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金匱》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白朮湯主之。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血分。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遂,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氣分非水病,但此病無所附,因血分而類及之也。然《金匱》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則氣分似為水在氣中之病。

白話文:

老師說:疾病中有一種是風水症,一種是皮水症,一種是正水症,一種是石水症,還有一種是黃汗症。風水症的脈象會自動浮現,外表的症狀會出現骨節疼痛,怕風。皮水症的脈象也會浮現,外表的症狀是皮膚腫脹,按壓下去會有凹陷,不會怕風,腹部膨脹像鼓一樣,不會口渴,治療方式是要使其發汗。正水症的脈象會沉遲,外表的症狀是自己會喘息。石水症的脈象自然沉,外表的症狀是腹部飽滿但不會喘息。黃汗症的脈象沉遲,身體會發熱,胸部有滿感,四肢和頭面部會腫脹,如果長時間不治療,必定會導致膿瘡。

脈象浮且洪,浮是風的表現,洪是氣的表現,風氣相互作用,如果風力較強會出現皮膚瘙癢,身體會感到癢,癢是風的排泄,長期下來會形成痂癩。氣力較強則會產生水腫,讓人難以彎腰,風氣相互撞擊,身體會出現嚴重腫脹,出汗後就能痊癒。如果患者怕風,這就是風水症。不怕風的人,小便通常順暢,上焦有寒,他們的口中常有多餘的口水,這是黃汗症。如果寸口脈象沉滑,說明體內有水氣,臉部和眼睛會腫大,有熱感,這種情況被稱為風水症。

如果看到一個人的眼睛周圍微微隆起,就像剛睡醒的蠶一樣,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按壓他的手腳會有凹陷且無法恢復,這也是風水症。太陽病,脈象浮且緊,按照理論應當出現骨節疼痛,但實際卻不疼,身體反而沉重且痠痛,患者不會口渴,出汗後就會痊癒,這也是風水症。如果患者怕冷,這表明他體內極度虛弱,可能是由於過度發汗引起的。如果患者口渴但不畏寒,這可能是皮水症。身體腫脹且冰冷,症狀像周痹一樣,胸部有憋悶感,無法進食,疼痛聚集,晚上煩躁無法入睡,這就是黃汗症。

如果疼痛在骨節處,伴有咳嗽和喘息,但不口渴,這可能是肺部問題,症狀像腫脹,發汗後就會痊癒。然而對於所有這些病症,如果患者口渴且有下痢,小便頻繁,都不應該進行發汗治療。所謂裏水,是指全身、臉部和眼睛都呈現黃色腫脹,脈象沉,小便不順暢,所以導致了水腫。如果小便順暢,這說明體內失去了津液,所以會感到口渴,可以用越婢加白朮湯來治療。如果少陰脈象緊且沉,緊代表疼痛,沉代表水腫,小便就會變得困難。

如果脈象出現各種沉象,可以推測體內有水腫,身體會感到沉重。水腫病人的脈象出現異常是致命的。水腫病人,眼眶下方會有像臥蠶一樣的腫脹,臉色紅潤,脈象伏藏。如果患者有口渴和消瘦的症狀,腹部腫脹,大小便不順暢,脈象極度沉弱,說明體內有水腫,可以使用瀉下法來治療。有人問:下痢後,患者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腹部腫脹,這是為什麼?回答是:這可能是水腫病。如果小便順暢,或者出汗,那麼病情自然會好轉。心臟水腫的症狀是身體沉重,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心情煩躁,下體會腫脹。

肝臟水腫的症狀是腹部膨脹,無法自行翻身,肋下和腹部會疼痛,偶爾會有少量的津液生成,小便會持續通暢。肺部水腫的症狀是身體腫脹,小便困難,偶爾會有稀便。脾臟水腫的症狀是腹部膨脹,四肢沉重,津液無法生成,呼吸困難,小便困難。腎臟水腫的症狀是腹部膨脹,肚臍和腰部疼痛,無法排尿,私處會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潮濕,腳趾會逆冷,臉部反而會消瘦。老師說:所有有水腫的人,腰部以下的腫脹,應該利尿才能治療。

腰部以上的腫脹,應該發汗才能治療。老師說:寸口脈象沉且遲,沉代表水腫,遲代表寒冷,寒冷和水腫相互作用,趺陽脈象伏藏,食物無法消化。脾氣衰弱會導致鶩溏,胃氣衰弱會導致身體腫脹。少陽脈象低下,少陰脈象細弱,男性會有小便不順暢的問題,女性則會月經不調,月經代表血液,血液不順暢就會形成水腫,這被稱為血分。老師說:寸口脈象遲且澀,遲代表寒冷,澀代表血液不足。

趺陽脈象微弱且遲緩,微弱代表氣虛,遲緩代表寒冷,氣虛和寒冷都會導致手腳冰涼,手腳冰涼說明營養和衛氣無法流通,營養和衛氣無法流通會導致腹部脹滿,脅鳴相隨,氣流在膀胱處受阻。營養和衛氣都疲憊,陽氣無法流通會導致身體寒冷,陰氣無法流通會導致骨骼疼痛。陽氣在前面流通會感到寒冷,陰氣在前面流通會導致麻痹和失去知覺。陰陽相互配合,氣血才能流通,大氣運行一圈,氣血就能擴散,實證會導致氣滯,虛證會導致尿失禁,這被稱為氣分。

氣分並不是水腫病,但這種病沒有明確的歸屬,因此在討論血分時提到了它。然而,《金匱》提到:氣分會導致心下堅硬,像一個盤子,這是水飲造成的,因此氣分似乎指的是水中存在的氣體問題。

2. 《病源》

水分候,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燥水候,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水腫之病千頭萬緒,雖在形體,而實內連臟腑。不但難愈,即愈,最易復病,復即更難再愈。所以《內經》針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調養亦須百日。反不若臌脹之證,一愈可以不發。治此症者,非醫者能審定病症,神而明之,病者能隨時省察,潛心調攝,鮮有獲全者。

白話文:

【病源】

水分病,指的是腎臟功能衰弱,無法正常控制水分,導致水分異常擴散,流散到四肢,因此稱之為水分病。當四肢的皮膚出現虛弱腫脹,並且能感覺到微微震動的情況,就可診斷為水分病。

燥水病,是指水分過多滲透到皮膚層,造成腫脹和飽滿感。用手指在皮膚上劃過,如果能清楚看到指紋的痕跡,這種情況就被命名為燥水病。

水腫病的種類繁多且複雜,雖然主要表現在身體表面,但實際上與內臟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病不但難以治癒,即便治癒後,也很容易再次發作,一旦復發,再次治癒將會更困難。因此,《內經》中對於治療水腫病的針灸穴位多達上百個,而康復期也需要一百天左右。相比之下,像臌脹這類病症,一旦治癒,就不容易再次發生。對於治療這種病,不僅需要醫生對病症有精確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病人自己也需要時刻關注病情變化,用心調理自己的身體,否則很難完全康復。

3. 臌脹水腫方

此卷載水腫之方最備,但病情不同,各有所宜,當細辨之。

雞矢醴方(《素問》),治心腹滿,旦食不暮食。

羯雞矢(八合,研,炒焦),無灰酒(三碗)

上共煎乾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又飲一次,則漸皺至膝上而病愈矣。

防己茯苓湯(《金匱》),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六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麻黃湯(《金匱》),里水主之。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麻黃附子湯(《金匱》),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注云:杏子湯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發汗為治水要訣,此乃發腎水之汗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金匱》),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泡)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朮湯(《金匱》),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蒲灰散(《金匱》),治小便不利。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圓(《金匱》),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此治腸間之水,外症不必有水象也。

牡蠣澤瀉散(《傷寒論》)

牡蠣(熬),澤瀉,瓜蔞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

大腹水腫方(《千金》),治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

牛黃(二分),椒目(三分),昆布,海藻,牽牛子,桂心(各八分),葶藶(六分)

上七味,為末,別搗葶藶如膏,合和丸如桐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麻豆湯(《千金翼》),治遍身腫,小便澀。

麻黃(二升,熬研),烏豆(一斗,以水四斗,煮取汁一斗),桑根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豆不多不能取效。

十水丸(《千金翼》)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從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

第六之水,先從面至足腫,名曰元水,其根在膽,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腫,其腹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先從小腸滿,名曰暴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

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藥皆等分,與病狀同者,則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當以意節之。

十水之名,《病源》亦詳載其狀,今立此十方,想當時本有此分別也,姑存之。

舟車神祐方(河間),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者。

黑牽牛(四兩),大黃(二兩,酒浸),甘遂(一兩,麵裹煨),橘紅,大戟(麵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各一兩),木香(五錢),檳榔(五錢),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滾水下。大便利三次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日漸加至一錢。若服後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氣不支,則減其服,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為度。甚者忌鹽醬百日。

大聖浚川丸(《類方》)

大黃,牽牛,郁李仁(各一兩),木香,芒硝(各三錢),甘遂(半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諒人虛實服之。此下水之峻劑。

木香散(《類方》),治單腹脹。

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豆蔻(各半兩),阿魏,蓽澄茄(各一兩)

上為末,醋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葶藶丸(《外臺》),治水腫及腳,並虛腫。

葶藶子(半兩),牽牛子(半兩,生熟各半),澤漆葉,海藻(洗去鹽,炙),昆布(如上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郁李仁(各三分),桂心(一分)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方(《外臺》)

香薷納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煮濃汁去滓。煎令可,丸桐子大,服五丸,日三。小便多為度。又一丸法。

療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方(《外臺》)

桑白皮,茯苓,郁李仁(各四兩),橘皮(二兩),海藻(三兩,洗),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五香散(《局方》),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治陰陽之氣,鬱結不消,諸熱蘊毒,腫痛結核,中脘不快,心腹脹滿。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此方治氣分亦宜。

五皮散(《局方》),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等分)

上五味,每三錢,水煎熱服。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

治蠱脹方(雜抄方)

大麥粉(五錢)

敷藥(《類方》),治腹滿堅硬如石,陰囊腫大。先用甘草嚼,後用此。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面和,覆貼腫處,仍以軟綿裹住。

沉香琥珀丸,治水腫,一切急難症,小便不通。

琥珀,杏仁,紫蘇,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郁李仁(去皮、尖),沉香(各一兩半),陳皮,防己(各七錢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參湯送下。量虛實加減之。

調榮飲,治瘀血流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血赤紋,名血分。

蓬朮,川芎,當歸,元胡索,檳榔,陳皮,赤芍,桑皮(炒),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瞿麥(各一錢),大黃(一錢五分),細辛,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上以薑棗水煎服。血分之病,《金匱》有病無方,此為至當。

烏鯉魚湯(《類方》),治水氣,四肢浮腫。

烏鯉魚,赤小豆,桑皮,白朮,陳皮(各三錢),蔥白(五根)

上以水三碗,同煮,不可入鹽。先吃魚,後服藥,不拘時。

小胃丹(丹溪)

芫花(醋炒,過一宿,瓦器內不住手攪,炒令黑,不可焦,一兩半),甘遂(麵裹,長流水浸半月,煮,曬乾,一兩半),大黃(紙裹煨,勿令焦,焙乾,切,以酒浸,炒熟焙乾,一兩半),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曬乾,五錢),黃柏(三兩,炒)

上為末,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下。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此即十棗湯加大黃、黃柏。

煨腎散,治腎家水腫。

甘遂(三錢),豶豬腰子(一個)

上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摻藥末上,荷葉包裹,煨燒熟,溫酒嚼服之。

禹餘糧丸,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治膨脹之要藥。(即針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研極細末,聽用),禹餘糧(三兩),真針砂(五兩,以水淘淨,炒乾,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用。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桂心,白豆蔻,大茴香,蓬朮,附子,乾薑,青皮,三稜,白蒺藜,當歸(各半兩,酒浸一宿)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為丸梧子大。食前溫酒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

越婢湯(《金匱》),越婢加朮湯(方見風門),五苓散(見通治),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金匱》。即腎著湯。見腰痛。),十棗湯(見痰飲),防己黃耆湯(《金匱》,見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