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傷寒門

大傷寒者。冬月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體弱之人。觸犯之者。中則即病。名曰正傷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於肌膚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而發者名曰熱病。雖曰傷寒。實為熱病。凡治傷寒。必先辨明六經。而後可以用藥。

如初發於一二日之間。便覺頭頂痛腰脊強。而發熱惡寒者。乃足太陽膀胱之受病也。而診之則尺寸俱浮。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而太陽經症可辨矣。太陽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胃。發於一三日之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而反惡熱者。乃太陽陽明胃經受病也。

而診之則尺寸俱長。長而微洪者臟病。長而沉數者腑病。而陽明症可辨矣。陽明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膽。發於三四日之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為之苦。乃足少陽膽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弦。弦而滑數者病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陽經病可辨矣。少陽病已。

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脾。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或痛。而咽喉乾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溫而渴者。為傳經腑熱。起無頭疼發熱。但惡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經。乃是太陰脾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為裡實熱。沉遲無力為裡虛寒。而太陰經症可辨矣。

太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腎。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手足乍溫乍冷。便秘譫語者為熱。或泄瀉清穀不渴。手指甲而青者為寒。乃足少陰腎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知其熱。沉遲無力別其寒。而少陰經症可辨矣。少陰病已。以次而傳經必傳於肝。

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懣而囊縮。譫語而渴者為熱。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為寒。乃足厥陰肝經受病也。而胗之則尺寸俱沉。沉實有力是其熱。沉遲無力定知寒浮緩者病自愈而厥陰經症可辨矣。又有兩感傷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疼為太陽邪盛於表。

口乾煩滿為少陰邪盛於裡。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若水漿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臟一腑同受其邪。此兩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間亦有輕重之不同。

表重於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後及於里。里重於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後及於表。此又求於一生於萬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者。至七八日間。其本經之邪漸遏。至十二日則精神清爽而自愈。然傷寒傳經種種不同。未可執為一定之序。有始於太陽。

以次而傳入陰經。而不傳少陰者。或太陽不傳陽明少陽。而即傳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即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受而為並病者。種種不一詳。審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氣。或口得寒物直中陰經。

白話文:

所謂的「大傷寒」,指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水都結冰,地面都凍住了,因而產生一種帶有殺傷力的氣。體質虛弱的人,如果接觸到這種氣,馬上就會生病,這就叫做「正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生病,表示寒邪之氣潛藏在皮膚之間,伏藏在身體的營衛之內。到了春天,因為天氣轉暖而發病,就叫做「溫病」;到了夏天,因為暑熱而發病,就叫做「熱病」。雖然都說是「傷寒」,實際上是屬於「熱病」的範疇。凡是治療傷寒,必須先辨明病症屬於哪一經脈,然後才能用藥。

如果剛發病的一兩天,就感覺到頭頂痛、腰背僵硬,並且發熱怕冷,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受病。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浮,而且浮緊有力,就是傷寒;如果浮緩無力,就是傷風。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太陽經的病症。太陽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就會依次傳到下一經脈,通常會傳到胃。在發病的三四天之間,會感覺到眼睛痛、鼻子乾燥、睡不著覺,下午會出現潮熱,不是怕冷而是怕熱,這就是太陽陽明胃經受病。

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變長,而且長而微洪,就是臟腑的病;如果長而沉數,就是腑的病。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陽明經的病症。陽明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就會依次傳到下一經脈,通常會傳到膽。在發病的三四天之間,會感覺到胸脅疼痛、耳鳴、寒熱交替、嘔吐、口中發苦,這就是足少陽膽經受病。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呈弦狀,而且弦而滑數,表示病發會出現厥逆;如果弦而和緩,表示病情將要好轉。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少陽經的病症。少陽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就會依次傳到下一經脈,通常會傳到脾。在發病的四五天之間,會感覺到腹脹或疼痛、咽喉乾燥、大便不通、小便正常,或者出現腹瀉、手腳溫熱且口渴,這是因為熱邪傳入腑臟。如果沒有頭痛發熱,只有怕冷、腹瀉且不口渴、手腳冰冷,這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表示是太陰脾經受病。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沉,而且沉實有力,表示裡部有熱;如果沉遲無力,表示裡部虛寒。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太陰經的病症。

太陰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就會依次傳到下一經脈,通常會傳到腎。在發病的五六天之間,會感覺到口乾舌燥、口渴、手腳忽冷忽熱、便秘且胡言亂語,這是熱症;如果出現腹瀉且腹瀉物清稀、不口渴、指甲發青,這是寒症。這是足少陰腎經受病。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沉,而且沉實有力,表示是熱症;如果沉遲無力,表示是寒症。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少陰經的病症。少陰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就會依次傳到下一經脈,通常會傳到肝。

在發病的六七天之間,會感覺到煩躁不安、陰囊收縮、胡言亂語且口渴,這是熱症;如果出現口吐白沫、小腹疼痛且不口渴、身體冰冷,這是寒症。這是足厥陰肝經受病。診脈時,如果寸口和尺部的脈象都沉,而且沉實有力,表示是熱症;如果沉遲無力,一定就是寒症,如果脈象浮緩,表示病情將要自癒。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厥陰經的病症。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兩感傷寒」,指的是什麼呢?假如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頭痛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在表層旺盛,口乾煩躁是因為少陰經的邪氣在裡層旺盛。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發燒胡言亂語是因為陽明經的邪氣在表層旺盛,不想吃飯腹脹是因為太陰經的邪氣在裡層旺盛。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耳鳴是因為少陽經的邪氣在表層旺盛,陰囊收縮且手腳冰冷是因為厥陰經的邪氣在裡層旺盛。如果水和食物都吃不下,而且意識不清,通常六天就會死亡,這是因為一個臟器和一個腑臟同時受到邪氣的侵襲。這就是「兩感傷寒」難以救治的原因。但是,病情之間也有輕重之分。

如果表層的病重於裡層,就應該先治療表層的病,然後再治療裡層的病;如果裡層的病重於表層,就應該先治療裡層的病,然後再治療表層的病。這是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的治療方法。如果不是同時侵襲兩種經脈,也沒有傳經的現象,通常在七八天之間,病邪會逐漸被抑制,到了十二天左右,就會精神清爽而自癒。然而,傷寒的傳經方式有許多種,不能把它們當作固定的順序。有的從太陽經開始,依次傳入陰經,卻不傳到少陰經;有的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和少陽經,卻直接傳到少陰經;有的不由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有的始終停留在一個經脈而不傳到其他經脈;有的兩個陽經或三個陽經同時受病而形成合併病症;有的太陽經和陽明經先後受病而形成並行病症。情況千變萬化,只有詳細審查病情,才能進行治療。還有一種「中寒」的情況,可能是突然接觸到天地間的寒氣,或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寒邪直接侵入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