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通治方

如男婦因病傷寒時疾,陰陽氣交,結伏毒氣,胃中喘燥,眼赤潮發,經七八日至半月日未安,醫所不明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三丸亦可,並用龍腦膩粉米飲調下,一服取轉,下一切惡毒涎,並藥丸瀉下。如要藥即行,用針刺一孔,冷水浸少時服之,其效更速。

凡用蠟丸之藥,即不可化開服,則三分一丸之大丸不能下咽,宜作一分一丸之小丸,每服三丸為妥。

藿香正氣散(《局方》),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厚朴,陳皮,桔梗,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炙),大腹皮(換檳榔亦可),白芷,茯苓,蘇葉(各三兩),藿香(三兩)

上十味,加薑、棗,水煎熱服。此方可治時疫。

天水散河間(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治夏時中暑,熱傷元氣,內外俱熱,無氣以動,煩渴欲飲,腸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積聚、水蓄、裡急後重、暑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辰砂(三錢)

上為細末,新汲水一碗,調服三錢。滑利清涼,通達水道而不傷陰,所以為佳。

二氣丹(《局方》),治內虛里寒,胸腹滿痛,泄利無度,嘔吐自汗,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症,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肉桂,硫黃(細研,各二錢半),乾薑(炮),硃砂(另研為衣,各二錢),黑附子(制,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艾湯或鹽湯下。此治下焦無陽,積寒犯腎之症。

瀉白散(錢乙),治肺熱咳嗽。

桑皮(炒),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此方能治肺中之飲。

三黃湯(《本事方》),治三焦實熱、一切有餘火症,大便秘結者。

黃芩,大黃,黃連(各等分)

上三味,水煎服。

涼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甘草(各二兩),黃芩(酒炒),薄荷,梔子(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此瀉中上二焦之火,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

四物二連湯(《元戎》),治血虛,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白芍(炒),生地(各一兩),川芎(七分),黃連(炒,五分),胡黃連(三分)

上六味,水煎服。血中有實熱,此方主之。

左金丸,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洗泡)

上為末,作丸。吳萸,仲景用以治嘔逆、吐涎等症。脅痛亦痰飲為害也,兩脅皆屬於肝,此方亦不專治左脅。

白話文:

通治方

如果男子或婦女因為疾病,像是傷寒或時疫,導致體內陰陽之氣交錯,積累潛伏的毒氣,產生胃部煩躁、喘不過氣,眼睛發紅,發熱潮紅等症狀,經過七、八天到半個月都沒好轉,醫生又無法明確診斷病情,脈象也混亂不清,可以服用此藥丸一粒,或分成三粒服用也可以。服用時搭配龍腦膩粉和米湯一起吞服,通常一劑就能見效,可以排出體內各種惡毒的黏液,並且將體內的藥丸也一併瀉出。如果想要藥效快速發揮,可以先用針在藥丸上刺一個小孔,再用冷水浸泡一下後服用,效果會更快。

凡是使用蠟丸的藥,切記不可化開服用,因為三分之一丸那麼大的藥丸會難以下嚥,最好做成一分一丸的小丸子,每次服用三丸比較合適。

藿香正氣散(出自《局方》),可以治療因為外感四時不正的氣候,加上內食積滯,導致頭痛、發冷發熱,或是上吐下瀉的霍亂,或是瘧疾。

藥材:厚朴、陳皮、桔梗、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烤過),大腹皮(也可以用檳榔替代),白芷、茯苓、紫蘇葉各三兩,藿香三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加入薑和紅棗,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時疫。

天水散河間(又名益元散、六一散),可以治療夏天中暑,因為暑熱耗傷元氣,導致體內外都發熱,沒有力氣活動,口渴想喝水,腸胃乾燥的情形。這個方子也能幫助催生和下乳。對於有積聚、水腫、裡急後重、暑熱下迫等症狀也很適合。

藥材:桂府滑石六兩(用水淘洗過),甘草一兩,辰砂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新打上來的井水沖服三錢。此方滑利清涼,可以通暢水道,又不會損傷陰液,所以是很好的方子。

二氣丹(出自《局方》),可以治療體內虛弱寒冷,導致胸腹脹滿疼痛,腹瀉不止,嘔吐自汗,小便失禁,陽氣逐漸衰弱,手腳冰冷,以及傷寒陰證、霍亂引起的腿部抽筋,久瀉不止的冷痢,氣短體虛,一切虛寒引起的痼疾。

藥材:肉桂、硫黃(研磨成細末)各二錢半,乾薑(炮製過)、硃砂(另外研磨成粉,作為藥丸外衣)各二錢,黑附子(炮製過)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艾葉湯或鹽湯送服。這個方子是治療下焦沒有陽氣,寒氣積聚犯腎的病症。

瀉白散(出自錢乙),可以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

藥材:桑白皮(炒過)、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二錢,加入粳米一百粒,用水煎煮。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肺部的痰飲。

三黃湯(出自《本事方》),可以治療三焦實熱,一切體內火熱過盛的症狀,以及大便秘結的情況。

藥材:黃芩、大黃、黃連(等量)。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涼膈散(出自《局方》),可以治療心火過盛,中焦燥熱,導致煩躁、口渴、眼睛發紅、頭暈目眩、口腔潰瘍、嘴唇乾裂、吐血、流鼻血、大小便不通,各種抽搐、皮膚出疹、發狂,以及小兒驚風、痘瘡顏色發黑凹陷等情況。

藥材:連翹四兩,大黃(用酒浸泡過)、芒硝、甘草各二兩,黃芩(用酒炒過)、薄荷、梔子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竹葉和蜂蜜一起煎煮。這個方子可以瀉除中上二焦的火氣,其實是調胃承氣湯加上疏散風邪和清熱瀉火的藥材。

四物二連湯(出自《元戎》),可以治療血虛,導致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心口發熱),白天清醒,晚上發熱的症狀。

藥材:當歸、白芍(炒過)、生地各一兩,川芎七分,黃連(炒過)五分,胡黃連三分。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血液中有實熱,這個方子很適合。

左金丸,可以治療肝臟火氣過盛,導致左側脅肋疼痛。

藥材: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洗淨泡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製成藥丸。吳茱萸,張仲景用來治療嘔吐、吐口水等症狀。脅肋疼痛也可能是痰飲所致,兩側脅肋都屬於肝臟,因此這個方子不只是治療左側脅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