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素問》

《經脈別論》: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白話文:

《經脈別論》說:

  • 夜間走路喘氣,是因為腎氣不足,濕邪侵犯了肺。
  • 受到驚嚇而害怕,喘氣是因為肝氣淤滯,濕邪損傷了脾。
  • 受到驚嚇而恐懼,喘氣是因為肺氣鬱結,濕邪傷到了心。
  • 涉水摔倒,喘氣是因為腎氣和骨氣受損。
  • 在這種情況下,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通暢,就不會出現喘氣的症狀;膽小的人氣血阻滯,就會導致喘氣的疾病。

《陽明脈解篇》: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白話文:

《陽明脈解篇》

如果陽明脈氣閉塞不通,就會出現喘息和憂鬱的症狀,憂鬱就會厭惡別人。

黃帝說:有的人喘息而死,有的人喘息卻能活,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如果脈氣逆亂並且影響到臟腑,那麼會死亡;如果脈氣逆亂隻影響到經絡,那麼就會存活。

《脈要精微論》:肝脈搏堅而長,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逆調論》: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此句又為喘之總訣。

《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陰陽別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白話文:

肝臟的脈搏堅硬而有力,這是因為血液停留在脅肋下方,導致人喘不過氣來。

腎臟是主水的水臟,掌管人體的津液,也主宰睡眠和呼吸。這句話是治療呼吸困難的總訣竅。

由於暑熱或出汗,感到煩躁就會喘氣咳嗽,靜下來時就會說很多話。

陰氣在體內爭奪,陽氣在體外擾動,魂魄和汗液沒有歸藏,四肢逆冷而起,起來後就會熏蒸肺部,讓人喘鳴。

《水熱穴論》:水病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白話文:

《水熱穴論》中記載:

得了水病的患者,身體下半身會出現軟組織腫脹、腹部脹大;上半身會出現氣喘、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入睡。這種情況說明身體的表裡都已經生病了。

因此,肺部負責控制呼吸,腎臟負責調節水液代謝。肺部出現問題會導致氣喘,腎臟出現問題會導致水腫。肺部功能失調還會導致無法平躺入睡。

2. 《金匱》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痢尤甚。

白話文:

病人上氣喘促,面部浮腫,呼吸困難到需要抬高肩膀來喘氣,他的脈象浮大,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再伴有痢疾,病情會更加嚴重。

3. 喘方

麥冬湯(《金匱》),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此主之。

白話文:

麥冬湯(《金匱要略》),用於治療火熱上逆導致的呼吸不順,以及咽喉不適,主要功效是止住上逆的氣機,使氣下行。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麥冬(7升),半夏(1升),人參,甘草(各2兩),粳米(3合),大棗(12顆)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此即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石膏加大棗也。專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仍用竹葉、石膏為妙。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傷寒論》),喘家主之。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加上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汁,溫服一升。每天三次,隔一天晚上服一次。這個方劑就是竹葉石膏湯,去掉了竹葉和石膏,加大了棗。專門清肺胃的火氣。如果火氣特別嚴重,還是用竹葉和石膏效果好。

於桂枝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余依前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兩兩),杏仁(五十顆,去皮尖),其他藥材按照原來的配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此湯主之。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白話文:

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發汗治療後,不要再服用桂枝湯。對於出汗伴有喘息,但體溫不高的人,可以用此方治療。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越婢湯加杏仁去薑棗。

定喘湯(振生方),治肺寒膈熱哮喘。

白話文:

取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兩升,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水量只剩下兩升,濾去藥渣。溫熱服下一升。這其實就是越婢加杏仁湯,但是要去掉薑和棗。

麻黃,款冬花,半夏,桑皮(各三錢),蘇子(二錢),杏仁(一錢五分),白果(二十一枚,碎,炒),黃芩,甘草(各一錢)

上以水煎,徐徐服。

皺肺丸,治喘。

白話文:

麻黃 3 錢 款冬花 3 錢 半夏 3 錢 桑皮 3 錢 蘇子 2 錢 杏仁 1.5 錢 白果 21 粒(敲碎,炒熟) 黃芩 1 錢 甘草 1 錢

款冬花,知母,秦艽,百部(去心),紫菀,貝母,阿膠,糯米(炒,各一兩),杏仁(另研,四兩)

白話文:

款冬花、知母、秦艽、百部(去除花心)、紫菀、貝母、阿膠,每種一兩,炒糯米一兩,杏仁另外研磨成粉末,四兩。

上為末,將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濾過,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爛成膏,搜和前藥末,杵數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桑白皮煎湯下。

清燥救肺湯,治膹郁喘嘔。

白話文:

步驟:

  1. 將羊肺一具先用水沖洗乾淨,並測量肺臟能容納多少水量。
  2. 將杏仁煮沸,過濾後灌入肺臟內,並用線綁緊。
  3. 將灌滿杏仁水的肺臟放入糯米泔水(糯米洗後的米水)中煮熟。
  4. 將煮熟的肺臟搗爛成糊狀。
  5. 將搗爛的肺臟糊與前面準備好的藥材末混合均勻。
  6. 用杵臼將混合物搗數千次,直到均勻。
  7. 將搗好的混合物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1. 每次服用 50 粒丸子。
  2. 於飯前服用,並搭配桑白皮煎服的湯汁。

桑葉(三錢,經霜者),石膏(二錢半,炒),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研),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白話文:

桑葉(三錢,採摘後經過霜凍的) 石膏(二錢半,炒過) 甘草(一錢) 胡麻仁(一錢,炒香後磨碎) 阿膠(八分) 人參(七分) 麥冬(一錢二分) 杏仁(七分,去皮、去尖,炒至金黃) 枇杷葉(一片,去除絨毛,用蜜炙烤)

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俱見咳嗽。)

按:此二方為喘之主方,其餘眾方意不能外此,即有他法,必有別因,當隨症增減也。

白話文:

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以上皆見於咳嗽的治療方劑。)

麻黃(見《傷寒》資生腎氣丸),瀉白散(錢乙),黑錫丸(俱見通治。)

按:黑錫丸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白話文:

麻黃(見《傷寒論》中的資生腎氣丸) 瀉白散 (錢乙方劑) 黑錫丸 (均見於通治方劑集)

4. 《靈》《素》

《靈·脹論》:黃帝問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四字總括明透。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帝曰:未解其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白話文:

《黃帝內經·脹論》:黃帝問道:「我想請問脹氣的所在。」岐伯回答:「脹氣都在臟腑的外面。」這四個字就把脹氣的本質說得明明白白。脹氣把臟腑包圍在胸脅之間,脹滿皮膚,所以稱為脹氣。黃帝說:「我還是不明白這個意思。」岐伯說:「胸腹是臟腑的外圍。膻中是心臟的首領居住的地方。胃就像糧倉。咽喉和小腸像是走廊。胃的五個孔就像出入的門戶。廉泉和玉英是津液流動的通道。」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臌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

白話文:

水腫

黃帝問岐伯:「水腫、皮膚腫脹、肚子腫大、腸子裡長東西、石瘕(腹中或腎裡結石)、石水(腹腔積水),這些病怎麼區分?」

岐伯回答:「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窩上方會稍微腫脹,就像剛睡醒一樣。頸動脈會跳動,有時會咳嗽,陰囊和股間會覺得冷,腳踝會腫脹,肚子慢慢變大,水腫就形成了。用手按壓肚子,隨著手的移動而起伏,好像裡面裝滿了水,這就是水腫的徵兆。」

黃帝說:「皮膚腫脹怎麼診斷?」

岐伯說:「皮膚腫脹是寒氣聚集在皮膚之間,腫脹、鬆軟但並不結實,肚子變大,全身都腫,皮膚變厚。按壓肚子,軟綿綿的,按下去不會彈起來,肚子顏色不變,這就是皮膚腫脹的徵兆。」

「肚子腫大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肚子腫大,全身都會變大,腫脹程度跟皮膚腫脹差不多。」

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內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則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陰陽別論》云: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白話文:

面色蒼黃,腹肌隆起,這是腸覃的徵兆。

腸覃是什麼樣的?岐伯說:寒氣滯留在腸外,與衛氣相爭鬥,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局部受阻,形成囊腫並向內生長。惡氣由此產生,瘜肉在裡面長成。剛開始的時候,像雞蛋大小,逐漸變大。到最後形成時,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超過一年。按壓時感到堅硬,推動時可以移動。月經按時來潮,這是腸覃的徵兆。

石瘕是什麼樣的?岐伯說:石瘕生長在子宮裡,寒氣滯留在子宮口,子宮口被堵塞,氣血不通暢。本該排出的惡血排不出去,就積聚在那裡,日益增大,形狀像懷孕一樣。月經不按時來潮,這些都是女性常見的疾病,可以通過導引法將其排出體外。

《邪氣臟腑病形篇》:督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水為有形之物,故按之即起。膚脹為無形之氣,故按之不起。腸覃乃腸外惡氣所結,故月事仍下。石瘕乃胞中惡血所凝,故月事不行。各有定理也。至石水則在少腹之中,水結不散之症。若臌脹,則非氣非水,臟腑皮肉俱堅腫,邪盛正衰,難為治矣。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

督脈微浮腫大,形成水腫,從肚臍以下到小腹,垂墜鬆弛。如果水腫上升到胃脘,病情危急,無法治療。水是具有形體的東西,所以按壓它就會浮起。皮膚腫脹是因為無形的氣造成的,所以按壓它不會浮起。腸覃是小腸外惡氣聚集造成的,所以月經仍然會來。石瘕是胞宮裡惡血凝結造成的,所以月經不會來。這些病症都有各自確定的規律。至於水腫,則在小腹之內,是水液凝結不散的病症。如果出現腹脹,就不是氣也不是水,而是臟腑、皮肉都堅硬腫脹,邪氣盛,正氣衰,難以治療。

《素·腹中論》: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臌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白話文:

《黃帝內經·腹中論》記載:黃帝問道:「有一種病症,患者感到心腹脹滿,早上吃了飯,晚上就吃不下,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叫做臌脹。」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可以用雞矢醴治療,服一劑後就會見效,服兩劑後就會痊癒。」

《水熱穴論》: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故凡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白話文:

**《水熱穴論》:黃帝問道:**少陰經為什麼主導腎臟,而腎臟為什麼主導水液?

岐伯回答說: 腎臟是人體最陰寒的地方,至陰之地自然會儲藏水液。肺臟是太陰經,少陰經是冬天的脈絡。所以,少陰經的本源在腎臟,末端在肺臟,這些都是聚集水液的地方。腎臟是胃部的關門,關門不利,所以水液會聚集起來,並歸類於自己的類別。因此,所有的水液病,下半身會出現水腫、大腹;而上半身則會出現喘息、無法躺下等症狀,這些都是本源和標誌同時生病所導致的。

《氣厥論》: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白話文:

《氣厥論》: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會形成水腫。這種水腫按壓腹部時並不會感到堅硬,是因為水氣停留在大腸裡。當快速行走時,會聽到腹部有水聲,好像袋子裡裝著液體一樣,這是水氣病的症狀。

《陰陽應象大論》:渾濁的氣體上升到上部,就會產生脹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