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痰飲方

即前方加茯苓三兩,一法四兩。煎法同。加茯苓而眩悸愈,知茯苓治水之力大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治支飲不得息。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不得息,肺病也。所以專治肺。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匱》),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此湯治其氣衝。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此方五味子不與乾薑同服,因服小青龍之後,發泄已甚而氣衝,故專於斂肺也。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姜辛,以治其咳滿。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金匱》),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金匱》),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即前方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煎服法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金匱》),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薰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即前方再加大黃三兩,煎服法同。以上五方,因症加減,精義當細參。

厚朴大黃湯(《金匱》),支飲胸滿者主之。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專治胸滿。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千金翼》)

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赤石脂散(《千金翼》),痰飲吐水無時,其源為冷飲過度,脾胃氣羸,飲食入胃變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三升)

上一味為散,服方寸匕,酒飲並可下,漸加三匕。盡三斤,終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患飲,諸藥不瘥,服此一斤即愈。《本事方》云:此方試之神效。

前胡丸,治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

白話文:

痰飲方

這是在之前的方劑中加入茯苓三兩(另一種方法是用四兩),煎煮方法相同。加入茯苓後,頭暈心悸的情況就改善了,可見茯苓利水的作用很大。

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支飲,導致呼吸困難。

藥材包括:葶藶(要炒到黃色,搗成丸子,像彈珠大小),大棗(十二枚)。

先用水三升煮棗,煮到剩二升時,去掉棗,放入葶藶,再煮到剩一升,一次性喝完。如果呼吸困難沒有緩解,這是肺病引起的,這個方子專門治療肺部問題。

桂苓五味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適用於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呼吸、無法躺臥,之前服用過小青龍湯後,出現多口水、口乾舌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腳冰冷、氣從腹部往上衝到胸部和咽喉、手腳麻木、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接著又出現往下走到陰部和大腿、小便困難、時常昏厥的症狀,用這個方子治療氣上衝的狀況。

藥材包括: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這個方子裡,五味子不與乾薑一起用,因為之前服用小青龍湯後,發散太過導致氣上衝,所以這裡專門用來收斂肺氣。

苓甘五味姜辛湯(出自《金匱要略》),當氣上衝的症狀減輕後,反而出現更嚴重的咳嗽、胸悶時,將桂苓五味甘草湯中的桂枝去掉,加入乾薑和細辛,用來治療咳嗽胸悶。

藥材包括: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渣,每次溫服半升,一天三次。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當咳嗽胸悶的症狀停止後,反而出現口渴,而且氣上衝的症狀又發作,這是因為細辛和乾薑屬於熱性藥。服用後應該會口渴,但如果口渴反而停止了,這就屬於支飲。支飲的症狀,通常會感到昏冒,昏冒時會想吐,想吐時,再加入半夏來去除體內的水邪。

藥材包括: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渣,每次溫服半升,一天三次。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當體內的水邪去除、嘔吐停止,但身體出現水腫時,可以加入杏仁來治療。這種情況本來應該用麻黃來發散,但因為病人已經出現麻木的症狀,所以不能用麻黃,如果強行使用,反而會造成厥逆。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病人氣血虛弱,麻黃會發散陽氣。

在之前的方子中加入杏仁半升(去皮尖),煎煮方法相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臉色發熱像喝醉酒一樣,這是因為胃熱上衝,薰蒸臉部,可以加入大黃來通便泄熱。

在之前的方子中再加入大黃三兩,煎煮方法相同。以上這五個方子,要根據具體病情來加減藥材,其中的精髓要仔細研究。

厚朴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治療支飲引起的胸悶。

藥材包括: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煮到剩二升,分兩次溫服。專門治療胸悶。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出自《千金翼方》)

藥材包括: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用熱水送服一勺,吐出來就會停止,如果吐不乾淨可以再服用。

赤石脂散(出自《千金翼方》),適用於痰飲導致隨時吐水,原因是飲用冷飲過多,脾胃虛弱,食物進入胃裡變成冷水,反覆嘔吐不停。

藥材只有:赤石脂(三升)。

將赤石脂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勺,用酒或水送服都可以,然後逐漸增加到三勺。服用三斤後,終身不再吐水,也不會腹瀉。這個方子可以補益五臟,使人身體強壯。有人患上痰飲,用各種藥都治不好,服用此方一斤就痊癒了。《本事方》記載說:這個方子經過驗證,效果非常神奇。

前胡丸,主要治療心口痰積和宿水,導致嘔吐、難以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