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金匱》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白話文:

腳後跟的陽經脈搏細小而緊,通常會伴隨腹脹。如果沒有腹脹,肯定會有大便困難和兩側大腿根部疼痛,這是從下往上虛寒入侵的徵兆,應服用溫補藥治療。

病人腹脹,按壓時不痛,這表明是虛證;按壓時疼痛,這表明是實證,可以瀉下治療。舌苔發黃的,瀉下後黃苔自會消退。腹脹時有減緩,之後又恢復原狀的,這是寒證,應服用溫補藥治療。

患有中寒的人容易打哈欠,流清水鼻涕,發熱但面色正常的人,善於打噴嚏。中寒的人會腹瀉,這是因為體質虛寒所致,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這表明肚子裡受寒。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2. 《傷寒論》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鞕。傷寒五六日,腹中痛,若轉氣不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白話文:

病人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症狀時有時無。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無法順利排便。

太陰經病變時,會出現腹脹和嘔吐,食物無法順利吞嚥,經常會自行腹瀉,有時也會腹痛。如果此時強行下瀉,會導致胸中氣結不通。

傷寒病程五六天時,腹中疼痛,如果疼痛逐漸轉移到小腹部,表示病人有自行腹瀉的傾向。

3. 腹痛方

厚朴七物湯(《金匱》),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此湯主之。

白話文:

厚朴七物湯(出自《金匱要略》)

主治:

腹脹滿、發燒十天,脈搏浮快有力,飲食正常。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白話文:

厚朴(約 250 克),甘草、大黃(各 150 克),大棗(10 顆),枳實(5 顆),桂枝(100 克),生薑(250 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白話文:

將這七種藥材與一斗水一起煮,煮至剩四升。溫熱服用八合,一天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腹瀉者去除大黃。寒氣重者,增加生薑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金匱》),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此湯主之。

白話文:

附子粳米湯(出自《金匱要略》)

適用於腹中寒氣導致的雷鳴般劇烈疼痛,胸脅脹悶不適,甚至嘔吐的情況。

附子(一枚,泡),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白話文:

附子(一顆,泡過水) 半夏(半杯) 甘草(一兩) 大棗(十顆) 粳米(半杯)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蒸臍法,亦可隨病所在蒸之,外科寒症,亦能蒸散。

丁香木香,半夏,南星,川烏,歸身,肉桂麝香冰片乳香,大黃,硝,山甲,雄黃,蟢窠,白蔻

白話文:

丁香、木香、半夏、南星、川烏、歸身、肉桂、麝香、冰片、乳香、大黃、硝石、山甲、雄黃、蟢蟲巢穴、白蔻

上為粗末。放面圈內,上用銅皮一片,多鑽細眼,用艾火灸銅皮上,每日十餘火,滿三百六十火,病除。藥味亦可因症加減,其藥用燒酒、薑汁等拌濕。

白話文:

上面是粗劣的灸法。將藥放入面圈內,上面覆蓋一塊銅片,銅片上鑽有很多小孔,用艾火灸銅片,每天灸十多次,滿三百六十次,就能痊癒。藥物配伍可以根據患者症狀加減,用燒酒、薑汁等液體調和後使用。

厚朴三物湯(《金匱》),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服,以利為度。

大黃附子湯(《金匱》),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適用於肋骨下方疼痛,伴有發熱的情況。如果脈搏緊而弦,這是寒症的表現,需要使用溫熱藥物通下,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泡),細辛(二兩)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黃連湯,見嘔吐。小建中湯,見虛勞。桂枝加大黃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桂枝加芍湯,理中湯四逆湯,以上俱見傷寒。蘇合丸,見通治。

白話文:

**黃連湯:**見嘔吐。

小建中湯: 見虛弱勞損。

桂枝加大黃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桂枝加芍湯、理中湯、四逆湯: 以上均見於傷寒病。

蘇合丸: 見通治各種疾病。

4. 《千金》

諸經方有腳氣之論,古人少有此疾。腳氣之名,《金匱》已載,但患者少耳。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多獲全濟。又宋齊之間,釋門深師述二公等諸家舊方,為二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

白話文:

在中醫典籍中,討論腳氣的論述很多,但古代很少有人得這種病。腳氣的名稱記載於《金匱要略》,但患者非常少。自從永嘉之亂南渡以後,許多文人墨客都得了腳氣。像支法存、仰道人等,都專門鑽研中醫典籍,特別精通治療腳氣的方法,救活了很多患者。後來,在南朝宋齊時期,佛教界的僧人整理了支法存、仰道人等名醫的舊方,彙編成二十卷,其中只關於腳氣的方子就有上百首。到了魏周時期,幾乎沒有人得腳氣,所以名醫姚僧垣的《集驗方》中關於腳氣的記載很少,徐之才編寫藥方集時,也沒有特別重視腳氣。

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無外南極之地,作鎮於彼,往往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亦有患者,良由今代風氣混同所致耳。此病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問: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答曰:人有五臟,心肺經絡所起在手十指,餘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必先中腳。

白話文:

因為有「三方鼎立」的局面,各地風氣習俗不同,氣候差異大,寒冷炎熱不均衡,西北和華北地區不認識這種病。自從大唐開國以來,在沒有外敵侵犯的南極地區駐軍,駐守軍隊往往中招。最近中國的讀書人中也有患病的,主要原因是當代社會風氣混雜所致。這種病最先從腳上開始發作,由於小腿腫脹,當時的人稱之為「腳氣」。《深師》裡說:「腳部虛弱的人,就是這個意思。」問:風毒侵襲人體,到處都可以發病,為什麼偏偏在腳上最明顯?答:人體有五臟,心肺的經絡從十個手指開始,其他三臟的經絡從十個腳趾開始。地面上的寒氣、暑氣、風氣、濕氣,化作蒸氣,腳部經常接觸這些蒸氣,所以受風毒侵襲的人,必定先發病在腳上。

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經云:次傳間傳是也。凡腳氣皆感風毒所致,治腳氣必兼風,此乃要訣,人多不即覺會,因他病,一度始發,或奄然大悶,經兩三日乃覺,庸醫不識,作余病治,莫不盡斃。始起甚微,飲食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白話文:

如果腳氣長時間不治癒,就會蔓延到四肢、腹背和頭部。經書中說:這是間接傳染的。所有腳氣都是因為感染了風邪毒素所致,治療腳氣必須同時治療風症,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很多人都不會馬上意識到。由於其他疾病,腳氣最初發作時可能很微弱,或者突然出現胸悶,經過兩三天後才會被發現。庸醫不認識腳氣,把它當作其他疾病治療,導致患者大多死亡。腳氣最初發作時症狀很輕微,飲食跟平常一樣,只是突然間腳屈曲無力無法動彈,這一點比較特別。黃帝說:這是因為緩慢的風濕痹症造成的。

有腳氣未覺,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諸處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或嘔食臭,腹痛下利,二便不通,沖悸不欲見光,精神昏憒,迷忘錯亂,壯熱頭痛,身體酷冷,疼痛轉筋,頑痹緩縱,百節攣急,小腹不仁等症,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婦人亦爾,又有產後取涼,多中此毒,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但又覺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小便淋瀝,即是其候。

白話文:

腳氣病發作初期可能沒有感覺,但頭、脖子、手臂等部位可能已經出現不適。進一步發展,身體內部如心腹五臟也會受累,可能出現嘔吐臭氣、腹痛腹瀉、大小便不通、心悸怕光、精神恍惚、記憶力下降、發熱頭痛、身體發冷、疼痛抽筋、麻痺疼痛、關節拘攣、小腹麻木等症狀。這些都是腳氣病的表現。

也有人將腳氣病稱為風毒腳氣,女性也會患上。產後受涼容易感染這種毒,會出現發熱、胸悶、抽搐、心悸、煩躁、嘔吐氣上等症狀。

此外,如果感覺臍下有冷塊,胸悶不適,小便淋漓,這也是腳氣病的徵兆。

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諸病皆然。心下急,氣喘不停,自汗脈促,嘔吐不止者,死。凡腳氣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服藥致虛而殂,故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凡治病大段相同。腳氣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治。

白話文:

虛弱的病症稱為「緩風」,疼痛是因為濕氣阻塞所致的「濕痹」。熱症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寒症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根據病情調整藥物。所有的疾病都是如此。

心下急躁、氣喘不止、自汗脈促、嘔吐不止的,會死亡。

所有腳氣的病症都是由氣虛所導致,從未有人因為服用藥物導致虛弱而死亡,所以不能大補,也不能大瀉。

所有的疾病治療方法大同小異。腳氣患者中,黑瘦的人較容易治療。肥胖、肉厚、膚色紅白的人則較難治療。

瘦人肉硬,肥人肉軟也。外症亦同。腳氣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名腳氣入心,如此者難治,以腎水克心火也。初得腳弱,便速灸之,服竹瀝湯。灸訖,服八風散,無不瘥者。若但灸不服藥,但服藥不灸,後必更發。

白話文:

瘦人肌肉緊實,肥人肌肉鬆弛。外在症狀也一樣。腳氣病有腫脹的,有不腫脹的。小腹僵硬麻痺不靈活的人,腳通常不腫脹。小腹麻痺不超過三到五天,就會讓人嘔吐,稱為「腳氣入心」,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因為腎水剋制心火。剛開始腳虛弱時,應立即艾灸並服用竹瀝湯。艾灸後,再服用八風散,幾乎都能痊癒。如果只艾灸而不服藥,或只服藥不艾灸,日後必定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