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軌範》~ 卷二 (3)
卷二 (3)
1. 《靈》《素》
《至真要大論》: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無主,適大小為制也。帝曰:請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陰陽應象大論》: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五常政大論》:岐伯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
大綱要說,一個君藥配兩個臣藥,這是奇數的組合方式。兩個君藥配四個臣藥,這是偶數的組合方式。兩個君藥配三個臣藥,這是奇數的組合方式。三個君藥配六個臣藥,這是偶數的組合方式。所以說:藥方如果針對病情較近的,就用奇數的配比;針對病情較遠的,就用偶數的配比。發汗的藥方不用奇數配比,瀉下的藥方不用偶數配比。補上焦的病,治療方法要緩和;補下焦的病,治療方法要迅速。藥效迅速的,藥味要濃重;藥效緩和的,藥味要輕淡。使藥力達到恰當的病所,這就是用藥的原則。所以要調整氣的平衡,如果病情較近,用奇數或偶數配比,藥量就用少劑量。病情較遠,用奇數或偶數配比,藥量就用大劑量。藥量大就服用次數少,藥量小就服用次數多。次數多的,就一天服九次;次數少的,就一天服兩次。如果用奇數配比藥方沒有效果,就改用偶數配比,這叫做重疊處方。如果用偶數配比藥方也沒有效果,就用反佐藥來輔助,也就是所謂的用寒熱溫涼的藥性,來對應病情的寒熱性質。
岐伯說:辛味甘味的藥能發散,屬於陽;酸味苦味的藥能湧泄,屬於陰;鹹味的藥能湧泄,屬於陰;淡味的藥能滲泄,屬於陽。這六種藥性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燥烈,有的滋潤,有的軟化,有的堅硬。要依照病情選擇適合的藥性來治療,調整氣的平衡。
岐伯說:藥物有毒性或無毒性,治療疾病沒有固定的主藥,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劑量。黃帝問:請您說說如何確定藥量?岐伯說:一個君藥配兩個臣藥,這是小劑量。一個君藥配三個臣藥,再加五個佐藥,這是中劑量。一個君藥配三個臣藥,再加九個佐藥,這是大劑量。寒證要用熱藥治療,熱證要用寒藥治療;輕微的病證要用反向的藥物治療,嚴重的病證要用順應的藥物治療;堅硬的病症要用削磨的方法治療;外來的病邪要去除;勞損的要用溫養的方法治療;鬱結的要用疏散的方法治療;停滯不去的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乾燥的要用滋潤的方法治療;急迫的要用緩和的方法治療;發散的要用收斂的方法治療;虧損的要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安逸的要用活動的方法治療;驚恐的要用平靜的方法治療;上部的病要用下降的藥物治療,下部的病要用上升的藥物治療;可以按摩的就按摩,可以沐浴的就沐浴;病情輕的就用輕微的方法,病情重的就用強烈的方法;可以開泄的就用開泄的方法,可以發散的就用發散的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什麼是反治?岐伯說:熱證用寒藥,寒證用熱藥,閉塞的用閉塞的方法治療,通暢的用通暢的方法治療,一定要先找到病因的本質,然後再處理病因的開始,開始的治療方法可能相同,但最終的效果卻不同。這樣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除,可以使堅硬的病塊消散,可以使氣血平和,可以使病一定痊癒。岐伯說:能治療疾病主要病因的藥叫做君藥,輔助君藥的藥叫做臣藥,幫助臣藥發揮作用的藥叫做使藥,這不是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等。岐伯說:用寒藥治療卻出現發熱的,要用陰性的藥物治療;用熱藥治療卻出現怕冷的,要用陽性的藥物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探求病症的歸屬。
黃帝說:好。服用了寒性藥反而發熱,服用了熱性藥反而怕冷,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這是因為治療了疾病的主要病機,所以才會有相反的反應。五味藥進入胃中,各自歸屬於身體喜歡的部位,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藥物的作用時間長了,就會增加氣的能量,這是藥物變化的規律。藥物的氣如果增加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夭折。
《陰陽應象大論》:
根據藥物輕的特性,就用升提的方法;根據藥物重的特性,就用降泄的方法;根據虛衰的特性,就用明顯的方法。形體不足的,要用補氣的方法溫養;精氣不足的,要用補味的方法滋養。病在上部的,就用向上發散的方法;病在下部的,就用向下排泄的方法。腹部脹滿的,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體內有邪氣的,就用發汗的方法去除。
《五常政大論》:
岐伯說:毒性大的藥物治療疾病,能去除十分之六的病邪。毒性一般的藥物治療疾病,能去除十分之七的病邪。毒性小的藥物治療疾病,能去除十分之八的病邪。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療疾病,能去除十分之九的病邪。穀物肉類水果蔬菜,要盡可能用飲食來調養,不要過量,以免損傷正氣。如果飲食不能完全治好病,就要用藥物來輔助,但必須先考慮時令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
《至真要大論》:
黃帝問:我想知道疾病的發生機制是怎樣的?岐伯說:凡是出現頭暈目眩,都屬於肝;凡是出現寒冷收縮,都屬於腎;凡是出現氣機壅滯,都屬於肺;凡是出現濕氣腫脹,都屬於脾;凡是出現發熱抽搐,都屬於火;凡是出現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凡是出現厥逆泄瀉,都屬於下焦;凡是出現痿軟氣喘嘔吐,都屬於上焦。凡是出現驚恐顫抖,好像失去精神一樣,都屬於火;凡是出現頸項僵硬,都屬於濕;凡是出現氣逆上衝,都屬於火;凡是出現腹脹腹大,都屬於熱;凡是出現煩躁狂亂,都屬於火;凡是出現突然僵直,都屬於風;凡是出現疾病時身體有聲音,好像敲鼓一樣,都屬於熱;凡是出現身體浮腫,疼痛酸楚,驚恐不安,都屬於火;凡是出現身體扭曲,小便渾濁,都屬於熱;凡是出現小便清澈寒冷,都屬於寒;凡是出現嘔吐酸水,腹瀉急迫,都屬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