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靈》《素》

《靈·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同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白話文:

《黃帝內經·大惑論》: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集中於眼睛,形成眼中的精華。眼球是精華的容器,骨頭的精華形成瞳孔,筋膜的精華形成黑眼仁,血液的精華形成血脈,眼球的氣狀精華形成眼白,肌肉的精華負責約束和包裹筋骨血氣的精華,並與血脈相連,向上連接到大腦,從後腦勺而出。

因此,如果邪氣侵入後腦勺,遇到身體虛弱的部位,就會深入其中,沿著眼睛的筋脈進入大腦,導致大腦轉動。大腦轉動則牽引眼睛的筋脈收緊,眼睛的筋脈收緊則會引起頭暈和視線模糊的現象。

邪氣與精華相同,精華所中之處,如果不能互相配合,就會導致精華散亂,視線模糊,看東西出現重影的現象。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白話文: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所在,是營氣、衛氣、魂魄經常運行的地方,也是神氣產生的地方。因此,如果精神勞累,就會導致魂魄分散,意志錯亂。所以,瞳孔(黑眼球)代表陰,眼白(紅血絲)代表陽。當陰陽協調時,眼睛就會明亮清澈。眼睛是心的使者,心是神靈的居所,所以精神錯亂時,眼睛不會轉動,突然看到不尋常的地方時,精神、魂魄會分散而不能相互配合,所以稱為「困惑」。

《素·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白話文:

《黃帝內經·舉痛論》:黃帝說:我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生氣時氣往上升,高興時氣運行緩慢,悲哀時氣消散,恐懼時氣往下沉,受涼時氣收斂,受到驚嚇時氣會混亂,勞累時氣會消耗,思考時氣會凝結。

《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所勝即五行生剋之理。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

  • 東方產生風,聲音是呼,動作是握,情緒是憤怒。憤怒傷肝,悲傷勝過憤怒。所勝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 南方產生熱,聲音是笑,動作是憂,情緒是喜悅。喜悅傷心,恐懼勝過喜悅。
  • 中央產生濕,聲音是歌,動作是嘔吐,情緒是憂思。憂思傷脾,憤怒勝過憂思。
  • 西方產生燥,聲音是哭,動作是咳嗽,情緒是憂傷。憂傷傷肺,喜悅勝過憂傷。

《調經論》: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以上情志。

白話文:

《調經論》:精神過剩的人會不停的笑,精神不足的人會感到悲傷。血液過多的人會發怒,血液不足的人會產生恐懼。血液集中於陰部,氣集中於陽部,會導致驚嚇和狂躁。血液集中於陽部,氣集中於陰部,會導致胸部發熱。血液集中於上部,氣集中於下部,會導致心煩意亂、容易發怒。血液集中於下部,氣集中於上部,會導致頭腦混亂、健忘。這些都是情志方面的表徵。

不臥多臥,《靈·邪客篇》: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白話文:

《靈樞·邪客篇》

黃帝問伯高:「妖邪之氣侵入人體,有些人會出現失眠、不能入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伯高回答:「穀物進入胃後,會分成糟粕、津液和宗氣三大部分。宗氣積聚在胸腔,從喉嚨而出,貫穿心脈,執行呼吸。榮氣是從津液中分離出來的,流注在脈絡中,轉化為血液,滋養四肢末梢和五臟六腑,並按照一定的時辰規律運行。」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

白話文:

衛氣,是指人體的悍氣,它激昂而迅猛,不斷地先行於四肢末端以及肌肉皮膚之間。白天在陽經運行,夜晚在陰經運行,通常由足少陰經的分間開始,流經五臟六腑。現在,邪氣侵襲五臟六腑,衛氣只能獨自守護身體外部,在陽經運行,不能進入陰經。衛氣在陽經運行,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陽氣壅滯下降;衛氣不能進入陰經,陰經就會虛損,因此才會眼睛不合攏,出現失眠。黃帝說:說得好。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白話文:

如何治療?伯高說:補充不足,去除過多,調節虛實,疏通氣血,驅除邪氣。服一劑半夏湯,陰陽已通,病症可立即消失。

《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善食人多善臥,往往如此。黃帝曰: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白話文:

《大惑論》:黃帝問: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愛睡覺?

岐伯回答:這種人腸胃很大,皮膚濕潤,肌肉鬆弛不緊實。喜好美食的人也容易愛睡覺,往往如此。

黃帝問:突然愛睡覺的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邪氣停留在上焦,上焦阻塞不通,吃東西彷彿喝湯一樣,衛氣久留於陰分而不運行,因此突然愛睡覺。

不夜瞑不晝瞑,《靈·營衛生會篇》: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寒熱病篇》: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白話文:

古文:

不夜瞑不晝瞑,《靈·營衛生會篇》: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老人晚上睡不着,白天也睡不着,《靈樞經·營衛生會篇》中這麼記載:黃帝問:老年人晚上睡不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年輕人白天睡不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說: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光滑柔軟,氣道通暢,氣血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着。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乾枯,氣道阻塞,五臟之氣相互衝突,氣血不足,這導致白天精神差,晚上睡不着。

不得臥,《素·逆調論》: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以上臥。按:風邪入於陰經亦多臥。

白話文:

**古文:**不得臥,《素·逆調論》: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無法入睡

《素問·逆調論》說:無法入睡,呼吸有聲音,這是陽明經脈發生逆行的緣故。足三陽經脈本應該往下運行,現在卻向上逆行,所以呼吸時才會出現聲音。陽明經脈,也就是胃經,而胃是六腑之海,它的氣機也是下行的。陽明經逆行,不能從正常的通路運行了,所以就會導致無法入睡。《難經》中說:胃氣不調就會影響睡眠,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能像平常一樣起居,但是呼吸時有聲音,這是由於肺的絡脈發生逆行造成的。絡脈不能跟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就停留在經脈中,不再運動。絡脈的病證比較輕微,所以才能像平常一樣起居,但是呼吸時還是會有聲音。

還有一種情況,無法入睡,一旦躺下就會氣喘,這是水氣入侵造成的。

《靈·淫邪發夢篇》: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素·脈要精微論》: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以上夢。

白話文:

《黃帝內經·淫邪發夢篇》:

  • 陰氣旺盛時,會夢見在深水中游泳,感到恐懼。
  • 陽氣旺盛時,會夢見大火燃燒,感到灼熱。
  • 陰陽兩氣都旺盛時,會夢見互相爭鬥。
  • 上身元氣旺盛時,會夢見飛翔。
  • 下身元氣旺盛時,會夢見墜落。
  • 極度飢餓時,會夢見進食。
  • 極度飽足時,會夢見付出。
  • 肝氣旺盛時,會夢見發怒。
  • 肺氣旺盛時,會夢見恐懼、哭泣、飛揚。
  • 心氣旺盛時,會夢見歡笑、恐懼。
  • 脾氣旺盛時,會夢見唱歌跳舞、身體沉重無法舉起。
  • 腎氣旺盛時,會夢見腰部和脊椎無法連接。

2. 情志臥夢方

半夏秫米湯(《靈樞》)

白話文:

半夏和秫米湯(出自《靈樞》)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增,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漢時一斗,僅今二升。余親見古銅量一枚,較准如此。

白話文:

用遠方取來的流水,一共八升,揚過一萬次,取其清澈的部分五升煮沸。用蘆葦燒火煮飯,水沸後放入一升黍米,並治療五合的半夏,慢慢煮到只剩一升半,去掉渣滓。每天喝一小杯汁,分三次喝,逐漸增加用量,以知道為止。所以,如果病情是新發的,喝完後蓋上杯子睡覺,出汗後就好了。如果是老症狀,喝三次就可以了。漢朝的一斗,只有現在的二升。我親眼見過一枚古銅器量具,比較後是這樣的。

半夏麻黃丸(《金匱》),心下悸者,此主之。

半夏,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此治飲在心下者。

桂枝救逆湯(《金匱》),火邪者主之。

白話文:

《金匱》記載,半夏麻黃丸適用於心下悸動的患者,用半夏和麻黃等分研磨成粉末,煉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丸,一天三次,可以治療飲停心下的病症。

《金匱》也記載,桂枝救逆湯適用於火邪引起的病症。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去腥),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150 克,去皮) 甘草(100 克,炙烤過) 生薑(150 克) 牡蠣(250 克,熬製過) 龍骨(200 克) 蜀漆(150 克,洗淨腥味) 大棗(12 顆)

上七味末之,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

白話文:

將以下的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十二升水先煎煮蜀漆,待水量減少兩升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水量,過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中的方劑,用於治療少陰病,症見心中煩躁,無法安睡的情況。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白話文:

  • 黃連:120 克
  • 黃芩:30 克
  • 芍藥:60 克
  • 阿膠:90 克
  • 雞蛋黃:2 個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和。連服七合。此治腎氣衝心之不得臥,故清心火以納腎氣。

酸棗仁湯(《金匱》),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白話文:

取五種中藥,加水六升,先煮三種藥材,取兩升湯液,去掉藥渣,放入阿膠溶解,略微冷卻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連續服用七合。此方用於治療腎氣上衝到心,導致無法入睡,所以清心火以納降腎氣。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川芎(各二兩)

白話文:

酸棗仁(180 克),甘草(30 克),知母、茯苓、川芎(各 60 克)

上五味,以水八升,先煮棗仁取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同一心煩不眠,而用藥迥別,何醫者之多不審也?此方《外臺》有加乾薑者,亦可採取。

溫膽湯(《千金》),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放入八升的水中,先煮棗仁,取出六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溫熱。同樣是心煩失眠,但所使用的藥物卻截然不同,為什麼有這麼多醫生不加審查呢?這個方子《外臺》中記載了可以加入乾薑,也可以採用。

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半夏、竹茹、枳實(各80公克),橘皮(120公克),生薑(160公克),甘草(40公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又一不眠之症。方中一味生薑,已足散膽中之寒,庸醫則必以熱藥溫膽,須知膽為清虛之腑,無用熱補之理也。

治多忘(《千金》)

白話文:

將六味中藥食材搗碎,加入八升水,熬煮成兩升藥湯。分三次服用。這也是一個失眠症的方子。方劑中的一味生薑,已經能夠驅散膽中的寒氣,庸醫卻一定會用熱性的藥物來溫補膽,要知道膽是清虛的臟腑,用熱性的藥物來補養是不合理的。

菖蒲(二分),茯苓,茯神,人參(各五分),遠志(七分)

白話文:

菖蒲(20克),茯苓、茯神、人參(各50克),遠志(70克)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五日後知神良。

枕中方(《千金》),治好忘。

龜甲(炙),龍骨,遠志(去心),菖蒲(等分)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

鎮心省睡益智方(《千金翼》)

遠志(五十兩,去心),益智子,菖蒲(各八兩)

上三味為末。以醇糯米酒服方寸匕,一百日有效。秘不令人知。

療虛煩不可攻方(《外臺》)

青竹茹(二升)

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五服。

白話文:

將龜甲、龍骨、遠志、菖蒲等份混合後研磨成粉,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每天兩次,晚上一次,五天後就能知道藥效。另外,遠志去心,與益智子、菖蒲混合研磨成粉,用醇糯米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連續服用一百天,效果顯著,但要保密。青竹茹用四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分五次溫服,可治虛煩。

梔子豉湯(見傷寒。),補心丸天王補心丹(《道藏》),鎮心丸(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白話文:

補心藥物:

梔子豉湯 (出自《傷寒論》):

  • 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口渴、舌紅少苔等心陽亢盛證。

補心丸

  • 補益心氣,安神定志。

天王補心丹 (出自《道藏》):

  • 補益心火,強心安神。

鎮心丸 (出自《通治》):

  • 鎮靜安神,緩解心悸、胸悶等心氣不足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