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腹痛腫脹諸症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㿠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病也。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誤下之,以致目泡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因下而喘,脾氣益虛也。

白話文:

嬰兒腹痛消瘦,臉色蒼白,眼神無光,口中氣息冷,不想吃東西,有時會嘔吐或瀉肚子,這是因為脾胃虛寒,受到水寒侵襲的緣故。

如果口中氣息溫熱,臉色黃白,眼神無光,或者嗜睡、食慾不振,或者大便酸臭,這是積食引起的疾病。

如果腹脹伴有窒悶和喘息,這是實證。

如果不伴有窒悶和喘息,這是脾虛證。

如果誤用瀉下藥,會導致眼睛浮腫、腮幫子腫、四肢浮腫,肚子更脹,還會因為瀉下而引起喘息,這是因為脾氣虛弱進一步加重。

脾虛不能勝腎水,隨肺氣行於四肢,如水狀,若侵浮於肺,即大喘也。若腎熱傳於膀胱,熱甚逆於脾肺,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若土勝,則刑于肺,故令喘也。若口吐涎沫,或吐清水,面㿠白,心腹痛有時者,蟲痛也。與癇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

白話文:

脾臟虛弱,無法抑制腎臟所產生的水液,水液就會隨著肺部的氣息運行到四肢,就像水腫一樣。如果水液侵犯到肺部,就會導致劇烈的喘息。如果腎臟發熱,熱氣傳到膀胱,熱氣過盛逆行到脾肺,虛弱的脾胃無法控制腎水,水液就會流到四肢,導致全身浮腫。如果脾氣過盛,就會剋制肺氣,因此也會導致喘息。如果口吐唾沫或清水,面 色蒼白,心腹疼痛,這種情況可能是寄生蟲引起的。雖然症狀類似於癲癇,但患者不會出現眼睛斜視或手部抽搐的現象,使用「安蟲散」可以治療。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盪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白話文:

如果腹部有宿疾,不肯進食,只喝奶水,這是由於小兒患病,乳汁未能消化,積聚在腹部中,時冷時熱。喝過多的水,就會衝洗腸胃,損耗體液,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最終造成四肢消瘦,肚子逐漸變大,形成疳病。

2. 五臟雜症主治

喜汗者,厚衣臥而額汗出也。盜汗者,肌肉虛而睡中汗出也。胃虛汗者,上至項,下至臍也。六陽虛汗者,上至頭,下至項,難治。

白話文:

**喜汗:**穿著厚衣服睡覺,額頭冒汗。

盜汗: 肌肉虛弱,睡覺時出汗。

胃虛汗: 從脖子上方到肚臍下方都出汗。

六陽虛汗: 從頭部到頸部都出汗,難以治療。

夜啼者,小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多哭,脾臟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或花火膏主之。若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驚啼者,邪氣乘心也,當以安神丸主之。

白話文:

夜裡哭鬧的孩子,是因為筋骨血脈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常常哭泣,脾臟虛寒導致疼痛。應服用溫中藥或塗抹花火膏來治療。

如果孩子身體虛弱,受寒氣侵襲,就會嘴脣發青。

受到驚嚇而哭泣的孩子,是邪氣影響了心神。應服用安神丸來治療。

若浴後拭臍不幹,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也。若頻撮口,是氣不和也。

弄舌熱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積也。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白話文:

舌頭經常不自覺地動,是脾臟微微發熱,導致舌頭的血管收緊,時常感到發熱。或是有喝水的情況,是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致。再加上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手掌腳心發熱,這是疳積病。大病還沒有痊癒就出現舌頭經常不自覺地動,這是凶兆。

解顱者,生下囟門不合也。長必多愁少笑,目白精多,面色㿠白,或體消瘦,皆腎虛也。

胎肥者,生下豐厚,目睛粉紅,大便乾難,時出涎水。

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時叫哭,身熱淡黃,目睛多赤,大便色黃,急欲食乳,並用浴體法主之。

白話文:

胎熱:

出生時有血色,經常哭鬧,體溫偏高,面色淡黃,眼睛發紅,大便黃色,非常渴望吃奶,需要使用泡澡的方法來治療。

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無血色,硬氣多噦,亦用浴體法。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龜胸龜背者,由兒生下風客於脊,入於骨髓,致成龜背。若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並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取尿法,用青蓮葉,安龜在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白話文:

如果嬰兒出生後,風寒之氣侵入脊椎,進入骨髓,就會形成龜背。如果肺熱氣過盛,膨脹積聚,侵犯胸部和橫膈膜,就會形成龜胸。治療龜胸龜背,可以使用龜尿,點在病患的骨節上,就能自愈。

取龜尿的方法如下:用新鮮的荷葉,將烏龜放在荷葉上,用鏡子照射烏龜,烏龜就會排出尿液。

失音,吐瀉或大便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白話文:

如果聲帶失聲後出現嘔吐、腹瀉或排大便,雖然有聲音卻無法說話,但還能吞嚥食物,這並不是失聲症。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與陽氣相接所致。如果嘴巴緊閉不說話,則會導致失聲或說話緩慢。

若大病後身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病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小便黃赤,此黃疸也,瀉者難治。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疸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也。

白話文:

如果因大病而導致全身皮膚和眼睛發黃,這稱為「黃病」;身體生病、背部強直、大小便不通,全身發黃,小便呈黃紅色,這是「黃疸」,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如果經過百天或半年的時間,身體發黃,但並非由於其它疾病,則可能是胃熱導致「胎疸」。如果發黃的同時還伴有泛白,則可能是胃氣虛弱所致。

長大不行,行則腳軟。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皆胎弱。

3. 小兒方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壬乙同歸一治,故用羌活),大黃(瀉諸實熱),芎藭(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當歸(入足厥陰,以其同藏血也),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羌活(壬陽與乙陰同歸於一處,因此使用羌活) 大黃(瀉除各種實熱證) 芎藭(進入足厥陰經,辛味可以緩解肝氣) 山梔子仁(瀉心火,實熱時瀉其果仁) 龍膽草(炒後使用,增益肝膽之氣,止驚) 當歸(進入足厥陰經,因為同藏於血中) 防風(各等份)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白話文: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並加入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半丸,以竹葉湯化開砂糖後服用。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甘草(生,瀉心火,各等分)

白話文:

生地黃:作用於心和小腸。 木通:清利小腸熱,錢氏用於治療血尿。 甘草(生):清瀉心火。三味藥等分使用。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竹葉涼心經。水煎。

生犀散,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五錢),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云: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無毒而血虛者非宜。)

白話文: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 60 公克),甘草(30 公克),犀角(12 公克,研磨成粉,主治風熱驚癇,平肝降心火。丹溪曾說:犀角在出痘後使用,可以散去餘毒。但如果血虛且無中毒症狀的人,不宜使用。)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黃散,治脾胃實熱。

香葉(入手足太陰經,助脾開胃止嘔),甘草(各七錢五分),石膏(五錢,瀉胃火),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防風(三兩)

白話文:

譯文:

藿香葉(走足太陰經,幫助脾胃運作,止嘔吐),甘草(各 7 兩 5 分),石膏(5 兩,清胃火),山梔子仁(1 兩,治療胃中的熱氣),防風(3 兩)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術、炒甘草、陳皮(各份量相同)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陳皮、青皮(適用於下焦,歸入肺臟臟腑) 丁香(各二錢,溫暖脾胃驅寒) 訶子肉(五錢,有助於開胃、消食、止瀉) 炙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白散,治肺經實熱,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瀉肺氣之有餘,有餘者,邪有餘也),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桑根白皮(炒):瀉除過多的肺氣。過多的肺氣,是因為體內的邪氣過多所致。 *地骨皮(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阿膠散,治肺虛咳嗽,口乾作渴。

阿膠(一兩,麩炒能補氣不足),甘草(炙,一錢),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糯米(一兩),杏仁(七粒,去皮尖,下喘,用治氣也),鼠黏子(二錢五分)

白話文:

  • 明膠(半斤,炒過後可以補益氣血不足)
  • 甘草(炙過的,半兩)
  • 馬兜鈴(兩斤,主治肺部燥熱咳嗽,清肺補肺)
  • 糯米(半斤)
  • 杏仁(七顆,去皮去尖,治療氣喘,也能幫助治療氣血不足)
  • 鼠黏子(一兩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地黃丸,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症。

熟地(八錢,酒洗,益腎水真陰,補血虛),山茱萸肉(補腎添精),乾山藥(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牡丹皮澤瀉(各三錢)

白話文:

  • **熟地(8錢,用酒洗過):**滋養腎臟中的水和陰液,補血
  • **山茱萸肉:**補腎益精
  • **乾山藥:**清利腎臟,祛除體內陰虛引起的虛熱,治療足少陰經的骨蒸潮熱、無汗症
  • **白茯苓(各3錢,加入壬癸水):**調節體內水液代謝
  • **牡丹皮:**清熱涼血
  • **澤瀉:**利尿滲濕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四君子湯,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炙,各五分)

水煎服。

四物湯,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熟地黃(各二錢),白芍藥(一錢),芎藭(五分)

白話文:

當歸:二錢 熟地黃: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白話文:

八珍湯

用於治療氣血都虛弱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失血過多,也可能是由於過度損耗元氣,導致身體內部發熱,四肢瘦弱。

即四物、四君子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症。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功效: 治療氣血虛弱發熱,或因生病後感到惡寒發熱,或自發出汗或盜汗,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或發熱口渴、頭痛眩暈等症狀。

組成: 八珍湯加上黃耆、肉桂。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症,致兒為患。

白話文:

六君子湯

作用: 治療脾胃虛弱,身體消瘦、臉色蠟黃,或者長期患有瘧疾或痢疾,不想吃奶或食物,或者嘔吐、腹瀉,食物無法消化,或者偶爾飲食不消化,或者母親有上述症狀,導致孩子也患上這些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陳皮,半夏,甘草(炙,各一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於治療中氣不足導致的疲倦、發熱,或者元氣虛弱、受風寒所致的各種症狀。此外,也可治療因乳母勞累導致發熱,而導致其子女生病的情況。

黃耆(炙),人參,白朮(炒),甘草(炙),當歸,陳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

白話文:

黃耆(炒製),人參,白朮(炒製),甘草(炒製),當歸,陳皮(各 5 錢),升麻,柴胡(各 2 錢)

上八味,加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甘草(炙),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砂仁(四十粒,下氣消食),白豆蔻(十四粒,寬胃,暖脾胃,進食),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駃泄也),乾山藥(一兩)

白話文:

人參、炒白朮、白茯苓(各 5 錢) 炙甘草(1 錢),去胃寒的丁香(1 錢) 下氣消食的砂仁(40 粒) 寬胃、溫脾胃、促進食慾的白豆蔻(14 粒) 溫中補脾、下氣運化的肉豆蔻(4 個,煨過的) (肉豆蔻和香附、陳皮不同,不會造成腹瀉) 乾山藥(1 兩)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

肥兒丸,治食積五疳,頸項結核,發稀成穗,發熱作渴等症。

黃連(炒),神麯(炒),木香(各一兩五錢),檳榔(二十個,破滯氣),肉豆蔻(二兩,泡),使君子(酒浸),麥芽(炒,各四兩)

白話文:

炒黃連、炒神曲各 1 兩 5 錢。 木香 1 兩 5 錢。 檳榔 20 個(破滯氣)。 肉豆蔻 2 兩(泡製)。 使君子(浸泡在酒中)。 炒麥芽各 4 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磨成細末,做成如麻子大小的麵糊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米湯送服。過一段時間再服一劑「五味異功散」,以幫助胃氣運行。

九味蘆薈丸,治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利,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白話文:

九味蘆薈丸

功效: 治療肝脾積食(疳積),身體瘦弱、口渴發熱,大便不通暢,或淋巴結腫大(瘰癧結核),耳朵內長瘡等症狀。

蘆薈胡黃連,黃連,木香,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白話文:

蘆薈、胡黃連、黃連、木香、炒蕪荑、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 30 克),麝香(9 克)

上為末,蒸餅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下。

木香丸,治冷疳。

木香,青黛,檳榔,肉豆蔻,麝香(各一錢半),續隨子(一兩,去油),蛤蟆(三個,燒存性)

白話文:

木香、青黛、檳榔、肉豆蔻、麝香(各 6 克) 續隨子(30 克,去除油分) 蛤蟆(3 個,燒製後保留功效)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煎薄荷湯下。

白話文:

搗成細末,做成像綠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煎煮的水送服。

胡黃連丸,治熱疳。

胡黃連,黃連(各五錢),硃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填入豬膽內,以線扎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二錢,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填入豬膽中,用線綁緊懸掛在銚子裡,用淡漿水煮沸幾次。取出後加入蘆薈、麝香各二錢研磨成粉,用飯粒和丸,弄成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二十粒,用米湯送服。

如聖丸,治冷熱疳瀉。

使君子(取肉,一兩),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麝香(五分,另研),干蛤蟆(五個,酒煮杵膏)

白話文:

使用使君子果肉(取 1 兩),胡黃連、川黃連、白蕪荑(炒熟,各取 2 兩 5 錢),麝香(5 分,研磨成粉末備用),乾蛤蟆(5 個,用酒煮熟並搗成膏狀)

上為末,以蛤蟆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

蘭香散,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燒灰),銅青,輕粉(各五分)

為末干貼。

白粉散,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白及(二分),輕粉(一分)

上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

蟾蜍丸,治無辜疳症,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多癗者)

上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白話文:

把夜壺中的蛆舀一瓢,放入桶中,用尿浸泡。然後把蟾蜍摔死,丟給蛆吃一天一夜。用布袋盛裝蛆蟲,放在急流中浸泡一晚。取出後放在瓦片上焙乾,研成細末,加入一字量的麝香,用水磨糯米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它的效果非常神奇。

蕪荑散,治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乾漆(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治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檳榔,川楝子,鶴蝨(各三錢),枯白礬(二錢五分)

白話文:

胡粉(炒黃色):30 克 檳榔:30 克 川楝子:30 克 鶴蝨:30 克 枯白礬:25 克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

白玉散,治丹瘤。

白土(二錢五分),寒水石(五錢)

為末。用米醋或新水調塗。

柳華散,治熱毒口瘡。

黃柏(炒),蒲黃,青黛,人中白(煅,各等分)

白話文:

炒過的黃柏、蒲黃、青黛、煅燒過的人中白,各取等量。

為末敷。

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毒,未成內消,已成即潰,此消毒排膿止痛之聖藥也。若膿出而腫痛不止者,元氣虛也,當補之。

白話文:

仙方活命飲

這帖仙方可以治療各種瘡毒,瘡毒未形成時可以消散,已經形成時可以潰爛(化膿),是消毒、排出膿液、止痛的良藥。

如果膿液排出後,腫痛仍然沒有消退,說明元氣虛弱,需要補氣。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歸尾,乳香,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二錢)

白話文: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歸尾、乳香、花粉、貝母(各 10 公克) 金銀花、陳皮(各 30 公克) 皁角刺(20 公克)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各半煎。

消積丸,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粒),縮砂(十二粒),巴豆(二粒,去皮心膜),烏梅肉(三個)

白話文:

丁香(9 粒) 縮砂(12 粒) 巴豆(2 粒,去皮和心膜) 烏梅肉(3 個)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保和丸,治食積。

山楂(二兩),神麯(二兩),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五錢)

白話文:

山楂(80 克),神曲(80 克),半夏,茯苓(各 40 克),陳皮,連翹,蘿蔔子(各 20 克)

上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四神丸,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一兩)

白話文:

肉豆蔻:2兩 補骨脂:4兩 五味子:2兩 吳茱萸:1兩

上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用棗肉和末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並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兩碗水、八兩生薑和一百枚紅棗煮熟後,取棗肉與藥末混合,搓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母親和孩子都服用。

五苓散,治霍亂吐瀉,燥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五錢),豬苓,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三錢)

白話文:

澤瀉 (5 錢),豬苓,桂枝,赤茯苓,白朮 (各 3 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白虎湯,治傷暑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地黃清肺飲,治肺疳咳嗽,痰唾稠黏。

阿膠(一錢,麵炒),鼠黏子(二分,炒),馬兜鈴,甘草(各五分,炙),杏仁(七枚,去皮、尖),糯米(十粒,炒)

白話文:

阿膠(6克,炒過) 鼠黏子(1.2克,炒過) 馬兜鈴(3克) 甘草(3克,炙過) 杏仁(7顆,去皮去尖) 糯米(10粒,炒過)

上每服一錢,水煎。此方似脫地黃一味,否則即前阿膠散方矣。

參蘇飲,治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

白話文:

參蘇飲:

用途: 治療感冒風寒、腹脹食慾不振、腹瀉嘔吐、手腳冰冷、喘息痰多。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人參、紫蘇、陳皮、半夏、茯苓、枳殼(麩炒)、桔梗(炒)、前胡、乾葛、甘草(炒,各5分)、木香(3分)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小柴胡湯,治傷寒溫熱,患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寒熱往來,嘔吐痰實,及治中暑病瘧。

白話文:

小柴胡湯

用於治療傷寒和溫熱病,症狀包括:

  • 身體發熱、怕風
  • 頭痛、脖子僵硬
  • 四肢疼痛煩躁
  • 寒熱交替發作
  • 嘔吐痰液較多

此外,還可用於治療中暑和瘧疾。

柴胡(八錢),半夏(湯泡),黃芩,人參(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加味逍遙散,治乳母肝脾氣血虛弱發熱,致兒為患。

當歸,白朮,茯苓,芍藥(炒黃,各一錢),柴胡,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炒,各五分)

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小便澀滯。

龍膽草(酒炒,五分),車前子(炒),木通,歸尾,澤瀉,甘草,黃芩,生地,山梔(各三分)

白話文:

龍膽草(用酒炒過,用五錢),車前子(炒過),木通,歸尾,澤瀉,甘草,黃芩,生地黃,山梔子(各用三錢)

水煎服。

茵陳湯,治身熱鼻乾,汗出,二便赤澀,濕熱發黃。

茵陳(六錢),梔子(二個),大黃(二錢)

每服一錢,水煎。

黃連香薷飲

香薷(四兩),厚朴(二兩),黃連

上每服一二錢,將樸、連同生薑炒令紫色,入香薷,水、酒各一盞煎,冷服。

金匱加減腎氣丸,治脾腎虛,腰重腳輕,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話文:

金匱加減腎氣丸

用於治療脾腎虛弱、腰部沉重、腳步虛浮、小便不利、或腹脹、四肢浮腫、氣喘痰多、反覆發作的疾病。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脾胃虛弱,治療不當,導致元氣再次受損而產生。如果不是用這種藥物治療,患者會危及生命。

白茯苓(三兩),附子(泡,五錢),川牛膝,肉桂,澤瀉,車前子,山萸肉,山藥,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白話文:

白茯苓(300克) 附子(經過浸泡,150克) 川牛膝(100克) 肉桂(100克) 澤瀉(100克) 車前子(100克) 山萸肉(100克) 山藥(100克) 牡丹皮(100克) 熟地黃(400克,切碎後用酒拌勻並搗成泥)

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成細末,和地黃膏一起拌勻,並加入煉蜜搓成丸劑,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顆,空腹用米湯送服。

五色丸,治五癇。

硃砂,真珠(各五錢),水銀雄黃(各一錢),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白話文:

硃砂:5錢 珍珠:5錢 水銀:1錢 雄黃:1錢 黑鉛:3兩(與水銀混合製成砂子)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銀花薄荷湯下。

斷癇丹,治癇瘥後變症不止。

黃耆(蜜炙),鉤藤鉤,細辛,甘草(炙,各五錢),蛇退(三寸、酒炙),蟬蛻(去土,四個),牛黃(一字,另研)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過),鉤藤鉤,細辛,甘草(炙過,各五錢),蛇蛻(三寸長,用酒炙過),蟬蛻(去掉泥土,四個),牛黃(一小塊,另研磨)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人參煎湯下。

褊銀丸,治風涎膈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促。

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火燒,醋淬,研),黑鉛(二錢半,水銀煎),麝香(五分,另研)

白話文:

巴豆、水銀(各 2.5 克),京墨(4 克,燒過,用醋淬熄後研磨),黑鉛(1.25 克,用水銀炒製),麝香(0.25 克,另行研磨)

上為末,陳米粥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

利驚丸,治急驚。

天竺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

上為末,蜜丸碗豆大。每歲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失音,肢體反張,或時厥冷。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芎藭,芍藥,甘草(炒),杏仁(去皮尖,研),漢防己,官桂(各五錢),防風(七錢五分),附子(泡去皮臍,二錢)

白話文:

麻黃(去除枝節)、人參、黃芩、川芎、白芍、炙甘草、杏仁(去皮尖,研碎)、漢防己、肉桂(各五錢)、防風(七錢五分)、附子(泡軟去除皮和臍,二錢)

上各另為末。和勻每服一錢,薑棗水煎,有熱減桂、附。

鉤藤鉤飲,治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鉤藤鉤(三分),蟬蛻,防風(炒),人參,麻黃,白殭蠶(炒),天麻,蠍尾(去毒,炒,各五錢),甘草(炙),芎藭(各二錢五分),麝香(一錢,另研)

白話文:

鉤藤 15 克,蟬蛻炒,防風炒,人參,麻黃,白殭蠶炒,天麻,蠍尾去毒炒各 25 克,炙甘草,芎藭各 12.5 克,麝香 5 克(另研成粉)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大青膏,治傷風吐瀉,身溫氣熱驚搐。

天麻,青黛(各一錢),白附子,乾蠍(去毒),烏梢蛇(肉,酒浸焙),硃砂,天竺黃(二錢),麝香(二分)

白話文:

天麻、青黛(各1錢),白附子、乾蠍子(已去除毒性)、烏梢蛇肉(用酒浸泡後焙乾)、硃砂、天竺黃(2錢)、麝香(2分)

上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粒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百祥丸,治痘瘡黑陷,及嗽而吐青綠水。

紅芽大戟(陰乾,漿水煮軟,去骨,復入原汁中煮。)

上焙乾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十丸,赤芝麻湯送下。

牛李膏,治痘瘡黑陷。

李子(一味)

杵汁,石器內熬膏。每服皂子大,煎杏膠湯化下。

雄黃散,治痘後牙齦生疳蝕瘡。

雄黃(一錢),銅綠(二錢)

同研細。量瘡大小干糝其上。

歸脾湯,治乳母脾經氣鬱,致兒為患。

人參,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各二錢),遠志(一錢),酸棗仁,木香,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各 12 克) 遠志(6 克) 酸棗仁、木香、炙甘草(1.8 克)

上薑棗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越鞠丸,治乳母六郁,傳兒為患,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蒼朮,神麯(炒),香附子,山楂,山梔(炒),芎藭,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子母並服。

安神丸,治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去心,焙),牙硝,白茯苓,乾山藥,寒水石,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二分半)

白話文:

  • 麥門冬(挖去中心,烘焙過的)
  • 牙硝
  • 白茯苓
  • 乾山藥
  • 寒水石
  • 甘草(各五錢重)
  • 硃砂(一兩重)
  • 龍腦(二分半重)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

花火膏,治夜啼。

燈花一顆,塗乳上,令兒吮之。

蟬蛻鉤藤散,治肚疼驚啼。

鉤藤,天麻,茯苓,芎藭,白芍藥(各二錢),甘草,蟬蛻(各一錢)

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羚羊角丸,治行遲。

羚羊角(鎊),虎脛骨(醋炙黃),生地黃(焙),酸棗仁,白茯苓(各五錢),肉桂,防風,當歸,黃耆(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羚羊角(炒),虎脛骨(用醋炙成黃色),生地黃(烘乾),酸棗仁,白茯苓(各 25 公克),肉桂,防風,當歸,黃耆(各 12.5 公克)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一皂子大,白湯化下。

止汗散,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一把,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當歸六黃湯,治血虛不足,虛火內動,盜汗不止。

當歸,熟地黃,黃耆(炒),黃柏(以下俱炒黑),黃芩,黃連,生地黃(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煎服。

團參湯,治心血虛熱,自汗盜汗。

人參,當歸(各等分)

上用豬心一片。每服三錢,水煎服。

參附湯,治稟賦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或病久陽氣脫陷,急宜服之。

白話文:

參附湯

此方劑用於體質虛弱,呼吸急促,經常自汗或盜汗的患者。或久病體虛,陽氣不足,緊急需要服用此方。

人參(五錢),附子(泡,一兩)

每服一錢,姜水煎。

人參養榮湯,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驚熱自汗。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

治療脾肺虛弱,症狀包括發燒怕冷、四肢無力疲倦、食慾不振腹瀉,或因長期疾病導致身體虛弱,口乾舌燥食慾不佳,咳嗽腹瀉,自覺發熱出汗。

白芍藥(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炒),甘草(炙,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杵,炒,各七分),遠志(五分)

白話文:

  • 白芍藥:1.5錢
  • 人參:1錢
  • 陳皮:1錢
  • 黃耆(用蜂蜜烤製):1錢
  • 桂心:1錢
  • 當歸:1錢
  • 白朮(炒製):1錢
  • 甘草(烤製):1錢
  • 熟地黃:0.7錢
  • 五味子(搗碎,炒製):0.7錢
  • 遠志:0.5錢

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浴體法,治胎肥、胎熱、胎怯。

烏蛇肉(酒浸,焙),白礬,青黛(各三錢),天麻(二錢),蠍尾(去毒),硃砂(各五分),麝香(二分半)

白話文:

烏蛇肉(用酒浸泡,然後烘培)3錢 白礬 3錢 青黛 3錢 天麻 2錢 去毒後的蠍子尾 5分 硃砂 5分 麝香 2分半

上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神效當歸膏,治跌撲湯火等瘡,不問已潰未潰。

當歸,黃蠟,生地黃(各一兩),麻油(六兩)

上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渣,入蠟熔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以上皆《直訣》所載之方,以下諸方皆取別本附入者。

白話文:

首先將當歸、地黃放入油中,煎至變黑後濾渣,加入蠟熔化,待冷卻後攪拌均勻,就製成了膏狀物。上述方子均載於《直訣》,以下其他方子則取自其他書籍附錄。

保命散(《秘方》),治一切急驚慢驚,痰涎湧塞,手足抽搐,目直神昏,夜啼晝倦,吐乳瀉白,種種惡症。

白話文:

保命散(出自《祕方》)

功效: 治療各種急性和慢性的驚嚇,痰液湧塞,手足抽搐,眼睛直視,神志昏迷,夜間啼哭白天疲倦,吐奶瀉白,以及各種惡性疾病。

珍珠,牛黃(各三分),琥珀(五分),膽星,白附子,蟬蛻(炙),天蟲,茯苓,皂角,防風,茯神(各二錢),天竺黃(研),橘紅,甘草,薄荷,硃砂(各一錢),天麻(三錢),全蠍(十個,酒洗,焙),礞石(三錢,煅),冰片,麝香(各三分)

白話文:

珍珠、牛黃(各 0.9 克) 琥珀(1.5 克) 膽礬、白附子、蟬蛻(炙)、天蠶、茯苓、皁角、防風、茯神(各 6 克) 鬱金(研磨)、橘紅、甘草、薄荷、硃砂(各 3 克) 天麻(9 克) 全蠍(10 個,用酒浸洗後烘烤) 礞石(9 克,煅燒處理) 冰片、麝香(各 0.9 克)

上為末,和勻,每服一二分。或用神麯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兒大小加減,鉤藤一錢、薄荷三分泡湯下。凡小兒有病,即宜少與乳食。若似驚風,即宜斷乳,如欲食,與米飲一勺。必欲食乳,須先將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磨成細末,攪拌均勻,每次服一到兩分(約 0.6-1.2 克)。或者用神曲糊丸,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一到二十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增減。同時服用鉤藤一錢(約 3 克),薄荷三分(約 0.9 克)泡水後服用。

凡是小兒生病,都要減少餵乳。如果像是驚風症,則要斷奶。如果孩子想吃東西,可以給一勺米湯。如果一定要吃母乳,需要先將乳房擠空,然後讓孩子吮吸空乳房。否則,母乳會流入喉嚨中,形成頑固的痰液,即使是神丹妙藥也無效。等到孩子病情稍有緩解,再逐漸給予母乳。

治疳積方

不落水雞肝,酒洗,同黃蠟一錢,頓熟去蠟吃。

治赤痏方

寒水石,黃柏,黃連,大黃,鉛粉,枯礬,白墡粉,冰片,青黛

上藥隨舉幾味,研麻油調塗。

治痘出眼中方

取田雞膽點之愈。

治癩方,不拘頭面遍身痛癢,黃水出,俱效。

黃連(一兩),蛇床子(五錢),五倍子(一兩),輕粉(三錢),黃柏(五錢),枯礬(五錢),川椒(二錢),冰片(一錢)

白話文:

  • 黃連:10 克
  • 蛇牀子:5 克
  • 五倍子:10 克
  • 輕粉(氧化鋅):3 克
  • 黃柏:5 克
  • 枯礬(硫酸銅):5 克
  • 川椒:2 克
  • 冰片:1 克

同研,麻油調塗。

治骨蒸方

銀柴胡(八分),鮮骨皮(一錢,酒洗),真青蒿(八分),川連(五分),犀角(五分),丹皮(五分),甘草(三分),元參(一錢),竹葉(二十片),蘆根(一兩)

白話文:

銀柴胡(8克) 鮮骨皮(15克,用酒洗淨) 真青蒿(8克) 川連(5克) 犀角(5克) 丹皮(5克) 甘草(3克) 元參(15克) 竹葉(20片) 蘆根(60克)

水煎服。

治遺尿方(《幼幼新書》)

雞䏶胵(一具,炙),桑螵蛸(三枚,炒),甘草(三分,炙),黃耆,牡蠣(各五錢,煅)

白話文:

  • 雞腳(一隻,烤熟)
  • 桑螵蛸(三顆,炒熟)
  • 甘草(三分之一兩,烤熟)
  • 黃耆(五錢,中藥材)
  • 牡蠣(五錢,加熱處理)

為粗末。每用一錢,水一盞煎,去渣服。

治牙疳方

人中白(一錢),枯礬(三分),紅褐子(一錢,燒存性),雞肫皮(二錢,煅),霜梅(八分,煅),雄黃(五分),硼砂(五分),銅青(三分)

白話文:

珍珠粉(1 錢),明礬(0.3 錢),血竭(1 錢,燒過後保存其藥性),雞內金(2 錢,煅燒過),霜梅(0.8 錢,煅燒過),雄黃(0.5 錢),硼砂(0.5 錢),孔雀石(0.3 錢)

上為末,煎濃茶調,搽,吐出涎。

治吐乳方(《幼幼新書》)

蓮子心(七枚,焙),丁香(三粒),人參(三分)

上同研。乳汁浸,令兒吮食。

治螳螂子方,即妬乳也。

青黛(一錢),元明粉(三錢),硼砂(一錢),薄荷(五分),冰片(一分)

上同研細。擦口內兩頤,吐出涎,一日用四五次。

自古無螳螂子之病,凡小兒變蒸之候,每有口內微腫,惡乳之時,名曰妬乳,不治自愈。其或不能坐視,則用此方塗口,亦易愈。近日海濱妖婦,造割螳螂子之法,以騙人取利,強者幸愈,弱者俱死。惟松江蘇州最受其害。蓋小兒兩頤內外,皮有兩層,中空處,有脂膜一塊,人人皆然,割去復生。

白話文:

自古以來,並沒有「螳螂子」這類疾病。每當小兒出現「變蒸」症狀(即出疹子),常常會伴有口內略微腫脹、拒絕吃奶等情況,這稱為「妬乳」,一般不需要治療即可自行痊癒。如果情況較重,無法坐視不管,可以塗抹一些藥物於孩子的口中,也能夠快速痊癒。

然而,最近海濱地區有妖婦(騙子),捏造「割螳螂子」的療法來欺騙他人謀取利益。身體強壯的小兒僥倖能痊癒,體質較弱的小兒則都會死亡。尤其以松江和蘇州兩地受其害最嚴重。

事實上,小兒的兩側臉頰內外,皮膚有兩層,中間空處有一塊脂肪膜,這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正常生理構造。如果將這塊脂肪膜割除,它還會重新長出來。

妖婦以此惑人,人見果有如螳螂子者,遂相信不疑,死而不悔,深可憐憫。除蘇松之外,天下並無有生螳螂子而死者,斷不可為其所愚而受害也。

白話文:

這些妖婦用這種手段迷惑人,人們看見果真有人像螳螂一樣的孩子,就深信不疑,死後也不會後悔,令人十分同情。除了蘇州、松江一帶,全國其他地方都沒有因生下螳螂一樣的孩子而死亡的人,千萬不要被她們愚弄而受害。

,小兒股內無力,因跌而起,一足不伸,臀左右大小不同,腰脊歪斜,脊骨高起,俱屬不治,或久而成毒,亦為廢人。

白話文:

傷筋動骨,兒童股骨內側無力,多因跌傷引起,一條腿不能伸展,臀部左右大小不一,腰椎脊柱歪斜,背部脊椎骨凸起,這些情況都屬於不能治癒的。或者長時間拖下去會變成毒性,也會導致殘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