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七

2. 疫癘鬼疰

3. 《素問》

《遺篇·刺法論》: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天牝,《內經》注云:鼻也,空虛能受天地出氣,故曰天牝。欲其來往出入。復得其性,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已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泄汗。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當五種瘟疫來臨時,所有人都容易互相感染,無論年齡大小,病徵都十分相似。如果不採取救治措施,怎麼可能避免互相傳染呢?

岐伯回答:之所以不會被感染,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侵擾。要遠離病毒的侵害,就要保持鼻腔通暢,因為鼻子能吸收天地間的清新空氣,所以稱為「天牝」。我們要讓這種清新的氣流在身體內自由流通,恢復它原有的功能。當氣從腦部發出,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擾。

當氣從腦部發出,我們首先想像心臟就像太陽一樣明亮。當你準備進入有瘟疫的房間時,先想像有一股青色的氣息從肝臟發出,向東方左側流動,變為一片森林。接著想像有一股白色的氣息從肺部發出,向西方右側流動,變為一排排的防禦裝備。再想像有一股紅色的氣息從心臟發出,向上南方流動,變為明亮的火焰。然後想像有一股黑色的氣息從腎臟發出,向下方北方流動,變為清澈的水。最後想像有一股黃色的氣息從脾臟發出,停留在中央,變為肥沃的土地。當這五股氣息護住身體後,再想像頭頂上有一片像北斗星一樣閃亮的光芒。這樣就可以安全地進入有瘟疫的房間了。

另外一個方法,是在春分那天,在太陽升起前進行吐納練習。還有一個方法,是在雨水節氣後的第三天,通過藥浴來促進出汗,達到排毒的效果。

4. 《病源》

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無長少卒皆相似,如有鬼厲,故云疫癘。

中惡,精神衰弱,為鬼神之氣卒中之,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凡卒中惡,腹大而滿者,診其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浮者生。又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炎如疾者生。脈大段如此,亦不可泥。卒然吐血多者,多系中惡,莫作吐血治。

屍厥,陰陽逆也,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恆,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脈沉大而滑,身溫而汗,此為入腑,氣復自愈。若唇青身冷,此為入臟,即死。

鬼擊,謂鬼癘之氣,擊著於人也。得之無漸,如人以刀矛持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為鬼排,重者死。

卒魘,魂魄外遊,為他邪所執,欲還未得,忌火照之,照則神魂遂不復入,乃死。若在燈光前魘者,是本由明出,不忌火。

三尸諸蟲,其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血,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為人患害,其發作之狀,或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或壘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或精神雜錯,變狀多端,其病大同小異。但以一方治之者,故名諸屍也。

屍注,是五屍內之屍注,而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無處不惡,每節氣改變輒至。大惡積月累年,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易旁人,乃至滅門,以其屍病注易旁人,故謂屍注。

喪屍,人有年命衰弱,至於喪死之處,心意有所畏惡,其身內屍蟲,性既忌惡,便更接引外邪,共為疹病。其發亦心腹刺痛,脹滿氣急,但逢喪處其病則發,故謂之喪屍。

屍氣,人有觸值死屍,或臨屍,其屍氣入腹內,與屍蟲相接成病。其發亦心腹刺痛,脹滿氣急,但聞屍氣則發,故謂之屍氣。

諸注,謂邪氣居住人身內,故名為注,又注易旁人也。乃有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皆不顯其名。所載有風、鬼、轉、生、死、邪、氣、寒、熱、冷、蠱、毒、惡、忤、遁、走、溫、喪、哭、殃、食、水、骨、血、溫、痹、勞、微、泄、石、產、土、飲,以上諸注,皆正氣虛而邪氣傳綿也,與諸屍病相近。

又有九種注:一曰風注,二曰寒注,三曰氣注,四曰生注,五曰涼注,六曰酒注,七曰食注,八曰水注,九曰屍注。

白話文:

[《疾病來源》]

在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不調,或是突然的暴風疾雨,霧露不散,民衆就會多發疾病,無論年齡大小,症狀都類似,彷彿有鬼怪厲氣,所以稱作疫癘。

中惡,指的是精神衰弱時被鬼神之氣突然侵襲,會突然感到心腹劇痛,混亂欲死。一般而言,如果腹部腫脹且滿,脈象緊大且浮的人將死亡,脈象緊細且浮的人則可能存活。中惡導致大量吐血,脈象沉數細的人會死亡,脈象浮而快速的人則可能存活。不過,脈象的判斷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突然大量吐血,多半是中惡,不能按照普通吐血治療。

屍厥,指的是陰陽失調,症狀像死亡一樣,仍有微弱呼吸但不穩定,脈搏跳動但身體無知覺。如果脈象深沉、大且滑,身體溫暖且出汗,這是病入腑部,等氣息恢復即可自愈。如果嘴脣青紫,身體冰冷,這表示病入臟器,會致死。

鬼擊,指的是鬼癘之氣襲擊人體。發病突然,如同被人用刀槍刺中,胸脅腹內絞痛,無法抑制,可能吐血,或者鼻出血,或者下血。也被稱爲鬼排,嚴重者會死亡。

猝魘,指的是魂魄外出遊蕩,被其他邪氣控制,想回歸卻無法迴歸。忌諱用火照亮,因爲一旦照亮,神魂將無法迴歸,會致死。如果在燈光前魘,是因爲本來就是從明亮處出去,所以不怕火。

三尸諸蟲,這種蟲子與人共生,但是它害怕血液,能夠與鬼靈溝通,常常引入外邪,造成人的痛苦。發病時,可能會感到全身不適,不知道哪裏痛苦,也可能腹痛脹急,或出現腫塊,或引發腰背痙攣,或精神錯亂,症狀變化多端,大體相同但細節不同。因爲治療方法都相似,所以統稱爲諸屍。

屍注,是五屍之一的屍注,加上外鬼邪氣的侵襲,流竄到人體各處,讓人無處不感痛苦,每當節氣改變就會發作。長期下來,病情逐漸加重,最終致死。死後,疾病會傳染給他人,甚至滅門,因爲疾病通過屍體傳播給其他人,所以稱爲屍注。

喪屍,指的是人在年老體弱時,遇到喪事,內心恐懼,體內的屍蟲本就厭惡,此時會引來外邪,共同形成疾病。發病時,會感到心腹刺痛,脹滿氣急,但只有在遇到喪事時纔會發作,所以稱爲喪屍。

屍氣,指的是人接觸到屍體,或靠近屍體,屍氣進入體內,與體內的屍蟲相互作用,形成疾病。發病時,也會感到心腹刺痛,脹滿氣急,但只有聞到屍氣時纔會發作,所以稱爲屍氣。

諸注,指的是邪氣在人體內停留,所以稱爲注,也可以傳染給其他人。有36種或99種,但方劑沒有明確列明名稱。其中記載有風、鬼、轉、生、死、邪、氣、寒、熱、冷、蠱、毒、惡、忤、遁、走、溫、喪、哭、殃、食、水、骨、血、溫、痹、勞、微、泄、石、產、土、飲等。以上諸注,都是正氣虛弱,邪氣持續影響的結果,與諸屍病相似。

還有九種注:一爲風注,二爲寒注,三爲氣注,四爲生注,五爲涼注,六爲酒注,七爲食注,八爲水注,九爲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