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附註夏

每遇春末夏初。便覺頭疼腳痠。神思困倦。飲食減少。四肢消瘦。軟弱乏力。

補中固元湯,治注夏一切等症。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各一錢),生地(二錢),當歸,陳皮(各八分),棗二枚。煎八分。臨臥服。

又方,治汗不時出。發熱惡寒。四肢無力作渴。

石膏(二錢煆熟),知母(鹽水炒),人參,甘草,陳皮,玄參(各一錢五分)

加浮小麥八分。煎服。

白話文:

每逢春季轉換至夏季的季節交替時,會感到頭痛、腳軟、精神疲憊、食慾下降、四肢瘦削、身體軟弱無力。

使用「補中固元湯」來治療夏季相關的各種病症。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各取一分錢的量),生地(兩分錢的量),當歸、陳皮(各取八分的量),加入兩個紅棗。加水煎煮後,於臨睡前服用。

另一個方法,用於治療不定時出汗、發熱畏寒、四肢無力且口渴的情況。

石膏(兩分錢,需先炒熟),知母(以鹽水炒製),人參、甘草、陳皮、玄參(各取一分半錢的量)

再加上浮小麥(八分的量)。加水煎煮後服用。

2. 中濕門

(附痿症)

濕者天地鬱蒸之氣也。方其升騰於上。氣猶籠結而未開。雖寒天值之。亦覺其溫暖。此濕氣之熱者也。及其布護於下。氣將流演而舒散。雖暑月值之。亦覺其清涼。此濕氣之寒者也。濕氣之熱者。多中於氣虛之人。則發而為濕熱之症。頭面如裹而四肢浮腫身體沉重。而轉側不便者是也。

濕氣之寒者多中於血虛之人。則發而為寒濕之症。四肢痠疼而關節不利。筋脈拘攣而行履重滯者是也。其有不因鬱蒸之氣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露臥以取涼。或汗衣而不解。漸漬於肌肉之中。滲入於骨髓之內。流溢於脾胃之間。牢纏於腰腎之處。則肌內冷而骨髓痛。

白話文:

【附痿症】

濕氣是天地間鬱積蒸騰的氣息。當它上升到上方時,氣息還像籠罩結塊尚未散開,即使在寒冷的天氣,也會讓人感覺到溫暖。這是濕氣的熱性表現。等到它在下方廣泛散佈,氣息將流動散發,即使在炎熱的月份,人們也會感覺到清爽。這是濕氣的寒性表現。熱性的濕氣,多會影響到氣虛的人,導致濕熱的病症,如頭部和臉部好像被包裹著,四肢浮腫,身體感到沈重,行動不便。

寒性的濕氣,多會影響到血虛的人,引發寒濕的病症,四肢痠痛,關節活動不靈活,筋脈緊繃,行走困難。還有不是因為濕氣鬱蒸所導致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冒雨行走,涉水奔跑,或是露宿取涼,或者出汗後衣服沒有脫掉,這些情況逐漸侵入肌肉,滲透到骨髓,流散在脾胃之間,牢牢纏繞在腰和腎的位置,導致肌肉內冷,骨髓疼痛。

脾胃薄而腰腎疼。挾於風痰。則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則木而不覺。動乎火邪。則腫痛而難忍。隨其所感而病斯痼焉。其有不因冒雨涉水等而得者。必其內傷生冷酒面之類。多肚腹腫脹。醫者審其濕之或寒或熱。或虛或壯。病之在上在下。感之在外在內。因其病而藥之。庶乎其得之矣。

白話文:

脾胃功能較弱,若腰腎部位疼痛,可能因風痰影響所致,會出現麻木但無知覺的情況。若伴有死亡血液堵塞,則會感到木然無知覺。如果受到火邪影響,則會導致腫痛且難以忍受。疾病會根據不同影響源而長期存在。

對於那些非因冒雨涉水而獲得疾病的,很可能是因爲內傷引起的生冷食物、酒類等。常常會出現腹部腫脹的情況。治療者需判斷溼氣是屬於寒還是熱,或者虛實,病情是上部還是下部,是外感還是內傷。根據病症來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這樣或許能有效果。

3. 脈云

中濕之脈。沉緩微細。兼風者浮。兼寒者澀。兼熱者滑數。兼痛者洪而浮緩。濕在表浮而緩。濕在裡沉而微。

白話文:

中醫脈象描述如下:

  • 中濕之脈:脈象沈、緩、微細。
  • 若與風相兼,脈象則浮起。
  • 若與寒相兼,脈象則呈澀態。
  • 若與熱相兼,脈象則滑且數(快速)。
  • 若與痛相兼,脈象則洪大且浮緩。
  • 濕邪在表,脈象表現為浮且緩。
  • 濕邪在裡,脈象表現為沈且微細。

4. 立方

滲濕湯,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丁香,蒼朮,白朮,薑黃,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

棗二枚。姜三片。煎八分服。

清燥湯,治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致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腰下痿軟。癱瘓不能舉動。行步不正。此方主之。

白話文:

滲濕湯,用於治療因濕氣影響脾胃所導致的下部腫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的症狀。配方包括丁香、蒼朮、白朮、薑黃、茯苓、甘草、陳皮等各等份的藥材,再加入兩枚大棗和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八分量。

清燥湯,適用於夏季六月到七月期間,由於濕氣過盛,影響脾腎功能,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這會使肺(燥金)受到濕熱的侵襲,斷絕了腎水生成的來源,導致腎虛,出現腰部疲軟、四肢癱瘓、行走不穩等症狀,此方可以對症治療。

茯苓(去皮),蒼朮(米泔浸炒),澤瀉,豬苓,人參(各一錢),神麯(炒),當歸,黃耆(蜜炙),橘紅(各八分),升麻,黃柏(酒炒),柴胡,白朮(土炒),甘草,生地,麥門冬(各七分去心),北五味(九粒)

棗二枚。煎八分服。

白話文:

茯苓(去掉皮)、蒼朮(用米漿浸泡後炒熟)、澤瀉、豬苓、人參(各一錢)、神麲(炒熟)、當歸、黃耆(用蜂蜜炙烤)、橘紅(各八分)、升麻、黃柏(用酒炒)、柴胡、白朮(用土炒)、甘草、生地、麥門冬(各七分,去除心部)、北五味(九粒)。

接著,加兩枚棗子,煮至八分熟後服用。

腎著湯,治腎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云術,茯苓(各二錢),乾薑(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

防己(二錢五分),白朮,黃耆(各二錢),甘草(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服。

獨活寄生湯,治腎氣虛弱。坐臥濕地。或當風取涼。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行步艱難。並治白虎歷節風。

白話文:

【腎著湯】,用於治療腎臟受損,濕氣侵襲。症狀包括身體沈重,腰部發冷,感覺如同坐在水中,且沒有口渴感,但尿量正常。

  • 雲術,茯苓(各用二錢),乾薑(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 棗二枚。加水煮至七分熱後服用。

【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風濕病,病邪停留在皮膚和四肢,導致四肢力量減弱。

  • 防己(二錢五分),白朮,黃耆(各用二錢),甘草(八分)
  • 姜三片。 棗二枚。加水煮至七分後服用。

【獨活寄生湯】,用於治療腎氣不足,長期坐臥在潮濕的地面上,或因風吹而受涼,導致風邪進入腳膝,引起單側肢體麻木、寒涼、關節僵硬、疼痛,以及行走困難。同時,也能治療由風邪引起的關節炎。

以上方劑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適用於特定的身體狀況。在使用時,應遵照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並注意個人體質和可能的藥物交互作用。

白芍(酒炒),獨活,當歸(各一兩),桑寄生(二兩),熟地(酒煮),人參,川芎,茯苓,(去皮),杜仲(鹽水炒),秦艽(各五錢),防風,牛膝,細辛,桂心(各四錢),甘草(一錢炒)

上銼一劑。加生薑煎熟。作數次服。

白話文:

  • 白芍(酒炒):用酒炒過的白芍。
  • 獨活:獨活。
  • 當歸(各一兩):各一兩的當歸。
  • 桑寄生(二兩):二兩的桑寄生。
  • 熟地(酒煮):用酒煮過的熟地。
  • 人參:人參。
  • 川芎:川芎。
  • 茯苓(去皮):去掉皮的茯苓。
  • 杜仲(鹽水炒):用鹽水炒過的杜仲。
  • 秦艽(各五錢):各五錢的秦艽。
  • 防風:防風。
  • 牛膝:牛膝。
  • 細辛:細辛。
  • 桂心(各四錢):各四錢的桂心。
  • 甘草(一錢炒):一錢炒過的甘草。

以上藥物需混合成一劑,加入生薑後煎煮至熟,分成數次服用。

柏術四制丸,滋陰抑火。開胃進食。能除周身之濕。

川黃柏(去皮四斤,酥炙一斤,人乳浸一斤,童便浸一斤,鹽水浸一斤),茅山蒼朮(括去皮二斤,川椒炒八兩,破故紙炒八兩,五味子炒八兩,當歸炒八兩)

揀去同炒之藥只用蒼朮黃柏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生附湯,治濕溜下部。兩足無力。步履艱難。腰膝疼痛等症。

大附子,蒼朮,香附,白朮(各一錢),甘草(三分),乾薑(五分),杜仲,牛膝,茯苓,厚朴(各八分)

白話文:

【柏術四製丸】,滋潤陰液抑制火氣,促進胃口,增加食慾,能清除全身濕氣。

  • 川黃柏(剝去外皮四斤,酥油炙一斤,人奶浸泡一斤,童子尿浸泡一斤,鹵水浸泡一斤),
  • 茅山蒼朮(剝去外皮二斤,與川椒、破故紙、五味子、當歸一同炒製八兩)。
  • 只使用蒼朮和黃柏研磨成粉,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空腹時用酒送服。

【生附湯】,治療下部濕熱問題,腳力減弱,行走困難,腰膝疼痛等症狀。

  • 生附子,蒼朮,香附,白朮(各一錢),
  • 甘草(三分),乾薑(五分),杜仲,牛膝,茯苓,厚朴(各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拈痛散,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不可忍者。口乾壯熱。兩足濕毒瘡痛癢。

當歸,防風,黃耆(各一錢),甘草(五分),黃柏,玄參,人參,茯苓,白朮,蒼朮(各八分),乾葛,升麻,知母,茵陳,羌活(各六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

清熱瀉濕湯,治濕攻注四肢。周身發腫。面色痿黃。小便不利。

白話文: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煮至八分熟後服用。】

【當歸拈痛散(方號:10722),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疾病,如四肢關節疼痛,肩背沈重,小腿有遊走性疼痛,疼痛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口乾且發熱,雙腳有濕疹引起的瘙癢和疼痛。】

成分包括:

  • 當歸(一錢)
  • 防風(一錢)
  • 黃耆(一錢)
  • 甘草(五分)
  • 黃柏
  • 玄參(1224)
  • 人參(一錢)
  • 茯苓(一錢)
  • 白朮(一錢)
  • 蒸朮(一錢)
  • 幹葛(一錢)
  • 升麻(一錢)
  • 知母(1245)
  • 茵陳(一錢)
  • 羌活(六分)

【水煎至二鍾,然後取八分服用。】

【清熱瀉濕湯(方號:34596),用於治療四肢受到溼氣侵襲而引起的全身腫脹,面色蒼白黃瘦,小便不通暢。】

茯苓,黃連,車前子(各一錢二分),木通,豬苓,滑石,蒼朮(各一錢),石葦,山藥,黃柏(各八分)

燈心三十莖煎八分空心服。

白話文:

茯苓、黃連(各三公克)、車前子(各三公克)、木通、豬苓、滑石、蒼朮(各一公克)、石葦、山藥、黃柏(各五公克)。

以燈心三十根煎煮後,服用八分量,於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