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二 (1)
卷二 (1)
1. 噎膈嘔吐(附:關格)
2. 《靈》《素》
《靈·根結篇》: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上膈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蠱為下膈。下膈名蠱,似屬蟲為患,當以治蟲之法治之。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五味篇》: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
《四時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
《經脈篇》: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素·陰陽別論》: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膈。三陽結謂之膈。
《至真要大論》:諸嘔吐,皆屬於熱。
關格,《六節臟象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格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格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此指關格之脈,非病名也。
白話文:
【《靈·根結篇》】 「太陰脈管負責開啟,厥陰脈管負責閉合,少陰脈管則像門軸一樣連接兩者。如果太陰脈管的功能失調,身體就像糧倉無法運送糧食,會出現隔膜功能紊亂的症狀。這種情況應從太陰脈管找原因,看是過剩還是不足。」
【《上膈篇》】 黃帝說:「如果氣機受阻,食物進入後又立刻排出,我已經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了。而下膈的病稱為蠱,看似是由寄生蟲引起的,應以治療蟲害的方法來處理。下膈病的特徵是食物需經過一段時間才被排出,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告訴我。」岐伯解釋:「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都會讓寒氣滲入腸道,導致腸道環境適合蟲子生存。蟲子聚集在腸道下部,使腸胃膨脹,正氣無法流通,邪氣便趁機佔據。人進食時,蟲子也跟著吃,這樣腸道下部就空虛了,邪氣就會佔據空虛的地方,導致物質堆積,久而久之形成膿包,膿包形成後腸道下部就會收縮。如果膿包在腸道內部,疼痛感會很深;如果在外部,疼痛感就會比較淺,而且膿包上方的皮膚會發熱。」
【《五味篇》】 苦味的食物會影響骨骼,多吃會讓人反胃。苦味進入胃裡,其他五穀的味道都比不上它。如果苦味進入下脘,三焦的通道就會堵塞,無法順暢運作,所以會反胃。
【《四時氣篇》】 經常反胃,嘔吐時帶有苦味,常長嘆,心裡感到不安,總怕被人捉住,這是膽腑的問題,但根源在胃。膽汁洩漏會讓口中有苦味,胃氣逆行會導致嘔吐苦水,這就是所謂的嘔吐。
【《經脈篇》】 足太陰脈絡的疾病,會表現為舌頭根部僵硬,進食後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常打嗝。足厥陰脈絡的疾病,會引起胸部滿悶,嘔吐逆氣。
【《素·陰陽別論》】 一個陽氣發病的人,會有氣短、咳嗽、易泄等症狀,若病情發展下去會成為膈病。如果三個陽脈都結在一起,那也是膈病。
【《至真要大論》】 所有嘔吐的情況,都是由熱邪引起的。
【《六節臟象論》】 「人迎脈」一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少陽脈;兩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太陽脈;三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陽明脈;超過四次跳動過快,則是陽氣過剩。而「寸口脈」一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厥陰脈;兩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少陰脈;三次跳動過快,表示病在太陰脈;超過四次跳動過快,則是陰氣過剩。「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超過四次跳動過快,則為關格脈。關格脈會讓身體無法吸收天地精氣,最終導致死亡。這裡所說的關格脈,並非疾病名稱。」
3. 《金匱》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嘔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故也。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白話文:
【《金匱》】
如果嘔吐的人體內有膿瘍,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但當膿全部被嘔出後,病情會自然好轉。如果一個人先是嘔吐然後感到口渴,這表示他的病情可能在緩解。然而,若一個人先感到口渴然後才開始嘔吐,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濕停滯在心下,這屬於患有水濕病症的人。原本嘔吐的人應該會感到口渴,但現在反而不渴,這是因為心下有停滯的水分所導致的。
有人問:病人的脈象快速,通常脈快代表體內有熱,應該會有胃口、食慾大增,但為什麼反而會嘔吐呢?老師回答說:這可能是因爲之前使用了發汗法,使陽氣微弱,膈膜的氣機受損,導致脈象加快。這種脈快是因為外來的熱,並非真正能消化食物,而是因為胃中虛弱所致。
足背(趺陽)的脈象浮而澀,浮象代表虛弱,虛弱會傷害脾臟,脾臟受損後就不能正常運化食物,因此會出現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就吐出來,或是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就吐出來,未消化的食物殘留在胃裡,這種情況稱為「胃反」。如果脈象緊而澀,這種病比較難以治療。
如果病人想要嘔吐,就不應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嘔吐,且脈象弱,同時伴有頻繁的小便,身體微熱,且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4. 《傷寒論》
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可治,有汗者死。寸口脈浮而大,浮則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此乃關格之病。
按:關格之症,《內經》、《傷寒論》所指不同。《內經》所云是不治之症,《傷寒論》所云則卒暴之疾,當於通便止嘔方法,隨宜施治可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在手腕上方位置細弱且脈象較小,這表示會出汗;若脈象在手腕下方根部位置較粗大,那可能是關格病症,即大小便排泄不暢。若無法排尿,頭部不出汗的情況下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有汗出,則病情危急可能導致死亡。
寸口脈搏浮而且大,浮表示虛弱,大則顯示實證。在手腕尺骨旁邊的脈象異常稱為關,而在寸口位置的脈象異常則稱為格。關象表示無法小便,而格象則代表嘔吐。
腳踝部位的趺陽脈象如果隱伏且澀滯,隱伏代表可能有嘔吐,食物和水分無法消化;澀滯則意味著無法進食,這被命名為關格病症。這就是關格病的特徵。
註解:在《內經》與《傷寒論》中對於關格病症的描述有所差異。《內經》所提到的是無法治療的病症,而《傷寒論》所說的則是急性疾病,應採用通便和止嘔的方法,適時對症下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