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五 (1)
卷五 (1)
1. 臌脹水腫方
此卷載水腫之方最備,但病情不同,各有所宜,當細辨之。
雞矢醴方(《素問》),治心腹滿,旦食不暮食。
羯雞矢(八合,研,炒焦),無灰酒(三碗)
上共煎乾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又飲一次,則漸皺至膝上而病愈矣。
防己茯苓湯(《金匱》),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六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麻黃湯(《金匱》),里水主之。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麻黃附子湯(《金匱》),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注云:杏子湯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發汗為治水要訣,此乃發腎水之汗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金匱》),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泡)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朮湯(《金匱》),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蒲灰散(《金匱》),治小便不利。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圓(《金匱》),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此治腸間之水,外症不必有水象也。
牡蠣澤瀉散(《傷寒論》)
牡蠣(熬),澤瀉,瓜蔞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
大腹水腫方(《千金》),治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
牛黃(二分),椒目(三分),昆布,海藻,牽牛子,桂心(各八分),葶藶(六分)
上七味,為末,別搗葶藶如膏,合和丸如桐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白話文:
臌脹水腫方
這篇文章記載了許多治療水腫的方劑,但病情不同,適用的方劑也不同,需仔細辨別。
雞矢醴方(出自《素問》),用於治療心腹脹滿,早上吃東西,晚上就沒胃口的情況。
將八合研磨好的雞屎焙乾,用三碗無灰酒煎煮,直到煎至剩下一半左右,用布過濾取汁,五更(凌晨)溫熱飲服,就會腹鳴,辰時(上午七點到九點)到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之間會排泄兩三次黑色水樣大便。第二天會感覺腳面逐漸起皺,再服用一次,皺紋就會延伸到膝蓋以上,病也就好了。
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皮水(水腫停留在皮膚)所致的四肢腫脹,四肢沉重麻木感。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六兩,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甘草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里水(水腫停留在體內)。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加水五升,先煮麻黃,去浮沫,再加入甘草,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如果能出汗則繼續服用,不出汗就不要再服,需注意避免風寒。
麻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水腫,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症狀。水腫伴有浮腫是風邪,無水而虛脹是氣虛。水腫,發汗就能治癒。脈象沉細的,應該服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的,應該服用杏子湯(《金匱要略》註釋中說杏子湯未見,可能是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加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分,一日三次。發汗是治療水腫的關鍵,此方是發散腎水上之汗。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氣分水腫,心下堅硬,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杯子一樣,是飲水過多引起的,這個方子主治。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加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應該出汗,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就好了。
枳朮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心下堅硬,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盤子一樣,是飲水過多引起的。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腹部柔軟就散了。
蒲灰散(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小便不利。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指撮(約一湯匙),一日三次。
己椒藶黃圓(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口乾舌燥,這是腸道間有水氣引起的。
防己、椒目、葶藶子(炒)、大黃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一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口中就會有津液。口渴者可以加芒硝半兩。此方治療腸道間的水腫,外在症狀不一定有水腫的表現。
牡蠣澤瀉散(出自《傷寒論》)
牡蠣(炒)、澤瀉、瓜蔞根、蜀漆(洗去腥味)、葶藶子(炒)、商陸根(炒)、海藻(洗去鹹味),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過篩,再研磨,用白開水調服一指撮,小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一日三次。
大腹水腫方(出自《千金方》),治療氣息不通,性命危急的情況。
牛黃二分,椒目三分,昆布、海藻、牽牛子、桂心各八分,葶藶子六分,研磨成粉末,另將葶藶子搗成膏狀,混合藥粉,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二次,逐漸增加劑量,小便通暢即可。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腫,其他醫生都無法治癒,我用此方治療,他每日夜裡小便一到二斗,五六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