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2)

1. 小兒方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壬乙同歸一治,故用羌活),大黃(瀉諸實熱),芎藭(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當歸(入足厥陰,以其同藏血也),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甘草(生,瀉心火,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

生犀散,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五錢),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云: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無毒而血虛者非宜。)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黃散,治脾胃實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助脾開胃止嘔),甘草(各七錢五分),石膏(五錢,瀉胃火),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防風(三兩)

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白散,治肺經實熱,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瀉肺氣之有餘,有餘者,邪有餘也),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阿膠散,治肺虛咳嗽,口乾作渴。

明阿膠(一兩,麩炒能補氣不足),甘草(炙,一錢),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糯米(一兩),杏仁(七粒,去皮尖,下喘,用治氣也),鼠黏子(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地黃丸,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症。

熟地黃(八錢,酒洗,益腎水真陰,補血虛),山茱萸肉(補腎添精),乾山藥(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牡丹皮,澤瀉(各三錢)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四君子湯,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炙,各五分)

水煎服。

四物湯,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熟地黃(各二錢),白芍藥(一錢),芎藭(五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白話文:

小兒方

瀉青丸:治療肝經實熱,導致急驚、抽搐等症狀。藥物包括羌活、大黃、川芎、山梔子、龍膽草(炒)、當歸、防風,各等量混合研磨,用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半丸,用竹葉湯化開砂糖後送服。

導赤散:治療小腸實熱,小便短赤。藥物包括生地黃、木通、甘草(生),各等量混合研磨。每次服用一錢,用淡竹葉水煎服,以清心經熱。

生犀散:治療心經虛熱。藥物包括地骨皮、赤芍藥、柴胡、葛根、甘草、犀角(鎊),比例為各一兩、五錢、二錢。服用時取一二錢水煎服。犀角用於治療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但丹溪認為痘疹後用於散餘毒,無毒而血虛者不宜使用。

瀉黃散:治療脾胃實熱。藥物包括藿香葉、甘草、石膏、山梔子、防風,比例為各七錢五分、五錢、一兩、三兩。藥物用蜜酒微炒後研磨。每次服用一二錢,水煎服。

五味異功散:治療脾胃虛弱,導致嘔吐、腹瀉、不思飲食。藥物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陳皮,各等量混合研磨。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水煎服。

益黃散:治療脾土虛寒,導致嘔吐、腹瀉。藥物包括陳皮、青皮、丁香、訶子肉、甘草(炙),比例為各二錢、五錢、三錢。每次服用一二錢,水煎服。

瀉白散:治療肺經實熱,咳嗽、痰喘。藥物包括桑白皮(炒)、地骨皮、甘草(炙),比例為各一兩、五錢。每次服用一二錢,加入一百粒粳米一起水煎服。

阿膠散:治療肺虛咳嗽,口乾舌燥。藥物包括阿膠(麩炒)、甘草(炙)、馬兜鈴、糯米、杏仁(去皮尖)、鼠黏子,比例為一兩、一錢、五錢、一兩、七粒、二錢五分。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

地黃丸:治療腎虛導致頭暈、行動遲緩、言語遲鈍等症狀。藥物包括熟地黃(酒洗)、山茱萸肉、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比例為八錢、三錢、三錢、三錢、三錢、三錢。熟地黃搗成膏狀,其餘藥物研磨後,加入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四君子湯:治療脾氣虛弱,飲食消化不良,腸鳴腹瀉,嘔吐等症狀。藥物包括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炙),各五分。水煎服。

四物湯:治療肝經血虛導致發熱,午後加重,煩躁失眠等症狀。藥物包括當歸、熟地黃、白芍藥、川芎,比例為各二錢、一錢、五分。煎服兩劑。

八珍湯:治療氣血兩虛,因失血過多或元氣受損導致內熱發熱,身體消瘦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