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五臟瘡疹症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臟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症,肝臟水疱,青色而小。

肺臟膿疱,色白而大。心臟斑,色赤而小。脾臟疹小次斑,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斑者,順。反此為逆。惟腎無候,但見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熱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

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泡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滑,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

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症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耳。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大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宣風散導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為脾虛,而肝則乘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瀉心肝,補脾土。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及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為難治。

此即近世痘瘡之症,其病與斑疹同列,並無起脹成漿收靨等說。大抵宋時之瘡形,治法不過如此。近日愈變愈重,與斑疹絕不相類,治亦迥別。因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變化無窮,所以《內經》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論。為醫者,苟不能知天運之轉移及五方之體性,終有偏執之處,不可以稱上工也。

痘瘡無人可免,自種痘之法起,而小兒方有避險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種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種,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況即有死者,不過百中之一,較之天行惡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至於治痘之書,自宋至今,不下數十種,莫不和平切近。

孰意邇年以來,崇奉怪書。不論小兒之強弱,痘症之虛實,慨以大黃數兩,石膏數斤為一劑,使兒真火消盡,元氣大傷,絕其起脹成漿之路。因向其父母云:此症或不能起脹,或不能成漿而死。至期果死。其父母以為神目,不知此實醫者致之死地也。或幸不死,則信為大黃、石膏之功,而此二味,遂為不祧之藥矣。

又方中多用蜂房、蠍子、蠐螬、蚯蚓、蚌汁等惡物,成升成碗,灌入兒腹,以增其毒,而爛其胃,宛轉就死,尤可痛心。夫近日時醫,治精壯男婦之病,見用清火之藥一、二錢,群以為此寒涼之品,斷不可服,必當用附、桂、參、術。獨於數月之小兒,反用大寒大毒之藥,成兩成斤,俾死者接踵而不悔,何耶?醫者不足責,為父母而目睹其子之服此毒藥,以致慘死,毫無疑怨,則何心也?

白話文:

標題: [五臟瘡疹症狀與治療]

內容: 小孩在母親體內時,吸收了母體的臟器血液中的雜質,這些雜質潛藏在生命門(命門)。當遇到天氣熱,或是飲食不當,或是受驚嚇等情況,這些毒素就會發作。開始的症狀包括面部乾燥、臉頰泛紅、眼皮紅腫、打哈欠且感到憋悶,身體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末端冰冷,容易受到驚嚇並且嗜睡。應當查明是哪個臟器引發的疾病,瞭解病因,同時要求母親調整飲食、注意保暖防寒。每個臟器引發的瘡疹各有特點,肝臟引發的是小而青色的水皰;肺臟引發的是大而白色的膿皰;心臟引發的是小而紅色的斑點;脾臟引發的是介於斑點和疹子之間的小疹,顏色淺紅帶黃;腎臟則沒有明顯的症狀,僅表現爲手腳冰冷。如果寒氣過重,皮膚會出現黑色凹陷,耳朵冰冷但反而發熱,這是逆向發展的表現,應立即使用百祥丸和牛李膏,連續服用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可能致命。若高燒持續三天以上,疹子沒有大量出現,但熱度仍不減,表示病情尚未完全發作。

熱度隨疹子的出現而變化,比如早晨發熱,熱度不減,可能是水皰類病症。一旦疹子全部爆發,病情較爲嚴重;瘡疹併發,病情半輕半重;疹子稀疏,病情較輕;皮膚內外微微泛紅,病情較輕;外表呈黑色而內裏爲紅色,病情略重;外表白色而內裏爲黑色,病情非常嚴重。瘡疹頂端內裏呈現針孔大小的黑點,表示病情非常危急。皮膚青色乾燥、紫色凹陷、昏睡出汗、煩躁且皮膚溼滑、腹部脹滿、啼哭呼吸困難、大小便不通暢,表示病情危急。若體溫升高,口渴,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大便不通,應利尿解毒。

如果皮膚呈現紫黑乾燥凹陷,或是身體發冷、咬牙、或是身體發黃腫脹呈紫色,應立即使用百祥丸進行瀉下。如果持續畏寒,身體冰冷且出汗,耳朵冰冷但反而發熱,這是絕症的表現。這表明腎臟功能過強,而脾臟虛弱無法控制。瀉下後,如果體溫恢復正常,口渴喝水,可以治療,因爲脾臟功能恢復,腎臟寒氣被驅除而體溫回升。如果不是黑色,不應瀉下,否則會導致內部虛弱,病氣歸於腎臟。總的來說,瘡疹屬於陽性病症,在春夏季節發病較爲順遂,在秋冬季節發病則爲逆向發展。

十二月腎臟功能旺盛,寒冷天氣下病症多見,病氣歸於腎臟,皮膚變黑。還應辨別春季的膿皰、夏季的黑凹、秋季的斑疹、冬季的疹子,存活率約四到五成。皮膚呈現黑色,存活率極低,幾乎無法救治。身體發熱口渴、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排便不暢、面色泛紅、精神混亂並大吐,應當利尿,如果無效,應使用宣風散進行瀉下。如果能夠進食但瘡疹焦枯,或瘡疹未焦枯卻呼吸困難,也可以進行瀉下。如果瘡疹在五到七天內沒有焦枯,表示體內有熱氣。使用宣風散導瀉,飲用生犀汁解毒。

斑疹引發抽搐,是脾臟虛弱,肝臟過度活動,心火亂竄,風熱相搏的結果。應當瀉心肝,補脾土。瘡疹變黑突然排出血膿,連同瘡疹皮屑,表示脾臟功能正常,腎臟邪氣退去,病情好轉。如果腹瀉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表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腎臟,因此病情難以治癒。

這即是現代痘瘡的病症,其病症與斑疹相似,沒有提及痘瘡起泡、結痂、脫落的過程。大概在宋代,瘡疹的形狀和治療方法不過如此。近年來病情變得更爲嚴重,與斑疹截然不同,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由此可知,疾病的類型會隨着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無盡無窮,因此《內經》中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論述。作爲醫生,如果不能瞭解天時運轉和各地人體質特性,終會有偏頗之處,不能稱爲高明的醫師。

痘瘡無人能倖免,自從種痘方法的出現,小孩有了規避風險的途徑,這是天意對生命的呵護,有神人出現創造良方救人。然而人們常因種痘仍有死亡案例而心存疑慮,不敢嘗試,殊不知這並非方法本身的問題,而是疫苗質量不佳所致。況且即使有死亡案例,也僅佔百分之一,相較於自然感染的惡痘,十有八九的人會死亡,兩者的安全程度相差懸殊。至於治療痘瘡的書籍,從宋代至今不下數十種,皆溫和實用。

誰曾想近年來推崇奇特的療法。不論小孩體質強弱,痘瘡虛實,普遍採用數兩的大黃、數斤的石膏爲一劑,使孩子真火消盡,元氣大傷,斷絕了痘瘡起泡成漿的可能。然後告訴父母:這個病症可能無法起泡,或無法成漿,可能會死亡。到了預期的時間,孩子果然死亡。父母認爲這是命中註定,殊不知這實際上是醫生將孩子置於死地。或者僥倖不死,便認爲是大黃、石膏的功效,這兩種藥物於是成爲不可或缺的藥物。

此外,治療方法中大量使用蜂房、蠍子、螻蛄、蚯蚓、蚌汁等噁心的物質,成升成碗地灌入孩子體內,增加毒性,腐爛腸胃,使孩子輾轉於死亡邊緣,令人痛心疾首。近來,時醫治療強壯男女的疾病,看到使用一二錢的清火藥物,都認爲這是寒涼之品,絕對不可服用,必須使用附子、肉桂、人參、白朮。唯獨對於幾個月大的嬰兒,反而使用大量極寒極毒的藥物,導致接連死亡而毫無悔意,這是爲什麼呢?醫生固然有責任,但作爲父母,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孩子服用這種毒藥,以至於慘死,卻毫無懷疑和抱怨,這是什麼心態呢?

2. 丹瘤

丹瘤之症,因熱毒客於腠理,搏於血氣,發於皮膚,當以白玉散塗之。

白話文:

丹瘤這個病症,是因為熱毒侵入了肌膚表面的細微孔隙,與血液和氣發生衝突,從而在皮膚上表現出來,應當使用白玉散來塗抹治療。

3. 傷風兼變症治二

傷風兼肝則發搐頓悶,兼心則驚不安,兼肺則喘嗽哽氣,兼脾則困睡,兼腎則目畏明。各隨補其母。

白話文:

如果感冒同時影響到肝臟,可能會出現抽搐和突然的窒息感;影響到心臟,會感到驚恐並無法安定;影響到肺部,會有喘息、咳嗽和呼吸不順的問題;影響到脾臟,會感到非常疲倦想睡覺;影響到腎臟,眼睛可能對光線特別敏感。對於這些情況,應分別針對受影響的器官進行滋補調理。

4. 諸經發熱症治三

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欲發驚也。壯熱者,常熱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外感也。溫熱者,肢體微熱也。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胃氣實熱也。

白話文:

【對於發燒各種型態的治療與症狀(三)】

潮熱的患者,會在固定時間發燒,一旦度過該時間就會退燒,但隔天在同一時間又會再次發燒,這可能是身體正準備應對一些驚嚇或壓力。

壯熱的患者,持續高燒不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抽搐或癲癇。

風熱的患者,除了身體發熱,口中的氣息也會感到熱,這是因為受到了外在風邪的影響。

溫熱的患者,其四肢會有微微的發熱感。

發燒但不想喝水的人,這可能是胃氣虛弱導致的熱象。

發燒且口渴想喝水,尤其是偏好冷飲的人,這可能代表他們的胃氣實在太熱了。

5. 吐瀉症治

若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之。吐瀉昏倦,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吐痰涎及綠水者,胃虛冷也。初生下吐,因穢惡下咽故也。凡初生急須拭淨口中,否則啼聲一發,穢物嚥下,致生諸病。拭去穢物,出痘必稀。

白話文:

【對於治療吐瀉症狀】

如果嬰兒吐奶且拉黃色的便便,這是因為消化了過熱的奶水。若是吐奶且拉綠色的便便,則是因為消化了過冷的奶水,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及時處理。如果出現吐瀉後精神疲憊,昏睡且眼睛不能完全閉合,這可能是胃部有實熱的症狀;如果吐出的是痰和綠色的水,則可能是胃部虛弱且偏冷的症狀。

新生兒剛出生就吐,通常是因為出生時吞下了髒東西。因此,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清理口中的髒物,否則一旦他們開始啼哭,髒物可能被吞下,引發各種疾病。如果能有效清理髒物,將來長痘子的情況也會較輕微。

6. 五臟內外疳症主治

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瘦羸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用蘭香散,諸瘡用白粉散。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瀉血面瘦。心疳,面黃頰赤,身體壯熱。脾疳,一名肥疳,體黃瘦削,皮膚乾澀而有瘡疥,腹大嗜土。腎疳,一名骨疳,肢體瘦削,遍生瘡疥,喜臥濕地。

肺疳,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若患潮熱,當先補肝,後瀉心。若妄以硝、黃諸藥利之,若患癖,當消磨。若誤以巴豆、硼砂下之,及傷寒誤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為熱疳。久病者,為冷疳。冷熱相兼者,津液短少者,皆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早為施治,則不變敗症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兒童各種疳疾的特徵和治療方式。

當兒童患有內部疳疾時,常會出現眼睛腫脹、腹部膨脹、拉肚子且排泄物呈青白色,以及身體極度消瘦的情況。外部疳疾則表現為鼻子下方紅腫潰爛,頻繁揉搓鼻子耳朵,或四肢長出瘡癤。鼻部瘡癤可使用蘭香散,其他部位的瘡癤則可用白粉散來治療。

肝臟引起的疳疾,又稱筋疳,眼睛可能被一層白色薄膜覆蓋,或者拉血便且面容憔悴。心臟導致的疳疾,臉色會偏黃但兩頰泛紅,且全身發高燒。脾臟相關的疳疾,也叫肥疳,皮膚會呈現黃色且消瘦,皮膚乾燥有瘡癬,腹部膨脹且喜歡吃土。腎臟引發的疳疾,又稱骨疳,四肢會極度消瘦,全身長滿瘡癬,喜歡躺在濕地上。

肺部問題造成的疳疾,又名氣疳,會有喘息咳嗽、呼吸急促,以及口鼻生瘡的症狀。如果兒童有潮熱的問題,應先補肝再清心。若隨意使用硝石、黃連等藥物進行利尿,或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使用巴豆、硼砂等藥物,以及感冒時錯誤的服用藥物,都可能導致疳疾的產生。

剛開始的病症屬於熱疳,長期患病則轉為冷疳。冷熱交雜或體內津液不足的疳疾,都是由於重大疾病導致脾胃功能損耗,體內津液流失所造成。應以鞏固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成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