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八 (7)

1. 小兒

此卷方論,俱從錢氏《直訣》選出,其外有小兒常患之症而方未備者,更考他書補入。治小兒之法大端略具,其所選之方藥一概全錄,不必更將他卷查閱,以便業幼科者,專取此書誦習可也。

白話文:

這本書中的所有藥方和理論,都是從錢乙的《直訣》中精選出來的。對於小兒常見的病症,如果在《直訣》中的藥方不夠全面,我們也會參考其他醫書來補充。治療小兒病的基本方法,在這裡大致上都涵蓋了,所選出的所有藥方和藥材,都在這本書中完整記錄,不需要再去查閱其他的卷冊。這樣方便專門從事兒童醫療的人,可以直接從這本書中學習和背誦。

2. 脈法

脈弦急,氣不和。脈沉緩,傷食。脈促結,虛驚。脈浮,為風。脈沉細,為寒。脈亂。不治。

《全幼心鑑》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寅卯辰即風氣命三關也。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青,瀉痢必紫,當以類而推之。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

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為虛為寒,弦緊為風癇,弦急為客忤。

白話文:

【脈法】

如果脈搏緊繃且急速,表示體內氣血不調和。脈象深沉且緩慢,可能是消化不良。脈象呈現促結狀,可能遭受了虛弱或驚嚇。脈象浮動,顯示可能受到風邪影響。脈象沉而細微,代表可能受寒。脈象混亂無序,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療。

根據《全幼心鑑》記載:在孩子一歲之前,可以觀察虎口到食指的寅、卯、辰三關來判斷他們的健康狀況。這三關即風、氣、命三關。如果脈紋只出現在寅關,病情相對容易治療。一旦脈紋延伸到卯關,病情就變得複雜且難治。更嚴重的是,如果脈紋從寅關蔓延到卯關,甚至進一步延伸至辰關,那麼救治的希望非常渺茫。此外,脈紋會呈現五種顏色,其中青色通常表示驚嚇,紫色常見於瀉痢,可依此推斷病情。孩子滿一歲後,就可以用一根手指轉動測量,分辨手腕三處脈象的弦、急、浮、沉等不同狀態。

到了四五歲左右,孩子脈搏每分鐘跳動七八次且細微頻繁是正常的。如果脈搏跳動達到九次,表示身體受到了傷害;十次則代表身體十分疲憊。脈搏每分鐘六次或五次,可能表示體虛或受寒。脈象弦緊可能患有風癇;脈象緊急,可能遭遇了外來的刺激。

3. 面部症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若色赤者,熱也,宜隨症治之。

白話文:

「左臉頰反映的是肝臟狀況,右臉頰反映的是肺部狀況,額頭反映的是心臟狀況,鼻子反映的是脾臟狀況,下巴反映的是腎臟狀況。如果皮膚呈現紅色,這表示有熱象,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相應治療。」

4. 目部症

目內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睛光者,腎虛也。

白話文:

如果眼睛裡呈現鮮紅色,這表示心臟可能有實熱。若是淡紅色,則可能是心臟有虛熱。若眼色顯青,可能是肝臟有實熱。若是淡青色,則可能是肝臟有虛熱。若眼睛呈黃色,可能是脾臟有實熱。如果是微微的黃色,則可能是脾臟有虛熱。若眼睛呈現白色但混濁,可能是肺臟有實熱。如果眼睛沒有明亮的神采,可能是腎臟有虛弱的問題。

5.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實,則喜仰臥。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目赤發揚。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繫而直視。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肺臟怯則唇白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若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睛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症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白話文:

心臟主管情緒,如果心臟功能過旺,會表現出驚嚇、高燒、口渴喝水且抽搐的症狀。若心臟功能不足,則會出現躺著心跳加速、睡眠不安穩的情況。觀察他睡覺時口中的氣溫,或者面朝下睡,以及眼睛向上看和咬牙,都是心臟過熱的跡象。心臟功能過旺的人,喜歡仰著睡。

肝臟主管風病,如果肝臟功能過旺,可能眼睛直視、大聲叫喊、打哈欠、脖子僵硬,甚至突然昏厥。如果肝臟功能不足,則會常咬牙、頻繁打哈欠。肝臟過熱,可能會手抓衣領,胡亂抓握物品,身體高燒、口渴喝水,呼吸困難、眼睛紅腫。肝臟有風,會出現眼瞼跳動。得到心臟過熱,就會抽搐,或者筋脈緊繃、目光呆滯。風病嚴重,身體反而會僵直,無法抽搐,因為心臟未受影響。應補充腎臟功能來調理肝臟。

脾臟主管疲憊,如果脾臟功能過旺,會非常疲倦、身體發熱、口渴喝水。如果脾臟功能不足,則會嘔吐、腹瀉、生風,臉色蒼白、腹部疼痛,口中氣息冰冷,食慾不振,或者吐出清水。常打哈欠、嗜睡,是脾氣虛弱,即將出現驚嚇的前兆。

肺臟主管喘息,如果肺臟功能過旺,會感到悶亂、喘息急促,有些人會口渴喝水,有些人不會。如果肺臟功能不足,則會氣短,長籲短嘆。肺臟過熱,可能會手摳眉毛、眼睛、鼻子、臉部。肺臟功能過旺再感受風寒,會胸悶、氣急、喘咳。肺臟膽小,則會嘴脣蒼白、悶亂、呼吸急促、氣短,氣短很難治療,是肺臟極度虛弱的徵兆。

腎臟主管虛弱,沒有功能過旺的情況。只有在皮膚病或腫瘤的情況下,腎臟功能過旺,才會導致黑色素沉澱。如果胎兒先天虛弱,精神氣質不足,眼睛無神、臉色蒼白、頭部軟弱,這些都難以養育,即使養大也不長壽,或者再有性生活,各種疾病接踵而至,更難治療。或者眼睛怕光,下肢無力,是因為骨骼沉重、身體萎縮。咬牙,是腎臟水分不足,無法抑制心臟火氣。

6.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已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為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

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嬰兒成長發育的一種古老理論,稱為「變蒸」。它認為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時,身體的基本結構已形成,但還不完全成熟。出生後,開始逐步發展骨骼、脈絡以及五臟六腑的功能和智慧。

所謂的「變」,就是一種轉換或進化。這種進化從內部開始,由下至上,同時伴隨著體溫升高,因此在孩子出生後的每32天,就會有一次這樣的變化。每次變化結束後,孩子的性格和行為都會與之前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機能和智慧正在成長。

為什麼選擇32天呢?這是因為骨骼和精神力正在增長。人體大約有365塊骨頭,如果除去四肢中的45塊小骨頭,剩下約320塊。從出生起,骨骼以每天十段的速度向上生長,十天就可增長一百段,到32天時,就能累積到320段,完成一次完整的生長週期,這也被稱為一次「蒸」。骨骼的剩餘能量會從大腦分佈到牙齦中,形成32顆牙齒。有些人可能不會長滿32顆牙齒,這是因為他們的生長過程沒有達到標準。有些人在28天時就完成了生長,只長出28顆牙齒,其他情況依此類推,但都不會超過32顆。

每一次完整的生長週期,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虛熱的症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經過十次這樣的週期,也就是320天後,孩子的骨骼和氣力會完全成長,雖然此時還不算強壯,但已具備基本的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