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風方

後人不知此義,人自為說,流弊無窮,而中風一症,遂十不愈一矣。人參附桂,何嘗不用,必實見其有寒象而後可加。然尤宜於西北人,若東南人則當詳審,勿輕試。

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虛而感風則成痱,此治痱症之主方。

近效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泡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此治中風後陽虛之證。

按:《古今錄驗》《近效》二種,乃唐以前之方書,今全本未見。《外臺》中引二書之方極多,《金匱要略》宋人校書者,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太少,故亦採取二書,並《千金》《外臺》之方,擇其精要者,附一二方於每病之後,而方首亦必不沒其所本之書。古人之不苟如此,今人見其方載入《金匱》中,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誤矣。須知之。

地黃煎(《千金》),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方。

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兩),生薑汁,酥(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天門冬,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膏,納散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風行必燥,古人治風必用潤藥,乃真訣也。今人反以剛燥辛熱之品治之,是益其疾也。

三黃湯(《千金》),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瓜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此方專以驅風為治。

風痱方(《千金》),治手足不遂,僵直。

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

蒸半身不遂方(《千金》)

蠶沙兩石,熟蒸,分作直袋三枚。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換熱者,數易之。瘥後,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爛煮熱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按:此法熨痹證亦良。

治風懿方,竹瀝一升,治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身冷,強直,不語。或狂言,角弓反張。或食或不食,或大小便不利。治風懿之法與治風痱之法不相遠。

白話文:

後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各自有不同的說法,造成許多弊病,導致中風這個病症,十個病人中連一個都治不好。人參、附子、桂枝這些藥材,並不是不能用,但必須確實看到病人有寒象才能使用。而且這些藥材更適合西北地區的人,如果是東南地區的人,就應該仔細考慮,不要輕易嘗試。

《錄驗續命湯》,治療中風導致的身體癱瘓,無法控制肢體,口不能說話,意識模糊,不知道哪裡疼痛,或者身體僵硬,不能翻身。

藥方組成: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杏仁(四十枚)。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古代容量單位)煮成四升,溫熱服用一升,會稍微出汗,用薄被蓋住背部,靠著桌子坐著,出汗後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用,沒有什麼禁忌,但要注意不要吹到風。這個藥方也能治療只能趴著不能躺臥,咳嗽氣喘,臉部浮腫的症狀。因為虛弱而受到風邪就會變成癱瘓,這個藥方是治療癱瘓的主要藥方。

《近效朮附湯》,治療因為風邪導致的虛弱,頭部沉重、暈眩非常嚴重,沒有食慾,可以溫暖肌肉,補養脾胃,增強精氣。

藥方組成: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製後去皮),甘草(一兩,炙烤過)。

以上三味藥材磨碎,每次用五錢匕,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一杯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這個藥方是治療中風後陽氣虛弱的證候。

(註:古籍《古今錄驗》和《近效》是唐朝以前的醫書,現在已經沒有完整的版本。《外臺秘要》這本書引用了這兩本書的許多藥方。《金匱要略》的校對者,認為書中記載的藥方太少,所以也採用了這兩本書,以及《千金方》和《外臺秘要》的藥方,選擇其中精華的部分,在每種疾病後面附加一兩個藥方,而且在藥方開頭一定會註明出自哪本書。古人嚴謹的態度就是這樣,現在的人看到藥方被收入《金匱要略》中,就認為是張仲景所定的藥方,這是錯誤的。必須要知道這一點。)

《地黃煎》(出自《千金方》),治療熱風,心煩意亂,以及脾胃有熱,吃不下東西的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兩),生薑汁、酥油(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天門冬、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

以上十一味藥材,先將後五種藥材搗碎篩成粉末,先將生地黃等藥汁熬成膏狀,再將藥粉加入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一勺,一天兩次,逐漸增加到三勺。如果感覺腹瀉就減少劑量。風邪的特性是乾燥,古人治療風邪一定要用滋潤的藥物,這是真正的訣竅。現在的人反而用剛燥辛熱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在加重病情。

《三黃湯》(出自《千金方》),治療中風導致手腳抽筋,全身關節疼痛,煩躁發熱,怕冷,整天不想吃東西。

藥方組成: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溫熱服用。第一次服用會稍微出汗,第二次服用會大量出汗。如果心熱就加大黃二分。腹脹就加枳實一枚。氣喘就加人參三分。心悸就加牡蠣三分。口渴就加瓜蔞根三分。如果本來就有寒症就加附子一枚。這個藥方專門用來驅散風邪。

《風痱方》(出自《千金方》),治療手腳癱瘓,身體僵硬。

藥方組成:灶心土(伏龍肝)五升,磨成粉末,用冷水八升攪拌取汁飲用,能全部喝完效果最好。

《蒸半身不遂方》(出自《千金方》)

用蠶沙(蠶的糞便)兩石,蒸熟,分成三個布袋。熱的時候把布袋敷在患處,如果冷了就換熱的,多次更換。痊癒後,要用羊肚裝上粳米、蔥白、生薑、花椒、豆豉等,煮爛後熱吃,每天吃一副,吃十天就可以停止。這個方法用來熱敷治療痹症效果也很好。

《治風懿方》,竹瀝一升,治療半身不遂,手腳抽筋,身體發冷、僵硬,不能說話。或者胡言亂語,身體向後彎曲成弓形。可能吃不下飯,或者大小便不通暢。治療風懿的方法與治療風痱的方法沒有太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