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金匱》

問: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何以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白話文:

問:飲有四種,是什麼?

師傅回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它們有什麼區別?

師傅回答:

痰飲: 原本身體強壯的人突然消瘦,水流在腸道發出瀝瀝的水聲。

懸飲: 飲水後,水停留在脇下,咳嗽或吐痰時會引發疼痛。

溢飲: 飲水後,水流遍全身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感到沉重疼痛。

支飲: 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不能平躺,身體發脹腫大。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得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白話文:

如果有水停留在心臟,會導致心窩部位變硬,呼吸困難,不想喝水。

如果有水停留在肺臟,會吐出泡沫狀的痰液,想要喝水。

如果有水停留在脾臟,會感到氣促,身體沉重。

如果有水停留在肝臟,會出現脅部以下脹滿,打噴嚏的時候會疼痛。

如果有水停留在腎臟,會出現心窩部位悸動。

如果心窩以下有水停滯,那個人後背會像手一樣冰冷。水停滯在脅部以下,會導致疼痛並延伸到頸部,咳嗽後就會緩解。

如果有水停滯在胸腔中,會導致呼吸困難和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搏沉細。

如果有痰液停留在橫膈膜以上,會出現胸悶、喘息、咳嗽、嘔吐,發作時會感到寒熱,後背和腰部疼痛,眼睛會流淚,這種情況通常是水停滯引起的。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脈偏弦者,飲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溫藥和之,治飲總訣。夫有支飲家,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白話文:

病人如果喝水過多,必定會喘氣急促、腹部脹滿。凡是食量少而喝水多的,水就會停留在心臟下方,嚴重的就會心悸,輕微的就會氣短。脈搏跳動像兩根弦一樣緊繃,這是寒證。治療完後都喜歡空虛的感覺。脈搏偏向緊繃,這是飲證。患有痰飲的人,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溫和的藥物調和,這是治療飲證的總原則。患有支飲的人,長期咳嗽好幾年,如果脈搏比較弱,可以治療。脈搏實大而跳動次數多的,無法醫治。脈搏虛弱的人,必定會苦於咳嗽,是因為此人本來就有支飲在胸中,因此治療屬於飲證。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水在中,當利小便。水在四肢,當發汗,此亦總訣。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全部《內經》無一痰字,然世間痰飲之病最多,惟仲景大創厥論,而後萬世治痰之法始備。

白話文:

如果氣短伴有少量水分積蓄,應當從小便中排出。病因是因為體內有水氣過多,應當發汗。

如果水氣在體內中焦,應當利小便排出。如果水氣在四肢,應當發汗排出。這些原則是治療水氣積聚的基本要領。

嘔吐的人本來會口渴,但是如果渴意減退,說明心下還有水氣積聚阻滯。

如果瘦人臍下悸動,吐出涎沫並伴有頭暈,這也是水氣積聚的表現。

先口渴後嘔吐,表明水氣滯留在心下,這屬於水氣病。

《內經》中沒有「痰」這個字,但現實生活中痰飲相關疾病很多。只有仲景提出了開創性的理論,後世治療痰病的方法才得以完善。

2. 《病源》

癖飲,由飲水多,水停聚兩脅之間,遇寒氣相搏,則結聚成塊,在脅下弦急起,按之作水聲。飲成形者為癖。

酒癖,因大飲酒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停滯在脅肋下,結聚成癖,時時作痛,其狀脅下氣急而痛。

白話文:

嗜好喝水過多,水分停留在兩脅之間,遇到寒氣就會凝結成塊,位於脅下且觸摸時可以感覺到水聲。形成固定形狀的水聚稱爲癖。

酗酒後,因爲口渴而無節制地飲水,酒精與水分停滯在脅肋下方,凝結成塊並時常疼痛,症狀表現爲脅下氣息急促且疼痛。

鬲痰,謂痰水結於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之腦痛。故云鬲痰頭痛,若手足寒至節,即死。

白話文:

「鬲痰」是指痰液凝結在胸膈之上,又遇上劇烈的寒氣,導致陽氣無法運行,使得痰液凝結成塊無法消散,而陰氣向上逆流,與風痰結合,上衝到頭部,就會引起頭痛。這種頭痛可能持續好幾年,久了就會變成腦痛。所以說「鬲痰」會引起頭痛,如果手腳冰冷到關節,就會死亡。

3. 痰飲方

苓桂甘術湯(《金匱》),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此方主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白話文:

苓桂甘術湯(出自《金匱要略》),適用於:

  • 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
  • 頭暈目眩。

短氣有微飲 (心氣虛弱,有少量痰液)

  • 主要從利尿去痰著手。此方亦可使用。
  • 腎氣丸也可作為治療此症的方劑。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白話文:

茯苓:4 兩 桂枝:3 兩 白朮:3 兩 甘草:1 兩

甘遂半夏湯(《金匱》),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甘遂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

症狀: 患者脈象沉伏不顯,想要大便,但大便總是稀軟。儘管大便稀軟,但心下(指胃脘部)仍然堅硬脹滿,這是因為留飲(積滯在體內的未消化食物)想要排出體外。

治療: 使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甘遂甘草同用,下飲尤速。

白話文:

甘遂(較大者,三顆) 半夏(十二顆) 芍藥(五顆) 甘草(手指般大小的一根,烤製過,另有版本中沒有)

十棗湯(《金匱》),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此方主之。咳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又: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亦宜此湯。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白話文:

脈象沉而弦,伴隨胸腔內疼痛,是懸飲的症狀,可以用十棗湯治療。咳嗽患者脈象弦緊,表示体内有水,也可以用十棗湯治療。此外,支飲引起的咳嗽,伴隨胸痛,但不会突然死亡,可能会持續一百天甚至一年,也适合用十棗湯。方劑用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芫花需先熬制。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此以散作湯法。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材搗碎過篩,加水一升五合。先煮大肥棗十枚,取八合水,去掉渣滓,加入藥末。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體弱的人服用半錢。清晨溫熱服用。如果沒有通便,第二天再加半錢。通便後,吃清粥養胃。這是一種將散劑做成湯劑服用的方法。

小青龍湯(《金匱》),治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咳或利,少腹滿而喘。

白話文:

小青龍湯(《金匱要略》)

治療心窩有水氣,乾嘔,發熱,有時咳嗽或腹瀉,小腹脹滿而喘息。

麻黃(去節),芍藥(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甘草(炙),細辛,桂枝(去皮,各三兩),半夏(半升,湯洗)

白話文:

主藥:

  • 麻黃(去除節點),3兩
  • 芍藥,3兩

佐藥:

  • 五味子,半升
  • 乾薑,3兩
  • 甘草(炙),3兩
  • 細辛,3兩
  • 桂枝(去皮),3兩

輔藥:

  • 半夏,半升(用水清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泡。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白話文:

上面列出的八味藥材,加入一鬥(約10公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八升時,除去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

  • 如果有輕微腹瀉,去除麻黃,加入雞蛋大小的蕘花,熬煮至變為紅色。
  • 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三兩瓜蔞根。
  • 如果食物梗塞,去除麻黃,加入一顆附子,泡於水中。
  • 如果小便不暢、小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四兩茯苓。
  • 如果喘氣,去除麻黃,加入半升杏仁,去除皮尖。

木防己湯(《金匱》),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此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木防己湯(出自《金匱要略》)

針對膈肌內積水,病人出現氣喘胸悶、心窩部堅硬脹滿、面色發黑、脈象沉緊的症狀。患病數十天,經過嘔吐、瀉下等治療方法都沒有改善。

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服用此湯後症狀即可痊癒;對於身體強壯的病人,服用後三天內症狀會復發。如果復發後再服用沒有效果,建議使用木防己湯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的藥湯來治療。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白話文:

木防己(60 克),石膏(12 塊,每個大小如雞蛋),桂枝(60 克),人參(120 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即前方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亦從小便去之法也。

白話文:

將前述藥方中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四兩、芒硝三合,共五味藥材,以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後再加入芒硝,微煎。將藥液分開溫服,稍微通便即可痊癒。

另外,澤瀉湯由澤瀉五兩、白朮二兩組成,以水二升煮至一升,分溫服,此方同樣是藉由小便來治療疾病。

小半夏湯(《金匱》),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小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

對於嘔吐的病人,通常會感到口渴,而口渴是因為想要解除病因。但是現在病人反而不渴了,是因為心裡有氣水阻滯造成的。這個湯方專門治療這種情況。

半夏(半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此專嘔之方。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此湯主之。

即前方加茯苓三兩,一法四兩。煎法同。加茯苓而眩悸愈,知茯苓治水之力大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治支飲不得息。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不得息,肺病也。所以專治肺。

白話文:

取半夏半升,生薑半斤,以水七升煮至一升半,分次溫服。此方專治嘔吐。

小半夏加茯苓湯,用來治療突然嘔吐,心下痞悶,膈間積水,頭昏眼花,心悸等症,此湯主治這些病症。

此方在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三兩,或四兩。煎法相同。加入茯苓後頭昏眼花症狀消失,可見茯苓治療水濕病症之力極大。

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支氣管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取葶藶熬至黃色,搗碎成彈子大小的丸子,大棗十二枚。

先以水三升煮大棗,取二升,去棗,加入葶藶,再煮至一升,頓服。呼吸困難,是肺病所致,因此專治肺病。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匱》),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此湯治其氣衝。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白話文:

桂苓五味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

症狀:咳嗽逆氣,不能平躺休息。服用小青龍湯後,口乾唾液多,寸脈沉細,尺脈微弱,手腳冰冷,氣從小腹上衝到胸咽,手腳麻痺,面部發紅發熱像喝醉酒一樣,接著又下流到陰部和大腿,小便困難,時常神志不清。針對氣衝的症狀,可使用桂苓五味甘草湯。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此方五味子不與乾薑同服,因服小青龍之後,發泄已甚而氣衝,故專於斂肺也。

白話文:

將這四味藥材用八升水熬煮,取三升藥液,去掉渣滓,分三次溫服。這個方劑中的五味子不能和乾薑一起服用,因為服用了小青龍湯後,人體已經發泄得過度,氣流上衝,所以這個方劑專門用於收斂肺氣。

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姜辛,以治其咳滿。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呼吸微弱、反倒加重咳嗽、胸悶的症狀。如果出現胸悶,可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掉肉桂,加入生薑,以治療咳嗽和胸悶。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熬製至剩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金匱》),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

白話文: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金匱要略》)

  • 治咳嗽胸悶,立竿見影,但又口渴,胸中氣沖發作,是因為用細辛、乾薑這些熱藥的緣故。
  • 服用後應該會感到口渴,但口渴反而止住了,是因為支飲(胸中水飲)的病症。
  • 治療支飲,必須用冒吐的方法,冒吐後必定會嘔吐,嘔吐後再給予半夏以去除體內的水飲。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將以上六種藥材,用八升水煎煮,煎至剩三升,過濾掉藥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金匱》),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即前方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煎服法同。

白話文:

茯苓甘草五味子加乾薑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

這帖藥可以止嘔吐,如果患者同時有浮腫,可以加杏仁來治療。

本來這個病症應該加入麻黃,但是因為患者全身麻痺,所以不能加入麻黃。如果勉強加入麻黃,患者會出現脫水的症狀。這是因為患者氣血虛弱,麻黃會發散陽氣,導致脫水的緣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金匱》),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薰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白話文: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如果患者出現面部發紅如醉,這是因為胃熱上衝薰蒸麪部導致的,可以加大黃的用量來通利大便。

即前方再加大黃三兩,煎服法同。以上五方,因症加減,精義當細參。

厚朴大黃湯(《金匱》),支飲胸滿者主之。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專治胸滿。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千金翼》)

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白話文:

如果症狀需要,可以在前面的藥方中再加三兩大黃,煎服的方法與之前相同。以上五個藥方,要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量,藥理精髓需要仔細研讀。厚朴大黃湯,出自《金匱》,主要治療胸部滿悶,伴有支氣管炎的症狀。方劑包括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用水五升,煮至二升,分兩次溫服,專門治療胸部滿悶。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出自《千金翼》,主要治療痰飲引起的頭痛、寒熱交替。方劑包括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將兩味藥搗碎過篩,用熱湯送服,每次服用一小匙,直到吐出來為止,如果吐不完可以繼續服用。

赤石脂散(《千金翼》),痰飲吐水無時,其源為冷飲過度,脾胃氣羸,飲食入胃變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三升)

白話文:

赤石脂散(出自《千金翼》)

症狀:痰液和水不斷嘔吐。

病因:因過度攝取冷食,導致脾胃虛弱,食物進入胃中後轉化為冷水,導致持續嘔吐。

上一味為散,服方寸匕,酒飲並可下,漸加三匕。盡三斤,終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患飲,諸藥不瘥,服此一斤即愈。《本事方》云:此方試之神效。

前胡丸,治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

白話文:

上面這個藥方是散劑,每次服一茶匙,可以用酒或水送服,逐漸增加到三茶匙。服用完三斤後,終生都不會口渴或腹瀉。它能補益五臟,讓人身體強健。有人患了口渴症,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服了這劑藥一斤就痊癒了。《本事方》說:這個藥方試驗過,效果很好。

前胡,白朮,甘草(各五分,炙),麥冬(去心,六分),旋覆花,豆蔻(各三分),人參(六分),枳實(炙),大黃(各四分)

白話文:

前胡、白朮、甘草(各 5 克,甘草先炙)、麥冬(去籽,6 克)、旋覆花、豆蔻(各 3 克)、人參(6 克)、枳實(炙),大黃(各 4 克)

上九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忌桃、李、魚、蒜等物。

範汪大甘遂丸(《外臺》),治留水久澼。

白話文:

將以下的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像桐子大小的蜜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忌食桃子、李子、魚肉、大蒜等食物。

範汪的大甘遂丸(出自《外臺祕要》),用於治療長時間的水腫病。

芫花(熬),甘遂,葶藶(熬),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烏喙(三分,炮令拆)

白話文:

芫花(熬煮),甘遂,葶藶(熬煮),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顆),巴豆(三十顆,去皮和心,熬煮),烏喙(三分,炒至裂開)

上十二味為末,其已豆、杏仁搗如膏,蜜丸如豆大。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忌蘆筍、豬肉、生蔥。

白話文:

上述十二種藥材研成細末,其中大豆和杏仁搗成膏狀,用蜜糖和成如豆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兩丸,一天三次。不知道(藥效)時可以適量增加,並依個人狀況適當休息。忌食蘆筍、豬肉、生蔥。

礬石湯(《外臺》),治胸中痰澼,頭痛,不欲食,及飲酒則阻痰。

礬石(一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納蜜半升。頓服之,須臾未吐,飲少熱湯。

白話文:

礬石湯,用於治療胸中有痰澼、頭痛、不想吃東西,以及喝酒後痰阻的症狀。

使用一兩的礬石,加兩升的水煎煮,煮到只剩下一半的水量時,加入半升的蜂蜜。一次性喝下,如果過了一會兒還沒有嘔吐,就再喝一些熱水。

金珠化痰丸(《局方》),治胸膈煩悶,涕唾稠黏,痰實咳嗽,咽嗌不利。

白話文:

金珠化痰丸 (出自《局方》),治療胸中鬱悶,涕唾黏稠,痰液積聚導致咳嗽,喉嚨不適。

辰砂(研飛,二兩),生白龍腦(細研,半兩),皂莢子(炒黃色),白礬(光明者,於鐵石器內熬汁盡,冷研),鉛白花(細研),天竺黃(研,各一兩),金箔(二十片,為衣),半夏(湯洗七次,用生薑一兩去皮,同搗細,作餅,炙微黃色,四兩)

白話文:

辰砂(研磨成細粉,二兩) 生白龍腦(研磨成細粉,半兩) 皁莢子(炒至黃色) 白礬(將純淨的白礬加熱,熬煮至水分蒸發,冷卻後研磨成粉) 鉛白花(研磨成細粉) 天竺黃(研磨成粉,各一兩) 金箔(二十片,用作外層) 半夏(用清水浸泡七次後,與一兩去皮生薑一起搗爛,製成小餅,烘焙至微黃色,四兩)

上以半夏、皂莢子為末,與諸藥研勻,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此方製半夏之法頗妙,治上膈之痰最宜。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傷而成飲癖。

白話文:

先將半夏和皁莢子研磨成粉末,然後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用生薑汁煮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 10-15 顆,用生薑湯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這個方子處理半夏的方法很巧妙,最適合治療上膈的痰液。

蓮花青皮(三分,去瓤),木香(五分),橘皮(去白),白茯苓,人參,豬苓(各一錢五分),神麯(炒),澤瀉,乾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過飲。頻服取汗,以損天年。

白話文:

蓮花青皮(3克,去除內部) 木香(5克) 橘皮(去除白瓤) 白茯苓、黨參、豬苓(各1.5克) 神曲(炒過) 澤瀉、乾薑、白朮(各2克) 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5克)

大青龍湯(《金匱》,見傷寒。),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金匱》,見水腫。),五苓散(《金匱》),大棗(《和劑》),腎氣丸青州白丸六君子湯二賢散(以上六方俱見通治。),小青龍加石膏湯(見咳嗽。)

痰飲之證,十居三四患之者無不胃疼、嘔逆,乃普天下醫家無人能知之者。人立一說,治無一效,言之慨然。

白話文:

古代醫書裡記載了很多治療痰飲的藥方,像大青龍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五苓散、大棗、腎氣丸、青州白丸、六君子湯、二賢散這些方子,都是用來治痰飲的。另外還有專治咳嗽的小青龍加石膏湯。奇怪的是,有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痰飲病人,都會伴隨著胃痛、嘔吐的症狀,卻沒有一個醫生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治療。大家對此都很困惑,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