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五 (1)
卷五 (1)
1. 喘方
麥冬湯(《金匱》),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此主之。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此即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石膏加大棗也。專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仍用竹葉、石膏為妙。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傷寒論》),喘家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余依前法。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此湯主之。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越婢湯加杏仁去薑棗。
定喘湯(振生方),治肺寒膈熱哮喘。
麻黃,款冬花,半夏,桑皮(各三錢),蘇子(二錢),杏仁(一錢五分),白果(二十一枚,碎,炒),黃芩,甘草(各一錢)
上以水煎,徐徐服。
皺肺丸,治喘。
款冬花,知母,秦艽,百部(去心),紫菀,貝母,阿膠,糯米(炒,各一兩),杏仁(另研,四兩)
上為末,將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濾過,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爛成膏,搜和前藥末,杵數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桑白皮煎湯下。
清燥救肺湯,治膹郁喘嘔。
桑葉(三錢,經霜者),石膏(二錢半,炒),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研),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俱見咳嗽。)
按:此二方為喘之主方,其餘眾方意不能外此,即有他法,必有別因,當隨症增減也。
麻黃湯(見《傷寒》資生腎氣丸),瀉白散(錢乙),黑錫丸(俱見通治。)
按:黑錫丸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白話文:
[喘方]
-
[麥冬湯] (來自《金匱》):適用於火氣上衝導致呼吸困難,咽喉不順的情況,能抑制火氣,降氣順暢。成分包括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將以上六種材料用水十二升煮至剩六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這配方就是竹葉石膏湯去掉竹葉、石膏再加入大棗,專門清除肺和胃的火氣。如果火氣非常嚴重,可以再加上竹葉和石膏。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來自《傷寒論》):適用於喘息的病人。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厚朴(二兩),杏仁(五十顆,去皮尖)。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來自《傷寒論》):出汗後,不能再使用桂枝湯。若汗出且喘息,但沒有高燒,此湯適用。成分包括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顆,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
[定喘湯] (來自振生方):治療肺寒及膈熱哮喘。成分包括麻黃,款冬花,半夏,桑皮(各三錢),蘇子(二錢),杏仁(一錢五分),白果(二十一枚,碎,炒),黃芩,甘草(各一錢)。
-
[皺肺丸]:治療喘息。成分包括款冬花,知母,秦艽,百部(去心),紫菀,貝母,阿膠,糯米(炒,各一兩),杏仁(另研,四兩)。
-
[清燥救肺湯]:治療膹鬱喘嘔。成分包括桑葉(三錢,經霜者),石膏(二錢半,炒),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研),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
[小青龍加石膏湯] 和 [越婢加半夏湯] (詳情請參考咳嗽部分)。
-
[麻黃湯] (詳情請參考《傷寒》資生腎氣丸),[瀉白散] (錢乙),[黑錫丸] (詳情請參考通治部分)。其中,黑錫丸是治療喘息不可或缺的藥物,應該平時就準備好,不是一時之間可以迅速配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