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素問》

遺證,《素·熱論》: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盛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白話文:

《素問》:

黃帝問:熱病已經痊癒,但有時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些後遺症,是因為病在發熱嚴重時,就勉強進食的緣故。像這種情況,都是病已經衰退,但體內仍有殘留的熱邪,加上吃進去的食物之氣和殘留的熱邪互相衝擊,兩種熱結合在一起,所以才會產生後遺症。黃帝說:好。那該如何治療這些後遺症呢?岐伯回答:要觀察病患的虛實狀況,調整治療的方向,這樣就可以讓疾病痊癒了。黃帝問:罹患熱病時,有什麼飲食禁忌呢?岐伯回答:熱病剛好轉時,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吃太多就會留下後遺症,這些都是飲食上應該避免的。

2. 《難經》

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陽虛陰盛者,風傷衛而汗自泄,寒氣在內而未出也。陽盛陰虛者,身熱汗閉,燥火內結,津液乾枯,陰氣欲竭也。

此以有邪處為虛,無邪處為盛。

白話文:

【《難經》】

傷寒有多少種類,它的脈象會變化嗎?是的。傷寒有五種: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它們所導致的痛苦各有不同。中風的脈象,陽脈浮而且滑,陰脈柔而且弱。濕溫的脈象,陽脈柔而且弱,陰脈細而且急。傷寒的脈象,陰陽兩脈都強盛且緊澀。熱病的脈象,陰陽兩脈都浮,輕按時滑,深按時散而且澀。溫病的脈象,在各條經絡上流動,無法確定是哪條經絡在動。

應根據脈象所在的經絡來治療。傷寒有的出汗後就好了,有的卻在治療後死亡。有的出汗後死亡,有的卻在治療後康復,這是為什麼呢?是這樣的。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情況下,出汗後可以痊癒,如果用下法治療則會致死。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的情況下,出汗後會死亡,但使用下法治療可以康復。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情況,是由於風邪傷害了衛氣,使得汗液自行洩出,而寒氣在體內尚未排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的情況,是身體發熱,汗腺閉塞,燥火在體內結聚,津液乾枯,陰氣將要耗盡。

這是以有邪氣的地方為虛,無邪氣的地方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