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1. 卷四
2. 濕
3. 《金匱》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此黃與黃疸各別。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納鼻之藥《金匱》未載,俟廣求其法以補之,亦不過牙皂、瓜蒂之類。
白話文:
【《金匱》】
太陽病的患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並且感到煩躁,且脈象呈現沉而細的情況,這被稱作濕痹。濕痹的特徵,會有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順暢的情況,治療時應著重於利尿。
濕邪導致的疾病,患者全身會感到疼痛,並伴隨發熱,皮膚顏色會呈現像被煙燻過的黃色。這種黃色和黃疸是不同的。濕邪導致的病,患者只有頭部會出汗,背部僵硬,想要用被子覆蓋並靠近火源取暖。如果太早使用下法,可能會導致噁心,或者胸部悶脹,小便不通暢。舌頭表面像有一層苔,這是因為丹田部位有熱氣,而胸口部位卻有寒氣,患者雖然口渴想喝水,但是卻無法喝下,因此口乾舌燥並且感到煩躁。
如果對濕邪導致的病使用了下法,患者額頭上會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暢的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拉肚子的情況一直不停,同樣可能致命。風邪和濕邪互相作用,患者全身會感到劇烈疼痛,正常情況下應當會出汗並且病情會得到緩解,但如果碰上下雨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但是發汗後病情並未好轉,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發汗後,風邪已經被驅除,但濕邪仍然存在,所以病情不會好轉。如果要治療風濕,應當發汗,但只需要讓患者微微出汗,這樣風邪和濕邪都能被驅除。
因濕邪導致的病,患者全身疼痛並發燒,臉色發黃並且呼吸急促,頭痛鼻塞並且感到煩躁,脈象粗大,能夠正常飲食,腹部沒有異常,問題出在頭部,是因為頭部受到寒濕影響,所以會鼻塞,將藥物放入鼻子中就可以治癒。《金匱》中並未記載放入鼻子中的藥物,需要進一步尋找方法來補充,不過通常會使用像是牙皁、瓜蒂這一類的藥物。
4. 濕方
麻黃加朮湯(《金匱》),濕家心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此濕家發汗之主方。
防己黃耆湯(《金匱》),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湯主之。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惡風黃耆主之。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桂枝附子湯(《金匱》),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三兩,切),附子(三枚,泡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金匱》)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泡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甘草附子湯(《金匱》),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湯主之。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泡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此風濕而兼寒者。
二妙散(丹溪),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血藥,如痛甚,以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蒼朮(炒,去皮)
上為末,生薑研,沸湯調服。如表實氣實者,少酒佐之。在表之濕當散之,在裡之濕當燥之,諸方之義,不外乎此。
黑地黃丸,方見通治。
白話文:
【濕方】
- [麻黃加朮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因為濕氣影響導致心煩且身體疼痛,可以服用麻黃加朮湯,透過出汗的方式來治療,但要小心,絕對不要用火療的方式來處理。
藥材如下:麻黃(9克,去掉結節)、桂枝(6克,去掉皮)、甘草(3克,炒熟)、杏仁(約20顆,去掉皮和尖端)、白朮(12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蓋上被子等待微微出汗。這是濕氣患者出汗的主要治療方式。
- [防己黃耆湯](出自《金匱要略》):對於有風濕、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容易出汗及怕風的人,這款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藥材如下:防己(3克)、甘草(1.5克,炒熟)、白朮(2.25克)、黃耆(3.3克,去掉蘆根)。對於怕風的人,黃耆的份量可以增加。
將藥材切碎成豆子大小,每次使用約15克,加入薑片4片、大棗1顆,用水煮至剩8分,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稍等一會再服用一次。如果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可以增加麻黃的份量。胃部不適的人,可以添加一些芍藥。氣上衝的人,可以添加一些桂枝。如果下腹部有寒氣,可以添加一些細辛。服用後,你可能會感覺到像蟲子在皮膚上爬行,腰部以下的部位會感到冰冷,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另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下方,讓身體稍微出汗。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你全身疼痛、發燒,尤其在下午時段症狀更嚴重,這可能是風濕。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出汗後吹風,或是長時間受寒所致。
藥材如下:麻黃(1.5克,去掉結節,用熱水泡一下)、甘草(3克,炒熟)、薏苡仁(1.5克)、杏仁(約3顆,去掉皮和尖端,炒過)。
將藥材切碎成豆子大小,每次服用約12克,用水煮至剩8分,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如果出汗,請避免吹風。
- [桂枝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你已經感冒了8-9天,同時有風濕的困擾,身體疼痛且難以轉動,沒有嘔吐和口渴的症狀,脈搏浮動而微弱,這款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如果大便硬,小便正常,可以去掉桂枝,加入白朮。
藥材如下:桂枝(12克,去掉皮)、薑(9克,切成片)、附子(3個,去皮,切開成8塊)、甘草(6克,炒熟)、大棗(12個,撕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煮至剩下1/3,去掉渣滓,分三次溫熱服用。
- [白朮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如下:白朮(6克)、附子(1.5個,去皮)、甘草(3克,炒熟)、薑(4.5克,切成片)、大棗(6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分三次溫熱服用,第一次服用後可能會感到身體有些麻痺,半天後再服用第二次,三次服用完畢後,可能會有頭暈的感覺,這很正常,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去除身體中的濕氣。
- [甘草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你有風濕,骨頭和關節疼痛,抽搐,無法彎曲,靠近時疼痛加重,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身體輕微腫脹,這款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藥材如下:甘草(6克,炒熟)、附子(2個,去皮)、白朮(6克)、桂枝(12克,去掉皮)。
將這些藥材用水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溫熱後每日三次服用。首次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則表示開始好轉,可以進食。如果再次出汗後仍然感到不舒服,可以再服用50毫升。如果覺得100毫升太多,可以減少到60-70毫升。這適用於風濕症且伴有寒冷的情況。
- [二妙散](丹溪):適用於因濕熱導致的筋骨疼痛。如果還有氣血問題,可以加入調理氣血的藥物;如果疼痛嚴重,可以用薑汁熱辣的方式服用。
藥材如下:黃柏(炒)、蒼朮(炒,去掉皮)。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熱水送服。如果體質較壯實,可以少量配以酒。對於表面的濕氣應當發散,對於內部的濕氣應當燥化,各種處方的意義,都不離這個原則。
- [黑地黃丸],配方詳見通治。
5. 暍
6. 《金匱》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若下之,則淋甚。此中暍乃中時行之熱氣,與卒然中暑,病象如霍亂者不同。當別之。
白話文:
在烈日下曝曬過久,會出現發燒怕冷的症狀,身體沉重且感到疼痛,脈搏呈現弦細芤遲的情況。小便後,會感覺全身皮膚如被水灑般,毛髮豎起,手腳冰冷,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開,上前牙齒乾燥。
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病人會更加畏寒;如果用溫針灸療法,則會導致發燒更嚴重;如果使用瀉下法,則可能導致尿頻更嚴重。這種因曝曬過久而產生的疾病,是因為受到了季節性熱氣的影響,和突然中暑,病徵類似霍亂的狀況不同,應區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