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傷寒論》六經脈症

足陽明脈,起於鼻頞,絡於目,循面下人迎,入缺盆,下膈,屬胃,行身之前,終於足之厲兌穴。故其症目痛鼻乾,不得眠,頭頞痛,身熱微惡寒。無汗者屬標病,宜解肌。身熱發渴汗出,屬本病,宜清熱解肌。若惡熱自汗,發渴,去衣被,發斑,發黃,發狂,大便秘,腹滿,此正陽明胃腑病也,宜下之。

足少陽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循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故頭角痛,目眩,耳聾,脅疼,心下痞,寒熱往來,嘔而口苦,膽熱也。此經無標本,只有小柴胡一湯和解,隨證加減。有三禁,汗之犯太陽,下之犯陽明,利之犯少陰。脈弦數者,是本經症。

足太陰為三陰經首,其脈始於足大指,上行至腹,絡於喉,連舌本,行身之前也。故腹滿自利,咽乾嘔吐。腹滿,邪入脾也。嘔吐,脾氣不和也。自利,挾熱下利也。咽乾,脾脈連喉也。頭不疼,陰脈至頸而還也。身微熱,手足溫,表邪解而傳入里也。身目俱黃,標病,宜平熱。腹滿硬痛,渴而喉干,小便赤,大便難,本病,雖宜下,然當分寒熱施治。

足少陰脈,始於足心,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下注心胸,行身之後也。其病手足乍冷乍溫,身不熱者,標病。二便不通,舌乾口燥者,本病。此經本熱而標寒也。宜急下以存腎水。雖自利,此是飲湯水所致,不可疑為寒也。初病大熱,至此變為厥冷者,是熱深厥亦深也,急下之。

至陰又難拘定法,因分直中者寒症,傳經者熱症。大抵六經中,惟此難辨。有直中真陰者,有夾陰中寒者,有夾陰傷寒者,有虛陽伏陰者,有陰極發躁者,有漏底傷寒者。前二症,身不熱,厥冷,全似少陰傳經而冷者。後四症,身熱面赤,又全似陽,大要口燥舌乾,渴而譫語,大便實者,傳經熱症也。

足冷嘔吐,瀉利不渴,或惡寒腹痛者,直中真寒症也。

足厥陰脈,始於足大指,上循陰器,抵小腹,循脅,上口唇,與督脈會於顛頂,行身之側也。其證煩懣囊拳,消渴舌卷,譫語,大便不通而頭疼,手足乍冷乍溫者,此是陽經傳來熱邪,本病,宜急下。若發熱惡寒,狀如瘧疾,此是熱邪在經,標病,宜和解。若不嘔,便清,當有大汗至而自愈。

頭疼者,以督脈會於巔頂故也。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肝主筋也。陰寒冷極,亦捲縮,須以口渴不渴,足冷不冷,脈沉實沉細別之。厥陰屬熱者甚多,後人皆指為極寒,概用溫熱,誤人無算。熟讀《傷寒論》自知。

白話文:

足陽明經

這條經脈從鼻子開始,往上連接到眼睛,然後沿著臉部往下,經過人迎穴,進入缺盆,再往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胃,然後沿著身體前面往下走,最後到達腳上的厲兌穴。所以,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頭部和額頭疼痛、身體發熱但稍微怕冷等症狀。如果沒有出汗,屬於經脈表面的問題,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如果身體發熱、口渴而且出汗,屬於經脈本身的疾病,應該用清熱解肌的方法治療。如果怕熱、自己出汗、口渴、想脫衣服、身上出現斑疹、皮膚發黃、精神錯亂、大便不通暢、腹部脹滿,這就是陽明經胃腑的疾病,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足少陽經

這條經脈從眼睛外角開始,往上到達頭部,沿著頭角,經過耳朵,再沿著胸脅,在身體側面行走,最後到達足部。所以,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可能會出現頭角痛、頭暈、耳聾、脅肋疼痛、胸部覺得悶塞、忽冷忽熱、想吐而且嘴巴苦等症狀,這是膽經有熱的表現。這條經脈沒有表面和根本的區別,只能用小柴胡湯來調和,並根據症狀加減藥物。使用時有三種禁忌:發汗會傷到太陽經,瀉下會傷到陽明經,利尿會傷到少陰經。如果脈搏呈現弦而且快的狀況,就是這條經脈的疾病。

足太陰經

這是三陰經的開始,它的經脈從腳的大拇指開始,往上走到腹部,連接到喉嚨,再連到舌根,然後沿著身體前面行走。所以,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拉肚子、喉嚨乾燥、想吐等症狀。腹部脹滿,是因為邪氣進入了脾臟;想吐,是因為脾氣不調和;拉肚子,是因為夾帶熱邪而下瀉;喉嚨乾燥,是因為脾經連接著喉嚨。頭不痛,是因為陰經脈走到脖子就回去了;身體微微發熱,手腳溫暖,是因為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而傳入體內。如果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屬於經脈表面的問題,應該用平熱的方法治療。如果腹部脹滿而且堅硬疼痛、口渴而且喉嚨乾燥、小便赤黃、大便困難,屬於經脈本身的疾病,雖然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但應該區分寒熱來施治。

足少陰經

這條經脈從腳心開始,往上穿過脊椎,沿著喉嚨,連接舌根,然後向下進入心胸,在身體後面行走。所以,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可能會出現手腳時冷時熱、身體不發熱等症狀,屬於經脈表面的問題。如果大小便不通暢、舌頭乾燥、口乾,屬於經脈本身的疾病。這條經脈本質是熱,但表現出來卻是寒。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保存腎水。雖然有拉肚子的情況,但這是因為喝水所導致的,不可以認為是寒症。如果剛開始生病時發高燒,到了這個階段卻變成手腳冰冷,這是因為熱邪深入,導致厥冷也深入,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陰經病

陰經的病難以用固定的方法來判斷,要區分是直接受寒引起的寒症,還是從其他經脈傳來的熱症。總體來說,六經之中,唯獨陰經最難辨別。有的是直接受寒,導致身體呈現真陰的寒症;有的是夾雜著寒邪;有的是夾雜著外感風寒;有的是身體虛弱導致陽氣浮越,而陰氣伏藏;有的是陰氣到了極點而引發躁動;有的是陰氣虛損導致寒邪進入。前面兩種情況,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完全像少陰經傳來的寒症。後面四種情況,身體發熱,臉色發紅,又完全像陽症,但最主要的是口乾舌燥、口渴而且說胡話、大便乾燥,這些都是傳經的熱症。

如果出現腳冷、想吐、拉肚子、不口渴,或是怕冷、腹痛,就是直接受寒引起的真寒症。

足厥陰經

這條經脈從腳的大拇指開始,往上沿著陰部,到達小腹,再沿著脅肋,向上到達嘴唇,然後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在身體側面行走。如果這條經脈有問題,可能會出現胸悶煩躁、陰囊收縮、口渴舌頭捲縮、說胡話、大便不通暢而且頭痛、手腳時冷時熱等症狀,這是因為陽經傳來的熱邪,屬於經脈本身的疾病,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發熱怕冷,像瘧疾一樣,這是熱邪停留在經脈,屬於經脈表面的問題,應該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如果不嘔吐,大便清澈,應該會有大汗出來,然後就會自己痊癒。

頭痛,是因為督脈在頭頂會合。總體來說,熱邪越深,厥冷的情況也越嚴重,就會出現舌頭捲縮、陰囊收縮。肝臟主管筋脈。陰寒冷到極點,也會出現捲縮的情況,必須從口渴不口渴、腳冷不冷、脈搏沉實或沉細來區別。厥陰經屬熱的狀況很多,後人都把它當作極寒,全部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錯誤地耽誤了許多人。仔細研讀《傷寒論》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