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序
序
1. 序
余嘗謂經濟莫論出處。活億萬生靈為大。而活億萬世生靈為彌大。是故良醫賢良相。先王父暨先大人鑑此。遂薄功名而工岐扁。究心諸書。精詳考驗。若飲上池。有所獲。試之輒符。聲名噪起。江以南。奇疴沉瘵。非兩大人末能下手。芃民無告。則捐餌療之。余從帙括暇。亦不忌箕裘。
頗於中探採。以是與術家言。悉知其伎倆。良楛畢照。不為庸流蒙。乙丑冬司鐸當湖。士子爭以文相質。讀易誦詩。亶亶不倦。顧欲訪一二異人謀養生事。缺然無聞越歲遇孫君對薇。與語語輒奇。試技技輒效。察以九竅。參以五臟。處虛實之分。定順逆之節。知與斯道得三昧焉。
白話文:
我曾經說過,經商和從政並無高下之分。拯救億萬生靈纔是最偉大的事。而能拯救億萬代的生靈,更是偉大中的偉大。因此,優秀的醫生和賢良的人,應該先王、先父以及先輩的教導,放棄功名利祿,專注於岐伯和扁鵲的醫學理論,研究各種典籍,詳細地考察和驗證,如同飲用上等的池水,得到的收穫都能一一應驗,因此聲名遠播。在江南地區,對於那些難治的病症,沒有他們父子兩人的醫術,就無法治療。為了救濟貧苦的人民,他們慷慨地提供藥物治療他們。我在空閒時,也從不避諱學習醫術。
我對醫學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能夠和學術界的人員交流,瞭解他們的技術和手段,優秀的和低劣的都瞭如指掌,不會被一般的醫者所迷惑。乙醜年的冬天,在當湖擔任主持的期間,學生們爭相向我提出問題,閱讀《易經》和吟誦《詩經》,充滿熱情且不知疲倦。但他們也希望能找到一些特別的人來討論養生之道,卻沒有聽到相關的信息。直到第二年遇到孫君,與他對話,他的話總是新奇有趣。測試他的醫術,每次都能見效。通過觀察他的九個孔穴,再結合五臟的理論,判斷虛實的差異,確定順逆的節奏,我知道他對醫術已經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然淵源奚自。對薇寄當湖。非當湖人。生新安。長北固。北固乃宿曜厥臨。醫獨冠海內。對薇卜築在茲。應出尋常。地靈之驗。信然乎。曰否。北固豈人:對薇。人不傑。地亦不靈。對薇少而穎敏。治經史。飈舉不凡。自謂取青紫如拾芥。竟以孱質罹疴。於是棄墳典。乞靈素難。
以是捷於國士者。移於國手。真不啻反掌間非僅僅恃北固靈耳。令伊道大行。轉盼活億萬生靈不淺。而對薇猶未滿志。乃所出手披一集。俱從靈樞黃庭內景叔和河間以訖東垣丹溪諸篇。細為刪訂。參以獨解。生平伎倆。具在茲編。或詰余曰。人問許宗胤何不著書。宗曰。人病在心意之巧。
白話文:
然而,這段中醫古文的來源是誰呢?對薇寄居在當湖,但不是當湖人,他出生在新安,長大在北固。北固是星宿降臨的地方,醫術在海內都首屈一指。對薇在這裡卜建居住,他的才能超乎常人,這是地靈的證據,確實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北固並不一定有人傑出,土地也不一定靈氣充沛。對薇年輕時聰明伶俐,治學經史,表現非凡,自認為獲得高官如同撿拾草芥一樣容易。然而,最終因為身體虛弱患病,於是棄絕了古籍,請教了《素問》和《難經》等醫書。
因此,他把國士的才能轉移到國手身上,真的就像翻手之間的事,不僅僅是依靠北固的靈氣。如果他的道法大行其道,轉眼間就能救活億萬生命。然而,對薇仍不滿足,他編寫了一部集子,包括從《靈樞》、《黃庭內景》、《叔和》、《河間》到《東垣》、《丹溪》等篇目,詳細地進行了刪訂和解讀。他一生的才能都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展現。有人問我,為什麼許宗胤不寫書,我說,人的疾病在於心靈的精巧。
而知變脈之深趣。不可言傳。孫氏茲編。無寧糟粕。余答之曰。二十年苦心。九折臂而證之。不可言傳者。能以言傳。非孫氏不能有是書。昔葛洪抄金匱方百卷。肘後急要方四卷。亦寧好事。活億萬世生靈。對薇其有遐心耶。先王父暨先大人。頗稱世德。余不敏。譾勞承乏。
兩作吏。未審活人幾許。然一片婆心。寧柔克。無剛克。寧失出。無失入。以副聖明如天之仁。養國家數百季元氣。私心爾爾。閭閈父老。竊為世德有根。余滋愧焉。憶孫長孺喜藏書。為樓置其上。後子孫舉進士。矧伊養生之策。行而不藏乎。處勝於亗。行看出勝於處。孫氏其昌於後。
白話文:
瞭解脈象的精妙所在,無法用言語傳達。孫氏這本書,實在是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我回答說:「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經歷了九次折斷的手臂,才親身體驗到的知識,無法用言語傳達的,如果能用言語傳達,恐怕只有孫氏能寫出這樣的一本書。過去葛洪抄錄了《金匱方》一百卷,《肘後急要方》四卷,難道只是為了好玩?他拯救了億萬生靈的生命,對此他一定有更深遠的考量吧。我祖父和父親,都非常推崇孫氏的德行,我能力有限,但也要盡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我曾兩次做官,不知究竟救活了多少人,但我的一片熱心,寧可選擇溫柔,而不是強硬;寧可錯過一些機會,也不願犯下錯誤。這是為了符合聖賢的仁慈,養育國家的百代元氣。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希望鄰里老少都能感受到家族德行的影響,我感到非常羞愧。記得孫長孺喜歡藏書,甚至為了一個樓閣來存放這些書籍。後來他的子孫中有人考取進士,更不用說他所提倡的養生之道,沒有被遺忘。住在鄉村比住在城市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觀察生活中的變化比呆在一個地方更能有所收穫。孫氏的後代必然會繁榮昌盛。」
余言是券。
時
崇禎戊寅仲秋
承德郎知江寧縣事苕水通家侍教生楊儁卿拜書於雨花之木末亭。
白話文:
我說的這張契約。
日期:
崇禎戊寅年仲秋
承擔郎,江寧縣知事,姓楊名儁卿,來自苕水通家侍教,恭敬地在雨花的木末亭呈上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