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1. 厥
2. 《靈》《素》
《靈·癲狂篇》: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厥之象如此,甚則不知人矣。
《素·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解精微論》: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厥則無不因陽氣在上,若不能通陰納陽,而用辛熱滋膩之藥,貽害無窮。《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陽明脈解論》: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喑俳煎厥,《素·脈解篇》: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劉河間地黃飲子專治喑俳。《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此當治肝脾之逆。
薄厥,《素·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當治血逆。
陽明厥,《素·陽明脈解論》: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少陰厥,《素·脈要精微論》: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風厥,《素·評熱病論》: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此當治風。
屍厥,《素·繆刺論》: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白話文:
【《靈·癲狂篇》】:厥逆這種疾病,會使腳部突然變得冰冷,胸部感覺像是要裂開,腸子就像被刀割一樣痛苦,感到煩躁且無法進食,脈搏不管是大的小的都呈現滯澀的狀態。厥逆的症狀就是這樣,嚴重的話甚至會讓人失去意識。
【《素·厥論》】:黃帝問道:出現寒熱交替的厥逆,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如果下肢的陽氣衰弱,就會導致寒厥;反之,如果下肢的陰氣衰弱,就會產生熱厥。黃帝又問:為什麼熱厥會從腳底開始呢?岐伯解釋:陽氣是從腳趾的表面開始的,陰脈則是聚集在腳底,集中在腳心,所以當陽氣佔優勢時,腳底就會感覺到熱。黃帝再問:那麼寒厥為何會從手指尖延伸到膝蓋呢?岐伯說:陰氣是從手指內部開始,聚集在膝下,集中在膝上,因此當陰氣佔優勢時,就會從手指尖到膝蓋以上感到寒冷。這種寒冷不是來自外界,而是由身體內部產生的。
【《解精微論》】:厥逆會讓人視力模糊。當人出現厥逆,陽氣會集中在上半身,陰氣則集中在下半身。陽氣集中在上半身會導致頭部過熱,陰氣集中在下半身則會使腳部冰涼,腳冷就容易浮腫。厥逆的問題,大多因為陽氣集中在上半身,如果不能讓陰陽互相調和,而使用辛熱滋膩的藥物,可能會帶來無窮的後患。【《調經論》】:血液和氣體同時向上沖,會導致大厥,也就是突然死亡。但如果氣血能恢復正常循環,人就能活下來,否則就會死亡。
【《陽明脈解論》】:如果厥逆影響到了臟器,就會致命;如果只是影響經絡,還有機會康復。
【《素·脈解篇》】:體內能量耗盡導致厥逆,會使人聲音嘶啞或口吃,這是由腎虛引起的。如果少陰脈不通暢,也會導致厥逆。肝氣應當調理卻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就會讓人易怒,這種情況被稱為煎厥。劉河間的地黃飲子專門治療這種口吃或聲音嘶啞的症狀。【《生氣通天論》】:陽氣在體內運行時,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擴張,導致精神萎靡,夏季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會使人產生煎厥。這時應當調理肝脾的逆亂。
【《素·生氣通天論》】:陽氣在體內運行時,如果極度憤怒,會使形體和氣息完全斷絕,血液會集中在頭部,使人產生薄厥。這時應當調理血逆。
【《素·陽明脈解論》】:陽明脈厥逆,會使人喘息、痛苦,痛苦時會對他人產生反感。
【《素·脈要精微論》】:脈搏都呈現深沉、細小、快速的狀態,就是少陰脈厥逆。
【《素·評熱病論》】:出汗但身體仍然發熱,是風邪所致;出汗但煩躁不減,是厥逆。這種病症被稱為風厥。這時應當調理風邪。
【《素·繆刺論》】:五條經絡的能量都耗盡,會使人全身脈搏跳動,但身體卻毫無知覺,看起來像是一具屍體,這種情況被稱為屍厥。
3. 《難經》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白話文:
如果督脈有了疾病,會表現為背部僵硬且有昏厥的症狀。
4. 《金匱》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既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卒厥之症,頗似中風,一或誤治,死不旋踵。
白話文:
有人問:「當寸脈(手腕脈搏的某段)呈現深沉、強大且滑順的現象,脈象深沉表示有實證,滑順則表示有氣滯,實證與氣滯相互作用,如果血氣進入內臟,病情會致命;若血氣進入腑臟(如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則病可痊癒。這被稱為突然昏厥,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回答:「如果病人嘴脣和嘴巴發青,身體冰冷,這表示血氣已進入內臟,情況危急,很可能導致死亡。反之,如果病人身體溫和,且自然出汗,這表示血氣已進入腑臟,病情可以恢復。突然昏厥的症狀,很像中風,一旦治療失誤,患者很快就會死亡。」
5. 《傷寒論》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
少陰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此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以下所論諸條,皆指傷寒症手足逆冷而言,非氣逆不知人之厥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勝,必愈。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此為熱厥。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此致厥之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厥之象。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熱入里。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虛寒之厥。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中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傷寒論》中厥症諸條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互乘,其變不一,隨病異形,非厥之正病也,尤不可不潛心體察。凡一病,其變態不同如此,何可執一說以人命為兒戲耶。
白話文:
【《傷寒論》】
寸口脈象微弱表示陽氣喪失,脈象細軟表示血氣流失,脈象虛弱伴隨發燒,脈象緊繃表示寒氣侵襲。所有受寒影響的,會導致四肢冰冷,精神昏沉,反應遲鈍,因為胃部缺乏食物能量,脾氣運行不暢,口齒不清,全身顫抖。
如果少陰脈搏不顯,代表腎氣微弱,精血不足,氣息急促,衝擊胸膈,正氣聚集,血液在心下凝結,陽氣下降,熱度集中在下肢,與陰氣相互作用,使身體失去感覺,這是屍厥。
如果少陰和厥陰兩經同時病變,會出現耳聾、睪丸收縮、四肢冰冷、無法進食、失去意識的情況,這種情況六天內就會死亡。這就是因寒冷引起的厥症。
對於四肢冰冷的患者,不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虛弱的人也是如此。以下討論的所有條件,都指的是傷寒症的手腳冰冷,而不是氣逆造成的失去意識。
傷寒剛開始發熱,六天後出現厥逆,九天後開始下痢,通常出現厥逆和下痢的,應該無法進食,但現在反而可以進食,可能是在病情惡化的最後階段。如果患者吃的是乾麵,且沒有發燒,這表示胃氣還旺盛,病情會好轉。
傷寒一到五天就出現厥逆的,必定會發熱。先有熱度,後面就會有厥逆,厥逆嚴重的,熱度也會嚴重,厥逆輕微的,熱度也會輕微,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但反而發汗,口脣會破損紅腫。這是熱厥。所有的厥逆,都是陰陽氣不調和所致。這就是導致厥逆的原因。厥逆,就是四肢冰冷的現象。傷寒脈象微弱且厥逆,到七八天時皮膚冰冷,患者焦躁不安,一刻也無法平靜,這是臟腑厥逆。
傷寒熱度不高且厥逆輕微,手指冰冷,沉默不語不想進食,煩躁,頻繁小便,尿色清白,這表示熱度已經消散。如果患者想進食,表示病情已經好轉。但如果厥逆伴隨嘔吐,胸部脹痛,之後一定會便血。熱度進入體內。患者手腳冰冷,說他沒有胸悶,但小腹脹滿,按壓會疼痛,這表示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
傷寒發熱,下痢,四肢冰冷,無法安睡的,會死亡。
傷寒發熱,下痢非常嚴重,四肢冰冷持續不退的,會死亡。
傷寒五六天,沒有胸悶,腹部柔軟,脈象虛弱再出現厥逆的,不能使用瀉下法。這是血氣流失,使用瀉下法會致命。
傷寒脈象加速,手腳冰冷的,可以使用艾灸治療。
下痢,手腳冰冷且脈象消失的,即使艾灸也無法回暖,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呼吸困難的,會死亡。這是虛寒的厥逆。下痢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如果一天內脈象恢復,手腳回暖的,會活下來。脈象不恢復的,會死亡。
患者手腳冰冷,脈象忽斷忽續,因為外來的邪氣在胸中,心裡煩躁,想吃卻吃不下,病在胸中,應該催吐。
《傷寒論》中的厥逆各條,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交錯,變化多端,隨著病情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形式,這些並不是典型的厥逆病症,更需要仔細地觀察。一個疾病,它的表現方式如此多樣,怎能用一種說法來判斷,拿人命開玩笑呢?
6. 厥方
屍厥方(《素問》),以竹管吹其兩耳,䩅䩅,剃同。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燔治,燒為末也。
赤圓(《金匱》),寒氣厥逆主之。
茯苓,半夏(各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泡),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六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硃砂。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草(一兩,炙),生薑(二兩)
上四味,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屍厥方(《金匱》),治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草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白薇湯(《本事方》),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喑不能言,或微知人,或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並於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服:
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此病最多,而婦科皆不知,無不誤治。
四逆湯(《傷寒論》),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冷厥者,亦主之。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方見通治。
附加減法:如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主之。方見傷寒。以上三方皆治寒極之厥,與熱厥正相反,須辨之。
瓜蒂散、白虎湯,此治熱厥二方,俱見傷寒。烏梅丸,此治蟲厥,見蟲門。蘇合香丸,此治氣厥。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白話文:
[厥方]
屍厥方(《素問》):使用竹管吹入兩耳,使其產生振動,並剃下一塊方一寸的左側頭髮,燒成灰末,混合美酒飲下。
赤圓(《金匱》):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氣導致的厥逆。所需藥材包括茯苓、半夏(各四兩,需清洗,一說可用桂枝代替)、烏頭(二兩,需泡製)、細辛(一兩,另一版本記載為人參)。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硃砂染色,再加入煉蜜搓成像麻子般大小的丸子。在用餐前,用酒送服三粒,白天兩次,夜晚一次。如果感覺不到效果,可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感到效果為止。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適用於因受寒導致手腳厥冷且心悸的患者,應先治療水分問題,然後服用此湯。若不先治療水分問題,水分滲入胃部會導致腹瀉。所需藥材包括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需炒製)、生薑(二兩)。將這些藥材用水煮沸,煮到剩下一半的量後,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屍厥方(《金匱》):適用於屍厥症狀,患者雖脈搏跳動,但毫無生氣,氣息閉塞不通,因而看似死亡。可將草蒲屑放入鼻孔吹入,並讓患者將桂屑含在舌下。
白薇湯(《本事方》):用於治療平時沒有疾病,忽然如同死去,身體無法動彈,沉默無聲,眼睛緊閉,口啞無法說話,或僅微有知覺,或厭惡聽到聲音,只像頭暈目眩,過一段時間才清醒的患者。此症狀是因為出血過多,血液減少,氣息集中在陽氣,單向上升而不下降,氣息阻塞無法流通,因此身體看似死亡。等到氣息流過,血液恢復,陰陽再度通暢,一段時間後才會甦醒,稱為鬱冒,也稱為血厥,女性較常見。所需藥材包括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煮至一杯,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下痢、手腳厥冷、畏寒的患者。大量出汗或嚴重下痢導致四肢冰冷的患者也可服用。詳細方劑請參考《傷寒論》。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下痢、排泄物清稀、內臟寒冷、外表發熱、出汗且手腳厥冷的患者。詳細方劑請參考通治篇。
附加減法:若臉色紅潤,則添加九根蔥。若腹部疼痛,則去除蔥並添加兩兩芍藥。若嘔吐,則添加兩兩生薑。若喉嚨疼痛,則去除芍藥並添加一兩桔梗。若停止下痢但脈搏仍無法觸及,則去除桔梗並添加一兩人參。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適用於手腳厥冷,脈細弱接近消失的患者。詳細方劑請參考《傷寒論》。上述三個方劑皆用於治療極度寒冷導致的手腳厥冷,與因熱氣導致的手腳厥冷正好相反,必須加以區別。
瓜蒂散、白虎湯:這兩個方劑用於治療因熱氣導致的手腳厥冷,詳情請參考《傷寒論》。
烏梅丸:用於治療蟲厥,詳情請參考蟲門。
蘇合香丸:用於治療氣厥。
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個方劑詳情請參考通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