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四 (8)
卷四 (8)
1. 《靈》《素》
《靈·經脈篇》:肝所生病,為狐疝。足厥陰病,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
《素·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督脈為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陰陽別論》:三陽為病,發熱寒,其傳為㿗疝。
《脈要精微論》: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白話文:
肝臟生病會導致狐疝,足厥陰經病變,男性會患上疝氣,女性則會腹脹。任脈病變,男性會患上內結七疝。督脈病變,從小腹向上衝至心臟疼痛,無法前後移動,稱為衝疝。三陽經病變,會發熱發寒,並傳染成疝氣。診斷出心脈急促,稱為心疝,小腹會有腫塊。
2. 《病源》
七疝,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
白話文:
七種疝氣:
- 厥疝:突發心痛、足寒、嘔吐等症狀。
- 癥疝:腹中脹氣突然加劇,心下劇痛,氣塊積聚如臂膀一般。
- 寒疝:食用寒涼食物後,脅部和腹中疼痛。
- 氣疝:腹中時而脹滿時而減輕,伴隨疼痛。
- 盤疝:腹中疼痛位於肚臍附近。
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濕不調理之所生。
飢疝,陰氣在內,寒氣客於足陽明、手少陽之絡,令食竟必飢,心為之痛,名曰飢疝。
白話文:
腹部肚臍下方有積聚物,稱為胕疝。小腹與陰部相互牽連而疼痛,大便困難,稱為狼疝。以上七種疝氣,都是由於血氣虛弱,飲食寒冷潮濕,調養不當所致。
3. 《外臺》
痛達背膂名屍疝。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石疝。臍下結痛,女子月事不時,名血疝。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脈疝。寒氣積於內,上衝心,如刀錐所刺,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名心疝。㿗疝堅大如斗。諸疝惟㿗疝最大而堅,衝起犯心即能殺人。非硫黃不治。
白話文:
1. 屍疝 疼痛直達背部和脊樑,稱為屍疝。
2. 石疝 心窩下疼痛堅硬,用手按壓疼痛加劇,稱為石疝。
3. 血疝 臍下結痛,女性月經不調,稱為血疝。
4. 脈疝 小腹部脹滿,牽引膀胱疼痛急迫,稱為脈疝。
5. 心疝 寒氣積聚於體內,向上衝擊心臟,如刀錐刺痛,四肢發冷,或嘴脣發青,稱為心疝。
6. 瘕疝 結塊堅硬,像鬥一樣大。其中以瘕疝最大最硬,向上衝擊心臟,會危及性命。如果不使用硫磺治療,無法治癒。
4. 疝方
烏頭桂枝湯(《金匱》),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㕮咀)
白話文:
烏頭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
用來治療因寒氣造成的腹痛、腹中冷痛、手腳麻木,以及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身體疼痛或麻木感。
以水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五合解之。又一煎法。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白話文:
取兩升水煎煮,減半後去掉渣滓。用五合桂枝粉溶解。另一個煎煮方法如下:先煎煮至一升,初次服用二合。不知是否有效果,就服用三合。如果還沒有效果,再增加到五合。如果服用後感覺像喝醉了,有嘔吐現象,說明疾病已得治癒。
蜘蛛散(《金匱》),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此方主之。
白話文:
蜘蛛散(出自《金匱要略》)
主治陰狐疝氣,患者會有大小不同的疝氣包,時不時地上下移動。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俗名偏墜。
白話文:
將蜘蛛十四隻炒至焦黃,與半兩桂枝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取約八分之一匙的藥粉,配水服下。每天服用兩次。也可以將藥粉與蜂蜜混合製成藥丸來服用。這在民间被稱作「偏墜」。
大烏頭煎方(《金匱》),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苦。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此主之。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白話文:
大烏頭煎方 (出自《金匱要略》)
症狀:
- 腹部脹滿
- 脈象弦緊,弦脈表示衛氣運行不暢,因此會畏寒
- 緊脈表示食慾不振
- 邪氣與正氣相互搏鬥,形成寒疝,繞著肚臍疼痛
- 發作時會有白色津液排出,手腳冰冷
- 脈象沉緊
主治:
此方主治上述症狀。
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又一煎法。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沉寒入里,非大熱之藥不治。
洗陰腫核痛(《千金翼》),治丈夫陰腫,大如斗,核中痛者。
白話文:
取兩升水,煮沸後取一升,去掉渣滓,加入兩升蜂蜜,煎煮直到水氣蒸發。另一種煎煮方法:取兩升水,強壯的人喝七合,體質較弱的人喝五合。如果不知道是否有效,第二天再喝。不能一天喝兩次。沉寒入裡之病,只有大熱之藥才能治癒。
雄黃(一兩,末),礬石(二兩,研),甘草(一尺,生)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洗之,神良。
白話文:
雄黃(一兩,研成細末),礬石(二兩,研磨),生甘草(一尺長)
麝香大戟丸(《局方》),治陰㿗腫脹,或小腸氣痛。
白話文:
麝香大戟丸 (收錄在《局方》中),可用來治療陰部腫脹,或小腸疼痛。
胡蘆巴(四兩),麝香(一錢),大戟(半兩,炒黃),茴香,川楝子(各二兩,以好酒二升,蔥白七根,長三四寸,同煮軟,去核,取肉,和丸),木香,訶子(酒浸蒸),附子(泡),檳榔(各一兩,不見火)
白話文:
胡盧巴:四兩 麝香:一錢 大戟:半兩(炒黃) 茴香:二兩 川楝子:二兩 (用上好的酒二升,蔥白七根,長三四寸,一起煮軟,去掉果核,取果肉,揉成丸) 木香:一兩 訶子:一兩(用酒浸泡後蒸熟) 附子:一兩(泡發) 檳榔:一兩(不經過火加工)
上九味,為丸如桐子大。或酒或薑湯下五十丸。此方通治疝氣。他如荔枝核、青鹽、牽牛等俱可加入,不必因一二味之殊另名一方。
白話文:
將上面九味藥材合在一起,做成像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天用酒或薑湯送服五十丸。這個方劑可以治療疝氣。其他像是荔枝核、青鹽、牽牛等藥材也可以加入,不需要因為一兩味藥材的不同而另立一個新的方劑。
濟生橘核丸,治四種㿗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痛引臍腹,甚則膚囊腫脹成瘡,時出黃水,或癰腫㿉爛。
白話文:
濟生橘核丸 ,治療四種痔瘡:卵核腫大,大小不一,或堅硬如石,疼痛延伸到肚臍和腹部,嚴重時皮膚囊腫成瘡,時常流出黃水,或化膿潰爛。
橘核(炒),海藻,昆布,海帶(各泡),川楝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製厚朴,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桂心,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鹽湯下。此軟堅之藥。
白話文:
- 炒過的橘核
- 泡過的昆布、海藻、海帶
- 炒過的川楝肉
- 麩炒過的桃仁(各一兩)
- 厚朴
- 木通
- 麩炒過的枳實
- 炒過的延胡索
- 桂心
- 木香(各一兩)
川楝子丸,治疝氣,及一切下部之疾,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藥,永去病根。
白話文:
川楝子丸,用於治療疝氣,以及一切下半身的疾病,可以消腫止痛,即使是多年的老毛病,服用此藥也能徹底根治。
川楝子(淨肉一斤,分四處。四兩用面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麩炒黃色,去麩,斑蝥不用。四兩用面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麩炒黃色,去麩,巴豆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麩炒黃色,去麩,巴戟不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合,同炒黃色,去鹽及茴香不用),木香(一兩,不見火),破故紙(一兩,炒香為度)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兩服。空心食前。
白話文:
川楝子(一斤去殼的果仁,分成四份。四兩用麵粉一杯,斑蝥四十九隻,與麩一起炒黃,去掉麩,斑蝥不再使用。四兩用麵粉一杯,巴豆四十九粒,與麩一起炒黃,去掉麩,巴豆不再使用。四兩用麩一杯,巴戟一兩,與麩一起炒黃,去掉麩,巴戟不再使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杯,一起炒黃,去掉鹽和茴香不再使用。)
木香 (一兩,不接觸明火)
破故紙 (一兩,炒香即可)
硇砂丸(《本事方》),有人貨疝氣藥,日數千文。有一國醫,多金得之,用之良驗。
白話文:
硇砂丸(《本事方》記載),有人賣治療疝氣的藥,一天能賺數千文錢。一位醫師花了大筆錢買了這藥,使用後發現效果很好。
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青皮(二兩),銅青(半兩,研),硇砂(一分,研)
白話文:
木香、沉香、巴豆肉(各 60 克) 青皮(120 克) 銅青(30 克,研磨成粉) 硇砂(6 克,研磨成粉)
上二香、青皮三味細銼,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為末,入青、砂二味,研勻,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九丸,鹽湯吞下,二三服。空心食前服。按:此方法既有理,而用銅青更奇,此等所謂海上方也。
蟬蛻散,治脬囊腫,小兒坐地為蚓或蟻吹著。
白話文:
將上清香、青皮、巴豆三種藥材切碎,用慢火和巴豆一起炒,炒到呈紫色即可。取出巴豆,將剩下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青灰和丹砂兩味藥材,研磨均勻。用蒸熟的糯米團和藥粉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到九粒,用鹽水送服,服用兩到三次。空腹飯前服用。
附註: 這種方法既有道理,使用銅青(即青灰)更是新奇。這種配方法源自海上,故稱為「海上方」。
蟬蛻(半兩),水一碗,煎湯洗,再溫再洗。仍與五苓散加燈心煎服。或用石灰湯洗。
白話文:
蟬蛻半兩,加一碗水,煎煮成湯,用來清洗患處,之後再用溫水清洗。仍與五苓散和燈心一起煎服。或使用石灰湯清洗。
當歸生薑羊肉湯,見通治。撞氣阿魏丸,見嘔吐。
白話文:
當歸生薑羊肉湯:請參考「治療通用方劑」。
撞氣阿魏丸 :請參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