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外臺》

風猥退,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由分肉流於血脈,久成風水之病。

嚲曳,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肌肉經脈,胃氣衰損,則筋脈虛而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風毒發,眼疼腳縱,中指疼連肘邊,牽心裡悶,肋脹少氣,喘氣欲絕,不能食。

白話文:

風濕病漸漸好轉,但四肢仍無法自如活動,全身感到疼痛,肌肉感覺空虛且浮腫,骨頭關節無力,腰部和腿部乏力,這是因為風濕從肌肉深入到血液裡,長時間下來形成風濕性疾病。

四肢無力拖拉,是因為肌肉鬆弛不受控制。人的肌肉和神經主要靠胃部吸收的營養來維持,當胃氣衰弱,營養不足,就會導致肌肉和神經虛弱,肌肉變得懶惰,因此風邪侵襲肌肉,造成四肢無力的情況。

風毒發作,眼睛疼痛,腳部放鬆,中指疼痛且連帶手肘也痛,這種疼痛會牽引到心臟,讓人感到悶悶的,兩側肋骨有脹痛感,呼吸困難,感覺快喘不過氣,而且吃不下東西。

2. 風方

酒風(《素問》),治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

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濕。三指為一撮,約二三錢。飯後藥先為後飯。按:麋銜,疑即鹿銜草。為後飯,服在飯後,非飯前也。凡古方須將《神農本草》細參藥性,乃能深知其義。

侯氏黑散(《金匱》),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礬石(各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乾薑,芎藭,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服,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腸腹空虛,則邪易留此,填滿空隙,使邪氣不能容。

風引湯(《金匱》),除熱癱癇。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

防己地黃湯(《金匱》),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桂枝,防風(各二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凡風勝則燥,又風能發火,故治風藥中無純用燥熱之理。

頭風摩散(《金匱》)

大附子(一枚,泡),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

越婢湯(《金匱》),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汗者,主之。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本方加白朮四兩,即越婢加朮湯。越婢寒散之方也,治風熱在表之證。

小續命湯(《千金》),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言,奄奄忽忽,神精悶亂,諸風服之皆驗。

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一枚),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三四劑,隨人風輕重虛實,腳弱服之亦瘥。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節疼煩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外臺》加白朮一兩,石膏、當歸各二兩,無防己。續命為中風之主方,因症加減,變化由人,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

白話文:

[風方]

酒風方: 治療身體發熱倦怠,汗出如洗,怕風氣短。 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混合研磨,每次取三指撮(約二三錢)飯後服用。麋銜即薇銜,也叫無心草,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味苦性平微寒,主治風濕。 按:麋銜,可能就是鹿銜草。 “為後飯”指飯後服用,不是飯前。所有古方都需仔細參考《神農本草經》了解藥性才能深入理解。

侯氏黑散: 治療大風症,四肢沉重,心胸發冷不足者。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以上十四味藥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約一湯匙),每日一服。 最初服用二十天,用溫酒調服。禁止食用一切魚、肉、大蒜,宜常溫服用,六十天為一個療程。藥物積在腹中不下,吃熱食即可排出,冷食則能增強藥效。腸胃空虛,邪氣容易滯留,需填滿空隙,才能使邪氣無處容身。

風引湯: 治療熱證引起的癱瘓和抽搐。巢氏說:腳氣也適用風引湯。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以上十二味藥磨碎,粗篩,用皮囊盛裝。每次取三指撮,加井水三升,煮沸三次,溫服一升。這是治療臟腑熱證,非草木藥物所能解決,因此用金石類重藥清熱解毒。

防己地黃湯: 治療神志錯亂如狂,胡言亂語不停,沒有寒熱症狀,脈象浮者。防己一分,桂枝二分,防風二分,甘草一分。以上四味藥,用一杯酒浸泡一夜,絞取汁液。生地黃二斤,切碎蒸熟,像蒸熟的米飯一樣。用銅器盛裝,再次絞取汁液,與之前絞出的汁液混合,分二次服用。此方其他藥物用量較少,而生地黃用量較多,是治療血中風邪的。此類方法最宜仔細研讀。凡是風邪盛行則乾燥,風又能生火,所以治療風邪的藥物中沒有純用燥熱之理。

頭風摩散: 大附子(一枚,泡軟),鹽(等量)。以上二味藥磨成粉末,洗髮後,取方寸匕(約一湯匙)塗抹於患處,使藥力滲透。

越婢湯: 治療水腫伴隨怕風,全身腫脹,脈象浮弱不渴,時有自汗,但非大汗淋漓者。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怕風者可加附子一枚。此方加白朮四兩,即為越婢加朮湯。越婢湯是寒涼散邪的方劑,治療風熱表證。

小續命湯: 治療中風將死,身體僵硬,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神志昏迷,精神恍惚,諸風證候皆可服用。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一枚,生薑五兩。以上十二味藥切碎,加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次,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若未痊癒,可再服用三四劑。根據風邪輕重、虛實情況加減,腿腳無力者服用也可痊癒。神志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節疼痛煩躁發熱者,去附子,加倍芍藥。《外臺秘要》中加白朮一兩,石膏、當歸各二兩,不加防己。續命湯是治療中風的主方,根據病情加減,變化多樣,但總不能捨棄此方另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