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風方

控涎丹(《三因方》)

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桐子大,曬乾,臥時淡薑湯或熱湯下五七丸至十丸。此乃下痰之方,人實症實者用之。

滌痰散(嚴氏),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薑製),半夏(各二錢半),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紅(一錢五分),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上九味,加姜五片,水煎服。此治心經之痰。

勝金丸(《本事方》),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五錢許,研)

上將硃砂末二分,與二味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一分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治。實見其痰在上膈則可用,否則提氣上升,反成厥冒等疾。

銀液丹(《局方》),治諸風痰涎蘊結,心膈滿悶,頭痛目運,面熱心鬆,痰唾稠黏,精神昏憒,及風涎潮搐,並宜服之。

天南星(三分,為末),硃砂(半兩,研飛),鐵粉,水銀(各三兩,結砂子),膩粉(一兩,研),黑鉛(煉十遍,秤三兩,與水銀結砂為小塊,同甘草十兩水煮半日,候冷研。)

上研勻,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同薄荷蜜湯下,生薑湯亦可。微為度,食後服。如治風癇,不計時候服。痰涎逆上用此鎮壓亦不可少。前方提之使出,此方鎮之使下,隨宜施治,全在辨症之確。

癘風方,治眉落鼻壞,遍體生瘡。出《神仙感遇傳》。

角刺(一二升,燒灰),大黃(九蒸曬)

上為末,再煎大黃湯,服方寸匕,旬日即愈。

青州白圓(《局方》),見通治。

白話文:

控涎丹(出自《三因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煮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睡覺時用淡薑湯或熱水送服五到十丸。這是用來排除痰液的方子,適用於體質壯實、屬於實證的人。

滌痰散(嚴氏方),治療中風導致痰液阻塞心竅,舌頭僵硬不能說話。

南星(用薑製過)、半夏(各二錢半),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紅(一錢五分),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以上九味藥材,加上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心經的痰液。

勝金丸(出自《本事方》),治療中風後突然昏倒像喝醉一樣,身體昏沉、四肢不能活動,痰涎湧到胸膈之上,氣機閉塞不通。

生薄荷(半兩),豬牙皂角(二兩,搗碎,用一升水浸泡,取汁研成膏),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約五錢,研磨成粉)

將硃砂粉末取二分,與其他兩味藥粉混合均勻,再用皂角膏調和,做成龍眼大小的藥丸,用剩下的硃砂粉末做外衣。用溫酒化開送服一丸,情況嚴重可服兩丸,以吐出痰液為止,吐出來就會清醒,不清醒的就難以治療。這個方子適用於痰液聚集在胸膈上的情況,否則會導致氣往上逆,反而引起昏厥等疾病。

銀液丹(出自《局方》),治療各種風痰積聚,導致胸膈滿悶、頭痛頭暈、面部發熱、心神鬆散、痰液黏稠、精神昏亂,以及風痰引起的抽搐等症狀。

天南星(三分,磨成粉末),硃砂(半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鐵粉、水銀(各三兩,將水銀與鐵粉結合成砂粒狀),膩粉(一兩,研磨成粉),黑鉛(煉製十遍,稱三兩,與水銀結合為小塊,再與甘草十兩用水煮半天,放涼後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研磨成粉,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用薄荷蜜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服用時要把握藥量,飯後服用。如果治療風癇,則不需計較服藥時間。當痰液逆行而上時,使用此方來鎮壓痰液也是非常必要的。之前的方子是引導痰液排出,這個方子則是鎮壓痰液使其下降,要根據病情施治,關鍵在於辨證準確。

癘風方,治療眉毛脫落、鼻子潰爛、全身生瘡。出自《神仙感遇傳》。

角刺(一二升,燒成灰),大黃(蒸煮九次後曬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用大黃煎煮的湯送服一湯匙的藥粉,大約十天左右就可以痊癒。

青州白圓(出自《局方》),見於通治方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