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1. 卷六
2. 積聚癥痞
3. 《靈》《素》
《靈·百病始生篇》: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四字乃成積之總訣。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氣凝澀,血氣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衄為陽經之血,宜涼。後血為陰經之血,宜溫。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凡積未有不因血而成者。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六元正紀大論》:大積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
《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息積,《素·奇病論》: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積最宜外治。
伏梁,《靈·邪氣臟腑病形篇》: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素·腹中論》: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白話文:
《靈·百病始生篇》中,黃帝向岐伯詢問:各種疾病的起源,是否都來自風、雨、寒、暑、濕氣及情緒波動如喜怒等影響?他指出,情緒過度會傷害內臟,風雨會傷害上身,而清冷或濕氣則會傷害下身。這三種不同部位的氣候條件,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各有不同,他希望瞭解這些傷害如何交匯作用。
岐伯回答,這三種氣候條件對人體的影響各有特點,有的可能從陰性開始,有的則可能從陽性開始。他進一步解釋,情緒失控會傷害內臟,而這種傷害可視為從陰性開始。當濕氣侵襲人體虛弱的部分,疾病就會從下身開始。同樣地,當風雨侵襲人體虛弱的部分,疾病就會從上身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三種不同的病發位置。至於其他更細微的影響,則無法一一列舉。
黃帝又問,積病是如何開始形成,直到最後完全發展的?岐伯回答,積病的開始通常是在人體受到寒冷影響時,而積病的形成則需要時間,這是積病形成的總原則。當人體的氣血運行失常,就形成了積病。
黃帝再問,積病如何發展?岐伯回答,當氣血運行失常,首先會導致腳部感到悶熱,接著悶熱感會擴散到小腿,造成小腿感到寒冷。小腿的寒冷會使血液和氣血凝結,當凝結的氣血上升至腸胃,就會造成腸胃脹氣。脹氣使得腸胃外的水分和泡沫無法散開,日積月累之下,就會形成積病。
如果突然大量飲食,腸胃會感到飽脹。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或用力過猛,可能會傷害到血管。當陽性血管受傷,血液會外溢,導致鼻出血;當陰性血管受傷,血液會內溢,導致便血。鼻出血是陽性血管的血液,應採用冷卻方法治療。便血是陰性血管的血液,應採用加熱方法治療。當腸胃的血管受傷,血液會溢出腸胃,如果腸胃外有寒氣,水分和血液就會互相纏繞,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最終形成積病。所有積病的形成,無一不是因為血液凝結所致。
如果突然遭受寒冷,或情緒受挫,氣血就會向上逆流,導致六條主要經絡堵塞,溫暖的氣血無法流通,凝結的血液無法散開,津液也會滯留,最終形成積病。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對於嚴重的積病,不能輕易進行治療,應該等到病情減輕一半左右再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致命。
《骨空論》指出,任脈的疾病,男性可能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可能出現帶下和腹部腫塊。
在《素·奇病論》中,黃帝問道:有人感到肋下脹滿,氣血逆流,持續兩三年,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被稱為息積,它不會影響飲食,但不能使用針灸或刺法治療。對於積病,應該採取導引和藥物治療,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治癒積病。積病最適合外部治療。
在《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中,心脈微弱且緩慢,可能是伏梁病,位於心臟下方,可能上下移動,偶爾會咳血。
在《素·腹中論》中,黃帝問道:有人的身體、大腿和小腿都腫脹,並環繞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被稱為伏梁,它是風邪的根本原因,氣血溢出到大腸並附著在肓膜上。肓膜的源頭位於肚臘下方,因此會引起環繞肚臘的疼痛。對於這種病,不能輕易移動患者,否則可能會導致尿瀦留和尿瀦留的問題。
4. 《難經》
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腹大如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白話文:
疾病中有「積」與「聚」兩種,我們要如何區分它們呢?事實上,「積」是由陰氣產生的;而「聚」則由陽氣形成。陰氣較為沉重且潛藏,陽氣則輕浮而活動力強。當氣在體內凝結不散,我們稱之為「積」;若是氣聚在一起,則被命名為「聚」。因此,「積」多由五臟功能失調引起,「聚」則通常與六腑的問題相關。積是因陰氣過盛,它一開始會在固定的位置出現,疼痛感也不會離開該部位,其範圍有上下的起始點,以及左右的界限。而聚是由陽氣過剩引起,它出現的初期並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移動沒有定處,疼痛的位置也不固定,我們就是根據這些特徵來區分積和聚的。
五臟引起的積,各自有不同的名稱嗎?分別是在哪個月份、哪一天得到的呢?事實上,肝臟產生的積叫作「肥氣」,位置在左側脅下,形狀像倒扣的杯子,有明顯的頭尾。心臟產生的積叫作「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如手臂,一直延伸到心臟下方。脾臟產生的積叫作「痞氣」,位於胃脘處,腹部膨大如圓盤。肺臟產生的積叫作「息賁」,出現在右側脅下,覆蓋的面積大如杯子。腎臟產生的積叫作「賁豚」,從小腹開始,上達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位置可能上移也可能下移,沒有固定的時間。
5. 《金匱》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心下則痞。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
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䅽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䅽氣。積聚皆有形,䅽氣則無形而有氣耳。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白話文:
老師說:疾病中有奔豚(一種心悸症狀)、吐膿、驚怖、火邪這四種,這些病症都是因受到驚嚇所引發的。又說:奔豚病通常由小腹部開始,向上衝擊到咽喉部位,發作時感覺快要死亡,然後又會緩解,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受到驚嚇或恐懼所導致。
瘦弱的人如果肚臍周圍疼痛,必定是受了風寒,消化系統運行不暢,若在此時使用下瀉法,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如果不加重,則可能造成心下痞滿的問題。
有人問:疾病中有積、有聚、有癥氣,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解釋:積,指的是臟器的病變,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位置。
聚,指的是腑的病變,發作時有固定時間,且疼痛的位置會轉移,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癥氣,是指脅下疼痛,按壓後會有所改善,但疼痛會再發作,這種就是癥氣。積和聚是有形的病變,癥氣則是無形的,只有氣的異常。
患者如果腹部腫脹,但是按壓不會感到疼痛,代表是虛證。如果按壓會感到疼痛,則是實證,可以使用下瀉法。舌苔黃色但尚未使用下瀉法的,使用下瀉法後黃色會消失。如果腹部腫脹時好時壞,這可能是寒證,應使用溫熱的藥物。
脈象像繩索一樣緊繃,沒有固定的節奏,這可能是有宿食在體內。
薤白不能和牛肉一起做湯食用,會形成瘕病,韭菜也是如此。醋和奶酪一起吃,會導致血液凝結成塊。
6. 《病源》
癥瘕,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鱉癥,謂腹內有癥結如鱉之形狀,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癥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變化而作者。
蝨癥,人有多蝨而性好齧之,所齧既多,腑臟虛弱,不能消之,變化生癥。患者見蝨,必齧之,不能禁止,時從下部出,亦能斃人。
米癥,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米不消化,遂生癥結。其人常思米,不能飲食,久則斃。腹內有人聲,有人腹內忽有人聲,或學人語而相答,此乃不幸致生災變,非關經絡臟腑冷熱虛實所為也。服雷丸可愈。
發癥,有人因飲食內誤有頭髮,隨食成癥,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蛟龍病,三月八日,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入腹變成蛇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魚癥,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癥,揣之有形,狀如魚也。
蛇癥,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誤入飲食內食之,其狀常若飢,而食則不下喉,食至胸內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謂蛇瘕也。
酒瘕,人有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遂常思酒,不得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腹內有毛,人因飲食內誤有毛,隨食入腹,則漸漸羸瘦。但此病不說別有證狀,常自言因食毛,以知之。
白話文:
【病症的來源】
癥瘕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身體冷暖失調,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加上與臟腑氣血相互纏結所產生的。當這種疾病不活動,只固定在某個位置時,我們稱之為「癥」。如果雖然有結塊,但是可以移動的,我們就稱之為「癥瘕」。「瘕」字的意義是「假」,意指這種結塊是暫時性的,可以移動的。
【鱉癥】
所謂的「鱉癥」,是指腹部內有結塊,形狀如同鱉。有可能是食用鱉後,遇上寒冷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進而形成結塊;也有可能是食用了各種食物後受寒,食物未能正常消化,進而轉變形成結塊。
【蝨癥】
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很多蝨子,而且喜歡用牙齒咬蝨子,咬多了之後,會導致腑臟虛弱,無法消化這些被咬的蝨子,進而形成結塊。患者一看到蝨子就會忍不住咬,無法剋制,有時這些結塊會從下部排出,嚴重的話甚至會致命。
【米癥】
有人特別喜愛吃米,時間久了更加偏愛,如果沒吃到米,胸口就會分泌出清水,米無法消化,逐漸形成結塊。患者會一直想吃米,但卻無法正常飲食,長久下來會導致死亡。此外,患者的腹部內會有類似人的聲音,這並不是因為經絡、臟腑冷熱虛實問題所致,而是不幸引發的災變,服用雷丸可以治療。
【發癥】
有人在飲食中不慎吞下頭髮,隨著食物進入體內形成結塊,胸腔和咽喉之間會感覺到好像有蟲子在上下移動。
【蛟龍病】
每年三月八日,蛟龍的幼蟲會生長在芹菜上,如果人們食用了這些芹菜,蛟龍幼蟲進入腹部後會變成蛇龍,發作時會像癲狂一樣。
【魚癥】
如果一個人胃氣虛弱,食用生魚後,因為受到冷氣影響無法消化,就會形成魚癥,用手撫摸可以感受到魚的形狀。
【蛇癥】
有人食用蛇肉後無法消化,導致腹部內生成蛇瘕。也有可能是不小心食用了蛇的精液,進食時食物會卡在喉嚨,到了胸口就會吐出來,病情在腹部,用手撫摸也能感受到蛇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蛇瘕。
【酒瘕】
有人飲酒過量,食糧攝取卻很少,長期下來會逐漸消瘦,總是想喝酒,不喝就會嘔吐,並且會感到昏睡,無法正常進食,這是因為胃裡有寄生蟲所導致的,稱之為酒瘕。
【腹內有毛】
如果飲食中不慎吞下毛髮,隨著食物進入腹部,會導致逐漸消瘦。這種病通常沒有其他明顯症狀,患者會自己表示是因為吃了毛髮,我們才能得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