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丹臺玉案》一書,乃明代醫家孫文胤畢生心血之結晶,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為中醫學寶庫中一部極具臨床價值的著作。孫文胤,字伯玉,號玉案,浙江餘姚人士,不僅曾任太醫院御醫,更是深得李時珍真傳的醫學大家。其人由仕途轉入杏林,因病研醫,終成一代名家,這段經歷本身便為其醫學著作增添了傳奇色彩與深刻的實踐基礎。

全書共分三卷,或依凡例所述為六卷,收錄醫方達一百二十首,內容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從書中摘錄的凡例可知,此書並非泛泛之作,而是作者經過長達二十年的潛心參訂考較而成。其資料來源博採眾長,融匯了《素問》、《靈樞》等經典,以及仲景、河間、東垣、丹溪等歷代名家學說,並在此基礎上融入了作者個人的臨床體悟與獨到見解(「參以獨解」),力求刪繁就簡,直指病機與治法要害(「摘其精核簡要,一言可當千萬言」),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條理清晰、易於掌握的臨床手冊。

書中對於疾病的分類極為廣泛,從常見的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到較為複雜的消渴、瘧疾、癲癇、中風,乃至外科的癰腫瘡瘍、跌打損傷,婦科的月經不調、不孕難產,兒科的疳積驚風,五官科的目疾耳疾鼻疾牙痛等,幾乎涵蓋了臨床各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這種全面的視角,顯示了孫文胤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家,其臨床診療範圍之廣。

《丹臺玉案》最為人稱道的特點,在於其方劑的實用性。書中所載方劑被描述為「組成簡單,易於掌握」、「用藥平和,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見效迅速」。書中特別點出像「補中益氣湯」和「四物湯」這樣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基礎方劑,便是其臨床價值的明證。這反映了孫文胤在遣方用藥上的務實精神,他追求的是安全有效的治療,而非炫技或繁瑣。這種化繁為簡、追求實效的風格,使得《丹臺玉案》成為一部能夠直接指導臨床實踐的良書。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特別闢出「先天脈鏡」一帙,並附有專門的敘與論。這部分內容是孫文胤醫學思想中獨特且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坦言脈學玄妙,雖有軒岐叔和等先賢奠基,但仍有可闡發之處。其「先天脈鏡」理論,源於「異人秘授」並結合個人「胗候驗證」,區別於傳統脈法,尤其強調對「胃氣」的體認。孫文胤認為,脈診的首要任務是辨識胃氣,將胃氣定義為「一陽之氣升於土中者」,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先天之氣。他以「口中吹出重氣」或「軟而滑者」來比擬難以捉摸的胃氣,並提出「指下渾渾緩緩,無形之可礙者便是胃氣,但覺有形便是六淫阻滯」的觀點。這種對脈象的體悟,強調的是一種無形、流暢的氣機狀態代表正氣,而任何可觸及的「形」則代表病邪的阻滯。他批評了單純以脈象大小作為判斷依據的不足,強調要以胃氣為中和之本,避免因見偏大或偏小而誤用藥,進而傷及正氣。這種對脈學細微之處的深入探討,並將其與辨識邪正、保護胃氣緊密結合,展現了孫文胤對於診斷精準性的極致追求,也體現了他「辨證施治」思想的深刻實踐。

從書前的「自敘」與楊儁卿所作的「序」中,我們得以一窺作者的醫學理念與人生態度。孫文胤自述年輕時不喜俗務,因病悟醫道,從經典中尋求治癒之方,最終體悟到醫學的甘美與力量。他感嘆「人能殫精,皆可證聖」,認為醫學與聖賢之道並無二致,皆需深究精微。他曾因應診繁忙而厭倦,選擇在古吳尋求寧靜,正是為了能夠潛心研讀醫學經典,整理平生所學。這種由「濟物之暇,益肆力」的經歷,說明此書的寫作是在豐富臨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昇華與系統整理。

在「自敘」中,孫文胤還表達了對醫學本源的思考。他提及陶弘景對當時醫風的批評,暗指東晉士大夫好服五石散、追求清玄而致國脈衰弱的現象,藉此強調醫者應當重視飲食調養、寶護真氣的根本之道。他引用「東郭迂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北山愚公善醫,先飲食而後丸劑」的例子,以及扁鵲不及其長兄中兄之名,都是為了說明真正的醫道在於預防與根本治療,而非僅僅依賴藥石或術後之名。這種「貴五穀而賤金石,寶真氣而陋參耆」的思想,貫穿於其醫學理念之中,也體現在書中方劑用藥平和的特點上。他希望讀者能從其書中領悟到這種根本的養生治病之道,甚至達到「人自有之,亦無所用予書矣」的境界,這是一種高遠的醫者情懷。

楊儁卿的「序」則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孫文胤的醫術與品德。楊序中提到孫文胤父祖皆工醫,可見孫氏醫學乃有家學淵源。楊儁卿親身驗證了孫文胤的診療技藝,讚其「語輒奇,試技技輒效」,尤其在脈診與辨證上造詣深厚。他駁斥了認為醫道「不可言傳」的觀點,認為孫氏的二十年苦心,正是將這種精微之道化為文字,使得「不可言傳者,能以言傳」。這篇序文不僅是對孫文胤醫學成就的肯定,也是對其著書立說、普惠世人的仁心善舉的高度讚揚。

總結而言,《丹臺玉案》是明代醫家孫文胤一部集大成的臨床實用醫書。它承襲了中醫經典與歷代名家學說的精髓,並融入作者個人的臨床經驗與獨到見解,尤其在脈學辨識胃氣、方劑組成的平和實效以及重視飲食調養和寶護真氣等理念上,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書中分科詳細、方劑廣泛,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治療方法。儘管書前序跋中略有版本描述的差異(三卷或六卷),但其作為一部經作者二十年淬煉、旨在「活億萬生靈」的醫學著作,其價值在於其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實踐以及系統性的整理。它不僅是研究明代醫學的重要文獻,更是至今仍能為中醫臨床提供借鑒與啟發的瑰寶。孫文胤的醫學思想與其著作《丹臺玉案》,在中醫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自敘

凡例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二 (24)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四 (1)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