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婦人方

母丁香(末,一錢),麝香(別研,一錢),兔腦髓(臘月者,去皮,搗如泥),乳香(別研極細,一分)

上拌勻,以兔腦和圓如雞豆大,陰乾,用油紙蜜封貼。溫水服一丸,即時產下,隨男左女右手握丸藥出是驗。

小調經散(《局方》),治產後敗血循經流入四肢,腐爛如水,服此,血行腫消則愈。

沒藥,琥珀,桂心,白芍,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五分)

為末。薑汁酒各少許,調服。此方治血分病最良。

二味參蘇飲,治產後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參(一兩),紫蘇(二兩,疑是蘇木)

作一劑,水煎服。若既愈,當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口鼻黑氣起,急用此藥加附子五錢,亦有得生者。

紫蘇飲(《嚴氏》),治子懸腹痛,或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安,或大小便不利。

當歸,甘草,大腹皮(黑豆浸水泡),人參,芎藭,橘皮(各七分),白芍(炒,五分),紫蘇(一錢)

薑蔥引,水煎服。

紫散(《元和紀用經》),止血崩。

香附子(炒黑存性)

為末。熱酒調方寸匕,再服立定。生末安胎。

秦桂丸(《雜抄方》),治婦人無子。

秦艽,桂心,杜仲,防風,厚朴(各三錢),附子(生用),茯苓(各一兩五錢),白薇,乾薑,沙參,牛膝,半夏(各五錢),人參(一兩),細辛(一兩一錢)

上十四味,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任下。未效,再加數丸,已覺有孕,便不可服。

求嗣方(《雜抄方》),壬子日合藥,別日不用,名助陽丹。

細辛(五錢),牛膝(二兩),茯苓(一兩),沒藥(四錢),吳茱萸,白蘞,白及,秦艽,乳香,防風,當歸(去蘆,各三錢),肉桂,厚朴,石菖蒲,附子(各二錢),人參(一錢),以上二方,治胞寒無子者,陰虛血少者非宜。

黃龍湯(《活人書》),妊娠寒熱頭疼,嘿嘿不欲飲食,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後傷風,熱入胞宮,寒熱如瘧,並經水適斷,病後勞復,餘熱不解。

柴胡(一兩),黃芩,人參,甘草(各一分半,炙)

上四味,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桂枝湯(《金匱》),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見傷寒。

小柴胡湯(《金匱》),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見傷寒。

大承氣湯(《金匱》),產後七八日,無太陽症,少腹堅痛,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即譫語,至夜即愈,熱在裡,結在膀胱也。見傷寒。

白話文:

婦人方

將母丁香磨成粉末(約3.8克),麝香另外研磨成粉末(約3.8克),臘月取得的兔腦髓(去皮搗成泥狀),乳香另外研磨成極細粉末(約0.4克)。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用兔腦髓搓成如雞豆大小的藥丸,陰乾後,用油紙密封包好。服用時,用溫開水送服一丸,服藥後應該會立即生產,驗證的方法是,生男嬰時讓產婦用左手握著藥丸,生女嬰則用右手握著。

小調經散(出自《局方》),治療產後惡露敗血沿著經絡流入四肢,導致皮膚腐爛如水,服用此藥,可使血液運行,腫脹消退則痊癒。

藥材包含:沒藥、琥珀、桂心、白芍、當歸(各約3.8克),細辛、麝香(各約1.9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少許薑汁和酒調和後服用。此藥方對於治療血分疾病效果極佳。

二味參蘇飲,治療產後瘀血進入肺部,引起咳嗽氣喘。

藥材包含:人參(約38克),紫蘇(約76克,可能是蘇木)。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病癒後,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調補脾胃。若發現口鼻出現黑氣,應立即在此方中加入附子(約19克),有機會可以救活。

紫蘇飲(出自《嚴氏》),治療子宮懸垂導致的腹痛,或者臨產時驚恐導致氣結,連日不安,或大小便不順暢。

藥材包含:當歸、甘草、大腹皮(用黑豆水浸泡)、人參、芎藭、橘皮(各約2.7克),炒白芍(約1.9克),紫蘇(約3.8克)。

用生薑和蔥白作引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紫散(出自《元和紀用經》),用來止血崩。

藥材包含:香附子(炒黑存性)。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溫熱的酒調服一勺,再服一次即可止血。生藥粉末可用來安胎。

秦桂丸(出自《雜抄方》),治療婦女不孕。

藥材包含:秦艽、桂心、杜仲、防風、厚朴(各約11.4克),生附子、茯苓(各約57克),白薇、乾薑、沙參、牛膝、半夏(各約19克),人參(約38克),細辛(約41.8克)。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空腹時的米湯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增加幾丸,一旦感覺懷孕,就不可再服用。

求嗣方(出自《雜抄方》),在壬子日配製藥,其他日子不用,藥名為助陽丹。

藥材包含:細辛(約19克),牛膝(約76克),茯苓(約38克),沒藥(約15.2克),吳茱萸、白蘞、白及、秦艽、乳香、防風、當歸(去蘆,各約11.4克),肉桂、厚朴、石菖蒲、附子(各約7.6克),人參(約3.8克)。以上兩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子宮寒冷而不孕的婦女,不適合陰虛血少的婦女。

黃龍湯(出自《活人書》),治療妊娠期間出現的寒熱頭痛、不想吃東西、脅下疼痛、嘔吐痰氣,以及產後傷風、熱邪進入子宮、寒熱如瘧疾,還有月經剛停止、病癒後勞累復發、餘熱未退等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約38克),黃芩、人參、炙甘草(各約5.7克)。

將以上四味藥材,每次取約19克,用水約350毫升煎煮至約175毫升,去渣後溫服。

桂枝湯(出自《金匱》),婦女脈象平和,但陰脈稍弱,出現口渴、食慾不振、無寒熱等症狀,稱為妊娠,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正常情況下,懷孕六十天左右會出現此症狀,若有醫生誤治,反而進行吐或下瀉,則會導致胎兒不保。相關內容請參考傷寒篇。

小柴胡湯(出自《金匱》),婦女中風七八日後,持續出現時有時無的寒熱,且經期剛結束,這屬於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所以才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相關內容請參考傷寒篇。

大承氣湯(出自《金匱》),產後七八日,沒有太陽症狀,但出現少腹堅硬疼痛、惡露不盡、大便不通暢、煩躁發熱,且脈象微實。如果再次發熱,到了午後更加煩躁,不想進食,若進食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到了晚上又會好轉,這說明是熱邪在裡,病邪結在膀胱。相關內容請參考傷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