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自敘

回本書目錄

自敘

1. 自敘

予世居新都之休邑。弱不好狹。與群兒遊。輒岸然自遠。先君子異之誡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盍走通都大邑。聞所未𥹢乎。因命往京口。謁渭陽氏京兆談公。談公一再發難。咨嗟稱善。頗有宅相之目。於時苦攻下帷。日課經生業而已。久之二豎為祟。日與地之上池名哲砥摩。

乃探襆叩藏。則靈樞內景諸書。次第咸列。僕初翻覽。苓朮之味。與帖括之苦。略相當。徐乃漸入甘境。久而揣摩獲中。病盡脫矣。因嘆人能殫精。皆可證聖。安在農軒業。不足寄志乎。遂悉發古今人論著窮搜博討。考故徵新即不敢望三十日而知物。三十日而見癥結。然而五運六氣之徵。

白話文:

我出生在新都的休邑,年輕時就喜歡與同齡的孩子們一起玩耍,總是很獨立,不跟隨他人。我的父親對此感到驚訝,告誡我說:「小時候聰明伶俐,但大了未必會更好。你應該去大城市裡遊歷,聽到一些未曾聽過的事物。」因此,他讓我前往京口,拜訪渭陽氏,也就是京兆談公。談公多次提出難題,他對我的回答表示讚賞,甚至認為我有成為建築師的潛力。當時,我專注於學習,每天都在閱讀經典著作。然而,我遇到了兩位問題,他們總是和我討論,激勵我思考。

我開始翻閱書籍,發現《靈樞》、《內景》等書籍都排列得整齊有序。我初次閱讀時,感受到其中的藥材如茯苓、白術的苦味,以及書中的理論知識的苦難,這些苦難相對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進入了更為舒適的領域,並在深入研究後找到了一種平衡,從此疾病都消失了。我深感驚奇,人類只要投入精力,就能證明自己是聖賢,為什麼農業和學術工作不能成為我們追求理想的途徑呢?於是,我開始蒐集古今人的論述,進行廣泛的研究,尋找新的知識,即使我不敢期待在短短三十天內瞭解所有事物或診斷出問題的症結,但我還是對五行、六氣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五行六腑之變。溫涼生克之數。標本奇正之方。亦庶幾管窺蠡測。探其一班矣。或曰。子業已成。盍少試乎。乃行之京口。所投輒治。問膏肓者踵相接也。顧予性不耐紛。大江南北之沖。郵使星軺之過。日不暇給。心⿰𭥯犬苦之。於是又寓之古吳。古吳人士閒雅。林水瀟散。

讀書譚道。地與性宜遂寄籧廬焉。因以濟物之暇。益肆力於仲景元素諸家之秘旨。精思劇解。彙輯成編。用公同志。昔陶弘景以神農本草。合雜家別錄。銓釋註名。嘗言江南偏方。不周曉藥石。往往紕繆四百餘物予乃知東晉士大夫好服五石散。其時風氣涼薄。習祖清玄。而國脈以促。

白話文:

在五行、六腑的變化,以及溫熱與寒冷、生長與剋制的數學原則,標本、奇正的方法上,我大致上可以理解。有人說:「你已經學成,何不試著應用一下?」於是,我開始在京城口進行實踐,所投的療法通常都能奏效,對那些病情嚴重的患者,他們接踵而來尋求治療。然而,我的性格不喜煩擾,對於南北交匯的江浙地區,郵遞員和車馬的經過,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我感到身心俱疲。因此,我又移居到古吳。古吳的居民風度高雅,山林水澤環境清幽。

在這裡,我有機會閱讀論道的書籍,環境與我的性情相合,於是我在陋室中安頓下來。利用閒暇時間,我更加努力地研讀張仲景、李東垣等名家的祕訣,深入思考並詳細解析,將這些知識總結成書。這本書是為了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過去,陶弘景根據《神農本草經》和各家的補錄,整理並注釋了藥物名稱。他曾提到江南地區的偏方,由於對藥材不夠瞭解,經常會出現錯誤。我發現,東晉的士大夫喜歡服用五石散,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清淡,崇尚清靜無為,但國家的運氣也因此而衰弱。

弘景之言此其驗與。夫東郭迂叜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北山愚公善醫。先飲食而後丸劑。故秦越人察氣觀變。名聞諸侯。而不如其長兄中兄。名不出閭里也。讀予是編者。並以斯言贈之。使貴五穀而賤金石。寶真氣而陋參耆。則枚生七發。人自有之。亦無所用予書矣。

崇禎丁丑孟夏上浣八日孫文胤對薇父書於仁壽堂

白話文:

陶弘景的話,這就是他的驗證。東郭迂叜擅長占卜,能預測人事結果再解讀《說卦》。北山愚公是個好醫生,會先調整飲食再使用藥丸。所以秦越人通過觀察氣息和變化,聲名遠播,但比起他的大哥和二哥,他出名的地方還只限於鄰裏。讀了這本書的人,請你們把這段話作為贈禮。讓你們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石藥材,珍視真氣而看不起老藥方,那麼枚乘的《七發》,人人身上都有的,也就沒有必要去研讀我的書了。

崇禎丁醜年四月上旬第八日,孫文胤在仁壽堂,獻給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