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靈》《素》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陰痹,《至真要大論》: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頂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筋肌骨痹,《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肉苛,《逆調論》: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疾?岐伯曰:營氣虛,衛氣實也。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白話文:

身體多汗且濕漉漉的,這是因為受到濕氣侵襲太嚴重的緣故。體內陽氣不足,陰氣旺盛,兩者互相影響,所以才會流汗而且濕黏。

黃帝問:所謂的痹病,為什麼會不痛呢?岐伯回答:痹病侵犯到骨頭就會感到沉重,侵犯到血管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通,侵犯到筋會使筋脈彎曲難以伸展,侵犯到肌肉會感到麻木不仁,侵犯到皮膚會感到寒冷。如果痹病同時侵犯這五個部位,就不會感到疼痛了。凡是痹病這類的毛病,遇到寒冷就會像蟲子一樣蜷縮,遇到熱就會鬆弛伸展開來。

陰痹這種病,按壓時感覺不到疼痛,會出現腰背頭頂疼痛,時常感到頭暈,大便困難,陰氣無法正常運行,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咳嗽吐痰時帶血,感覺心臟懸在半空,病根在於腎臟。

筋痹,病在筋,會感到筋脈攣縮、關節疼痛,無法行走,稱為筋痹。肌痹,病在肌肉皮膚,肌肉皮膚都會疼痛,稱為肌痹。骨痹,病在骨頭,會感到骨頭沉重抬不起來,骨髓痠痛,遇到寒冷會更嚴重,稱為骨痹。

黃帝問:有的人肌肉皮膚很粗糙,即使穿著柔軟的衣服,仍然覺得粗糙不舒服,這是什麼病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體內的營氣虛弱,衛氣卻過於旺盛。營氣虛弱,就會感到麻木不仁;衛氣虛弱,身體就會無法正常活動。如果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就會既麻木不仁又無法正常活動,但肌肉看起來卻沒有異狀。如果人的身體和精神意志無法相互協調,就代表這個人快要死了。

2. 《金匱》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白話文:

有人問:血痹這種病是怎麼得的呢?老師回答:通常發生在那些生活優渥的人身上,他們的骨骼比較脆弱,肌肉卻很發達。如果這些人在勞累後大量出汗,躺在牀上不常轉動身體,再加上偶爾吹到冷風,就會得到這種病。只要在寸口和關上的脈象顯示微澀且有點緊,就應當用針灸來調理,讓脈象恢復平和,脈象不再緊繃,病就會好。如果寸口的脈象顯得深沉而微弱,深沉表示骨骼有問題,微弱表示筋肉有問題,深沉代表腎臟有問題,微弱代表肝臟有問題。如果在出汗後立刻接觸冷水,就像冷水傷害心臟一樣,會導致關節疼痛,並伴隨著黃色汗水,所以稱之為歷節病。如果少陰經的脈象顯得浮淺且微弱,微弱表示血液不足,浮淺表示受到風邪影響,風邪與血液互相搏鬥,就會產生抽痛般的劇烈疼痛。

對於那些體質強壯的人來說,如果脈象呈現澀滯且微弱,會出現呼吸急促、自汗以及關節疼痛的症狀,且關節無法正常彎曲或伸展,這都是因為在喝酒後出汗,再吹到風所導致的。如果食物太酸,就會傷害筋肉,筋肉受傷後會變得鬆弛,這就是所謂的泄。如果食物太鹹,就會傷害骨骼,骨骼受傷後會導致萎縮,這就是所謂的枯。枯和泄互相作用,就會形成所謂的斷泄。如果營氣無法流通,衛氣就無法獨立運作,營氣和衛氣都微弱,三焦就無法防禦外敵,四肢的連接處就會斷裂,身體就會變得消瘦,只有一隻腳會腫大,並且會流出黃色汗水,小腿也會感到冰冷,就算發燒了,也還是會有關節疼痛的症狀。

3. 痹、歷節方

痹證方(《靈樞》),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淺深適中,便於坐而得其暖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亦己矣。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法多用外治,今人不能知矣。

寒痹熨法(《靈樞》)

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熅中。馬矢熅中者,燃馬屎而煨之也。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後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晬,周日也。其日乃出干,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復巾,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

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熨寒痹所刺,則知先已刺過,然後熨之,若不刺而徒熨,恐藥性不易入,則刺法亦當考明。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黃耆桂枝五物湯(《金匱》),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耆,芍藥,桂枝(各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此即桂枝湯以黃耆易甘草,乃衛虛營弱之方,固衛即以護營。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治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附子(炮,各二兩),生薑,白朮(各五兩),知母(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此為陽虛之症。

烏頭湯(《金匱》),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炙,各三兩),烏頭(三枚,㕮咀,以蜜二升,煮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更服之。其煎法精妙可師,風寒入節,非此不能通達陽氣。

獨活寄生湯(《千金》),治風寒濕痹,偏枯腳氣。

獨活(三兩),桑寄生,秦艽,細辛,歸身,生地,白芍,川芎,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參,甘草(各等分),一方有防風

白話文:

[痹、歷節方]

痹證的治療方法來自《靈樞》,主要使用馬膏來處理病竈部位,這是因為馬膏(馬脂)性質甘平,質地柔潤,能滋養筋骨,緩解痹痛。對於較輕微的部位,則會用白酒混合桂皮來塗抹,桂皮辛溫,能通經絡,活血脈。另外,還會使用桑樹枝條來調整病人口部的位置,以及將生桑炭放置在適當深度的地坑中,讓患者坐下,以便暖身。接下來,再用馬膏熱敷患部,同時飲用美酒,享用美味的烤肉。即使不善飲酒,也要勉強自己喝一點。再三地撫摸患部,通常病況就能得到改善。

寒痹的熱敷療法同樣出自《靈樞》。首先,需準備二十升的醇酒,一升的蜀椒,一斤的乾薑,以及一斤的桂心。這些材料需切碎並浸泡在酒中,同時加入一斤的綿花和四丈的細白布,再把酒罐放入馬糞堆中加熱。馬糞堆中加熱的方式,就是將馬糞點燃來溫熱酒罐。確保密封,讓酒罐內的酒材充分吸收,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綿花晾乾,再重複浸泡,直到酒材中的汁液完全被吸收。每次浸泡需一天一夜,待到時間再取出晾乾。最後,用藥材殘渣和綿花填充布袋,製成長約六七尺的複合布巾。使用時,先將布巾在生桑炭上炙烤,再熱敷在先前針灸過的部位,使熱力深入病竈。熱敷三十次後停止,接著用毛巾擦拭全身汗水,同樣做三十次。

黃耆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適用於血痹症狀,包括脈搏微弱,身體麻木,類似風痹的狀況。所需材料有:黃耆、芍藥、桂枝各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將這些材料加六升水煮至剩二升,每日分三次溫服。此方為衛氣虛弱的補益良方。

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適用於肢節疼痛,身體瘦弱,腳腫,頭暈短氣,噁心的症狀。所需材料有:桂枝四兩,芍藥、甘草、麻黃、附子各二兩,生薑、白朮各五兩,知母四兩。將這些材料加七升水煮至剩二升,每日分三次溫服。此方適用於陽氣虛弱的病人。

烏頭湯出自《金匱》,適用於關節疼痛,無法屈伸的症狀。所需材料有: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烏頭三枚(切碎後,用二升蜂蜜煮至剩一升,再取出烏頭)。將前四種材料切碎,加三升水煮至剩一升,去除渣滓,加入蜂蜜繼續煮沸,每次服用七合,如無效再增加劑量。此方適用於風寒侵襲關節,阻礙陽氣流通的病情。

獨活寄生湯出自《千金》,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風濕病、偏癱、腳氣。所需材料有:獨活三兩,桑寄生、秦艽、細辛、當歸、生地、白芍、川芎、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參、甘草各等份。將這些材料切碎,加水煎煮,每日服用四錢。此方具有驅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

舒筋飲適用於手臂疼痛,難以舉起,由氣血瘀滯,經絡不暢所導致的症狀。所需材料有:薑黃二錢(如無,可用莪朮代替),赤芍、當歸、海桐皮、白朮各一錢五分,羌活、炙甘草各一錢。將這些材料加水煎煮,加入三片薑,磨沖少量沉香汁後服用。

拔痹膏適用於局部風濕痹痛,所需材料有:生半夏粉和廣膠各等份。先用薑汁將廣膠融化,再加入半夏粉調勻,塗抹於患處。

史國公酒方出自《聖惠》,適用於中風導致的語言不清,手腳僵硬,半身不遂,痿痹麻木。所需材料有:當歸、虎脛骨、羌活、鱉甲、萆薢、防風、秦艽、牛膝、松節、晚蠶沙各二兩,枸杞子五兩,茄根八兩(蒸)。將這些材料切碎,裝入絹袋中,浸泡在無灰酒一斗中,十天後取出飲用。

半身不遂的外治方、大活絡丹、指迷茯苓丸,詳情請參考通治篇。

痿病的治療方法詳情未提供,需另尋資料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