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通治方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傷寒論》以此方治太陽表裡未清之症。所謂表裡者,經與腑也,故此方為利膀胱水道之主藥。

二陳湯(《局方》),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

半夏(制),茯苓(各三錢),陳皮(二錢,去白),甘草(一錢)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枳朮丸,治痞積,消食強胃。《金匱》名枳朮湯,治心中堅大如盤。

枳實(一兩),白朮(二兩)

上用荷葉裹,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木香、砂仁,即香砂枳朮丸。方本《金匱》,張潔古變其法,成丸。

瀉黃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

藿香(七錢),山梔(一兩),甘草(二兩),防風(四兩)

上四味,同蜜酒炒為末,每二錢,煎服。其妙在用蜜酒炒。

保和丸(丹溪),治食積,酒積。

山楂(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神麯,麥芽,茯苓(各一兩),連翹,萊菔子(炒),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此治脾胃濕火氣阻之方。

加減思食丸,治脾胃俱虛,水穀不化,胸膈痞悶,腹脅時脹,食減嗜臥,口苦無味,虛羸少氣,胸中有寒,飲食不下,反胃噁心,及病後心虛,不勝穀氣,食不服常,並宜服之。

神麯(炒黃),麥芽(炒黃,各二兩),烏梅(四兩),乾木瓜(半兩),白茯苓,甘草(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送下。如渴時,噙化一丸。此收納胃氣之方,用烏梅、木瓜甚巧。

越鞠湯丸(丹溪),治一切濕、痰、食、火、氣、血諸郁。

香附,蒼木,撫芎(各二兩),神麯,山梔仁(各一兩)

上以水煎服,或作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四磨飲(《濟生》),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急,胸膈不快,妨悶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空心溫服。濃汁使藥存留胸中,不即下達,亦古制方之法也。

妙香丸(《局方》),治時疾傷寒,解五毒,治潮熱積熱,及小兒驚癇百病。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殼心膜,炒熱研如面),按:巴豆太多,宜酌減。牛黃(研),龍腦(研),膩粉,麝香(研,各三兩),辰砂(研飛,九兩),金箔(研,九十片)

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痢下血,黃連湯調膩粉少許。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症,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中毒吐血、悶亂煩躁欲死者,用生人血下,立愈。小兒百病,驚癇、急慢驚風、涎潮搐搦,用龍腦膩粉蜜湯下綠豆大二丸。諸積食積,頰赤煩躁,睡臥不寧,驚哭瀉痢,並用金銀薄荷湯下,更量歲數加減。

白話文:

通治方

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溫開水送服一小匙,一天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就會痊癒。《傷寒論》用這個方子治療太陽表裡未清的病症。所謂表裡,指的是經脈和腑臟,所以這個方子是疏通膀胱水道的主要藥方。

二陳湯(出自《局方》)

治療體型肥胖的人,因為濕痰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腹脹等症狀。

組成:製半夏、茯苓各11克,陳皮7克(去白色部分),甘草4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枳朮丸

治療腹部痞塊積聚,幫助消化,強健脾胃。《金匱要略》中稱為枳朮湯,治療心中堅硬如盤的腫塊。

組成:枳實37克,白朮74克。

將以上藥材用荷葉包裹,在米飯中蒸熟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50丸。如果加入木香、砂仁,就成為香砂枳朮丸。此方原本出自《金匱要略》,張潔古改變了製法,製成藥丸。

瀉黃散

治療脾胃有伏火,引起的口乾唇燥、口瘡、口臭、煩渴等症狀。

組成:藿香26克,山梔37克,甘草74克,防風148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用蜂蜜酒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7克,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用蜂蜜酒炒製藥材。

保和丸(出自朱丹溪)

治療因飲食積滯和飲酒引起的食積。

組成:山楂74克,製半夏、橘紅、神麯、麥芽、茯苓各37克,連翹、炒萊菔子、黃連各18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製成藥丸。如果加入白朮74克,就成為大安丸。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濕火、氣機阻滯的藥方。

加減思食丸

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胸膈痞悶,腹部時常脹氣,食慾減退,喜好臥床休息,口苦無味,身體虛弱,少氣乏力,胸中有寒氣,飲食難以下嚥,反胃噁心,以及病後心虛,無法承受食物的營養,飲食不正常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組成:炒黃的神麯、炒黃的麥芽各74克,烏梅148克,乾木瓜18克,白茯苓、炒甘草各9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櫻桃。每次服用一丸,慢慢嚼碎後用溫開水送服。如果口渴,可以含化一丸。這個方子是收納胃氣的藥方,運用烏梅、木瓜非常巧妙。

越鞠湯丸(出自朱丹溪)

治療一切濕、痰、食、火、氣、血等各種鬱結。

組成:香附、蒼朮、川芎各74克,神麯、山梔仁各37克。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或者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0丸,用白開水送服。

四磨飲(出自《濟生方》)

治療因情緒傷感導致的氣喘急促,胸膈不暢快,胸悶不舒服,食慾不振等症狀。

組成: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將以上四種藥材各自濃磨取汁,取七成混合後,煎煮三五次後溫服,空腹服用。濃汁可以使藥力停留在胸中,不立即下行,這也是古方製劑的方法。

妙香丸(出自《局方》)

治療時行疾病、傷寒,解除各種毒素,治療潮熱、積熱,以及小兒驚厥等各種疾病。

組成:巴豆(315粒,去殼心膜,炒熟後磨成粉末。註:巴豆用量過多,宜酌量減少)、牛黃(磨成粉末)、龍腦(磨成粉末)、輕粉、麝香(磨成粉末,各111克)、辰砂(磨成粉末,過篩,333克)、金箔(磨成粉末,90片)。

將以上藥材混合磨勻,加入煉製好的黃蠟222克,再加入少量白蜜,一起煉製均勻後做成藥丸,每兩製成30丸。如果治療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躁、煩熱、口乾、面紅、大小便不通暢,用炙甘草大黃湯送服一丸。治療毒痢、便血,用黃連湯調和少量輕粉服用。如果患有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嘔吐等症狀,可以用輕粉、龍腦用米湯送服。

中毒吐血、胸悶煩躁、瀕臨死亡者,用新鮮人血送服,立即見效。治療小兒各種疾病,如驚厥、急慢性驚風、痰涎壅盛、抽搐,用龍腦、輕粉、蜂蜜湯送服綠豆大小的藥丸兩丸。各種積滯、食積,臉頰發紅、煩躁不安、睡眠不安、驚哭腹瀉,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並且根據年齡大小增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