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金匱》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白話文:

老師說:水腫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之分。

風水: 脈象浮動,外證是骨節疼痛,怕風。 皮水: 脈象也浮動,外證是肢體腫脹,按壓後凹陷很慢才恢復,不怕風,肚子像鼓一樣脹大,不口渴,應發散汗液治療。 正水: 脈象沉弱,外證是呼吸困難。 石水: 脈象沉降,外證是肚子脹滿但不喘。 黃汗: 脈象沉弱,身體發熱,胸口滿悶,四肢和頭臉浮腫,久治不癒,必定會化膿成癰。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白話文:

脈象浮動而充盈,浮主風,洪主氣,風氣相互搏擊,風勢強則導致隱疹,身體會瘙癢,癢則洩風,時間久了會形成痂癩。氣勢強則化為水,患者會難以下嚥,風氣相互抨擊,身體會浮腫,出汗後才會好轉。如果畏寒,說明身體虛弱,這是風水症。如果不怕冷,小便通暢,上焦有寒,口中多涎,這是黃汗症。寸口脈沉滑,表示體內有水氣,面部腫大,並且發熱,這是風水症。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眼睛,如果眼皮輕微浮腫,看起來像剛睡醒的蠶寶寶,頸部脈搏明顯,時不時咳嗽,按壓手腳時出現凹陷且不回彈的,這是風水病。

太陽病症狀:脈搏浮動且緊,按理說應該有骨節疼痛,但卻沒有疼痛感,反而身體感到沉重發酸,病人不覺得口渴,出汗後就會好轉,這也是風水病。

惡寒的患者,這是極度虛弱所致,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有效。

口渴但不惡寒的患者,這是皮膚水腫。

身體腫脹發冷,狀似周圍神經病變,胸悶,無法進食,反而有陣發性疼痛,傍晚發作,無法入睡,這是黃汗。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白朮湯主之。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白話文:

古代醫文: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白朮湯主之。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如果疼痛位於骨節,並且咳嗽和氣喘,但是不口渴,這表明是由於肺部脹大所致,其症狀類似於腫脹。此時,發汗治療即可痊癒。然而,如果出現其他疾病症狀,例如口渴、腹瀉和小便頻繁,則不建議發汗治療。

對於腹水症,患者全身包括面部都會出現黃腫,脈搏沉弱,小便排泄不通暢,因此會導致腹腔積水。如果患者小便通暢,則表明體內津液流失,因此會導致口渴,可以使用越婢加白朮湯進行治療。

對於少陰脈而言,脈搏緊而沉,脈搏緊表示疼痛,脈搏沉表示有水,此時患者小便困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白話文:

脈象顯示得很深沉,應當是水氣造成的,身體會腫脹。水病脈象出現的話就會死亡。水病患者,眼睛下方有臥蠶,面色紅潤,脈象隱藏。患者會口渴,患有腹水,大小便不通暢,如果脈象沉得完全感覺不到,是有水氣,可以用瀉法治療。

問:腹瀉後,還是很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由於腹脹而導致腹部腫脹,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種情況應當是由於水氣所致。如果小便通暢,或者出汗了,就會自動痊癒。心水病患者,身體沉重,氣息微弱,無法躺下,煩躁不安,身體陰部腫脹。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白話文:

肝水:腹脹,不能自行翻身,肋下腹痛,時不時會稍微出汗,小便通暢。肺水:身體浮腫,小便困難,時不時會咳出帶有白色黏稠物的痰。脾水:腹脹,四肢沉重,不流汗,只覺得氣虛,小便困難。腎水:腹脹,肚臍腫脹腰部疼痛,不能排尿,下陰潮濕如牛鼻上的汗,雙腳冰冷,臉部消瘦。老師說:所有水氣病症的患者,腰部以下都會浮腫,必須利尿排便。

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血分。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白話文:

腰部以上的腫脹,需要發汗治療才能好。老師說:寸口脈沉而遲緩,沉緩表示水氣和寒氣,寒氣和水氣互相交搏,使得趺陽脈隱伏,水穀不能化生。脾氣虛弱就會拉稀,胃氣虛弱就會身體浮腫。少陽脈微弱,少陰脈細弱,男性則小便不通,女性則經血不通。經血是血的一部分,血不通暢就會變成水,稱為血分。老師說:寸口脈遲緩而且澀滯,遲緩表示寒氣,澀滯表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遂,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白話文:

趺陽脈搏微弱而緩慢,微弱表示氣虛,緩慢表示寒氣,寒氣不足,手腳就會冰冷。手腳冰冷,則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就會腹脹,肋骨下發出鳴叫聲,氣轉到膀胱。氣血都虛弱了,陽氣不通就會發冷,陰氣不通就會骨頭疼痛。陽氣通了就會怕冷,陰氣通了就會肢體麻木不仁。陰陽協調,氣脈才能運行,大氣一轉,氣脈才能散開,實證就會脫氣,虛證就會遺尿,這稱為氣分。

氣分非水病,但此病無所附,因血分而類及之也。然《金匱》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則氣分似為水在氣中之病。

白話文:

氣分疾病不屬於水病,但這種疾病無處依附,會因為血分疾病而牽連。然而《金匱要略》中說:「氣分在心下堅硬脹大如盤子,是水飲造成的」,這樣看來,氣分疾病似乎是水在氣中造成的疾病。

2. 《病源》

水分候,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白話文:

水分候:水分是指腎氣虛弱,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氣四散,流佈於四肢,因此稱之為水分。特徵是四肢皮膚腫脹,按壓時會出現波浪狀的移動。

燥水候,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水腫之病千頭萬緒,雖在形體,而實內連臟腑。不但難愈,即愈,最易復病,復即更難再愈。所以《內經》針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調養亦須百日。反不若臌脹之證,一愈可以不發。治此症者,非醫者能審定病症,神而明之,病者能隨時省察,潛心調攝,鮮有獲全者。

白話文:

水腫的疾病千頭萬緒,雖然表現在身體的外形上,但實際上與內在的臟腑息息相關。不僅難以痊癒,即使痊癒了,也很容易復發,復發後更難再治。因此《黃帝內經》中提到針灸水腫的穴位多達上百個,而調理也需要上百天。反而不像脹滿的症狀,只要痊癒一次就可以不復發。治療水腫的疾病,需要醫生仔細辨別症狀,神乎其技地明察病情,患者則需要隨時自我觀察,潛心調理,這樣才能少數人得以痊癒。

3. 臌脹水腫方

此卷載水腫之方最備,但病情不同,各有所宜,當細辨之。

雞矢醴方(《素問》),治心腹滿,旦食不暮食。

羯雞矢(八合,研,炒焦),無灰酒(三碗)

上共煎乾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又飲一次,則漸皺至膝上而病愈矣。

白話文:

把上述材料一起熬煮,熬到剩一半,過濾取汁,於五更天時熱飲。飲後會腸鳴,辰巳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會排兩至三次,排出黑色的水。第二天感覺足部和麪部逐漸有皺紋,再飲一次,皺紋就會逐漸延伸到膝蓋以上,病也就痊癒了。

防己茯苓湯(《金匱》),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

白話文:

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

適應證: 皮水病,四肢水腫,水氣積聚在皮膚中,四肢浮腫並有按壓後緩慢回彈的現象。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六兩)

白話文:

防己、黃耆、桂枝各 180 克 甘草 120 克 茯苓 360 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麻黃湯(《金匱》),里水主之。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麻黃附子湯(《金匱》),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注云:杏子湯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麻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 水濕病證:脈象沉弱細小,屬於少陰經證。
  • 浮脈:表示風邪。沒有水腫虛脹:表示氣虛。
  • 水濕病證:出汗即可治癒。
  • 脈象沉弱:宜用麻黃附子湯。
  • 浮脈:宜用杏子湯。《金匱要略》注釋中說:杏子湯沒有記載。推測可能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發汗為治水要訣,此乃發腎水之汗也。

白話文:

用上記の三種類の生薬を水七升に入れて、まず麻黃を煮て表面の泡を取り除き、他の生薬を加えて煮込み、二升半まで煮詰めます。溫かい狀態で八分目を飲み、1日に3回服用します。発汗させるのが水 علاج の重要ポイントで、これは腎の水分の発汗です。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金匱》),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適用於:氣分證,心下有堅硬的積塊,大小如盤子,邊緣像旋轉的杯子,是由飲水所致。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泡)

白話文:

桂枝 三兩 生薑 三兩 甘草 二兩 大棗 十二枚 麻黃 二兩 細辛 二兩 附子 一枚(泡製)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朮湯(《金匱》),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枳朮湯(出自《金匱要略》)

治療心腹部堅硬如盤,邊緣捲曲如旋盤,是由積水造成的。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蒲灰散(《金匱》),治小便不利。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圓(《金匱》),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此治腸間之水,外症不必有水象也。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搓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先吃飯後,服用一丸,一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口中感到有津液。如果口渴,可以加半兩芒硝。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腸道積水,即使沒有明顯的水腫症狀也可以用。

牡蠣澤瀉散(《傷寒論》)

牡蠣(熬),澤瀉瓜蔞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白話文:

生蠔(燉煮後),澤瀉,絲瓜根,四川漆樹(洗淨腥味),葶藶(燉煮後),商陸根(燉煮後),海藻(洗去鹽分,各等份)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

大腹水腫方(《千金》),治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

牛黃(二分),椒目(三分),昆布,海藻,牽牛子,桂心(各八分),葶藶(六分)

白話文:

牛黃(0.6 克),花椒(0.9 克),昆布(2.4 克),海藻(2.4 克),牽牛子(2.4 克),桂心(2.4 克),葶藶(1.8 克)

上七味,為末,別搗葶藶如膏,合和丸如桐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白話文:

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將葶藶搗碎成膏狀,與粉末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日兩次,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加量,直到小便通暢為止。在正觀九年,漢陽王得了水腫,眾醫束手無策。我為他開了這個方子,他每日尿量增至一、兩鬥,五、六天後就痊癒了。

麻豆湯(《千金翼》),治遍身腫,小便澀。

麻黃(二升,熬研),烏豆(一斗,以水四斗,煮取汁一斗),桑根白皮(切,五升)

白話文:

麻黃(兩升,熬煮並研磨) 烏豆(一斗,用四鬥水煮,取一斗汁) 桑根白皮(切碎,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豆不多不能取效。

十水丸(《千金翼》)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從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

白話文:

第一種水腫(青水):先從臉部腫脹,然後蔓延至全身。其根源在於肝臟,可用大戟治療。

第二種水腫(赤水):先從心臟腫脹開始。其根源在於心臟,可用葶藶治療。

第三種水腫(黃水):先從腹部腫脹開始。其根源在於脾臟,可用甘遂治療。

第四種水腫(白水):先從腳部腫脹開始,並伴有氣喘和咳嗽。其根源在於肺臟,可用藁本治療。

第五種水腫(黑水):先從腳踝腫脹開始。其根源在於腎臟,可用連翹治療。

第六之水,先從面至足腫,名曰元水,其根在膽,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腫,其腹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先從小腸滿,名曰暴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

白話文:

第六種水腫:病情從臉部開始,逐漸腫到腳。這種水腫稱為「元水」,源於膽,可用芫花治療。

第七種水腫:病情從四肢開始,逐漸腫脹腹部,全身腫脹。這種水腫稱為「風水」,源於胃,可用澤漆治療。

第八種水腫:病情從四肢輕微腫脹開始,但腹部特別腫脹。這種水腫稱為「石水」,源於膀胱,可用桑根白皮治療。

第九種水腫:病情從小腸開始腫脹。這種水腫稱為「暴水」,源於小腸,可用巴豆治療。

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藥皆等分,與病狀同者,則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當以意節之。

白話文:

針對上述十種疾病,藥材分量均等。與患者症狀相同的藥材,則加倍使用。用蜂蜜調和藥材,於飯前服用一丸,大小如綠豆粒,每日三次。若要治療腹瀉,服用三丸。體質虛弱者,應酌量減少藥量。

十水之名,《病源》亦詳載其狀,今立此十方,想當時本有此分別也,姑存之。

舟車神祐方(河間),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者。

黑牽牛(四兩),大黃(二兩,酒浸),甘遂(一兩,麵裹煨),橘紅,大戟(麵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各一兩),木香(五錢),檳榔(五錢),輕粉(一錢)

白話文:

黑牽牛(180 克) 大黃(90 克,用酒浸泡) 甘遂(45 克,用麵粉包裹烘烤) 橘紅(45 克) 大戟(45 克,用麵粉包裹烘烤) 芫花(45 克,用醋炒) 青皮(45 克,炒過) 木香(22.5 克) 檳榔(22.5 克) 輕粉(4.5 克)

上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滾水下。大便利三次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日漸加至一錢。若服後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氣不支,則減其服,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為度。甚者忌鹽醬百日。

白話文:

研成粉末後,用溫水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五分(約 0.3 克),凌晨喝熱水服用。排便 3 次為適當,如果只排便 1-2 次,第二天逐漸增加到一錢(約 0.6 克)。如果服用後排便 4-5 次或身體虛弱,則減少服用量,三分(約 0.18 克)或二分(約 0.12 克)都可以,或間隔一到兩天服用一次。以治癒為度。病情嚴重者,在服用期間禁食鹽醬 100 天。

大聖浚川丸(《類方》)

大黃,牽牛,郁李仁(各一兩),木香,芒硝(各三錢),甘遂(半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諒人虛實服之。此下水之峻劑。

木香散(《類方》),治單腹脹。

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豆蔻(各半兩),阿魏蓽澄茄(各一兩)

白話文:

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豆蔻(各 15 克),阿魏、蓽澄茄(各 30 克)

上為末,醋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葶藶丸(《外臺》),治水腫及腳,並虛腫。

葶藶子(半兩),牽牛子(半兩,生熟各半),澤漆葉,海藻(洗去鹽,炙),昆布(如上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郁李仁(各三分),桂心(一分)

白話文:

  • 葶藶子:半兩
  • 牽牛子:半兩,生熟各半
  • 澤漆葉:適當
  • 海藻:洗去鹽分後炙烤
  • 昆布:同海藻一樣炙烤
  • 桑根白皮:炙烤後
  • 甘遂:熬製後
  • 椒目:三分
  • 郁李仁:三分
  • 桂心:一分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方(《外臺》)

香薷納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煮濃汁去滓。煎令可,丸桐子大,服五丸,日三。小便多為度。又一丸法。

白話文:

將香薷放入鍋中,倒入淹沒香薷的水,水位高於香薷幾寸。煮沸後,濾去渣滓,取濃汁。熬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一日三次,每次服用五丸。以小便量多為服用標準。

另一種丸劑方劑:

療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方(《外臺》)

桑白皮,茯苓,郁李仁(各四兩),橘皮(二兩),海藻(三兩,洗),赤小豆(一升)

白話文:

桑白皮、茯苓、郁李仁(各 120 克),橘皮(60 克),海藻(90 克,清洗後),赤小豆(300 克)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五香散(《局方》),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治陰陽之氣,鬱結不消,諸熱蘊毒,腫痛結核,中脘不快,心腹脹滿。

白話文:

五香散(出自《局方》),可升降各種氣息,暢通三焦,疏通堵塞,散發邪熱。用於治療陰陽氣息鬱結不散,各種熱邪蘊毒,腫痛結核,中脘不適,心腹脹滿等症。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等分)

白話文: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以上每種等份)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此方治氣分亦宜。

五皮散(《局方》),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白話文:

五皮散(出自《局方》)

功效:

治療風濕之邪入侵脾經,導致氣血凝滯,引發:

  • 面部浮腫
  • 四肢水腫
  • 腹部膨脹
  • 氣短,呼吸困難

其他用途:

  • 治療皮膚水腫
  • 治療妊娠水腫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等分)

白話文: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 (等份)

上五味,每三錢,水煎熱服。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

治蠱脹方(雜抄方)

大麥粉(五錢)

敷藥(《類方》),治腹滿堅硬如石,陰囊腫大。先用甘草嚼,後用此。

白話文:

敷敷藥(出自《類方》),治療腹部脹滿堅硬如石頭,陰囊腫大。先用甘草嚼碎,再使用這種藥敷貼患處。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面和,覆貼腫處,仍以軟綿裹住。

沉香琥珀丸,治水腫,一切急難症,小便不通。

琥珀,杏仁,紫蘇,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郁李仁(去皮、尖),沉香(各一兩半),陳皮,防己(各七錢半)

白話文:

  • 琥珀 5 錢
  • 杏仁 5 錢
  • 紫蘇 5 錢
  • 赤茯苓 5 錢
  • 澤瀉 5 錢
  • 葶藶 1 兩半
  • 郁李仁(去皮、去尖)1 兩半
  • 沉香 1 兩半
  • 陳皮 7 兩半
  • 防己 7 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參湯送下。量虛實加減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捏成比梧桐籽稍大的藥丸,外面裹上一層麝香。每次服用 25 粒,逐漸增加到 50 粒,空腹時用人參湯送服。根據患者體質強弱調整用量。

調榮飲,治瘀血流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血赤紋,名血分。

蓬朮,川芎當歸,元胡索,檳榔,陳皮,赤芍,桑皮(炒),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瞿麥(各一錢),大黃(一錢五分),細辛,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蓬朮、川芎、當歸、元胡索、檳榔、陳皮、赤芍藥、桑皮(炒過)、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細辛、官桂、甘草(炙過,各五分)

上以薑棗水煎服。血分之病,《金匱》有病無方,此為至當。

烏鯉魚湯(《類方》),治水氣,四肢浮腫。

鯉魚,赤小豆,桑皮,白朮,陳皮(各三錢),蔥白(五根)

白話文:

  • 烏鯉魚:三錢
  • 赤小豆:三錢
  • 桑皮:三錢
  • 白朮:三錢
  • 陳皮:三錢
  • 蔥白:五根

上以水三碗,同煮,不可入鹽。先吃魚,後服藥,不拘時。

小胃丹(丹溪)

芫花(醋炒,過一宿,瓦器內不住手攪,炒令黑,不可焦,一兩半),甘遂(麵裹,長流水浸半月,煮,曬乾,一兩半),大黃(紙裹煨,勿令焦,焙乾,切,以酒浸,炒熟焙乾,一兩半),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曬乾,五錢),黃柏(三兩,炒)

白話文:

芫花(用醋炒過,靜置一晚,在容器裡不停攪拌,炒至變黑,但不可焦,1.5兩)

甘遂 (用麵粉包裹,在流水中浸泡半個月,煮熟後曬乾,1.5兩)

大黃 (用紙包裹,煨熟,不要焦,烤乾後切片,用酒浸泡,炒熟後再烤乾,1.5兩)

大戟 (在流水中煮一小時,再用水沖洗,曬乾,0.5兩)

黃柏 (3兩,炒過)

上為末,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下。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此即十棗湯加大黃、黃柏。

白話文:

碾成細末,用白朮膏製成像蘿蔔子般大小的丸藥。睡前用津液吞服或用白開水送服。用於治療胸膈內的濕痰熱積,根據病情輕重酌情調整用量。建議空腹服用。另一種方法是加入半兩木香和檳榔。這實際上就是十棗湯加上大黃、黃柏。

煨腎散,治腎家水腫。

甘遂(三錢),豶豬腰子(一個)

上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摻藥末上,荷葉包裹,煨燒熟,溫酒嚼服之。

禹餘糧丸,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治膨脹之要藥。(即針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白話文:

禹餘糧丸

用於治療10種水氣病症,包括腳膝腫脹、上氣喘滿、小便不利。雖然症狀名稱有別,但都是由水氣導致的。許學士和丹溪都認為,這是治療腫脹的重要藥方。(又稱針砂丸或蛇含石丸。)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研極細末,聽用),禹餘糧(三兩),真針砂(五兩,以水淘淨,炒乾,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用。

白話文:

蛇含石(大的有3兩,用新的鐵銚盛裝,放入炭火中燒,等石頭和銚子一樣紅時,用鉗子取出蛇黃,倒入醋中放涼,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備用),禹餘糧(3兩),真針砂(5兩,用清水淘洗乾淨,炒乾,放入禹餘糧中,加入2升米醋,在銚子中煮沸,直到醋乾為止,然後將銚子連同藥物放入炭火中燒紅,用鉗子取出,將藥物倒在乾淨的磚地上,等放涼後研磨成細粉),這三樣藥物為主,其他藥物根據患者寒熱虛實加減:

  • 治水氣虛寒多為補益藥物,只有這三樣藥物,既不同於大戟、甘遂、芫花,又有其他藥物輔助,因此虛弱者和老人也可以使用。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桂心,白豆蔻,大茴香,蓬朮,附子,乾薑,青皮,三稜白蒺藜,當歸(各半兩,酒浸一宿)

白話文: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桂心、白豆蔻、大茴香、蓬朮、附子、乾薑、青皮、三稜、白蒺藜、當歸(各半兩,用酒浸泡一晚)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為丸梧子大。食前溫酒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

白話文:

將上層材料磨成粉末,與前面的藥材混合均勻,再用湯浸泡蒸過的餅,擠掉水分後加入藥材,再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在飯前服用溫酒或白湯,每次服用 30 至 50 顆。服用期間最忌諱食用鹽分,即使是一點點都不行,否則會加重病情。如果服用藥物後,小便中出現旋轉現象,且無法停止,則表示內臟有病變。每天服用三次,並配合溫和的藥物來調理補氣血。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藥方,同時也可以治療有形的結塊。

越婢湯(《金匱》),越婢加朮湯(方見風門),五苓散(見通治),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金匱》。即腎著湯。見腰痛。),棗湯(見痰飲),防己黃耆湯(《金匱》,見濕門。)

白話文:

越婢湯(《金匱要略》):適合於濕熱內鬱的患者。 越婢加朮湯 (《外臺祕要》):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增加了白朮,適合於濕熱內鬱伴有睏倦乏力的患者。 五苓散 (見通治類):適合於水濕內停的患者。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金匱要略》,又名腎著湯,見腰痛類):適合於腎氣虛弱的患者。 十棗湯 (見痰飲類):適合於痰飲內盛的患者。 防己黃耆湯 (《金匱要略》,見濕門類):適合於濕邪鬱阻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