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4)

1. 小兒方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多癗者)

上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蕪荑散,治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乾漆(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治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檳榔,川楝子,鶴蝨(各三錢),枯白礬(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

白玉散,治丹瘤。

白土(二錢五分),寒水石(五錢)

為末。用米醋或新水調塗。

柳華散,治熱毒口瘡。

黃柏(炒),蒲黃,青黛,人中白(煅,各等分)

為末敷。

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毒,未成內消,已成即潰,此消毒排膿止痛之聖藥也。若膿出而腫痛不止者,元氣虛也,當補之。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歸尾,乳香,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各半煎。

消積丸,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粒),縮砂(十二粒),巴豆(二粒,去皮心膜),烏梅肉(三個)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保和丸,治食積。

山楂(二兩),神麯(二兩),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五錢)

上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四神丸,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用棗肉和末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並服。

五苓散,治霍亂吐瀉,燥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五錢),豬苓,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白虎湯,治傷暑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地黃清肺飲,治肺疳咳嗽,痰唾稠黏。

阿膠(一錢,麵炒),鼠黏子(二分,炒),馬兜鈴,甘草(各五分,炙),杏仁(七枚,去皮、尖),糯米(十粒,炒)

上每服一錢,水煎。此方似脫地黃一味,否則即前阿膠散方矣。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小柴胡湯,治傷寒溫熱,患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寒熱往來,嘔吐痰實,及治中暑病瘧。

白話文:

小兒方

抓一隻蟾蜍(最好是夏天在水溝裡抓到的,肚子大、不會跳、不會叫、身上有很多疙瘩的),

取一匙蟾蜍的糞便中的蛆蟲,放在桶子裡,用尿浸泡,然後將蟾蜍摔死,丟給蛆蟲吃,放一晝夜。接著用布袋裝起蛆蟲,放在流動的急水中泡一晚,取出後放在瓦片上烘乾,磨成粉末,加入一點點麝香,用粳米飯捏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效果非常神奇。

蕪荑散:治療蟲子在口中蠕動導致流口水。

白蕪荑和炒過的乾漆,各用等量的份量。

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分,用米湯送服。

安蟲散:治療蟲子蠕動導致心痛。

炒黃的胡粉、檳榔、川楝子、鶴虱,各用三錢,還有枯白礬用二錢五分。

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分,疼痛時用米湯調服。

白玉散:治療丹瘤(皮膚上的紅腫硬塊)。

白土用二錢五分,寒水石用五錢。

將它們磨成粉末。用米醋或新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

柳華散:治療熱毒引起的口瘡。

炒過的黃柏、蒲黃、青黛、煅燒過的人中白,各用等量的份量。

將它們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仙方活命飲:治療各種瘡毒,還沒形成的可以讓它消散,已經形成的可以讓它潰膿,這是消毒、排膿、止痛的良藥。如果膿已排出但腫痛不止,表示身體虛弱,需要補養。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歸尾、乳香、花粉、貝母各用一錢,金銀花、陳皮各用三錢,皂角刺用二錢。

每次服用二三錢,用酒和水各一半煎煮服用。

消積丸:治療消化不良,大便酸臭,發燒。

丁香九粒、縮砂十二粒、去皮心膜的巴豆二粒、烏梅肉三個。

將它們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丸,用溫水送服。

保和丸:治療消化不良。

山楂用二兩、神麯用二兩、半夏、茯苓各用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用五錢。

將它們磨成粉末,用粥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四神丸:治療脾腎虛弱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或是母親患病導致嬰兒也患病。

肉豆蔻用二兩、補骨脂用四兩、五味子用二兩、吳茱萸用一兩。

將它們磨成粉末,用水二碗,用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用棗肉和藥末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飯前用白開水送服,母親和嬰兒都要服用。

五苓散: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

澤瀉用五錢、豬苓、官桂、赤茯苓、白朮各用三錢。

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用白開水調服。

白虎湯:治療中暑引起的煩躁、發熱、痰多、頭痛、口渴。

知母用一兩五錢、石膏用四兩、白粳米用八錢、炙甘草用五錢。

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地黃清肺飲:治療肺虛引起的咳嗽、痰黏稠。

阿膠用一錢(用麵粉炒過)、炒過的鼠黏子用二分、馬兜鈴、炙甘草各用五分、去皮尖的杏仁七枚、炒過的糯米十粒。

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方子似乎漏了一味地黃,不然就和之前的阿膠散方子一樣了。

參蘇飲:治療感冒風寒,或是腹脹、食慾不振、腹瀉、嘔吐,或是手腳冰冷、呼吸急促、痰多。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麩炒過的枳殼、炒過的桔梗、前胡、乾葛、炒過的甘草各用五分、木香用三分。

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小柴胡湯:治療傷寒、溫熱病,患者會發熱怕冷、頭痛脖子僵硬、四肢煩躁疼痛、忽冷忽熱、嘔吐痰多,也可用於治療中暑、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