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金匱》

氣分非水病,但此病無所附,因血分而類及之也。然《金匱》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則氣分似為水在氣中之病。

白話文:

《金匱》提到,氣分病本身不是水液代謝的疾病,但這種病症沒有固定的位置,會因為影響到血分而看起來類似血分病。然而《金匱》又說,氣分病會有心下(胃脘部)堅硬脹大像盤子一樣的症狀,這是水飲停滯造成的,這樣看來,氣分病又好像是水液停留在氣中的疾病了。

2. 《病源》

水分候,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燥水候,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水腫之病千頭萬緒,雖在形體,而實內連臟腑。不但難愈,即愈,最易復病,復即更難再愈。所以《內經》針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調養亦須百日。反不若臌脹之證,一愈可以不發。治此症者,非醫者能審定病症,神而明之,病者能隨時省察,潛心調攝,鮮有獲全者。

白話文:

【病源】

水分病,指的是腎臟功能衰弱,無法正常控制水分,導致水分異常擴散,流散到四肢,因此稱之為水分病。當四肢的皮膚出現虛弱腫脹,並且能感覺到微微震動的情況,就可診斷為水分病。

燥水病,是指水分過多滲透到皮膚層,造成腫脹和飽滿感。用手指在皮膚上劃過,如果能清楚看到指紋的痕跡,這種情況就被命名為燥水病。

水腫病的種類繁多且複雜,雖然主要表現在身體表面,但實際上與內臟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病不但難以治癒,即便治癒後,也很容易再次發作,一旦復發,再次治癒將會更困難。因此,《內經》中對於治療水腫病的針灸穴位多達上百個,而康復期也需要一百天左右。相比之下,像臌脹這類病症,一旦治癒,就不容易再次發生。對於治療這種病,不僅需要醫生對病症有精確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病人自己也需要時刻關注病情變化,用心調理自己的身體,否則很難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