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先天脈鏡敘

夫測意在聲氣之微。幻矣。即究詰感因。亦臆揣耳。若以三指叩五臟。尤在意揣外。軒岐暨叔和已發玄妙。而戴氏尚有刊誤之辨。蓋慎之也余不敏。敢附贅疣。顧所得異人秘授。兼之胗候驗證參考。更與先天有三昧焉。豈云超軼先聖賢。而實有闡先聖賢所未泄者。是亦一畫之系。九疇之衍。奚忍私之。敬公同志。以參所未逮。

尊生主人孫文胤謹識

白話文:

要診斷疾病,關鍵在於聽出患者呼吸和聲音的細微變化,這其實是很難捉摸的。即使深入探究病因,也只能算是推測。如果用三根手指去按壓五臟,更是意念上的猜想了。扁鵲、岐伯和王叔和等醫家已經闡述了其中的奧妙,而戴氏(戴同父)還能辨別出其中的錯誤,可見醫學的謹慎。我孫文胤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論,只是附帶說明一下。我所學的知識來自異人的秘密傳授,並經過多次診斷驗證和參考,更與先天之理有所契合。這並不是說我超越了先賢,而是闡明了先賢尚未揭露的部分。這如同從一條線發展出九個方面的道理,我怎麼能獨自保留呢?所以我恭敬地將這些心得公佈出來,希望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補足我未達到的地方。

尊生主人 孫文胤 謹記

3. 先天脈鏡論云

夫脈之胃氣者何氣也一陽之氣升於土中者是也。為先天之氣物之所賴以生者此也。而人不自知。不自見。故在脈中。指下難取形狀。便是胃氣。但可以形狀擬。便是六淫之氣也。昔人以和緩擬之。吾以口中吹出重氣擬之。又以軟而滑者擬之此亦無可擬之中。而強擬其略相似者以示人也。

夫診脈下指之時。須觀胃氣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則此部無病。或云獨大者病。獨小者病。此言猶未盡善。譬若寸關尺三部有。二部皆受熱邪。則二部洪盛。而一部獨小者。得其中也。今若以小者配大者。不去涼二部之熱。而反來溫一部之寒。吾恐如抱薪救火。而反傷其一部中和之體。可不損人之天年者矣。故當以胃氣為主者是也。

夫診脈法。固以胃氣為主。而胃氣之取法。前言備之矣。乃指下渾渾緩緩。無形之可礙者是也。但覺有形。便是六淫阻滯。就可認之為病脈也。須大小緩急不同。乃六淫之體性有不同耳。自與中和胃氣大相懸隔。苟若以邪為無形。則氣血以自通暢流行。乃正氣而非邪氣。何病之有哉。

既言為邪必有形也。但在人察識之力體認之真以何經用何藥而不眩。而或二或三之真見真知。而在陽分者。而用陽分之藥。血分者而用血分之藥。浮沉不失升降無瘥。軒岐之旨斯得矣。又云一陽一陰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病。信哉言乎(此論當與後篇病在中不實不堅論兼者)。

夫診脈之時須要澄心靜慮。一毫事務不可雜擾然。又調停息氣。初下指必須輕手於皮毛之間。消息其所以然也。次以按至血脈。消息其所以然。三按至肌肉之分。消息其所以然。四又按至筋之分。消息其所以然。五又按至骨之分。消息其所以然。此五等消息之方。得其詳也。

蓋皮毛肺之分。陽中之陽也。其形如此。血脈之分。陽中之陰也。其形如此。肌肉脾之分。胃氣分也。筋乃肝之分。陰中之陽是也。其形如此。骨乃腎之分。陰中之陰是也。其形如此。

夫一部之中五行具焉。五行之中陰陽分焉。陰陽之間胃氣存焉。其胃氣若桃李木夾中之仁。分之兩片。兩片之中有穿一線。其線即胃氣也。所賴以生生之機者此也。所賴以為化化之妙者此也。

夫六部須各具五行之性。莫不由陰陽分來。若火邪乃五行之一也。總以一而言之。施運兼備。即為太極也。有表有里。即為陰陽兩儀也。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即為四象也。其土氣於四象無不在。何也。如河圖之土五數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得五而成六也。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二得五而成七也。至於三四皆由得五而方成八九也。此土之數。所以於四時無不在也。其陰陽五行之定位如此。

其脈之有病者何也。惟欲其無太過無不及。各得其性而已。假如部之屬木者。於時為春。萬物於此暢茂條達。萌芽甲拆。此部必得軟滑而長。如萬物之在春者。方得木之體也。外此或短而澀。燥淫傷也。或平而滲。濕淫傷也。或微而滯。寒淫傷也。或浮而弦。風淫傷也。或洪而盛。

白話文:

所謂的「脈之胃氣」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陽氣在土中上升的狀態。這是先天的氣,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但人們往往無法自己察覺,也看不見它,所以它存在於脈象之中,手指按壓下去難以捉摸它的具體形狀,這就是胃氣。只能用其他形狀來比擬它,比如把六淫邪氣擬作胃氣。古人以「和緩」來形容它,我則用口中吹出的重氣來比擬它,或是用柔軟而滑的觸感來比擬它。這些都只是勉強比擬,實際上無法完全描繪它,只是勉強用相似的狀態來讓人理解它。

診脈時,一定要以胃氣為主。如果某一部位的脈象呈現平和狀態,那麼這個部位就沒有疾病。有人說,單獨某一部位脈象過大或過小都是病態,這種說法還不夠完善。比如,寸、關、尺三部脈象中,有兩部受到熱邪影響而呈現洪盛之象,而剩下一部脈象獨小,這反而是正常的。如果因為它小就搭配大脈去降熱,不去消除那兩部脈象的熱邪,反而去溫補這一部脈象的寒,我擔心這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反而會損害這一部脈象原有的平和狀態,這樣怎能不損害人的壽命呢?所以說,診脈必須以胃氣為主。

診脈的方法,的確要以胃氣為主,而胃氣的取法,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是指下感覺到渾圓緩慢、沒有任何阻礙的脈象。一旦感覺到脈象有形,就表示有六淫邪氣阻滯,就可以認定為是病脈。六淫邪氣的脈象,有大小、緩急的不同,是因為六淫邪氣的性質不同。這些脈象和中和的胃氣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把邪氣當成無形的,認為氣血可以自行通暢運行,那是正氣而不是邪氣,那怎麼會有病呢?

既然說是邪氣,就一定有形狀。關鍵在於診脈的人有沒有辨別的能力,能不能真正理解,知道哪條經絡出了問題,該用什麼藥物,而且不會產生迷惑。當看到脈象的確呈現兩三種病態時,就要能準確判斷。在陽分的就用陽分的藥,在血分的就用血分的藥,浮沉升降之間不能有差錯,這樣才能領會岐伯和黃帝的真意。《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就是病態,這話真是可信啊!(這個論述應與後面的「病在中不實不堅論」一併理解。)

診脈時,必須要心平氣和、清靜思考,不能有絲毫雜念。而且要調整呼吸。剛開始下指時,必須輕輕地按在皮膚表面,仔細感受脈象的變化;然後再按壓到血管,仔細感受;接著按壓到肌肉的部位,仔細感受;再按壓到筋的部位,仔細感受;最後按壓到骨頭的部位,仔細感受。通過這五個層次的按壓,才能詳細了解脈象。

皮膚毛髮屬於肺的範疇,是陽中的陽,脈象的形狀是這樣;血管屬於陽中的陰,脈象的形狀是這樣;肌肉屬於脾的範疇,是胃氣所屬,脈象的形狀是這樣;筋屬於肝的範疇,是陰中的陽,脈象的形狀是這樣;骨屬於腎的範疇,是陰中的陰,脈象的形狀是這樣。

一個部位的脈象中包含五行,五行之中又分為陰陽,陰陽之間存在著胃氣。胃氣就像桃李果核中的仁,分成兩片,兩片之間有一條細線貫穿,這條線就是胃氣,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萬物轉化的關鍵。

六部脈象都要各自具備五行的屬性,都由陰陽衍生而來。如果火邪是五行之一,從整體來說,五行的運轉和作用都兼備,這就如同太極。有表有裡,就像陰陽兩儀;表中有裡,裡中有表,就像四象。土氣在四象中無所不在。這是因為,如河圖中的土數是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加上五就成了六;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加上五就成了七。至於三和四,也是加上五才分別變成八和九。這就是土的數,所以在四時之中無所不在。陰陽五行的定位就是這樣。

脈象為什麼會生病呢?只是因為它的運行太過或不及,沒有各自保持本身的屬性而已。比如,脈象的屬性是木,對應的時間是春天,此時萬物生長旺盛,枝條舒展。那麼這個部位的脈象就應該是柔軟、滑順而悠長的,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這才符合木的特性。如果脈象短而澀,那就是燥邪所傷;如果脈象平而滲,那就是濕邪所傷;如果脈象微弱而遲滯,那就是寒邪所傷;如果脈象浮而弦,那就是風邪所傷;如果脈象洪大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