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二 (1)
卷二 (1)
1. 臌脹水腫
2. 《靈》《素》
《靈·脹論》:黃帝問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四字總括明透。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帝曰:未解其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臌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
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內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則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陰陽別論》云: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邪氣臟腑病形篇》:督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水為有形之物,故按之即起。膚脹為無形之氣,故按之不起。腸覃乃腸外惡氣所結,故月事仍下。石瘕乃胞中惡血所凝,故月事不行。各有定理也。至石水則在少腹之中,水結不散之症。若臌脹,則非氣非水,臟腑皮肉俱堅腫,邪盛正衰,難為治矣。
《素·腹中論》: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臌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水熱穴論》: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故凡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氣厥論》: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白話文:
《靈·脹論》:黃帝問道:我想了解脹病的特徵。岐伯回答:所謂脹病,都是發生在臟腑周圍的。這四個字總括了脹病的特性。它排開臟腑,使胸脅擴張,皮膚脹起,所以被稱為脹。黃帝說:我不太理解你的意思。岐伯解釋:胸腹是臟腑的外殼。膻中是心主的宮殿。胃是儲存食物的大倉庫。咽喉和小腸是食物的傳送通道。胃的五個開口,就像巷弄裡的門戶。廉泉和玉英是津液的通道。
因此,五臟六腑各自有自己的界限,疾病也有各自的表現形式。營氣沿脈絡運行,如果衛氣逆流,就會導致脈脹。如果衛氣沿脈絡運行,就會導致膚脹。
《水脹篇》:黃帝向岐伯詢問: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疾病如何區別?岐伯回答:水腫剛開始時,眼睛四周會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脖子的脈搏跳動,偶爾咳嗽,大腿間感覺寒冷,小腿腫脹,腹部膨大,這就是水腫的症狀。用手按壓腹部,手一抬起來,腹部就像包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特徵。黃帝問:膚脹的特徵是什麼?岐伯回答:膚脹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之間,皮膚變得鬆軟不堅實,腹部膨大,全身浮腫,皮膚變厚。按壓腹部,凹下去的部分不會立刻彈回,腹部顏色沒有改變,這就是膚脹的特徵。鼓脹又是什麼樣的呢?岐伯回答:鼓脹的患者,腹部和全身都膨脹,和膚脹的狀況差不多。
膚色蒼黃,腹部肌肉突起,這就是鼓脹的特徵。腸覃又是什麼樣的呢?岐伯回答:寒氣侵入腸道外部,和衛氣互相搏鬥,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於是有些東西附著在腸道上,形成惡性組織,導致瘜肉在內部生成。剛開始,它的大小像雞蛋,慢慢變得更大。等到成熟,就像懷孕一樣,時間長的可能要過一年,按壓它會感覺堅硬,推它會移動,月經仍能定期來臨,這就是腸覃的特徵。石瘕又是什麼樣的呢?岐伯回答:石瘕生於子宮內,寒氣侵入子宮口,子宮口閉塞,氣血無法流通,應該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凝結在子宮內,逐漸增大,就像懷孕一樣,月經不能定期來臨,這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可以通過引導來治療。
《陰陽別論》中說:陰陽失衡,陰氣過重,陽氣不足,叫做石水,小腹腫脹。
《邪氣臟腑病形篇》:督脈微弱,可能是石水,從肚臍以下到小腹,垂垂欲墜。上達胃部,無法治療。水腫是有形的,所以按壓後會彈起。膚脹是無形的氣體,所以按壓後不會彈起。腸覃是腸道外部的惡性組織,所以月經仍能定期來臨。石瘕是子宮內的惡性血液凝結,所以月經不能定期來臨。每種疾病都有其固有的規律。至於石水,是在小腹中,水腫結聚不散的症狀。如果出現鼓脹,就不是氣也不是水,而是臟腑和皮膚肌肉都堅硬腫脹,邪氣旺盛,正氣衰弱,很難治療。
《素·腹中論》:黃帝問道:有病人感到心腹脹滿,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還不能消化,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種病叫鼓脹。黃帝問:該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用雞糞和醴酒治療,一次就能見效,兩次就能痊癒。
《水熱穴論》:黃帝問道:為什麼少陰會主腎,腎又為什麼會主水?岐伯回答:腎是極度的陰,極度的陰就是盛水。肺是太陰,少陰是冬天的脈象。所以,病根在腎,病末在肺,都會聚集水分。腎是胃的閘門,如果閘門功能失常,水分就會聚集,形成水腫。所以,所有水腫疾病,下部會造成浮腫和大腹,上部會導致呼吸困難,不能躺下,這是病根和病末都受到影響。
《氣厥論》: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部,會導致湧水。湧水的患者,按壓腹部不會感到堅硬,水氣進入大腸,快速行走時會聽到潑潑的聲音,就像袋子裏裝著漿糊,這是水腫的病症。
《陰陽應象大論》:濁氣上升,會導致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