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寒熱

2. 《靈》《素》

《靈·口問篇》: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

《素·逆調論》: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

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寒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移熱移寒,《素·氣厥論》: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痙。腎移熱於脾,傳為慮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膽熱移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白話文:

【靈·口問篇】 皇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冷顫?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身體內的陰氣過剩,陽氣不足,因此產生冷顫和寒冷的感覺。

【素·逆調論】 黃帝問:人的身體不是特別暖和,也不是特別熱,但為什麼會感到熱並煩躁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所以感到熱和煩躁。黃帝又問:如果一個人穿著衣服並不冷,體內也沒有寒氣,那為何體內還會產生寒意?岐伯說:這個人可能有許多風濕問題,他體內的陽氣較少,陰氣較多,所以身體會像從水中出來一樣冷。黃帝再問:有人四肢熱,遇到風寒卻像被火烤一樣,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個人的陰氣虛弱,陽氣旺盛。

四肢屬陽,當兩個陽氣相遇,而陰氣虛弱時,少量的陰氣無法抵擋過盛的陽氣,陽氣單獨主宰,無法促進生長,只能暫時佔據優勢。遇到風寒像被火烤一樣,這個人可能會有肌肉燒灼的現象。

黃帝問:有人全身冰冷,即使泡在熱水中或穿厚重的衣服也不能感到暖和,但他們不會發抖,這是什麼病症?岐伯回答:這個人可能原本腎氣就較強,經常接觸水。當太陽氣衰弱,腎脂不能正常生長,一水難以勝過兩火。

腎是水的象徵,與骨骼有關,如果腎不能正常運作,骨髓就不能充滿,所以寒冷會直達骨髓。之所以不會發抖,是因為肝氣和心氣都屬陽,而腎是孤臟,一水難以勝過兩火,所以不會發抖,這種病被稱為骨痹,病人可能會關節拘攣。

黃帝問:有人皮膚感覺異常,即使穿著厚實的衣服,還是有異樣感,這是什麼疾病?岐伯回答:這可能是營氣虛弱,衛氣過剩的結果。營氣虛弱,身體就會失去知覺;衛氣虛弱,身體就無法活動。如果營衛二氣都虛弱,不僅失去知覺,也無法活動,皮膚的感覺也會失常。

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和意志不能協調,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素·氣厥論】 黃帝問: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腎臟的寒氣轉移到脾臟,會導致腫脹和氣短。脾臟的寒氣轉移到肝臟,會導致腫脹和筋肉抽搐。肝臟的寒氣轉移到心臟,會導致精神失常和隔膜堵塞。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臟,會導致肺部萎縮,喝水會尿兩次,這種病無法治癒。肺臟的寒氣轉移到腎臟,會導致湧水,即腹部按壓不堅實,水氣積聚在大腸,快速行走時會聽到水聲,就像袋子裏裝著漿液,這是水病的症狀。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會導致驚恐和鼻出血。肝臟的熱氣轉移到心臟,會致命。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臟,會導致膈肌萎縮。肺臟的熱氣轉移到腎臟,會導致柔痙。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脾臟,會導致慮腸澼,這種病無法治癒。胞宮的熱氣轉移到膀胱,會導致排尿困難和血尿。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會導致腸道不暢,上部會出現口腔潰瘍。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會導致虙瘕,也就是沉積物。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會導致食慾亢進但體重下降,這也被稱為食亦。胃的熱氣轉移到膽囊,也被稱為食亦。膽囊的熱氣轉移到腦部,會導致鼻竇炎和鼻涕不斷流,傳播為鼻血、眩暈和閉眼,這些都是由氣厥引起的。

3. 《難經》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口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槁痛。陽維為病,苦寒熱。

白話文:

關於寒熱病症,該如何判斷呢?是這樣的。若是皮膚的寒熱病,患者會覺得皮膚無法接觸牀蓆,毛髮會變得乾枯,鼻子也會乾燥且不出汗。如果是肌肉的寒熱病,則會感到皮膚疼痛,嘴脣和口部也會乾燥,同樣不出汗。若為骨骼的寒熱病,病人會覺得全身不舒適,汗如雨下不停,牙齒也會感到乾燥並疼痛。當陽維脈出現問題時,病人會有怕冷與發熱的困擾。

4. 《傷寒論》

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種寒熱,既非感冒,亦非傷寒。其淺深有骨髓皮膚之殊,其久暫有歲月之異。輕者有似感冒,重者即變骨蒸。所以《內經》以後,諸書寒熱,自有方論,不入傷寒等法,大段以清營中之熱為主,其或有風、有痰、有積、有瘀者,則隨症消息之可也。

白話文:

病人的身體非常熱,反而想要穿更多的衣服,這表示熱度在皮膚表面,而寒冷感則在骨髓深處。反之,如果病人的身體非常冷,反而不想穿更多的衣服,這顯示寒冷在皮膚表面,而熱度則在骨髓深處。

這種冷熱交錯的情況,既不是普通的感冒,也不是典型的傷寒。病情的嚴重程度會根據病發位置在骨髓還是皮膚有所不同,病情持續的時間也可能從數日到數年不等。輕微的可能類似於感冒,嚴重的可能發展成為消耗性疾病。

因此,在《黃帝內經》之後,許多醫書對於這種冷熱交錯的病症都有自己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並不歸類於傷寒等其他疾病。大部分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清除血液中的熱毒為主。如果病人同時有風邪、痰濕、食積或者血瘀等情況,則需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