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附註夏
每遇春末夏初。便覺頭疼腳痠。神思困倦。飲食減少。四肢消瘦。軟弱乏力。
補中固元湯,治注夏一切等症。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各一錢),生地(二錢),當歸,陳皮(各八分),棗二枚。煎八分。臨臥服。
又方,治汗不時出。發熱惡寒。四肢無力作渴。
石膏(二錢煆熟),知母(鹽水炒),人參,甘草,陳皮,玄參(各一錢五分)
加浮小麥八分。煎服。
白話文:
每當遇到春末夏初的時候,就會感到頭痛、腳痠,精神疲憊想睡覺,食慾也變差,四肢消瘦,全身軟弱無力。
用「補中固元湯」這個藥方,可以治療上述所有因為「注夏」引起的症狀。
藥方內容是: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各一錢,生地二錢,當歸、陳皮各八分,紅棗兩顆。用水煎煮成八分,在睡前服用。
另外,還有一個藥方,可以治療汗水不正常地流出、發熱怕冷、四肢無力而且口渴的症狀。
藥方內容是:石膏(二錢,燒過),知母(用鹽水炒過),人參、甘草、陳皮、玄參各一錢五分。
再加入浮小麥八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2. 中濕門
(附痿症)
濕者,天地鬱蒸之氣也。方其升騰於上,氣猶籠結而未開,雖寒天值之,亦覺其溫暖,此濕氣之熱者也。及其布護於下,氣將流演而舒散,雖暑月值之,亦覺其清涼,此濕氣之寒者也。濕氣之熱者,多中於氣虛之人,則發而為濕熱之症,頭面如裹,而四肢浮腫,身體沉重,而轉側不便者是也。
濕氣之寒者,多中於血虛之人,則發而為寒濕之症,四肢痠疼,而關節不利,筋脈拘攣,而行履重滯者是也。其有不因鬱蒸之氣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露臥以取涼,或汗衣而不解,漸漬於肌肉之中,滲入於骨髓之內,流溢於脾胃之間,牢纏於腰腎之處,則肌內冷而骨髓痛。
脾胃薄而腰腎疼,挾於風痰,則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則木而不覺,動乎火邪,則腫痛而難忍,隨其所感而病斯痼焉。其有不因冒雨涉水等而得者,必其內傷生冷酒麵之類,多肚腹腫脹,醫者審其濕之或寒或熱,或虛或壯,病之在上在下,感之在外在內,因其病而藥之,庶乎其得之矣。
白話文:
(附帶痿症)
濕,是天地間悶熱蒸騰的氣體。當它向上升騰時,氣體還凝聚未散開,即使在寒冷的天氣遇到它,也會感到溫暖,這是濕氣偏熱的表現。等到它向下散布時,氣體將要流動而舒展開來,即使在炎熱的月份遇到它,也會感到清涼,這是濕氣偏寒的表現。
濕氣偏熱的情況,多發生在氣虛的人身上,就會產生濕熱的症狀,像是頭部和臉部感覺被包裹住一樣,四肢浮腫,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活動。
濕氣偏寒的情況,多發生在血虛的人身上,就會產生寒濕的症狀,像是四肢痠痛,關節活動不順暢,筋脈拘束攣縮,行走時感到沉重遲緩。
還有一些不是因為天地間悶熱蒸騰之氣而得的濕,必定是因為冒雨行走、涉水而過,或者露天睡覺貪涼、汗濕衣服沒有換,濕氣慢慢地滲入肌肉之中,進入骨髓之內,流溢到脾胃之間,緊緊纏繞在腰部和腎臟,就會導致肌肉內寒冷,骨髓疼痛。
脾胃虛弱則會導致肚腹腫脹,腰和腎臟疼痛。如果夾雜著風邪和痰濕,就會感覺麻木而不仁;如果兼有瘀血,就會感覺像木頭一樣沒有知覺;如果引動火邪,就會腫痛難忍。隨著所感受到的外邪不同,病情就會頑固難癒。
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冒雨涉水等原因而得,必定是因為內傷於生冷食物和酒類等,多會出現肚腹腫脹。醫生要仔細辨別濕氣是偏寒還是偏熱,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病位是在上還是在下,感受的是外邪還是內傷,根據病情來用藥,或許才能有效治療。
3. 脈云
中濕之脈。沉緩微細。兼風者浮。兼寒者澀。兼熱者滑數。兼痛者洪而浮緩。濕在表浮而緩。濕在裡沉而微。
白話文:
中濕的脈象是:沉、緩、微、細。如果同時有風邪,脈象會浮起;如果同時有寒邪,脈象會變得澀滯;如果同時有熱邪,脈象會變得滑數;如果同時有疼痛,脈象會呈現洪大且浮而緩的樣子。濕邪在體表時,脈象會是浮而緩;濕邪在體內時,脈象會是沉而微。
4. 立方
滲濕湯,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丁香,蒼朮,白朮,薑黃,茯苓,甘草,陳皮(各等分)
棗二枚。姜三片。煎八分服。
清燥湯,治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致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腰下痿軟。癱瘓不能舉動。行步不正。此方主之。
茯苓(去皮),蒼朮(米泔浸炒),澤瀉,豬苓,人參(各一錢),神麯(炒),當歸,黃耆(蜜炙),橘紅(各八分),升麻,黃柏(酒炒),柴胡,白朮(土炒),甘草,生地,麥門冬(各七分去心),北五味(九粒)
棗二枚。煎八分服。
腎著湯,治腎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云術,茯苓(各二錢),乾薑(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
防己(二錢五分),白朮,黃耆(各二錢),甘草(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服。
獨活寄生湯,治腎氣虛弱。坐臥濕地。或當風取涼。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行步艱難。並治白虎歷節風。
白芍(酒炒),獨活,當歸(各一兩),桑寄生(二兩),熟地(酒煮),人參,川芎,茯苓,(去皮),杜仲(鹽水炒),秦艽(各五錢),防風,牛膝,細辛,桂心(各四錢),甘草(一錢炒)
上銼一劑。加生薑煎熟。作數次服。
柏術四制丸,滋陰抑火。開胃進食。能除周身之濕。
川黃柏(去皮四斤,酥炙一斤,人乳浸一斤,童便浸一斤,鹽水浸一斤),茅山蒼朮(括去皮二斤,川椒炒八兩,破故紙炒八兩,五味子炒八兩,當歸炒八兩)
揀去同炒之藥只用蒼朮黃柏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生附湯,治濕溜下部。兩足無力。步履艱難。腰膝疼痛等症。
大附子,蒼朮,香附,白朮(各一錢),甘草(三分),乾薑(五分),杜仲,牛膝,茯苓,厚朴(各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拈痛散,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不可忍者。口乾壯熱。兩足濕毒瘡痛癢。
當歸,防風,黃耆(各一錢),甘草(五分),黃柏,玄參,人參,茯苓,白朮,蒼朮(各八分),乾葛,升麻,知母,茵陳,羌活(各六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
清熱瀉濕湯,治濕攻注四肢。周身發腫。面色痿黃。小便不利。
茯苓,黃連,車前子(各一錢二分),木通,豬苓,滑石,蒼朮(各一錢),石葦,山藥,黃柏(各八分)
燈心三十莖煎八分空心服。
白話文:
滲濕湯:治療濕氣傷害脾胃,導致下半身虛弱浮腫、大便稀瀉、小便不順暢。 藥材:丁香、蒼朮、白朮、薑黃、茯苓、甘草、陳皮(各等份) 加紅棗兩顆、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取八成藥汁服用。
清燥湯:治療農曆六七月間,濕氣盛行,造成「子能令母實」的情況(指濕氣過盛導致火氣不足,反過來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因而用寒涼藥來補救。此時燥金之氣受濕熱邪氣侵襲,阻斷寒水(腎水)的生化來源。腎水來源斷絕則腎氣虧虛,導致腰部以下軟弱無力、癱瘓無法活動、行走不穩。這個藥方主要治療這種情況。 藥材:茯苓(去皮)、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澤瀉、豬苓、人參(各一錢)、神麯(炒過)、當歸、黃耆(用蜂蜜炙過)、橘紅(各八分)、升麻、黃柏(用酒炒過)、柴胡、白朮(用土炒過)、甘草、生地、麥門冬(各七分,去心)、北五味子(九顆) 加紅棗兩顆,用水煎煮,取八成藥汁服用。
腎著湯:治療腎臟受濕邪傷害,導致身體沉重、腰部發冷,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但不會口渴,小便卻正常。 藥材:蒼朮、茯苓(各二錢)、乾薑(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加紅棗兩顆,用水煎煮,取七成藥汁趁熱服用。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停留在皮膚,導致四肢無力。 藥材:防己(二錢五分)、白朮、黃耆(各二錢)、甘草(八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用水煎煮,取七成藥汁服用。
獨活寄生湯:治療腎氣虛弱,久坐潮濕之地或當風受涼,導致風邪侵入腳和膝蓋,造成半身麻木、冷痛、遲緩無力、行走困難。也可用於治療白虎歷節風(關節疼痛變形)。 藥材:白芍(用酒炒過)、獨活、當歸(各一兩)、桑寄生(二兩)、熟地(用酒煮過)、人參、川芎、茯苓(去皮)、杜仲(用鹽水炒過)、秦艽(各五錢)、防風、牛膝、細辛、桂心(各四錢)、甘草(一錢,炒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取一份,加入生薑一同煎煮,分多次服用。
柏術四制丸:滋養陰液、抑制虛火、開胃促進食慾,並能去除全身的濕氣。 藥材:川黃柏(去皮四斤,分別用酥油炙過一斤,人乳浸泡一斤,童子尿浸泡一斤,鹽水浸泡一斤),茅山蒼朮(刮去皮二斤,分別用川椒炒八兩,破故紙炒八兩,五味子炒八兩,當歸炒八兩) 揀去一起炒的藥材,只取蒼朮和黃柏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生附湯:治療濕氣停留在下半身,導致兩腿無力、行走困難、腰膝疼痛等症狀。 藥材:大附子、蒼朮、香附、白朮(各一錢)、甘草(三分)、乾薑(五分)、杜仲、牛膝、茯苓、厚朴(各八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用水煎煮,取八成藥汁服用。
當歸拈痛散: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導致肢體關節煩躁疼痛、肩背沉重、濕氣流注到足部和小腿,疼痛難忍,同時伴有口乾、發熱、兩腳濕毒瘡痛癢等症狀。 藥材:當歸、防風、黃耆(各一錢)、甘草(五分)、黃柏、玄參、人參、茯苓、白朮、蒼朮(各八分)、葛根、升麻、知母、茵陳、羌活(各六分) 用水兩碗煎煮,取八成藥汁服用。
清熱瀉濕湯:治療濕氣侵襲四肢,導致全身浮腫、面色萎黃、小便不順暢。 藥材:茯苓、黃連、車前子(各一錢二分)、木通、豬苓、滑石、蒼朮(各一錢)、石葦、山藥、黃柏(各八分) 加入燈心草三十根一同煎煮,取八成藥汁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