導致的疾病,其脈象常見浮大,且手腳容易感到煩躁不安,這種情況在春夏兩季會更嚴重,在秋冬兩季則較好轉。在陰寒的環境下,可能會有精液自流的現象,並伴隨腰膝酸軟,行走困難。如果男性的脈象浮弱且澀,這可能代表他無法生育,且精氣清冷。
對於健康的一般男性,如果脈象虛弱細微,他很可能有盜汗的問題。當人進入五六十歲,如果他的脈象變得粗大,這可能是關節炎的徵兆,且疼痛感會沿著背部蔓延。如果同時有腸鳴音,或有頸部側邊腫大的情況,這通常是由勞累引起的。脈象沉澀且緩慢,被稱為脫氣。這類型的人如果快走會感到呼吸困難,且手腳冰冷,腹部脹滿,甚至會有拉肚子,食物不易消化的問題。
脈象弦而大,弦代表身體機能下降,大則表示脈象空虛,機能下降表示體內有寒氣,脈象空虛表示體內虛弱,寒氣與虛弱互相影響,這被稱為革脈。女性有此脈象可能會有流產或月經失調的問題,男性則可能會有失血或精液流失的問題。古人所說的虛勞,都是純粹的虛弱,缺乏陽氣的症狀,與近來的陰虛火旺、咳嗽帶血的情況剛好相反,如果誤診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近來咳嗽帶血的病情,其實是血癥,雖有些類似虛勞,但實際上並非虛勞。
3. 《病源》
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六極者,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肌極,六曰精極。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陰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
五蒸:一骨蒸,根在腎。二脈蒸,根在心。三皮蒸,根在肺。四肉蒸,根在脾。五內蒸,亦名血蒸,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根在五臟六腑。又有二十三蒸,各有證名。
肺勞者,短氣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苦直,不能嚥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此乃五臟之勞。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虛勞病症,包含了五勞、六極和七傷的定義。五勞包括:一是過度用腦,二是過度思考,三是心力耗損,四是過度憂慮,五是身體消瘦導致的勞損。
六極指的是:一是氣力耗盡,二是血液虧虛,三是筋絡疲憊,四是骨骼衰弱,五是肌肉無力,六是精氣枯竭。
七傷則是:一是受寒影響了生殖系統,二是生殖器萎縮,三是生殖器緊繃,四是頻繁射精,五是精液稀少且下部濕潤,六是精液清冷,七是頻繁小便,但排尿困難。
五蒸是指五種蒸熱的病症,分別由五臟引起:一是骨蒸,根源在腎;二是脈蒸,根源在心;三是皮蒸,根源在肺;四是肉蒸,根源在脾;五是內蒸,又稱血蒸,會出現外寒內熱的症狀,手摸骨頭感覺到內部非常熱,根源在五臟六腑。另有一種說法有二十三種蒸熱病症,每種都有其特徵。
接著詳細描述了五臟勞損的症狀: 肺勞的人會感到呼吸短促,臉部浮腫,鼻子對香臭沒有感覺。 肝勞的人會出現面色乾黑,口中有苦味,精神不易集中,有恐懼感,不能單獨睡覺,視力減退。 心勞的人會常忘事,大便困難,偶爾會拉稀,口腔內易生潰瘍。 脾勞的人會感到舌頭僵硬,吞嚥困難。 腎勞的人背部活動困難,小便不順暢,尿色偏黃紅,排尿後仍有殘留,下體內有疼痛感,下體濕潤且可能長瘡,小腹有飽脹感。以上都是五臟勞損的表現。
4. 虛勞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頭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桂枝(二兩),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脈極虛芤遲,乃為虛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湯。若嗽血而脈數者,乃陰虛之症,與此相反,誤用必斃。
薯蕷丸(《金匱》),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主之。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曲,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十分),芎藭,芍藥,白朮,麥門冬(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杏仁(六分),乾薑(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大黃䗪蟲丸(《金匱》),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此丸主之。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蠐螬(一升),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血乾則結而不散,非草木之品所能下,必用食血之蟲以化之。此方專治瘀血成勞之症。瘀不除則正氣永無復理,故去病即所以補虛也。
治夢泄精方(《千金》)
韭子(一升)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立效。
羌活補髓丸(《千金》),療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
羌活,川芎,當歸(各三兩),桂心(二兩),人參(四兩),酥(一升),大麻仁(二升,熬,研脂),棗肉(一斤,研脂),牛髓,羊髓(各一升)
上十味,先篩前五味為散,後用棗肉、麻仁打勻,再下二髓及酥,重湯煮之,為丸桐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三服。
肘後獺肝散(《金匱》附方),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
上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骨蒸方(《千金》),療熱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兩鼻孔張,日西即發。
龍膽,黃連,瓜蔞(各一兩),梔子(二七枚,擘),芒硝(半兩),青葙子,苦參,大黃,黃芩,芍藥(各半兩)
上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此為純寒之劑,實熱者宜之。
救急療瘦疾方(《外臺》)
炙甘草(三兩)
上一味,小便煮服。用小便奇。此方亦治咽痛。
白話文:
虛勞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出自《金匱要略》):適用於失精,症狀包括少腹緊繃疼痛、陰莖冰冷、頭暈目眩(或單純眼眶痛)、頭髮脫落,脈象極度虛弱、浮大而遲緩。這是由於元氣虧損、失血、失精所致。脈象略有浮動且稍緊,男子失精、女子夢遺,此方均可治療。
藥方:桂枝(二兩)、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脈象極度虛弱、浮大而遲緩,是虛寒的症狀,因此使用桂枝等溫補藥材。若伴隨咳血且脈搏快速,則是陰虛,與此症狀相反,誤用此方可能致命。
薯蕷丸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虛勞、各種不足、風邪百病。
藥方: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熟附子、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十分)、川芎、芍藥、白朮、麥門冬(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杏仁(六分)、乾薑(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大棗(一百枚,製成膏)。
用法:以上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一丸,每劑一百丸。
大黃䗪蟲丸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五勞七傷導致的極度虛弱、消瘦、腹脹、食慾不振。 因飲食、憂慮、飲酒、房事、飢餓、勞累、經絡氣血受損等引起的疾病,伴隨體內瘀血、皮膚粗糙、眼部昏暗,此方主治。
藥方:大黃(十分,蒸過)、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蠐螬(一升)、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枚)、䗪蟲(半升)。
用法: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每次五丸,每日三次。瘀血凝滯不通,一般的草藥無法使其消散,必須使用能化瘀的蟲類藥材。此方專治瘀血導致的虛勞,瘀血不除,正氣難以恢復,因此治療疾病也就是補虛。
治夢泄精方 (出自《千金方》):
藥方:韭子(一升)。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用酒送服方寸匕(約一錢),每日三次,見效迅速。
羌活補髓丸 (出自《千金方》):治療髓液虧虛導致的頭痛、不安、膽腑寒冷。
藥方:羌活、川芎、當歸(各三兩)、桂心(二兩)、人參(四兩)、酥(一升)、大麻仁(二升,熬製成油)、棗肉(一斤,研磨成膏)、牛髓、羊髓(各一升)。
用法:先將前五味藥材篩粉,然後將棗肉、麻仁油拌勻,再加入牛羊髓和酥,加水煎煮,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每次三十丸,每日三次。
肘後獺肝散 (出自《金匱要略》附方):治療寒邪引起的虛勞,也治療鬼疰(一種傳染病),一家多人同時患病。
藥方:獺肝(一個,炙烤乾燥,研磨成粉)。
用法:用水送服,每次方寸匕(約一錢),每日三次。
骨蒸方 (出自《千金方》):治療熱邪引起的骨蒸,症狀包括消瘦、煩躁、胸悶、呼吸短促、鼻孔張開,傍晚症狀加重。
藥方:龍膽、黃連、瓜蔞(各一兩)、梔子(二十七枚,掰開)、芒硝(半兩)、青葙子、苦參、大黃、黃芩、芍藥(各半兩)。
用法: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二次,視情況調整用量。這是純寒性的藥方,實熱症狀適用。
救急療瘦疾方 (出自《外台秘要》):
藥方:炙甘草(三兩)。
用法:用小便煎煮服用,用小便煎藥效果奇特。此方也治療咽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