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傷寒六經治法方

諸方精義俱詳余所著《傷寒類方》中,不更贅。

桂枝俱本(《傷寒論》),治太陽中風,頭疼發熱,汗出惡風。

白話文:

這些精要的醫方都在我所寫的《傷寒類方》中有詳細記載,這裡就不多做重複。

桂枝湯主要是根據《傷寒論》中的方劑,用於治療太陽病中的風邪,症見頭痛發熱,出汗且怕風。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肉桂枝(150克,去除樹皮),芍藥(150克),甘草(100克,經過炙烤),生薑(150克),大棗(12顆,剝開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白話文:

將這五味藥材仔細咀嚼,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適當調至溫熱後喝下,喝完後等一會兒,再喝一升多熱稀粥,以幫助藥效發揮,蓋上被子保暖大約一個時辰。如果全身微微出汗,而且出汗程度適中,效果最好。但不可大汗淋漓,否則病情無法消除。如果一次服用後出汗,病情好轉,就暫停服用,不必把所有的藥喝完。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次服用,按照之前的步驟。如果還是不出汗,就要縮短服用間隔,在半日內把三服藥喝完。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此服外感風寒之藥,服法俱當如此。

麻黃,治太陽中寒,頭身俱痛,發熱無汗,惡風而喘。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一天一夜服用一次,每週觀察一次。服用一劑後,症狀仍然存在,繼續服用。如果不出汗,服用兩到三劑。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類、麵食、辛辣食物、酒、乳製品、臭味等食物。此藥方是用來治療風寒外感,服用方法都應如此。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湯泡,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 三錢(去掉節點) 桂枝 二錢(去掉樹皮) 甘草 一錢(烤過的) 杏仁 約70顆(用熱水泡軟,去掉皮和尖端)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傷寒向愈,脈微緩,惡寒身癢。

白話文:

上述四味藥材,加入九碗水,先煮麻黃至剩七碗,去除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煮到剩兩碗半,過濾後去掉殘渣。趁熱喝下八兩,蓋上被子微微出汗,不用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相同。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酒洗),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約60克),去掉樹皮 芍藥:用酒清洗過 生薑:切片 甘草:炙烤過的 麻黃:一兩(約30克),去掉莖節 大棗:四枚,掰開 杏仁:二十四個,在熱水中浸泡後,去掉皮、尖和雙仁的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令微汗則愈。

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七種,用五升水,先煎煮麻黃直到水沸一兩次,然後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的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下一升八合,過濾掉藥渣。溫服六合金,讓病人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桂枝加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症見頸部和背部僵硬,雖然出汗但仍怕風的症狀。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去皮)

白話文:

葛根:4 兩 芍藥:2 兩 甘草:2 兩 生薑:3 兩(切片) 紅棗:12 顆(剖開) 桂枝:3 兩(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本方無麻黃。若加麻黃,則為變病矣。成無己本誤加。

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

白話文:

取葛根、芍藥、桂枝、生薑、大棗、甘草這六味藥,用一斗水先煮葛根,待水減至二升時,撇去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三升藥液,濾去渣滓。溫熱服下一升藥液,蓋上被子,微微見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其他與桂枝湯的用法相同。這個方劑中不含麻黃。如果加入麻黃,就會變成治法不同的另一種病症。過去成無已曾經誤加過麻黃。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葛根(120 克),麻黃(90 克,去除節瘤),桂枝(60 克,去除樹皮),芍藥(60 克,切片),甘草(60 克,炙用),生薑(90 克,切片),大棗(12 枚,擘開)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太陽症誤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此主之。

白話文:

以上七味藥物,打碎研成末,用一斗(約1500毫升)水,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撈去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煮到水量剩下三升,濾去藥渣。溫熱喝下約一升的藥液。蓋上被子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方面按照桂枝湯的調養方法和禁忌事項。

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入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葛根(300 克),炙甘草,黃芩(各 120 克),黃連(180 克)

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誤下,腹滿時痛,屬太陰也,此主之。大實痛者,加大黃一兩,即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

用於治療誤服瀉藥後出現陽證(桂枝證)兼有腹滿、陣發性腹痛,屬於陰證(芍藥證),此方主治。

如果腹痛特別嚴重,可以加大黃一兩,此時方劑稱為桂枝加大黃湯。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此即桂枝湯加芍藥一倍,即另成一方,而以之治太陰症,分兩輕重之所關如此。太陰病必腹滿。

大青龍湯,治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不汗出而煩躁者。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混合,細細咀嚼後,放入七升水中,用小火煮到只剩三升,濾去渣滓。藥液冷到適口溫度後服用一升。這其實是桂枝湯加倍芍藥的分量,可視為另一種方子,用於治療太陰症,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證情的輕重。太陰病患者必定會腹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粒,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白話文:

麻黃(360克,去除節瘤) 桂枝(120克,去除樹皮) 甘草(120克,炙製過) 杏仁(40粒,去除外皮和尖端) 生薑(180克,切片) 大棗(12枚,掰開) 石膏(如雞蛋般大小,搗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此風寒兩傷之方。按:載大青龍,何以不載小青龍?蓋小青龍治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之症,非傷寒正方也。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放入九升水中,先煮沸麻黃,煮到水減去二升,去除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煮沸直到水減去三升。濾渣,溫服一升,服後微汗即可,汗出過多者,用溫粉撲拭。服用一次後出汗,停服。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虛弱多虛,怕風煩躁,不能入眠。此方用於同時受風寒所傷的情況。

註:此方記載有「大青龍」,為何不記載「小青龍」?因為小青龍方用於治療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之症,並不作為治療傷寒的主方。

桂枝加桂湯,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微赤,必發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

即桂枝湯加桂二兩。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

適用於因針灸導致出汗,但針孔部位受寒,出現核結、微紅,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情況。

使用方法:

在覈結上各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小柴胡湯,治少陽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腹痛心悸,頭汗出,舌上苔白。及婦人熱入血室等症。

白話文:

小柴胡湯治療:

  • 少陽經受風邪所致的疾病,症狀為:時冷時熱、胸肋部脹滿疼痛、煩躁喜嘔、腹痛心悸、頭部出汗、舌苔發白。
  • 婦女熱症侵犯血室所引起的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柴胡 300 公克 黃芩 180 公克 人參 180 公克 甘草 180 公克 半夏 300 公克(洗淨) 生薑 180 公克(切片) 大棗 12 顆(破開)

上七味,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白話文:

把上述七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煎煮後取六升,過濾藥渣後再煎。取三升藥液,溫熱後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一升。

如果胸口煩悶但不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一個瓜蔞果實。

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與原來的藥材合起來共四兩半,再加入四兩瓜蔞根。

如果腹中疼痛,去掉黃芩,加入三兩芍藥。

如果脅下硬塊疼痛,去掉大棗,加入四兩牡蠣。

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四兩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此方加減法須細審。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口渴,但外表有微微發熱的症狀,就要去掉人參,加入三兩桂枝,用溫熱的被子蓋住病人,讓病人微微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人有咳嗽症狀,就要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半升五味子、二兩乾薑。這個方子的加減法需要仔細斟酌。

大柴胡湯,治傷寒十餘日,柴胡證仍在,嘔而心下急,心中痞鞕而利,熱結在裡,往來寒熱等症。

白話文: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患傷寒十多天,仍然有柴胡證,嘔吐、心窩發熱,心中鬱塞、小便不通,體內熱氣積聚,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等症狀。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柴胡(250 克),黃芩(150 克),芍藥(150 克),半夏(250 毫升,清洗),生薑(250 克,切片),枳實(4 個,炒焦),大棗(12 個,破開),大黃(100 克)

大承氣湯,治傷寒十餘日,吐下後不解,晡時發潮熱,獨語如見鬼狀,尋衣摸床,胃中有燥屎也,此下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

用於治療傷寒十多天,服藥嘔吐下瀉後仍未見好轉,傍晚時分出現潮熱,胡言亂語,形如見鬼,不斷尋找衣物和觸摸牀鋪,胃中有宿便。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白話文:

  • 大黃:4兩,用酒洗淨
  • 厚朴:半斤,去皮後炙烤
  • 枳實:5枚,炙烤
  • 芒硝:3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胃中非存燥屎之所。此言胃中者,指足陽明言,即所謂胃中實是也。乃腸胃之總名。

白話文:

這四種藥材(大黃、芒硝、枳實、麩皮),先用一斗水煎煮大黃和芒硝這兩種藥,取五升湯汁,過濾掉渣滓,再加入大黃,煎煮取二升湯汁,過濾掉渣滓,再加入芒硝,稍微加熱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熱服用,如果服下後有便意,就不要再喝剩下的湯汁了。胃裡不是積存了乾硬糞便的地方。這裡所說的「胃中」,指的是足陽明胃經,也就是所謂的「胃中實」,是腸胃的總稱。

小承氣湯,治汗多,微發熱,不惡寒,或小便數而大便鞕,譫語者,與此湯微和胃氣。

白話文:

小承氣湯

用於治療:

  • 出汗多
  • 輕微發燒
  • 不怕冷
  • 小便頻繁,但大便不通暢
  • 神志不清

此湯能溫和地調整胃氣,緩解以上症狀。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治胃氣不和,不惡寒,但熱,腹微滿而煩,與此湯。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

白話文:

大黃四兩去皮,厚朴二兩去皮炙過,枳實三枚炙過,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渣。分兩次溫服,第一次服完湯藥後要換衣服,否則就喝完它。如果換了衣服,就不要再喝了。

調胃承氣湯是用來治療胃氣不和,不惡寒但發熱,腹部微微脹滿而煩躁的症狀。

大黃四兩去皮用清酒浸泡,甘草二兩炙過,芒硝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不惡寒,乃外邪已盡,方可下,此仲景之要法。

白話文:

將大黃、甘草、芒硝這三味藥材搗碎,加水三升。先煮大黃和甘草,取一升的量,過濾掉藥渣,再放入芒硝,繼續小火煮沸。稍微放涼後服用。如果服用後不覺得怕冷,表示體內的寒邪已經清除,這時纔可以進行瀉下的治療。這是仲景(中醫名家)的重要治療方法。

桃核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宜先與桂枝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此主之。

白話文:

桃核承氣湯

用於治療太陽病不解除,熱氣鬱結在膀胱中,病人像發瘋一樣。血從大便排出,大便排出越多,情況越好。體表症狀未解除的,還不能攻裡,應該先用桂枝湯解除體表症狀,體表症狀解除後,只有小腹急結,(桃園承氣湯)就能治療。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去皮),大黃(四兩),芒硝,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白話文:

桃仁(50 顆,去皮去尖) 桂枝(2 兩,去皮) 大黃(4 兩) 芒硝(適量) 甘草(炙,各 2 兩)

抵當湯,治傷寒六七日,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喜忘,大便黑,此有蓄血。

白話文:

抵當湯

適應症: 治療傷寒六七天,小肚子脹硬、小便自己流出來,病人神志不清、容易忘記事情,大便呈現黑色。

原因: 體內有積蓄的血塊。

水蛭(熬),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三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白話文:

  • 水蛭(煮熟)
  • 虻蟲(各 30 隻,去掉翅膀和腳後煮熟)
  • 桃仁(30 個,去掉果皮和尖端)
  • 大黃(150 克,用酒浸泡)

抵當丸,治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白話文:

抵當丸,治療傷寒發熱,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但現在反而小便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有血,應該讓它排出體外。不要再服用其他藥物。

水蛭(二十個),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白話文:

水蛭二十個,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去尖,大黃三兩。

以上四種藥材搗碎,分成四份,每份用水一升煮至剩七合,然後服用。一個小時內應會排出瘀血,如果沒有排出,則再服用一次。

大陷胸湯,治表未解,而醫反下之,胃虛而陽氣內陷,心下有鞕,舌上燥渴,小有潮熱,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白話文:

大陷胸湯

治療疾病的表證未解除,而醫生卻反而用瀉下的藥物,導致胃氣虛弱,陽氣內陷,心窩部位感到沉重,舌頭乾燥口渴,略有發熱,心窩至小腹部疼痛劇烈,不能觸碰。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結胸乃水飲為患,《傷寒論》云此為水結,故用甘遂。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加水六升,先煮大黃,取其兩升,過濾後,加入芒硝,再煮沸一兩次,再加入甘遂末。溫熱服用一升,能快速通下,以後就不再服用。結胸是因水飲為患,《傷寒論》上說這是水結,所以用甘遂。

大陷胸丸,治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芒硝,杏仁(去皮、尖,熬黑,各半升)

白話文:

大陷胸丸

用於治療本該治療陽性疾病卻反而使用瀉下方法,導致熱氣進入而形成胸結。本該治療陰性疾病卻反而使用瀉下方法,導致形成痞塊。所以形成胸結的原因,是過早使用瀉下方法造成的。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加入杏仁和芒硝,研磨至如膏狀。將這些粉末混合,取出一份如彈丸的大小,再研磨甘遂至粉末,約一錢匕。加入白蜜二合和水二升,煎煮至剩下一升。趁溫熱時服用,約一晚後將會排便。如果沒有排便,可以再次服用,直到排便纔有效。

小陷胸湯,治病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瓜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小陷胸湯

治病部位: 心窩處,按壓時感到疼痛,脈象浮滑。

藥物組成:

  • 黃連 一兩
  • 半夏 半升,洗淨
  • 瓜蔞實 大者一個

製法:

  1. 將上述三味藥材用六升水先煮瓜蔞,煮至剩下三升,去渣。
  2. 加入黃連和半夏,繼續煮至剩下二升,去渣。
  3. 分成三份,溫服。

白虎湯,治脈滑而厥,里有熱也。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自汗出者。

白話文:

白虎湯

功效:

  • 治療脈搏滑利但四肢冰冷、內有熱邪的疾病。
  • 治療三陽經合病,表現為腹部脹滿、全身沉重、胡言亂語、小便失禁、自發出汗。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陽極於內,發散則路遠,故從小便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

白話文:

取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用一斗水煮米,煮熟成湯後去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熱邪在內,要散發出去路途遙遠,所以從小便排出。此方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經初期發病,反覆發熱,脈沉的病人。

麻黃(去節),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去掉枝節):40 克 細辛:40 克 附子(1 個,泡發去皮後切成 8 塊):30 克

四逆散,治少陰傳經熱邪,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各十分)

白話文:

四逆散可用於治療少陰經熱症導致的:

  • 四肢冰冷
  • 咳嗽
  • 心悸
  • 小便不利
  • 腹痛
  • 腹瀉或痢疾,排出物黏稠沉重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泄痢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熱邪入深,乃見四逆,誤認為寒,貽害匪細。薤白能治下重,以能泄大腸之氣也。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服用時,用白開水送服方寸匕(約一茶匙),每日三次。

若有咳嗽 ,可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此方也可治療腹瀉。

若有心悸 ,可加入桂枝五分。

若小便不利 ,可加入茯苓五分。

若腹中疼痛 ,可加入炮附子一枚(先用火炮裂)。

若腹瀉下重 (大便稀黏稠,排便時肛門墜脹),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取三升,去渣。將散劑三方寸匕倒入湯中,再煮取一升半,分溫兩次服用。

當熱邪深入體內,會出現四肢逆冷的症狀。誤認為是寒邪,會造成不小的傷害。薤白能治療下重,是因為它能宣泄大腸之氣。

四逆湯,治脈沉體痛,溫溫欲吐,下利清穀,手足厥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等症。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四逆湯

用於治療脈搏微弱、身體疼痛、噁心想吐、腹瀉清稀的水樣便、四肢冰冷、體內虛寒、體表發熱、脈搏極弱等症狀。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四逆湯不可輕用,一症不具即當細審,必諸症皆全,方可決用無疑。

白話文:

把附子、乾薑、甘草三味藥材搗碎,加水三升煎煮,煮到剩下四分之三,過濾去渣。分兩次溫服。體質強健的人可以再加一枚大附子,三兩乾薑。四逆湯不能輕易使用,如果出現的症狀不完全符合,就需要仔細分辨,必須所有的症狀都完全符合,才能肯定使用沒有問題。

四逆加人參湯,治利後亡血。

本方加人參。

通脈四逆湯,治下痢清穀,脈絕,汗出而厥。

本方加乾薑一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汗出而厥,脈絕,拘急。

本方加豬膽汁。

當歸四逆湯,治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脈浮革,因而腸鳴者。

白話文:

四逆加人參湯,用於治療產後失血。此方加入人參。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脈搏微弱,出汗而昏厥。此方加入乾薑,份量加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用於治療出汗而昏厥,脈搏微弱,身體僵硬。此方加入豬膽汁。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手腳冰冷,脈搏細弱快要消失,脈象浮而急促,伴隨腸鳴。

當歸,桂枝,芍藥(各三兩),細辛(二兩),大棗(二十五個),甘草,通草(各二兩)

白話文:

當歸、桂枝、芍藥(各 120 克) 細辛(80 克) 大棗(25 枚) 甘草、通草(各 80 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四逆症乃從太陽誤下所致,非厥陰少陰之四逆也,故仍以桂枝湯為主。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以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過濾去渣。趁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這種四逆症是由太陽病誤服寒涼藥物所致,不是厥陰或少陰之四逆,因此仍然以桂枝湯為主要治療方法。

理中丸及湯,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若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者,用理中丸。

人參,甘草(炙),白朮,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理中丸和理中湯

用於治療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等症狀。如果寒症較重,不用水送服,直接口服理中湯。

如果重病痊癒後出現經常吐痰,久治不癒的情況,而且胃部有寒症,可以使用理中丸。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四逆乃溫下焦、中焦之法,理中為溫上焦、中焦之法,各有部位也。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物研磨過篩成細末,用蜂蜜做成雞蛋黃大小的丸子。用滾燙的熱水數碗,化開一丸研成細末,溫服。一天服用三碗,晚上服用兩碗。如果腹中感到不熱,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四丸,但不能超過湯藥的用量。湯藥的做法是:將上述四種藥材按兩的重量切碎,加入八升水,煮沸取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碗。溫下焦和中焦的方法為「四逆湯」,溫上焦和中焦的方法為「理中湯」,它們的作用部位不同。

附子瀉心湯,治心中痞而復惡寒汗出。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用於治療心中痞塞且伴有畏寒出汗的症狀。

藥方包括:大黃二兩,黃連和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需先浸泡去皮,切開後單獨煎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治上焦用生藥,故漬而不煎。附子能回陽止汗。

白話文:

將上方的四味藥材切開三味,用兩升麻沸湯浸泡它們。過一會兒,擰乾渣滓,加入附子汁。分開溫熱後再次服用。治療上焦疾病時使用生藥,因此浸泡而不煎煮。附子可以回陽止汗。

梔子豉湯,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及大下之後,身熱未去,心中結痛,或微煩者。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白話文:

梔子豉湯

用途:

治療出汗、嘔吐、腹瀉後,出現虛熱無法入睡的症狀。也可用於劇烈腹瀉後,身體仍發熱,心中疼痛或輕微煩躁的情況。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邪在至高之分,以此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此吐方之最和平者。

白話文:

上述的兩味藥材,用四升水先煎煮梔子,取兩升半的藥液,再放入豆豉煎煮,取一升半的藥液,去掉渣滓。分為兩次服用,溫熱後喝下一劑,如果引發嘔吐,就不要喝第二劑。邪氣位於人體最高處時,可以用此方催吐。所謂在上方的邪氣,就用相反的越法排出。這是最平和的催吐方劑。

真武湯,治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又治少陰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此為有水氣。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真武湯

適應症

  • 太陽病:汗出不止,仍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動顫抖,感覺搖搖欲墜。
  • 少陰病,病程已到四五天,小便不通,四肢沉重疼痛,自發腹瀉,這表明有水氣。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此治水逆之正方。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痢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白話文:

將這五種藥材(甘草、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加入八碗水煮,煮到剩下三碗,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七兩,一天三次。這是治療胃食逆流的標準處方。

如果伴有咳嗽,加入半碗五味子,一兩細辛和一兩乾薑。 如果小便較多,去掉茯苓。 如果腹瀉,去掉芍藥,加入兩兩乾薑。 如果嘔吐,去掉附子,加入生薑,總共加到半斤。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傷寒脈浮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此主之。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療傷寒病,脈象浮而緊,又拉肚子,緊脈反而深入體內,就會形成痞氣,用手按壓會感覺潮濕,只是氣痞而已。可以用此方治療。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凡治下焦之補劑,當多煎,以熟為主。治上焦之瀉劑,當不煎,以生為主。此亦治至高之熱邪,故亦用生藥。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兩味藥,用麻沸湯兩升浸泡一段時間,然後過濾掉渣滓,分兩次服用,每次加熱一下。所有的補下焦的方劑,都要多煎熬,以藥材熟透為主。而治療上焦的瀉劑,則不應煎熬,以藥材生的狀態為主。這是因為對於非常強盛的熱邪,也要使用生藥。

白通湯,治少陰下痢。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此為寒痢。

白話文:

白通湯用於治療少陰下痢,用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三味藥材,以三升水煮至一升,去渣,分溫服兩次。此方適用於寒痢。

白通加豬膽汁方,治服白通湯,利不止,汗出而厥逆無脈,乾嘔而煩。服湯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話文:

白通加豬膽汁方

治療: 服用了白通湯後,腹瀉不止,並伴有盜汗、四肢逆冷、脈搏消失、乾嘔煩躁的症狀。

服用方法及預後: 服用此方後,脈搏突然顯露者死亡,脈搏微弱持續者可存活。

即白通湯煎成,納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分溫再服。

豬膚湯,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者,此主之。

傷寒(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引少陰之虛火下達。

白話文:

將白通湯煮好後,加入五合的人尿和一合的豬膽汁,分開溫熱後服用。這方藥適合治療少陰病,症狀為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

另外,傷寒藥方需要一斤的藥材,用水一斗煮到五升,去掉渣滓,加入一升的白蜜和五合的白粉,熬製香氣和味道融合在一起,溫熱分六次服用,可以引導少陰的虛火向下。

甘草湯、桔梗湯,治少陰咽痛,先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

白話文:

甘草湯和桔梗湯,是用來治療少陰證引起的咽喉疼痛。先服用甘草湯。如果效果不佳,再服用桔梗湯。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減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桔梗湯:加桔梗一兩,煎法同。此方制少陰在上之火。

白話文:

取甘草二兩,用水二升來煮,煮到水量減半後,去掉渣滓。溫熱的時候服用七合,每天服用兩次。若製作桔梗湯,則再加入一兩的桔梗,煎煮方法相同。這個藥方用於克制少陰在上的火症。

瓜蒂散,治太陽病,胸中痞鞕,氣上衝胸,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又或手足厥冷,脈乍緊,心中煩滿不能食,病在胸中,並當吐之。

瓜蒂(熬),赤小豆(各一分)

白話文:

瓜蒂散

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身體陽氣旺盛,胸口悶脹,氣息上衝胸口,無法喘息,這是胸中有寒氣所致。
  • 手腳冰冷,脈搏時快時慢,心煩意亂,無法進食,這是胸中疾病所致,需要催吐治療。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材,搗碎篩過成粉末,混合起來。取一錢的粉末,加上一合香豉,用七合熱湯煮成稀粥,去除渣滓取湯汁,和藥粉溫和地一次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就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嘔吐就好了。血虛的人不能服用此藥。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厥逆,寸脈沉遲,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痢,為難治,此主之。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

治療傷寒病程在六七天左右,大便後出現厥逆(手腳冰冷,意識不清),寸脈沉緩,下部脈搏摸不到,咽喉阻滯,吐出膿血,腹瀉,病情危重,此時使用此方主治。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當歸(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萎蕤(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白朮,乾薑,芍藥,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炙,各六銖)

白話文:

材料:

  • 麻黃:125 克(去除節點)
  • 升麻:50 克
  • 當歸:50 克
  • 知母:9 克
  • 黃芩:9 克
  • 萎蕤:9 克
  • 石膏:9 克(打碎、用棉布包裹)
  • 白朮:3 克
  • 乾薑:3 克
  • 芍藥:3 克
  • 天冬:3 克(去除內心)
  • 桂枝:3 克
  • 茯苓:3 克
  • 甘草(炙):3 克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令汗出愈。

旋覆代赭湯,治傷寒汗出吐下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此主之。

白話文:

將以下的十四味藥材,用十升水,先煎煮麻黃直到水沸,去掉上面的泡沫,然後加入其他的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將藥汁分三次溫服,使病人發汗即能痊癒。

旋覆代赭湯,用於治療傷寒病出汗、嘔吐或泄瀉之後,病人感到心下痞硬,呃逆不止的情況,適用此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

白話文:

旋覆花(120克) 人參(80克) 生薑(200克,切片) 半夏(120克,清洗) 代赭石(40克) 大棗(12枚,掰開) 甘草(120克,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苦酒湯,治少陰病,咽中生瘡,聲不出者。

半夏(洗,破,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納苦酒著殼中)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剩下六升,去除藥渣。再煎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這是苦酒湯,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是咽喉生瘡,聲音沙啞發不出聲音。藥方需要半夏十四枚,洗淨搗碎;雞蛋一枚,去掉蛋黃,將苦酒倒入蛋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服之。製法奇。

白話文:

將上述兩種藥材(指半夏和苦酒)混合,用雞蛋殼放在刀環中,放在火上,加熱至沸騰三次,濾去藥渣。少量含服,如果症狀未見改善,可以再製作三劑服用。這種藥物的製作方法很特別。

枳實梔子豉湯,治大病瘥後勞復。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

白話文:

枳實梔子豉湯,用於治療大病初愈後因勞累而病情反覆。

藥方包括:炙過的枳實三枚,擘開的梔子十四枚,用布包裹的豆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大病後勞復,庸醫必作虛治,乃純用降氣清火之品,當細參之。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材,用七升清水煮沸後,減少至四升,加入枳實和梔子,再煮沸後減少至二升,然後放入豉再次煮沸五六次,最後過濾掉渣滓。溫熱後分兩次服用,然後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有積食的症狀,可以加入大黃,大小如三四顆棋子。有大病後復發的,庸醫必然會進行虛症治療,而應該仔細考慮使用疏氣清熱的藥物。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方見通治。壯火食氣,故少氣者多屬火症。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用於治療傷寒後,身體虛弱、氣息微弱,氣逆想吐的情況。藥方見《通治》。

體內陽氣旺盛,消耗津液,因此氣息微弱者大多屬於火熱證。

燒褌散,治陰陽易病,其人身重,少氣,少腹裡急,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

白話文:

燒褌散,用於治療容易生病的陰陽失調。患者常感到身體沉重、氣短、小腹急痛、陰部痙攣、熱氣上衝胸部、頭重無力抬起、眼中有飛蚊、膝蓋和小腿緊繃疼痛。

上取婦人中褌近陰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褌當燒灰。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唾液和成膏狀,填入肚臍中央,然後用艾灸在上面灸。肚子裡有聲音,表示疾病已經消失了。不管灸了幾次,只要疾病消退就好了。剛剛灸完時,要立即用溫水浸泡手帕擦拭,以免生瘡。這個方法最可靠。凡是胸部的疾病,都可以按照這個方法進行外治療癒。 豬膽導法,以豬膽汁加醋,納穀道中。

蜜煎導法,以蜜煎老,捏作指大一條,納穀道中,以手按之。

上二方,俱治傷寒大發汗,小便利,津液內竭,大便雖鞕,不可攻之,用此法。

治男子新病起房內復者方(《千金》)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服方寸匕。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交接勞復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千金》)

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竹皮湯(《外臺》),治交接勞復,卵腫腹痛,便絕欲死。

青竹皮(一升)

上一味,水三升,煮五六沸,絞汁頓服。立愈。此方範汪亦治大便後勞復。

療食勞方(《外臺》)

杏仁(五十枚)

上一味,以酢二升,煎取服之,取汗則瘥。

治結胸灸法(《本事方》)

巴豆(十四枚),黃連(七寸,連皮用)

上細搗末,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以病退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此法最穩。凡胸中病,俱可依此法外治。

鵲石散(《本事方》),治傷寒發狂,棄衣奔走,逾牆上屋。

黃連,寒水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汁調服。

白話文:

鵲石散,用於治療傷寒引發的狂躁症狀,如脫衣奔跑、攀牆上屋。

藥材包括黃連和寒水石(兩者份量相同)。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濃煎的甘草汁調服。

鱉甲散(《活人書》),治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壞症,傷寒不能治者,宜此療之。

白話文:

鱉甲散(出自《活人書》)

用於治療傷寒病程長達八九天仍未痊癒的情況,稱之為「壞症」,此症無法用傷寒方劑治療時,宜使用此方劑來治療。

升麻,前胡(去蘆),烏梅(去核),枳實(麩炒,去麩),犀角(鎊),黃芩(各半兩),生地黃(切,兩合),甘草(一分、炙),鱉甲(去裙,米醋炙赤黃,杵碎用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升麻,前胡(去除蘆葦),烏梅(去除果核),枳實(炒熟後去除外皮),犀牛角(磨碎),黃芩(各半兩),生地黃(切片,兩合),甘草(一錢,炙烤過),鱉甲(去除外殼,用醋炙烤至赤黃色,搗碎後使用半兩)

升麻鱉甲湯(《金匱》),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白話文:

升麻鱉甲湯(出自《金匱要略》)

陽毒所致的疾病,症狀為:臉上出現如錦紋般的紅斑,咽喉疼痛,吐出帶膿血的唾液。

此病在發病五天內可以治療,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癒。升麻鱉甲湯可以治療此病。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白話文:

升麻(60 克),當歸(30 克),蜀椒(炒去汗水後,30 克),甘草(60 克),鱉甲(一塊手指大小,炙烤過),雄黃(15 克,研磨成粉)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方,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用水四升煮成一升,一次喝完。老人和小孩再服一次,逼出汗水。對於陰毒所導致的疾病,患者面容青黑,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喉嚨痛。五天内可治,七天后则难以治愈。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方可以治疗此病。

《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即本方無雄黃。《活人》:陽毒升麻湯,用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無當歸、蜀椒、鱉甲、雄黃。蜀椒辛熱之品,陽毒用而陰毒反去之,疑誤。《活人書》加犀角等四味頗切當。

梔子仁湯(《活人書》),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白話文:

《肘後方》和《千金方》中記載,對於陽毒要用升麻湯,裡面不加鱉甲,但加桂枝;對於陰毒要用甘草湯,也就是本方中不加雄黃。

《活人書》中記載,對於陽毒要用升麻湯,裡面加犀角、射干、黃芩、人參,不加當歸、蜀椒、鱉甲、雄黃。蜀椒性質辛熱,陽毒使用會加重,而陰毒用反會減輕,因此懷疑《活人書》將蜀椒添加進去是錯誤的。而《活人書》中加入犀角等四味藥物,則非常合適。

梔子仁(一兩),柴胡(一兩半),升麻,黃芩(各二兩),赤芍(一兩),大青(一兩),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炙),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微黃)

白話文:

梔子仁(60克),柴胡(90克),升麻、黃芩(各120克),赤芍(60克),大青(60克),石膏(120克),知母(60克),炙甘草(30克),杏仁(120克,用熱湯浸泡後,去除皮尖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還陽湯(《本事方》),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黃末新汲水調下,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一二錢,則為汗出瘥。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碗,放入生薑半片,豉一百粒,煎煮至藥汁剩六分,去渣,不分時間溫熱服用。此方名為還陽湯,出自《本事方》,用於治療陰毒,症狀包括面色青、四肢逆冷、心煩躁、腹痛。用硫黃末和新汲取的清水調服,過一會兒,體內或寒或熱,觀察病情變化,再服用一二錢,即可出汗痊癒。

萎蕤湯(《活人書》),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痞滿,腰背強。

白話文:

萎蕤湯(出自《活人書》)

功效: 治療風熱感冒,兼治冬季感冒和春季傷寒,症狀包括發熱、頭暈頭痛、喉嚨口乾、舌頭僵硬、胸痛、腹脹、腰背僵硬。

萎蕤(三分),石膏(一兩,杵碎),白薇,麻黃(湯泡,焙乾秤),川芎,葛根(生者可用二兩尤妙),大羌活(去蘆),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雙仁,捶碎,各半兩),青木香(一分,冬一兩,始春用半兩妙)

白話文:

萎蕤(三分) 石膏(一兩,搗碎) 白薇 麻黃(用湯浸泡後,烘乾才稱重) 川芎 葛根(新鮮的可以用二兩,效果更好) 大羌活(去除外皮) 甘草(炙過的) 杏仁(去皮尖,取兩仁,搗碎,各半兩) 青木香(一分。冬天用一兩,初春用半兩效果更好)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服。此清散之劑,可治時疫。

白虎加蒼朮湯(《本事方》),治濕溫多汗。

知母(五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蒼朮,粳米(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取汁溫服。

黑膏(《活人書》),治溫毒發斑。

好豉(一升),生地黃(半斤,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每天服用三到四次。這種藥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時疫。

白虎加蒼朮湯出自《本事方》,用於治療濕溫症伴隨多汗的症狀。

知母五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蒼朮、粳米各三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取汁溫服。

黑膏出自《活人書》,用於治療溫毒發斑的症狀。

取好豉一升,生地黃半斤,切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滓,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絞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凡外感之症,治之得宜,六七日間無不愈者。過期不愈,皆治之不得其法,所以或傳經,或變病,種種現症,不可窮極,以致治法千端,聚訟不息。故仲景《傷寒論》治傷寒之正方不過數首,余皆誤治之變症,故取治雜病之方,隨症救療也。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用兩斤豬油混合熔化,煎煮至三份變一份,過濾去掉渣滓。加入如大豆大小的雄黃和麝香,放入其中絞拌均勻,全部服用。毒素就會從皮膚中排出,然後痊癒。所有外感疾病,如果治療得當,六七天內必定痊癒。如果超過期限沒有痊癒,都是治療方法不正確,所以可能會傳變到經絡,或變成其他疾病,出現各種症狀,無法一一列舉,導致治療方法千差萬別,爭議不斷。因此,仲景的《傷寒論》治療傷寒的正方不超過幾首,其他都是誤治後產生的變症,所以要根據疾病症狀救急治療。

按:傷寒為外感之總名,傳變出入,千頭萬緒,仲景《傷寒論》一字不可遺漏。今止舉六經本症,及六經主方數首,以存大略。不可以此而廢全書也。能將傷寒全書,熟讀而精通之,則凡為外感之病,遊刃有餘矣。故此集外感之方,選錄甚少,意有在也。

白話文:

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傳變變化無窮,錯綜複雜,仲景的《傷寒論》每一字都不能遺漏。現在只舉出六經的本症,以及六經的主要方劑,以概括其大意。不能因為這些內容而放棄研讀全書。如果你能將《傷寒論》全書熟讀精通,那麼對於所有外感疾病,你都能應付自如。因此,本書收錄的外感方劑較少,是有一定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