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3. 《靈》《素》

《素問·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成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風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寒熱。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痹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諸風病狀各殊,其多汗惡風,同傷風畏風,傷風自汗。凡七情六淫之病,必有現症。能辨症,斷不至誤治也。

《平人氣象論》:面腫曰風。

風厥勞風,《評熱病論》: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氣逆甚,即名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生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必少陰之氣上乃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白話文:

《素問·風論》中,黃帝問道:風邪傷人,有的會出現寒熱交錯,有的會熱毒內攻,有的會寒氣入體,有的會導致麻瘋病,有的會造成半身不遂,有的則是風病。這些疾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名字也不一樣,有的甚至影響到五臟六腑,我想知道其中的奧祕。

岐伯回答:風邪藏於皮膚間,無法內通,也無法外泄。風邪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當毛孔開放,人就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合,人就會感到悶熱。當風邪進入體內,會讓人食慾減退。當熱邪入侵,會讓人肌肉消瘦,所以患者會感到寒戰且無法進食,這就是寒熱病。風邪和陽明經絡進入胃部,沿著脈絡上升到眼睛,如果患者體型肥胖,風邪無法排出,就會導致熱毒內攻,眼睛泛黃。如果患者體型消瘦,風邪就會外洩,使人感到寒冷,淚水不止。風邪和太陽經絡一同進入,流經脈絡和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幹擾,通道不暢,導致肌肉發炎並形成瘡痍,衛氣凝滯,無法流通,因此肌肉失去感覺。

麻瘋病是因為營養氣血過剩,氣血不清,導致鼻子塌陷,面色憔悴,皮膚潰爛。風寒邪氣侵入脈絡,不去除,就會形成麻瘋病,也被稱為寒熱病。春天甲乙時節受到風邪侵害,會導致肝風;夏天丙丁時節受到風邪侵害,會導致心風;季夏戊己時節受到邪氣侵害,會導致痹風;秋天庚辛時節受到邪氣侵害,會導致肺風;冬天壬癸時節受到邪氣侵害,會導致腎風。風邪進入五臟六腑的穴位,也會導致臟腑風病。風邪進入不同的部位,會導致不同的疾病。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會導致腦風;風邪進入頭部,會導致眼風和眼寒;飲酒後受風,會導致漏風;性行為後出汗再受風,會導致內風;洗頭後受風,會導致頭風;長期受風,會導致腸風和飧泄;風邪停留在腠理,會導致泄風。因此,風邪是百病之源,一旦風邪變化,就會導致其他疾病。

對於不同臟腑的風病,有不同的症狀。肺風的特徵是多汗怕風,面色蒼白,偶爾咳嗽,呼吸短促,白天症狀較輕,晚上症狀加重,診斷時可觀察眉上顏色是否蒼白。心風的特徵是多汗怕風,情緒焦躁,易怒,面色紅潤,病情嚴重時說話困難,診斷時可觀察嘴脣顏色是否紅潤。肝風的特徵是多汗怕風,易悲傷,面色蒼白,喉嚨乾燥易怒,偶爾厭惡女性,診斷時可觀察眼下方顏色是否青色。脾風的特徵是多汗怕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