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二 (1)
卷二 (1)
1. 口齒
2. 《靈》《素》
口苦,《靈·邪氣臟腑病形論》: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
齒痛,《靈·雜病篇》: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重舌,《靈·終始篇》:重舌刺舌柱,以披針也。
喑,《靈·憂恚無言篇》: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驚駭而喑者,與有娠之喑,皆不必治。
口糜,《素·氣厥論》: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齒寒,《素·繆刺論》: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
白話文:
關於口苦的問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提到:有膽病的人,常會嘆氣,感到口苦,並可能嘔吐出隔夜的食物,心下會有悸動感,感覺像有人要來抓他,喉嚨會發出聲音,並且頻繁地吐口水。
對於牙痛,《靈樞·雜病篇》提到:如果牙痛但不反感冷飲,應調理足陽明胃經;若是牙痛且反感冷飲,應調理手陽明大腸經。
關於舌頭腫脹,《靈樞·終始篇》提到:舌頭腫脹,可針刺舌根,使用披針進行治療。
對於失聲,《靈樞·憂恚無言篇》提到:突然失聲的人,可能是因為寒氣影響了咽喉,導致咽喉無法正常運作,肝脈因受驚嚇而突然跳躍,如果脈搏沒有異常,即使失聲,不用治療也會自行恢復。因驚嚇而失聲,或懷孕期間失聲,都不必特別治療。
關於口腔潰瘍,《素問·氣厥論》提到:膀胱熱氣傳到小腸,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引發口腔潰瘍。
對於牙齒怕冷,《素問·繆刺論》提到:外邪入侵足陽明經,可能導致鼻塞流血,以及上排牙齒感到寒冷。
3. 《病源》
齘齒者,睡眠而齒相磨切也。此由血氣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齘齒。
滯頤,脾冷不能收攝涎唾,漬於頤也。
白話文:
【病源】
磨牙,就是在睡覺時牙齒相互摩擦。這是由於體內的血氣不足,風邪侵入到牙齒與牙牀的筋脈間,因此當人在睡覺呼吸時,風邪活動,牽動了筋脈,使得上下的牙齒互相摩擦發出聲音,這種現象稱為磨牙。
流口水,是因為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導致口水積聚在下巴。這就是所謂的流口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