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諸疸方

寒水石,白石脂,瓜蔞(各五分),知母,菟絲子,桂心(各三分)

搗篩為散。麥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此方不常用,聊備一格。

女勞疸(《千金翼》),治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少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

滑石(研),石膏(研,各五兩)

為散。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瘥。

牛膽煎(《千金翼》),酒疸,身黃麴塵出,此主之。

牛膽(一枚),大黃(八兩),芫花(一升,熬),蕘花(半斤,熬)

上三味,以酒一升,切三味漬之一宿,煮減半,去渣,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丸如豆大。服一服,日移六七尺,不知,更服一丸,膈上吐,膈下利,或不吐利而愈。

救急三十種黃方(《外臺》)

用雞子一顆,並殼燒灰,研酢一合,又溫之,總和頓服。身體眼暗極黃者,不過三顆,鼻中蟲出,神效。

療黃疸方(《外臺》)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

近效瓜蒂散(《外臺》),療黃疸。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七枚),生秫米(二七枚),丁香(二七枚)

上四味,搗篩。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各著一枚鼻孔中,痛縮鼻,須臾,鼻中瀝清黃水,或從口中出升余則愈。病輕者小豆大則可。不愈,間日復,頻用效。或使人以竹筒極力吹鼻中,無不死者。嗅鼻出黃水,唐以前即有此法。或用束腰葫蘆內白膜研細,加麝少許吹鼻,亦能出水。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粒),甘草(二兩),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此方治傷寒餘邪未盡之黃,與諸症微別。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金匱》),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櫱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此湯主之。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以美生醯代苦酒。此病在表不在裡。

《金匱》等書,治疸病之方最多,然用之或效或不效,非若他症之每發必中者,何也?蓋疸之重者,有囊在腹中包裹黃水,藥不能入,非決破其囊,或提其黃水出淨,必不除根。此等病,當求屢試屢驗和平輕淡之單方治之。專恃古方,竟有全然不應者。

小建中湯,見通治。瓜蒂湯,方見暍門。

白話文:

[諸疸方]

  • 藥粉配方: 寒水石、白石脂、瓜蔞各五分,知母、菟絲子、桂心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分匕(古代量具,約一小撮),用麥粥送服,每日三次。

療效: 五天左右可知效果,十天左右可痊癒。此方較少使用,僅作參考。

  • 女勞疸: (出自《千金翼》) 治療黃疸,症狀為:傍晚發熱、怕冷、小腹部急迫感、身體發黃額頭發黑、大便黑且稀溏、腳底發熱。這種情況屬於因勞累導致的黃疸。如果腹部脹滿,則較難治癒。

藥粉配方: 滑石粉、石膏粉各五兩。

服用方法: 用麥粥湯送服一小勺,每日三次,會使小便非常順暢,病即痊癒。

  • 牛膽煎: (出自《千金翼》) 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症狀為:身體發黃,皮膚如同蒙上一層麴塵。

藥材: 牛膽一個、大黃八兩、芫花一升(炒過)、蕘花半斤(炒過)。

製法: 將以上三種藥材用一升酒浸泡一夜,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加入牛膽,用小火煎至可搓成丸。丸如豆粒大小。

服用方法: 服用一丸後,病症會每日減退六七尺(古代度量,形容病情減輕)。如果沒有效果,再服一丸。可能會有嘔吐或腹瀉的反應,也可能沒有反應就痊癒了。

  • 救急三十種黃方: (出自《外臺》)

方法: 將雞蛋連殼燒成灰,研磨成粉,用一合醋調和並加熱,一次性服下。對於身體眼眶極度發黃者,服用不超過三個雞蛋的量,會從鼻子裡排出蟲子,效果神奇。

  • 療黃疸方: (出自《外臺》)

方法: 取新鮮的小麥苗,搗爛絞汁。每次飲用六七合,晝夜共飲三四次。飲用三四天即可痊癒。沒有小麥苗,用大麥苗也可以。

  • 近效瓜蒂散: (出自《外臺》) 治療黃疸。

藥粉配方: 瓜蒂二十七枚、赤小豆七枚、生秫米二十七枚、丁香二十七枚。

用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病情嚴重者,取如大豆兩顆大小的藥粉,分別放入兩個鼻孔中,會感到鼻子收縮疼痛,稍後鼻中會流出清黃色的液體,或者從口中吐出約一升左右的液體,病即可痊癒。病情較輕者,用小豆大小的藥粉即可。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隔天再用,頻繁使用效果會更好。也可以讓人用竹筒用力向鼻孔中吹氣,但吹氣過度可能會有死亡的風險。從鼻子中排出黃水的方法,唐朝以前就有了。也可以用葫蘆內部的白色薄膜研磨成粉,加入少許麝香吹入鼻中,也能排出黃水。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出自《傷寒論》) 治療傷寒後體內有餘熱,導致身體發黃。

藥材: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粒、甘草二兩、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製法: 用雨水一斗,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治療傷寒後餘邪未盡引起的黃疸,與其他黃疸症略有不同。

  •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出自《金匱》) 治療黃汗病,症狀為:身體腫脹、發熱、出汗後口渴,類似風水腫,汗液沾到衣服會呈黃色,如同櫱汁,脈象沉。此病是因為出汗後到水中洗浴,水從汗孔進入身體所致。

藥材: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製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與一升苦酒,七升水混合煮至三升。

服用方法: 溫服一升,可能會出現心煩,服用六七天後才能緩解。如果心煩不止,是因為苦酒的緣故。有個方子用美生醯(醋)代替苦酒。此病病位在表而不是在裡。

《金匱》等醫書記載了許多治療黃疸的方子,但使用後效果不一,不像其他疾病用藥後效果明顯。這是因為病情嚴重的黃疸,腹腔內有囊包裹黃水,藥物無法進入,必須將囊弄破,或將黃水徹底排出才能根治。所以,應該尋找多次試驗有效、藥性平和的單方來治療。完全依賴古方,有時可能毫無效果。

小建中湯: 療效詳見通治篇章。 瓜蒂湯: 方子詳見暍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