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傷寒論》六經脈症

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惡寒未離太陽。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能臥。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邪氣已離太陽,故不惡寒。陽明脈大。

以上皆陽明之經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此三條皆傳腑之證。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此正陽陽明。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頭痛發熱與太陽同,而脈之弦細獨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內熱已極。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外熱輕則內熱重。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陰入也。若熱輕而不煩躁,則病欲退矣。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同一太陰病,而有沉細浮緩之殊。蓋沉細乃太陰病脈,浮緩乃太陰本脈也。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自利而渴,熱入下焦也。此自利而不渴,寒入中焦也。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脈。此本陶節庵最為明晰。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從頸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後,終於足。其外症頭疼項強,腰脊痛,骨節痛,噁心,發熱惡寒。標病宜發汗,但太多則亡陽,筋惕肉瞤。小便不利者,當利。自利者,不可利。利之引熱入膀胱,其人如狂。不可下,下之為結胸。

白話文:

《傷寒論》六經脈症

太陽病,脈象浮,頭頸部僵硬疼痛並畏寒。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是太陽經受病。脈氣上行連接著風府穴,所以頭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稱為中風。畏寒、全身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稱為傷寒。發熱畏寒,病邪從陽經侵入;沒有發熱只畏寒,病邪從陰經侵入。陽經受邪者七天痊癒,陰經受邪者六天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

陽明經中風,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呼吸略微急促,發熱,畏寒,脈象浮而緊。畏寒的症狀尚未脫離太陽經的範圍。陽明經的病症,如果能進食,稱為中風;不能進食,稱為中寒。寸關尺三部脈象都長,是陽明經受病。脈氣循行鼻旁,絡於目,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不能平躺。陽明經外在表現:身體發熱,汗水自行排出,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因為邪氣已離開太陽經,所以不畏寒。陽明經脈象有力。

以上都是陽明經的病症。陽明經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這三種都是傳至腑臟的病證。太陽陽明指脾氣鬱結;少陽陽明指發汗、利尿之後,胃中乾燥煩躁、大便困難;正陽陽明指陽明經本身的病變,陽明經主胃,陽明病就是胃家實證。陽明經居於中焦,屬土,是萬物所歸之處,病邪不再傳變。雖然一開始畏寒,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

少陽經的病症,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弦,是少陽經受病。脈氣循行脅肋,絡於耳,所以胸脅部疼痛,耳朵聽力下降。少陽經中風,兩耳聽不見,眼睛紅腫,胸部脹滿煩躁,不可催吐瀉下,催吐瀉下會導致心悸驚恐。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經。頭痛發熱與太陽經相同,但脈象弦細則不同。三陽經同時發病,脈象浮大,上關脈浮大,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

內熱已經到達極點。傷寒病發六七天,沒有明顯高熱,外在發熱輕微則內在發熱嚴重。病人煩躁不安,這是陽氣衰退陰氣侵入。如果發熱輕微而不煩躁,則病情將要好轉。傷寒病發三天,三陽經病邪都已盡,三陰經將要受邪,但病人卻能進食而不嘔吐,這是三陰經沒有受邪。

太陰經的病症,腹部脹滿而嘔吐,吃不下東西,大便稀溏,時常腹部自發疼痛。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沉細,是太陰經受病。脈氣布於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病位在太陰經。同樣是太陰經病症,卻有沉細、浮緩的不同脈象。沉細是太陰經病證的脈象,浮緩是太陰經本來的脈象。大便稀溏而不口渴,屬於太陰經病證,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中,服用四逆湯類藥物。少陰經大便稀溏而口渴,是熱邪進入下焦。而這個大便稀溏而不口渴,是寒邪進入中焦。

少陰經的病症,脈象微細,只想睡覺。衛氣行於陽經則清醒,行於陰經則睡眠。少陰經病症,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六天后,大便稀溏而口渴,屬於少陰經病證。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沉,是少陰經受病。因為脈氣貫通腎臟,絡於肺,系於舌根,所以口乾舌燥而口渴。

厥陰經的病症,消渴,氣往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瀉下,大便稀溏不止。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微弱而緩慢,是厥陰經受病。因為脈氣循行陰部,絡於肝臟,所以腹部煩悶脹滿而陰囊收縮。厥陰經中風,脈象微浮,表示病情將要好轉;脈象不浮,表示病情尚未好轉。

傷寒病邪傳至足經,不傳至手經。這是陶節庵的論述最為清晰。

足太陽經脈,起始於目內眥,經過頸部後項,連接風府穴,沿著身體後方行走到足部。其外在表現為頭痛、項強、腰脊疼痛、關節疼痛、噁心、發熱畏寒。主要病症宜用發汗療法,但如果發汗太多則會耗損陽氣,導致筋惕肉瞤。小便不利者,應該利尿;已經自利者,則不可再利尿,因為利尿會將熱邪引入膀胱,使病人神志恍惚,甚至像發狂一樣。不可瀉下,瀉下則會導致結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