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診脈捷要歌

浮緊弦遲屬風寒。升之散之氣自完。

弦數浮洪風熱認。藥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燥藥宜降潤施。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濕升散加參主。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急取。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

滲潤洪數為濕熱。苦寒藥餌宜用急。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

數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

數而有力熱火功。苦寒之藥正相同。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宜真。

有見表滯里表實。此脈莫把熱認之。

分明寒鬱熱難發。發散寒邪熱自驅。

白話文:

浮緊弦遲屬風寒,升之散之氣自完:當症狀表現為浮、緊、弦、遲等脈象時,多是風寒所導致的,應使用提升和疏散的方法,這樣氣機就可以恢復正常。

弦數浮洪風熱認,藥用收降病自安:如果脈象為弦、數、浮、洪,這通常表示有風熱的問題,應使用收縮和降下的藥物,這樣疾病自然就會得到緩解。

浮弦小澀如絲線,風燥藥宜降潤施:當脈象為浮、弦、小、澀,形狀如細線,這可能是風燥所引起的,應使用能夠降下和潤澤的藥物進行治療。

浮而平滲來歸指,風濕升散加參主:如果脈象為浮、平、滲,這可能是風濕所引起的,應該使用升散的方法,並加入人參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

小澀無力寒燥傷,溫潤之藥端可與:當脈象為小、澀,但力度不足,這可能是由於寒燥所造成的傷害,可以使用溫暖和潤澤的藥物進行治療。

洪盛而澀乃燥熱,降藥潤藥當急取:如果脈象為洪大且澀,這可能是燥熱所導致,應該迅速使用能夠降下的藥物以及潤澤的藥物進行治療。

平潤革遲為寒濕,升燥之藥為第一:當脈象為平、潤、革、遲,這可能是寒濕所引起,首先應該使用能夠升散和燥熱的藥物進行治療。

滲潤洪數為濕熱,苦寒藥餌宜用急:如果脈象為滲、潤、洪、數,這可能是濕熱所導致,應使用苦寒的藥物進行快速治療。

枯澀小澀乃火燥,滋潤之藥用之可:當脈象為枯、澀、小、澀,這可能是火燥所引起,可以使用滋潤的藥物進行治療。

數而無力寒火觀,甘補溫藥俱勿少:如果脈象為數,但力量不足,這可能是由於寒或火所造成,應該使用甘甜的補充和溫暖的藥物,並不要減少用量。

數而有力熱火功,苦寒之藥正相同:如果脈象為數,且力量充足,這可能是熱或火所導致,應使用苦寒的藥物進行治療。

亦有濕盛火俱下,寒火之脈認宜真:在某些情況下,濕氣過重同時伴隨著火,脈象辨識時要判斷清楚。

有見表滯裏表實,此脈莫把熱認之:如果見到表層阻滯,內部實質的病症,這脈象不能誤認為熱症。

分明寒鬱熱難發,發散寒邪熱自驅:明確的寒氣積聚,使得熱不易發散,通過發散寒邪的方法,熱自然就能被驅除。

又有表數里無力。陰盛格陽正此期。

溫內更加斂表藥。陰陽和時脈自如。

積滯之脈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結芤。

血積有形按不散。氣積按有尋卻無。

按滑如苔名痰積。食積惟在右關係。

氣口緊盛食積新。關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氣口滑。食不化兮氣口滯。

大凡痛脈多屬陰。陽脈即散痛難成。

亦有火熱來作痛。外由陰鬱故來侵。

白話文:

又有外在表現為熱象,但內部卻無力的狀態,這是因為陰邪過盛,排斥陽氣所致。此時應將溫熱藥物內服,並配合收斂表皮的藥物,讓陰陽相和,脈搏自然平穩。

積聚於體內的脈象會呈現沈伏的特徵,流動時如同珠子滑動或結成結節。對於有形的血積,按壓時不易散開;而氣積則按壓時可以找到固定的點,但無形。

按壓時感覺滑膩,如同舌苔的脈象,稱為痰積。食物積聚的脈象,主要在右側,且與食物的新舊有關。

氣口脈緊且強烈,表示食物積聚的現象剛開始。如果關脈如被埋藏一般,可能是食物已經積聚多日。

若食物無法吞嚥,氣口脈會感到滑膩。如果食物消化不良,氣口脈會感到阻塞。

總的來說,疼痛的脈象大多與陰虛有關,陽性的脈象則容易散開,不易引起疼痛。也可能因陰邪鬱積,引發熱痛。

此外,熱邪也可能引發疼痛,通常是由陰邪鬱積所引起的外部侵犯。

2. 照脈玄竅訣

夫人身之有五臟六腑。俱靜而不能自動。惟脾一臟。時時能動。磨掣水穀。以司變化。故五臟六腑之繫於脾者。由萬物稟育於土也。若脾有病。則不能以養百脈。凡各臟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幹累於脾。凡各臟腑有病。內則病氣干於脾之臟。外有脈氣見於脾之部。故有諸中。

必形諸外。形諸外。則有所據。是以看脾為之關鑰。凡診脈稍有疑難。隨將脾部下指。看是甚體。真切一照。即知病脈見。於某部遂將這部移指去尋。又當體認。十八脈狀響應如神。世莫如此。實玄竅也照法參究。抄錄於後。

表三焦手少陽經,表胃脈足陽明經,表大腸手陽明經

白話文:

人體有五臟六腑,這些器官都保持靜態,無法自行活動。唯獨脾這個臟器,時常活動,研磨食物,負責轉換。因此,與脾相連的五臟六腑,皆因萬物從土中獲得養分。如果脾出現問題,就不能養育全身的脈絡。任何一個臟器或腑出現疾病,也會影響脾。各個臟腑出現疾病,內部的病氣會影響脾臟,外部脈搏的異常也能在脾的部位表現出來。所以,疾病的症狀會在體表反映出來。這些體表的症狀,提供了診斷的依據。因此,診察脾臟非常重要。對於脈象有疑惑時,通常會專注在脾部脈象的診察,確定脈象的具體情況,就能知道疾病在哪一部位表現。接著,根據所診察到的脈象特點,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下是對脈象的觀察方法:

  1. 探查三焦、手少陽經脈
  2. 探查胃、足陽明經脈
  3. 探查大腸、手陽明經脈

里命門(又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絡具右尺)

里脾脈(當作三層看診足太陰脾經)

里肺脈手太陰肺經

右手經絡訣

寸表大腸手陽明經

寸裡肺脈手太陰經

關表胃脈足陽明經

關裡脾脈足太陰經

尺表三焦手少陽經

尺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經

尺裡命門

表膀胱脈足太陽經,表膽脈足少陽經,表小腸脈手太陽經

寸表小腸手太陽經

寸裡心脈手少陰心經

關表膽脈足少陽膽經

關裡肝脈足厥陰肝經

尺表膀胱足太陽膀胱經

尺裡腎脈足少陰腎經

里心脈手少陰心經

里肝脈足厥陰肝經

里腎脈足少陰腎經

假如。經脈者。若十二月也。絡脈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孫脈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時也。人亦如一小天地。於此則可見矣。

白話文:

  • 「裏命門(又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絡具右尺)」:這指的是命門穴,它是位於背部的一個重要的穴位,與心、肝、腎等臟器相連,特別是與右側的脈絡有關。
  • 「裏脾脈(當作三層看診足太陰脾經)」:這是描述了脾經在體內的運行路線,脾經主要影響消化系統和肌肉組織,可以說是三層結構中的一層。
  • 「裏肺脈手太陰肺經」:肺經負責呼吸系統和皮膚的運行,位於手部和胸部。
  • 「右手經絡訣」:這可能是指關於右手脈絡的特定知識或原則。
  • 「寸表大腸手陽明經」、「寸裡肺脈手太陰經」、「關表胃脈足陽明經」、「關裡脾脈足太陰經」、「尺表三焦手少陽經」、「尺半表半裡心包絡厥陰經」、「尺裡命門」:這些都是描述不同脈絡在身體各部位的運行路線。
  • 「表膀胱脈足太陽經,表膽脈足少陽經,表小腸脈手太陽經」、「寸表小腸手太陽經」、「寸裡心脈手少陰心經」、「關表膽脈足少陽膽經」、「關裡肝脈足厥陰肝經」、「尺表膀胱足太陽膀胱經」、「尺裡腎脈足少陰腎經」、「裏心脈手少陰心經」、「裏肝脈足厥陰肝經」、「裏腎脈足少陰腎經」:這些描述了各個脈絡在身體的運行和作用,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系統。
  • 「假如。經脈者。若十二月也。絡脈者。若三百六十日也。孫脈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時也。人亦如一小天地。於此則可見矣。」:這段話比較抽象,可能是在強調經絡系統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將它們比擬為時間的單位(月、日、時),並指出人體就像一個微小的宇宙,經絡系統在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總之,這些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中的經絡系統,強調了脈絡在身體運行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與身體的各種功能相聯繫。

3. 照脈口訣

脾經見浮脈。其病受在肺。與大腸經(其肺與大腸相表裡)見芤脈。其病受在五臟。與六腑無干。(其五臟屬陰心肝脾肺腎也)見滑脈。其病受在肺。與胃二經。見實脈。其病受在心。與小腸。見弦脈。其病受在肝。與膽二經。見緊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洪脈。其病受在心。

與膀胱腎三經。見微脈。其病受在三焦命門。見沉脈。其病受在腎一經。見緩脈。其病受在本經之脈也。(若太緩太急其病在胃經)見澀脈其病受在肺與腎。見濡脈。其病受在膀胱一經。見弱脈。其病受在腎與命門。見遲脈。其病受在大腸一經。

見伏脈。其病受在三道之內。(氣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門)見虛脈。其病受在心胞絡。(其數脈六部未嘗缺也)

若諸部俱無犯。成病脈。單在脾經見。又作脾經受病。

白話文:

  • 脾經出現浮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肺部或與大腸經(因為肺與大腸相輔相成)相關。如果五臟(陰性器官,包括心、肝、脾、肺和腎)出現芤脈,那麼疾病可能影響五臟本身,與六腑(陽性器官)無關。
  • 五臟出現滑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肺部,或者與胃經(胃與肺相輔相成)有關。
  • 如果心出現實脈,則疾病可能影響心臟,或者與小腸經有關。
  • 肝出現弦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肝臟,或者與膽經(膽與肝相輔相成)有關。
  • 膀胱一經出現緊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膀胱。
  • 心出現洪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心臟,或者與膀胱和腎經(腎與膀胱相輔相成)有關。
  • 在心、膀胱和腎三經出現微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三焦和命門。
  • 腎出現沈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腎一經。
  • 若心出現緩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本經脈。
  • 如果胃經出現太緩或太急的脈象,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胃經。
  • 肺和腎出現澀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肺和腎。
  • 膀胱一經出現濡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膀胱。
  • 腎和命門出現弱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腎和命門。
  • 大腸一經出現遲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大腸。
  • 若三道之內(氣道、血道和津液道,以及女性的命門)出現虛脈,表示疾病可能影響心胞絡。
  • 若各部分均無異常脈象,則稱為正常脈象,表示無病態脈象。

最後,如果脾經僅出現病態脈象,則表示疾病隻影響脾經。

4. 三焦照六腑

六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無差。

5. 脾照五臟

五臟受病處。脈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無差。

脾見浮脈。肺亦有浮脈。即斷肺有風。

三焦見浮脈。大腸亦有浮脈。即斷大腸有風。

脾見芤脈。五臟相應。與三焦無干。

脾見滑。脯亦滑。

三焦見滑脈。胃亦滑。

脾見實脈。心亦實。

三焦見實脈小腸亦實。

脾見弦脈。肝亦弦。

三焦見弦脈。膽亦弦。

脾見緊脈。腎亦緊。

脾見洪脈心亦洪。

三焦見洪脈。小腸亦洪。

白話文:

在診斷中醫學中的五臟(心、肝、脾、肺、腎)疾病時,如果脈象(指脈搏的形狀和強度)模稜兩可,難以明確辨別,可以利用脾臟的脈象作為參考。如果脈象表現相似且沒有差異,那麼就可以根據脾臟的脈象來判斷其他器官的情況。

  • 若脾臟出現浮脈(脈象較為緩和,脈搏較輕),則可以推測肺部也可能出現浮脈,這可能是風邪入侵的徵兆。

  • 若三焦(中醫理論中的體內運行通道)出現浮脈,同時大腸也有浮脈現象,則可以推測大腸可能受到風邪的影響。

  • 如果脾臟出現芤脈(脈搏細弱,間歇不均,似有似無)的特徵,這並不會影響到其他五臟的診斷結果,因為五臟之間的脈象變化各自獨立。

  • 脾臟出現滑脈(脈動流利,如流水般滑過)的特徵,也同樣會反映在肺部的脈象上。

  • 三焦出現滑脈,則胃部也會出現類似的脈象變化。

  • 若脾臟出現實脈(脈象堅實有力,節律整齊)的特徵,則心臟也會呈現實脈。

  • 三焦出現實脈,小腸也會有相應的實脈現象。

  • 脾臟出現弦脈(脈動時呈波浪狀,如琴絃一般)的特徵,肝臟也會呈現相同的脈象。

  • 三焦出現弦脈,膽臟也會有類似的脈象變化。

  • 脾臟出現緊脈(脈動緊密,如繃緊的弓弦)的特徵,腎臟也會呈現緊脈。

  • 脾臟出現洪脈(脈象粗大有力,如洪流一般)的特徵,心臟也會有洪脈現象。

  • 三焦出現洪脈,小腸也會有相應的洪脈現象。

6. 十八脈形歌

浮洪濡虛是扁脈。圓脈芤滑實沉遲。

尖脈惟有細一樣。長脈數緊並弦微。

緩弱澀伏皆長類。十八脈形細認知。

白話文:

浮洪濡虛為扁脈。圓脈芤滑實沈遲。

尖脈唯有細一樣。長脈數緊並弦微。

緩弱澀伏皆長類。十八脈形細認知。

浮動、洪大、濡軟、虛弱的脈象是扁脈。 圓潤、芤(血管暴露)、滑溜、實質、沈降、遲緩的脈象是圓脈。

只有細細的一樣是尖脈。 數量、緊繃和微弱的脈象是長脈。

緩慢、弱小、澀滯、低伏的脈象都類似長脈。 要細心辨認十八種脈形。

7. 五運體性

圓扁、尖長、乃金水火木之體。金之形圓。水之形扁。火之形尖。木之形長。四者本來自然之體。而豈無體耶。各旺四時。中和之體也。乃土之體也。圓形中和。乃圓形內有土體也。扁形中和。乃扁形之內有土也。而尖長皆然所謂土旺四時無不在也。四者之體固如此。而升降浮沉。

人為四者之性。急為木之性。聚為金之性。滲為水之性。亦道易云本乎天。上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意同。

其各部中。當認天陽地陰乃天地自然之本體。若地陰居上。而天陽在下。而陰鬱陽當。以散其陰邪。而復其天陽矣。

白話文:

圓形和扁平形代表金屬和水的形狀,尖長形則代表火和木。這些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形態。無論如何,這些形態都存在。每種形態都旺於四季,這代表著中和狀態,是土的形態。圓形中的中和意味著圓形內含有土的成分,扁平形中的中和則意味著扁平形內有土。尖長形態也是如此,都代表著土在四季中都處於強盛狀態。這四種形態本來就是如此,還有升降浮沈的概念。

人類的性質可以被看作是這四種形態的表現,急躁的人像是木的性質,聚集的人像是金的性質,滲透的人像是水的性質。這與道家的理論相符,認為一切來自於天,上行的親近上,下行的親近下,都是同一個意思。

在身體的各部分中,應該認識到天陽地陰是天地的自然本體。如果地陰在上,天陽在下,那麼應該散去陰邪,恢復天陽的狀態。

8. 六氣合來為邪脈

以上六脈

下部臍至腿足止

中部胸至臍止

上部首腦至背胸止

論三部脈。先定陰陽與太過不及。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六脈,指的是:

  1. 下部:從腹部肚臍到腳踝的脈象。
  2. 中部:從胸部到肚臍的脈象。
  3. 上部:從頭頂到背部和胸部的脈象。

關於三部脈的討論,首先要確定的是脈象的陰陽特性和是否過度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