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四 (3)
卷四 (3)
1. 痰飲方
前胡,白朮,甘草(各五分,炙),麥冬(去心,六分),旋覆花,豆蔻(各三分),人參(六分),枳實(炙),大黃(各四分)
上九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忌桃、李、魚、蒜等物。
範汪大甘遂丸(《外臺》),治留水久澼。
芫花(熬),甘遂,葶藶(熬),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烏喙(三分,炮令拆)
上十二味為末,其已豆、杏仁搗如膏,蜜丸如豆大。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忌蘆筍、豬肉、生蔥。
礬石湯(《外臺》),治胸中痰澼,頭痛,不欲食,及飲酒則阻痰。
礬石(一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納蜜半升。頓服之,須臾未吐,飲少熱湯。
金珠化痰丸(《局方》),治胸膈煩悶,涕唾稠黏,痰實咳嗽,咽嗌不利。
辰砂(研飛,二兩),生白龍腦(細研,半兩),皂莢子(炒黃色),白礬(光明者,於鐵石器內熬汁盡,冷研),鉛白花(細研),天竺黃(研,各一兩),金箔(二十片,為衣),半夏(湯洗七次,用生薑一兩去皮,同搗細,作餅,炙微黃色,四兩)
上以半夏、皂莢子為末,與諸藥研勻,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此方製半夏之法頗妙,治上膈之痰最宜。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傷而成飲癖。
蓮花青皮(三分,去瓤),木香(五分),橘皮(去白),白茯苓,人參,豬苓(各一錢五分),神麯(炒),澤瀉,乾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過飲。頻服取汗,以損天年。
大青龍湯(《金匱》,見傷寒。),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金匱》,見水腫。),五苓散(《金匱》),二陳湯(《和劑》),腎氣丸,青州白丸,六君子湯,二賢散(以上六方俱見通治。),小青龍加石膏湯(見咳嗽。)
痰飲之證,十居三四患之者無不胃疼、嘔逆,乃普天下醫家無人能知之者。人立一說,治無一效,言之慨然。
白話文:
痰飲方
前胡、白朮、甘草(各五分,炙過),麥冬(去除中心,六分),旋覆花、豆蔻(各三分),人參(六分),枳實(炙過),大黃(各四分)
以上九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二十丸,之後逐漸增加到三十丸。忌吃桃子、李子、魚、蒜等食物。
範汪大甘遂丸(出自《外臺》),治療長期積水導致的腹脹。
芫花(熬製過),甘遂、葶藶(熬製過),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三十枚,去除外皮和中心,熬製過),烏喙(三分,炮製到裂開)
以上十二種藥材磨成粉末,其中巴豆和杏仁搗成膏狀,再用蜂蜜做成如豆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每天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稍微增加劑量,並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休息。忌吃蘆筍、豬肉和生蔥。
礬石湯(出自《外臺》),治療胸部痰液積聚、頭痛、不想吃飯,以及飲酒後會加重痰液等症狀。
礬石(一兩),用水兩升煮到剩一升,加入半升蜂蜜。一次性喝下,如果過一會兒沒有嘔吐,可以喝少量熱湯。
金珠化痰丸(出自《局方》),治療胸膈煩悶、鼻涕唾液黏稠、痰多咳嗽、咽喉不適等症狀。
辰砂(研磨成細末,二兩),生白龍腦(研磨成細末,半兩),皂莢子(炒至黃色),白礬(選用光澤好的,在鐵製或石製器具中熬煮至水分蒸發,冷卻後研磨),鉛白花(研磨成細末),天竺黃(研磨成細末,各一兩),金箔(二十片,作為藥丸外衣),半夏(用湯洗七次,用生薑一兩去皮,一起搗成泥狀,做成餅狀,炙至微黃色,四兩)
以上將半夏、皂莢子磨成粉末,和其他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用生薑汁煮麵糊做成藥丸,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丸到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這個方子處理半夏的方法非常巧妙,最適合治療上膈部位的痰液。
葛花解酲湯(出自東垣),治療因飲酒過度而形成的酒癖。
蓮花青皮(三分,去除瓤),木香(五分),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白茯苓、人參、豬苓(各一錢五分),神麯(炒過),澤瀉、乾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沖服。只要微微出汗,酒病就會消除。但不能因此而過度飲酒。頻繁服用來出汗,會損耗壽命。
大青龍湯(出自《金匱》,見傷寒篇),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出自《金匱》,見水腫篇),五苓散(出自《金匱》),二陳湯(出自《和劑》),腎氣丸、青州白丸、六君子湯、二賢散(以上六個方子都可通用,見通用篇),小青龍加石膏湯(見咳嗽篇)
痰飲這種病症,十個人中有三四個人會患上,而且幾乎都會出現胃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天下所有的醫生卻沒有人知道這一點。有些人提出自己的見解,卻沒有任何效果,實在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