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厥方

屍厥方(《素問》),以竹管吹其兩耳,䩅䩅,剃同。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燔治,燒為末也。

赤圓(《金匱》),寒氣厥逆主之。

茯苓,半夏(各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泡),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六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硃砂。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草(一兩,炙),生薑(二兩)

上四味,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屍厥方(《金匱》),治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草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白薇湯(《本事方》),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喑不能言,或微知人,或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並於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服:

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此病最多,而婦科皆不知,無不誤治。

四逆湯(《傷寒論》),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冷厥者,亦主之。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方見通治。

附加減法:如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主之。方見傷寒。以上三方皆治寒極之厥,與熱厥正相反,須辨之。

瓜蒂散、白虎湯,此治熱厥二方,俱見傷寒。烏梅丸,此治蟲厥,見蟲門。蘇合香丸,此治氣厥。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白話文:

[厥方]

屍厥方(《素問》):使用竹管吹入兩耳,使其產生振動,並剃下一塊方一寸的左側頭髮,燒成灰末,混合美酒飲下。

赤圓(《金匱》):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氣導致的厥逆。所需藥材包括茯苓、半夏(各四兩,需清洗,一說可用桂枝代替)、烏頭(二兩,需泡製)、細辛(一兩,另一版本記載為人參)。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硃砂染色,再加入煉蜜搓成像麻子般大小的丸子。在用餐前,用酒送服三粒,白天兩次,夜晚一次。如果感覺不到效果,可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感到效果為止。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適用於因受寒導致手腳厥冷且心悸的患者,應先治療水分問題,然後服用此湯。若不先治療水分問題,水分滲入胃部會導致腹瀉。所需藥材包括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需炒製)、生薑(二兩)。將這些藥材用水煮沸,煮到剩下一半的量後,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屍厥方(《金匱》):適用於屍厥症狀,患者雖脈搏跳動,但毫無生氣,氣息閉塞不通,因而看似死亡。可將草蒲屑放入鼻孔吹入,並讓患者將桂屑含在舌下。

白薇湯(《本事方》):用於治療平時沒有疾病,忽然如同死去,身體無法動彈,沉默無聲,眼睛緊閉,口啞無法說話,或僅微有知覺,或厭惡聽到聲音,只像頭暈目眩,過一段時間才清醒的患者。此症狀是因為出血過多,血液減少,氣息集中在陽氣,單向上升而不下降,氣息阻塞無法流通,因此身體看似死亡。等到氣息流過,血液恢復,陰陽再度通暢,一段時間後才會甦醒,稱為鬱冒,也稱為血厥,女性較常見。所需藥材包括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煮至一杯,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下痢、手腳厥冷、畏寒的患者。大量出汗或嚴重下痢導致四肢冰冷的患者也可服用。詳細方劑請參考《傷寒論》。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下痢、排泄物清稀、內臟寒冷、外表發熱、出汗且手腳厥冷的患者。詳細方劑請參考通治篇。

附加減法:若臉色紅潤,則添加九根蔥。若腹部疼痛,則去除蔥並添加兩兩芍藥。若嘔吐,則添加兩兩生薑。若喉嚨疼痛,則去除芍藥並添加一兩桔梗。若停止下痢但脈搏仍無法觸及,則去除桔梗並添加一兩人參。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手腳厥冷,脈細弱接近消失的患者。詳細方劑請參考《傷寒論》。上述三個方劑皆用於治療極度寒冷導致的手腳厥冷,與因熱氣導致的手腳厥冷正好相反,必須加以區別。

瓜蒂散、白虎湯:這兩個方劑用於治療因熱氣導致的手腳厥冷,詳情請參考《傷寒論》。

烏梅丸:用於治療蟲厥,詳情請參考蟲門。

蘇合香丸:用於治療氣厥。

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個方劑詳情請參考通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