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靈》《素》

食亦,《素·氣厥論》: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膈洞,《靈·根結篇》: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邪氣臟腑病形篇》: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重強,《素·玉機真藏論》:脾脈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齲齒,《靈·論疾診尺篇》:診齲齒病,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繆刺論》: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手陽明之脈,貫頰入於齒中,故當刺商陽穴,不已,則刺其痛脈之入齒中者。按:《甲乙經》注:手陽明脈,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七穴,主齒痛。

白話文:

《靈》《素》

食亦:《素問·氣厥論》說,大腸的熱傳到胃,就會出現很能吃卻反而消瘦的情況,這就叫做「食亦」。胃的熱傳到膽,也叫做「食亦」。

膈洞:《靈樞·根結篇》說,太陰經是負責開洩的,如果開洩的功能受損,就像糧倉無法把東西運出去,就會形成膈洞。所以開洩功能受損,是因為氣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腎脈微弱而緩慢就形成了「洞」。所謂「洞」,就是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又從喉嚨吐出來。

重強:《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脈虛弱,會導致全身九個孔竅都不通暢,這種情況就叫做「重強」。

齲齒:《靈樞·論疾診尺篇》說,診斷齲齒,按壓手陽明經的脈動,如果脈動過強,就是有熱,熱在左邊,牙齒左邊痛;熱在右邊,牙齒右邊痛;熱在上部,牙齒上部痛;熱在下部,牙齒下部痛。《靈樞·繆刺論》說,治療齲齒,刺手陽明經的穴位,如果沒好,就刺入牙齒中的經脈,這樣就能立刻見效。手陽明經的脈絡貫穿臉頰進入牙齒,所以應該刺商陽穴,如果還沒好,就刺入牙齒中疼痛的經脈。《甲乙經》的註解說,手陽明經有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七個穴位,主要治療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