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噎膈嘔吐方

茱萸湯(《金匱》),嘔而胸滿者,此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此亦主之。

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傷寒論》),治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生薑(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半夏,乾薑(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生薑、乾薑同用,取辛以開之。

半夏瀉心湯(《金匱》),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金匱》),乾嘔而利者,此湯主之。

黃芩(三兩),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豬苓散(《金匱》),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湯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大半夏湯(《金匱》),反胃嘔吐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其妙在用甘瀾水。

大黃甘草湯(《金匱》),食已即吐者,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治上焦之吐。

茯苓澤瀉湯(《金匱》),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湯主之。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三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此治蓄飲之吐。納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後煮澤瀉。

文蛤湯(《金匱》),吐後渴飲,得水而貪飲者,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文蛤亦入煎劑。

生薑半夏湯(《金匱》),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生薑汁(一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此治寒飲之症。納汁再煮,似先煮半夏。

白話文:

噎膈嘔吐方

茱萸湯: 嘔吐且胸悶者,可用此方。乾嘔、吐口水、頭痛也適用。 藥物包含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生薑瀉心湯: 治療胃部不適、心窩部痞滿、乾呃、食物臭氣、脅肋下有水腫感、腹部腸鳴及腹瀉。藥物包含生薑、甘草、人參、黃芩、半夏、乾薑、大棗。生薑和乾薑一起使用,以辛味溫通氣機。

半夏瀉心湯: 嘔吐伴隨腸鳴、心窩部痞滿者,可用此方。藥物包含半夏、黃芩、乾薑、人參、黃連、大棗、甘草。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乾嘔且腹瀉者,可用此方。藥物包含黃芩、甘草、芍藥、半夏、生薑、大棗。

豬苓散: 嘔吐且病症在膈膜以上,口渴想喝水者,緊急情況下使用。口渴想喝水是此方的適用症狀。藥物包含豬苓、茯苓、白朮。

大半夏湯: 反胃嘔吐者,可用此方。藥物包含半夏、人參、白蜜。

大黃甘草湯: 吃完東西就吐者,可用此方。藥物包含大黃、甘草。此方治療上焦的嘔吐。

茯苓澤瀉湯: 胃反、嘔吐且口渴想喝水者,可用此方。此方治療積聚的飲邪所引起的嘔吐。藥物包含茯苓、澤瀉、甘草、桂枝、白朮、生薑。

文蛤湯: 吐後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又想喝更多水者,可用此方。也適用於輕微的風寒、脈象緊細、頭痛。藥物包含文蛤、麻黃、甘草、生薑、石膏、杏仁、大棗。

生薑半夏湯: 病人胸中感覺好像喘不過氣、好像嘔吐但又不吐、好像呃逆但又不呃逆,心中煩悶不適者,可用此方。藥物包含半夏、生薑汁。此方治療寒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