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四 (1)
卷四 (1)
1. 痰飲方
苓桂甘術湯(《金匱》),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此方主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甘遂半夏湯(《金匱》),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甘遂甘草同用,下飲尤速。
十棗湯(《金匱》),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此方主之。咳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又: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亦宜此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此以散作湯法。
小青龍湯(《金匱》),治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咳或利,少腹滿而喘。
麻黃(去節),芍藥(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甘草(炙),細辛,桂枝(去皮,各三兩),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泡。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木防己湯(《金匱》),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此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即前方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亦從小便去之法也。
小半夏湯(《金匱》),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此專嘔之方。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痰飲方
苓桂甘術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部脹滿,頭暈目眩的症狀。若出現氣短,伴有輕微水腫,應該從小便排出體內,此方也適用。腎氣丸也能治療此症。
藥方: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一兩。 將藥材用六升水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會通暢。
甘遂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患者脈象隱弱,想排便卻反而排便順暢。即使排便了,心下仍持續堅硬脹滿,這是因為飲邪滯留,想要排出卻未完全排出所致,此方可用於治療。
藥方:大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炙甘草一枚(或無)。 將藥材用二升水煎煮成半升,去渣,加入半升蜂蜜,再煎成八合,一次服用。甘遂和甘草同用,能加速飲邪排出。
十棗湯(出自《金匱要略》):脈象沉而弦,腹部脹滿疼痛,可用此方。咳嗽且脈象弦的患者,表示體內有水,此方也適用。支飲引起的咳嗽、胸痛,未立即死亡,持續一百天或一年,也適合使用此方。
藥方:炮製過的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將藥材搗碎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十枚肥大的紅棗,煮成八合,去渣,加入藥末。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清晨溫服。若未見效,隔日可增加半錢,等順利排出後,再食用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調養身體。此方以散劑煎湯服用。
小青龍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咳嗽或腹瀉,小腹部脹滿且氣喘。
藥方:麻黃(去節)、芍藥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炙甘草、細辛、去皮桂枝各三兩,湯洗過的半夏半升。將藥材用一斗水煎煮,先煮麻黃至減少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再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略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一個雞蛋大小,炮製至赤色。口渴者,去掉半夏,加入瓜蔞根三兩。吞咽困難者,去掉麻黃,加入泡過的附子一枚。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者,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氣喘者,去掉麻黃,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升。
木防己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膈間支飲,患者氣喘胸悶,心下痞塊堅硬,面色晦暗,脈象沉緊,持續數十日,經其他治療方法如吐瀉法治療無效者,此方適用。虛證患者立即見效,實證患者三日後症狀可能復發,再次復發仍未痊癒者,應將此方中的石膏去掉,加入茯苓和芒硝。
藥方: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蛋大小),桂枝二兩,人參四兩。將藥材用六升水煎煮成二升,分二次溫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出自《金匱要略》):將前方的石膏去掉,加入茯苓四兩,芒硝三合。將藥材用六升水先煎煮四味藥材,煮成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稍微煎煮一下。分二次溫服。小便通暢則痊癒。
澤瀉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心下支飲,患者經常頭暈目眩。
藥方: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將藥材用二升水煎煮成一升,分二次溫服。此方也是從小便排出飲邪的方法。
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患者原本口渴,口渴是想要解渴的表現。但現在反而不渴了,這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此方適用。
藥方:半夏半升,生薑半斤。將藥材用七升水煎煮成一升半,分二次溫服。這是專門治療嘔吐的方子。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膈間有水,頭暈心悸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