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1. 諸疸(附:黃汗)
2. 《素問》
《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黃者,曰黃疸。
白話文:
【《素問》】 【《平人氣象論》:尿液呈現黃赤色,喜愛躺著休息的人,是患有黃疸。剛吃完飯卻像飢餓一樣,這是胃疸的症狀。眼睛泛黃的人,稱之為黃疸。】
在《素問》的《平人氣象論》中提到,如果尿液顏色很深,偏黃或偏紅,而且喜歡躺著休息,這可能是得了黃疸。若剛吃完飯卻仍有飢餓感,這可能是胃疸的症狀。而眼睛呈現黃色,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黃疸。
3. 《金匱》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脈緊而數則有熱兼有寒,故用藥亦當寒熱兼顧,古方可考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黃家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白話文:
【《金匱》】
跌陽脈搏動緊且頻繁,頻繁的脈象代表體內有熱,熱象會導致消化加快,緊的脈象代表寒氣,進食後容易感到飽脹。脈象緊且頻繁表示體內同時有熱有寒,所以治療時必須同時考慮寒熱兩種因素,這是古代醫學的經驗。
跌陽脈緊代表脾臟受損,尺脈浮動代表腎臟受損。風寒交加,吃飯後頭暈,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胃部感到混濁,混濁的氣向下流動,阻塞小便通道,使得小便不通暢,陰部受到寒氣影響,熱氣流向膀胱,全身皮膚轉為黃色,這稱作「穀疸」。額頭黑色,輕微出汗,手腳心熱,傍晚開始發病,膀胱緊繃,小便自流,這稱作「女勞疸」。
腹部像裝滿水一樣,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心裡煩悶且熱,不想吃東西,偶爾想嘔吐,這稱作「酒疸」。患有酒疸的人一定小便不順,症狀包括心裡熱,腳底熱。酒疸患者心裡熱且想嘔吐,嘔吐後會好轉。如果對酒疸患者使用下瀉療法,長久下來會變成「黑疸」,眼睛周圍和臉部變黑,心裡感覺像吃了大蒜般的辛辣,大便黑色,皮膚觸感遲鈍,脈象浮弱,即使皮膚黑但仍略帶黃色,因此可以判斷。
黃疸是由濕氣引起,全身發熱,臉部及腹部皮膚黃,熱在體內,應該使用下瀉療法。
黃疸的病程,通常以十八天為一個週期,治療十天以上病情好轉,如果反而加重,就難以治療。黃疸伴有口渴,病情較難控制;黃疸但不口渴,病情較易控制。若黃疸起於身體下半部,患者很可能會嘔吐。若起於上半部,則可能出現寒戰和發燒。黃汗症,兩腿小腿部位自然冰冷,就算發燒,這屬於關節炎的範疇。吃完飯後出汗,晚上睡覺時盜汗,這是由勞累引起的。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燒,時間久了,皮膚可能會出現像鱗片狀的剝落。
持續發燒不退,身體有可能長出惡性腫瘤。如果感到身體沉重,汗出後感到輕鬆,但時間久了,身體可能會震顫,震顫時胸痛。此外,腰部以上會出汗,腰部以下不出汗,腰臀部感到鬆弛疼痛,好像有東西在皮膚下面,嚴重者無法進食,全身疼痛,煩躁,小便不暢,這是黃汗症。
4. 《病源》
黃病,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壯熱,口裡有血,當下之,法如豚肝狀,其人少腹內急。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也。利小便為治黃總訣。
急黃,脾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猝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
勞黃,脾臟中風,風與瘀熱相搏,故令身體發黃,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發,膀胱急,四肢煩,小便自利,名為勞黃。
腦黃,熱邪在骨髓,腦為髓海,故熱氣從骨髓流入於腦,則身體發黃,頭痛眉疼。
陰黃,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陰黃。
癖黃,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因熱氣相搏,則鬱蒸不散,故脅下滿痛而身發黃,名為癖黃。
噤黃,心脾有瘀熱,心主於舌,脾之絡脈出於舌下,若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噤不能語,名為噤黃。
五色黃,凡人著五種黃,其人冥漠不知東西者,看其左手脈,名手肝脈,兩筋中其脈如有如無。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當有三歧脈,中央者,名為手肝脈,兩廂者,名歧脈。看時若肝脈全無,兩廂壞,其人九死一生。若中央脈近掌三指道,有如不絕,其人必不死。
酒疸,虛勞之人,飲酒多進谷少,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
谷疸,谷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
女勞疸,其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即入水所致也。
黑疸,黑疸之狀,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諸疸久久多變為黑疸。
黃汗,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也。
白話文:
【《病源》】
黃疸病,這類病症的特徵是全身疼痛,伴隨發燒,臉色呈現深黃色。約莫七八天後,體溫會顯著升高,口中可能出現血跡,此時需立即治療,排出的物質形似豬肝,患者會感到下腹部緊繃。如果患者的眼睛感到乾澀疼痛,鼻樑骨疼痛,雙臂、頸部僵硬,腰背肌肉緊繃,這就是黃疸的症狀。大多數的患者會有排便困難的情況,然而只要小便順暢,生命就不會受到威脅,不必過度擔心排便次數,排便過多反而會造成心臟和腹部脹痛。此病症主要是因為寒濕在皮膚表面,導致熱氣囤積於脾胃,毛孔無法正常運作,使得熱氣與食物殘渣互相糾纏,無法順利消化,造成大小便不暢,因而導致全身及臉部變黃。順暢小便是治療黃疸的重要原則。
急性黃疸,脾臟有熱,食物氣味鬱積蒸騰,加上熱毒侵襲,導致突然間皮膚變黃,心臟滿悶,呼吸急促,病情危急。因此稱之為急性黃疸。
勞力性黃疸,脾臟受風邪影響,風邪與熱氣交纏,導致身體變黃,額頭泛黑,微微出汗,手腳發熱,傍晚時分病情加重,膀胱緊繃,四肢煩躁,小便順暢,這種情況被稱為勞力性黃疸。
腦黃疸,熱邪進入骨髓,腦部為骨髓的海洋,因此熱氣會從骨髓流入腦部,導致身體變黃,頭痛且眉骨疼痛。
陰性黃疸,陽氣潛藏,陰氣旺盛,再加上熱毒侵襲,僅僅是皮膚和臉色泛黃,頭痛但沒有發燒,這種情況被稱為陰性黃疸。
癖性黃疸,氣水飲食在體內積聚形成癖,因熱氣交纏,導致鬱積蒸騰無法散去,因此肋下脹痛且身體變黃,被稱為癖性黃疸。
噤黃疸,心臟和脾臟有熱氣,心臟主管舌頭,脾臟的經絡延伸到舌下,如果身體和臉部變黃,舌下的大血管會出現青黑色,舌頭無法活動,無法說話,這種情況被稱為噤黃疸。
五色黃疸,人體可能出現五種不同類型的黃疸,患者可能精神恍惚,無法辨別方向。檢查左手的脈象,被稱為手肝脈,在兩根筋之間,脈象若有若無。再檢查靠近手腕彎曲處的前臂,應該會有三條分岔的脈絡,中間的脈絡被稱為手肝脈,兩側的脈絡被稱為分岔脈。如果手肝脈完全消失,分岔脈也受損,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如果手肝脈在接近手掌的三指位置還能感受到,患者不會死亡。
酒精性黃疸,虛弱勞累的人,飲酒過量,進食過少,胃部就會產生熱氣。如果在大醉後吹風或泡水,就會導致身體和眼睛變黃,心中懊惱疼痛,小腿浮腫,小便顏色變黃,臉上出現紅斑。
穀疸,穀疸的特徵是吃完飯後頭暈,心悸鬱悶不安,身體變黃。這是因為飢餓後大量進食,胃氣上升,燻蒸所致。
過勞性黃疸,特徵是身體和眼睛都變黃,發燒怕冷,小腹緊繃,小便困難。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和高溫後進行性行為,然後馬上泡水所導致的。
黑色黃疸,黑色黃疸的特徵是小腹脹滿,全身泛黃,額頭反而變黑,腳底發熱,大便顏色變黑。各種黃疸久拖不治,最終多會演變成黑色黃疸。
黃汗症,黃汗症的特徵是身體浮腫,發燒,汗出但不渴,類似風水病,汗水沾染衣物,顏色像柏樹汁那樣黃,脈象下沉。這是由脾胃有熱,汗出後馬上泡水,水分通過汗孔進入體內,進而形成黃汗症。
5. 諸疸方
茵陳蒿湯(《金匱》),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此湯主之。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硝石礬石散(《金匱》),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此方主之。
硝石,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梔子大黃湯(《金匱》),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此方主之。亦主治黃汗。
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耆(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不汗更服。
豬膏發煎(《金匱》),諸黃主之。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茵陳五苓散(《金匱》),黃疸主之。
茵陳蒿末(一錢),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此利小便之法。
大黃硝石湯(《金匱》),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納硝,更煮取一升。頓服。黃疸變成滿者最多。此方乃下法也。
麻黃醇酒湯(《千金》),治黃疸。
麻黃(三兩)
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
黃疸方(《千金翼》),治身目皆黃,皮肉麴塵出。
茵陳(一把),梔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
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半,去渣,以猛火燒石膏令赤,投湯中。沸定,服一升,覆取汗,周身以粉粉之,不汗更服。燒石膏之義甚精妙。
赤苓散(《千金翼》),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
赤小豆(三十枚),茯苓(六銖,切),雄黃(一銖),瓜丁(四銖),女萎(六銖),甘草(二銖,炙)
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搗四味為散。和半錢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亦主一切黃。
寒水石散(《千金翼》),主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此病得之從酒。
寒水石,白石脂,瓜蔞(各五分),知母,菟絲子,桂心(各三分)
搗篩為散。麥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此方不常用,聊備一格。
女勞疸(《千金翼》),治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少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
滑石(研),石膏(研,各五兩)
為散。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瘥。
牛膽煎(《千金翼》),酒疸,身黃麴塵出,此主之。
牛膽(一枚),大黃(八兩),芫花(一升,熬),蕘花(半斤,熬)
上三味,以酒一升,切三味漬之一宿,煮減半,去渣,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丸如豆大。服一服,日移六七尺,不知,更服一丸,膈上吐,膈下利,或不吐利而愈。
救急三十種黃方(《外臺》)
用雞子一顆,並殼燒灰,研酢一合,又溫之,總和頓服。身體眼暗極黃者,不過三顆,鼻中蟲出,神效。
療黃疸方(《外臺》)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
近效瓜蒂散(《外臺》),療黃疸。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七枚),生秫米(二七枚),丁香(二七枚)
上四味,搗篩。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各著一枚鼻孔中,痛縮鼻,須臾,鼻中瀝清黃水,或從口中出升余則愈。病輕者小豆大則可。不愈,間日復,頻用效。或使人以竹筒極力吹鼻中,無不死者。嗅鼻出黃水,唐以前即有此法。或用束腰葫蘆內白膜研細,加麝少許吹鼻,亦能出水。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粒),甘草(二兩),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此方治傷寒餘邪未盡之黃,與諸症微別。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金匱》),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櫱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此湯主之。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以美生醯代苦酒。此病在表不在裡。
《金匱》等書,治疸病之方最多,然用之或效或不效,非若他症之每發必中者,何也?蓋疸之重者,有囊在腹中包裹黃水,藥不能入,非決破其囊,或提其黃水出淨,必不除根。此等病,當求屢試屢驗和平輕淡之單方治之。專恃古方,竟有全然不應者。
小建中湯,見通治。瓜蒂湯,方見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