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暍方

白虎人參湯(《金匱》),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此湯主之。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熱入里則外惡寒,清裡熱則惡寒自解。然亦須詳審有表無表,方為精密。況凡屬汗出多之病,無不惡寒者,以其惡寒汗出,而誤認為寒,用大順散等熱劑則立危矣。

一物瓜蒂散(《金匱》),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此方服之當吐。

香薷飲(《局方》),治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吐瀉者。

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各半斤)

上水煎,浸冷服。此治時行暑病之主方,其分兩則五錢至一兩止。

十味香薷飲

即前方加人參,甘草,黃耆,木瓜,陳皮,白朮,茯苓

黃連香薷飲

即香薷飲加黃連四兩,薑汁同炒黃色。

枇杷散(《局方》),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逆噁心,頭目眩暈。

枇杷葉,陳皮,丁香,厚朴(各五錢),白茅根,麥冬,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茹(七錢半)

上為末,每二錢,姜三片,煎湯調服。溫服亦可。如煩躁,井水調下。小兒三歲以下,服五分,量大小加減。

蟾酥丸(秘方)

茅朮,雄黃(各一兩),辰砂(五錢),麝香(一錢),丁香,牙皂(各三錢),蟾酥(五錢)

上用火酒化蟾酥,打丸如鳳仙子大,辰砂為衣。放舌底化下,重者二三丸。

千金丹(秘方),即人馬平安散。

麝香,冰片(各二錢),硃砂(五錢),雄黃,硼砂,硝(各一兩),金箔(一百張,或加牛黃)

上七味,為末,或水服二三分,或嗅少許於鼻內。

又:,刮痧法,用薄錢蘸香油,刮胸背及臂股彎,令色紫疹起為度。或用婦人縛髮油繩蘸油刮亦可。

紫金錠,蘇合丸《局方》)藿香正氣散《局方》),生脈飲六一散,以上俱見通治。

白話文:

【白虎人參湯】

《金匱》中的白虎人參湯,用於治療因太陽熱邪侵入導致的中暑症狀。患者會有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和口渴的現象,這個湯劑就是針對這種情況。

成分包括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將這五種材料用水一斗,煮至米熟,湯汁完成,濾去渣滓。溫熱服用,每次一升,每日三次。

熱邪入裏則外感惡寒,清除體內的熱邪,則惡寒自然緩解。但也要詳細審察患者是否有表證,才能更精準的施治。尤其是對於大量出汗後仍感惡寒的病症,若誤以爲是寒症,使用大順散等熱性藥物,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

【一物瓜蒂散】

《金匱》中的瓜蒂散,用於治療因夏天受涼飲冷,水溼停留皮膚表面,導致的中暑症狀。身體發熱,肢體沉重,脈搏微弱,都是由於夏季受冷水影響所致。

使用瓜蒂二十個,研磨後,用水一升煮沸,取汁五合,去渣一次性服下。服用後可能會引發嘔吐。

【香薷飲】

《局方》中的香薷飲,用於治療因夏天受涼飲冷,陽氣被陰邪抑制,導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

成分包括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各半斤)。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待冷卻後服用。這是治療時行暑病的主要方劑,劑量一般在五錢至一兩之間。

【十味香薷飲】

在香薷飲的基礎上添加人參,甘草,黃耆,木瓜,陳皮,白朮,茯苓。

【黃連香薷飲】

在香薷飲的基礎上添加黃連四兩,與薑汁一同炒至黃色。

【枇杷散】

《局方》中的枇杷散,用於治療中暑後體內熱邪積聚,煩渴,口乾,嘔吐,噁心,頭暈等症狀。

成分包括枇杷葉,陳皮,丁香,厚朴(各五錢),白茅根,麥冬,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茹(七錢半)。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兩錢,加入三片姜,煎湯調服。也可溫服。如感煩躁,可用井水調服。小兒三歲以下,服用量爲五分,根據年齡大小調整。

【蟾酥丸】

祕方中的蟾酥丸,成分包括茅術,雄黃(各一兩),辰砂(五錢),麝香(一錢),丁香,牙皁(各三錢),蟾酥(五錢)。將蟾酥用火酒溶解,製成鳳仙子大小的丸劑,辰砂作爲外層。放在舌下溶解,嚴重者可服二三丸。

【千金丹】

祕方中的千金丹,即人馬平安散,成分包括麝香,冰片(各二錢),硃砂(五錢),雄黃,硼砂,硝(各一兩),金箔(一百張,或加牛黃)。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或水服二三分,或少量吸入鼻內。

另外,刮痧法,使用薄幣蘸香油,刮擦胸部,背部以及手臂大腿內側,直到皮膚出現紫色疹子即可。或者使用婦人綁發的油繩蘸油刮擦也可以。

【紫金錠】,《局方》中的蘇合丸,藿香正氣散,《局方》中的生脈飲,六一散,以上皆爲通治方劑。

2. 痎瘧

3. 《素問》

《瘧論》: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帝曰:何氣使然?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孔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間日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其作日晏與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稍益晏。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內,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內經》之文亦論其理如此,其實病變之同,不可執一而論。

此等極多,不獨論瘧為然,故學者當以意會也。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疾藥當在未來時前服。刺瘧之法,簡易可學,不必習針法,皆能之。亦治瘧之要訣也。

風瘧,《素·生氣通天論》: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腧以閉,發為風瘧。又云:夏傷於暑,秋為疲瘧。二日一發者為痎瘧,痎與㾬同。

似瘧,《素·至真要大論》:帝問:火熱復惡寒發熱,如有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合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瘧亦同法,則非瘧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