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附脫陽

大吐大瀉。或房欲過度。大耗真元。陽氣既去。陰血不能固守。亦隨而脫去也。如丈夫交媾過度。脫在婦人身上須婦人緊緊抱住。用氣噓入口內。少頃自省。若就放開必死。

回陽湯

大附子(三錢),人參(二錢),白朮,乾薑(各一錢),廣木香(一錢五分)

水煎熱服。

蒸臍法

蔥葉一大把。以線紮緊。兩面切平。半寸厚。內用麝香三分摻入蔥內。外加艾圓灸之以蒸熱氣入腹神妙。

熨氣海穴(在臍下)

食鹽一斤炒熱。先慰氣海。再服回陽湯。

白話文:

【大量嘔吐與腹瀉,或者房事過度,會嚴重消耗體內的精氣,導致陽氣消失,使陰血難以保持穩定,甚至隨之流失。例如男性過度性行為,若影響到女性,則需由女性緊緊抱住對方,並用呼吸的氣息送入對方口中,稍後自行調整。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回陽湯】 大附子(三錢),人參(二錢),白朮(一錢),乾薑(各一錢),廣木香(一錢五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臍部蒸煮法】 取一大把蔥葉,用線綁好,兩面切平,厚度約半寸,其中加入三分的麝香混勻。外用艾圓進行灸烤,以產生溫熱感進入腹部,效果神奇。

【暖氣海穴】 將一斤食鹽炒熱,先敷在氣海穴上,然後服用回陽湯。】

請注意: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對於任何疾病,請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

2. 中暑門

(附註夏)

暑者夏月炎蒸之氣也。丙丁當權。祝融用事。炎威酷烈。鑠石流金。柔脆之軀。不堪燔灸。而中暑之病有不免矣。病之初起。身熱自汗。口渴面垢而已。其餘雜症皆後傳變。然昔人有中熱。中暑之分。豈暑之外別有所謂熱耶。蓋暑與熱本無所異。而人感之則有異耳。富貴之人。

避暑於涼亭水閣之中。修竹繞欄而成蔭。清泉漱玉而生寒。偃簟以取涼。揮羽扇以祛熱。浮瓜沉李以消渴。鮮菱脆藕以解煩。自謂可以無暑矣。不知富貴必生驕奢。驕奢必生淫欲元氣日消。肌里必疏。坐談之頃。卒然為暑風所傷。邪氣直入。霎時昏瞶迷不知人。此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是也。

白話文:

【附註夏】

暑,指的是夏季熱浪蒸騰的氣候。丙丁兩位當權,祝融主事。熱力強烈,熔石流金。柔弱易損的身體,無法承受這種炙烤,因此很容易患上暑病。病發初期,只會出現身體發熱、自汗、口渴和臉部油膩等症狀,其他的併發症通常在後期纔出現。然而,古人有分中熱和中暑,難道暑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熱的東西嗎?其實,暑與熱本無區別,只是人類對它的反應有所不同。

富貴人家,在涼亭或水閣裡避暑,四周有修長的竹子環繞,形成陰涼;清泉衝擊石頭,產生寒冷。他們躺在涼席上獲得涼爽,揮動羽毛扇驅散熱氣,食用浮在水中的瓜果和沈入水中的李子來消渴,食用鮮嫩的菱角和脆口的蓮藕來解煩。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暑病了。但他們不知道,富貴必然滋生傲慢和奢侈,傲慢和奢侈又會導致慾望過度,元氣逐漸消失,皮膚肌肉變得疏鬆。在閒聊的瞬間,突然被暑風侵襲,邪氣直入,片刻之間便會感到頭暈目眩,神志不清。這就是所謂的靜息時被暑風侵襲,導致中暑的情況。

貧窮勞苦之人。竭力於畝畝而汗血成漿。驅馳於道途。而咽喉似炙。赤日方為魃。而清風不來。熱地已成爐。而寒泉難覓。精神疲而欲絕。筋力困而不知。卒然傾僕不省人事。此所謂動而得之為中熱是也。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頰達於心胞絡。以火從火。故古法當暑取冷水灌溉勿咽。

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腎則消渴。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此症之重者。緩則為傷淺。急則為冒深。又為伏暑又何以辨之。蓋傷暑在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於地表。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冒暑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

白話文:

貧窮勞累的人,為了田地的工作而揮汗如雨,奔波在路途上,喉嚨徬彿被燒烤著,烈日下如同鬼魅一般,但清風卻不來,熱土已經成為熔爐,冷泉水卻難以找到。精神疲憊到了極點,筋骨力氣也無法支持,突然間倒地不省人事。這就是動態活動時引發的中暑症狀。

然而,暑氣剛開始進入身體,從口、鼻、牙齒、頰部直到心包絡,火上加火,所以古人提倡在酷暑時節用冷水沖涼,不要讓水進入喉嚨。

進入肝臟,會感到頭暈、麻木;進入脾臟,則會昏睡不醒;進入肺臟,會出現喘息咳嗽、肌肉萎縮的情況;進入腎臟,則會有口渴現象。中暑後歸於心臟,神智模糊,突然倒下,這是中暑症狀較重的一種。如果病情緩慢,表示傷害較淺;如果病情急劇,表示傷害較深。又如何分辨伏暑呢?因為傷暑主要影響皮膚層,全身感到煩躁,有的人感覺像針刺一樣,或是出現紅腫,這是因為天氣上升到地面,人的氣體也會浮在皮膚表面。如果中暑後出現腹痛、拉肚子的情況,那麼胃和大腸受到了影響。

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症。但暑氣病多不身痛。間有痛者。或為熱浴水濕相搏耳。又有暑風厥。手足搐搦為風。手足逆冷為厥。治此病者。當視其所處貧富。

所為勞逸。所稟虛實。所感輕重。而斟酌用藥。斯得之矣。

白話文:

噁心是因為脾胃有痰飲。伏暑就是長期受暑熱侵襲,久而久之,熱氣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傷及氣體而非形體,十天半月內不易察覺,但會演變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腹脹、瘧疾、痢疾、口渴、腹痛、下血等症狀。然而,暑熱病大多不會引起身體疼痛,偶爾有疼痛的情況,可能是熱氣與濕氣相互作用所致。此外,還有一種暑風厥,表現為手腳抽搐為風,手腳冰涼為厥。治療這種疾病時,應考慮病人的財富、勞逸、體質、感受的程度,來斟酌使用藥物,這樣才能找到對策。

3. 脈云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舉要曰。熱傷於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餘。

白話文:

經典提到,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暑傷害所致。簡約地說,暑熱影響氣機,導致脈象虛弱、弦緊、洪大、芤和遲緩,身體的外在表現並無異常。

4. 立方

祛暑神秘丹,治夏月中暑。率倒不省人事。一丸立愈。

青蒿(淨末一斤),白梅,烏梅,生薑(各四兩),生薑皮(一兩),沙糖(十兩)

上為末。共搗為丸。如龍眼肉大。每服一丸。井水調下。

解急方法,中熱在絡。昏迷不知人事。湯藥不便。恐氣脫難治。急扶陰涼處。不可臥濕冷地。掬道上熱土於臍上撥開作竅。令人尿於其中。急求生薑。或蒜嚼爛。以熱湯或童便灌下。外用布蘸熱湯慰氣海立醒。醒後切勿飲冷水。飲之即死。

白話文:

【祛暑神祕丹】,是夏季治療中暑的藥方。如果中暑後失去意識,服用一顆這藥丸即可迅速康復。

【青蒿】(淨化後的一斤),【白梅】、【烏梅】、【生薑】(各四兩),【生薑皮】(一兩),【沙糖】(十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混合後搗碎成丸,大小如【龍眼肉】。每次服用一顆,用井水調服。

緊急處理方式:如果中暑後神志不清,無法使用湯藥,擔心失血過多難以治療,應立即移至陰涼處,避免躺臥在潮濕寒冷的地面上。可以將道路上的熱土放在肚臍上挖出一個小洞,讓人尿在其中。急切尋找【生薑】或大蒜,嚼碎後用熱水或童子尿灌下。外用布沾熱水敷在「氣海」穴位,可立即恢復意識。清醒後,切記不要喝冷水,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香薷飲,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元氣久虧。好食生冷。或臥濕地。當風取涼。中暑等症。

香薷(五錢),厚朴(二錢薑汁炒),白扁豆(一錢五分炒)

上為一劑。水煎候冷。不拘時服。中暑後傷風。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伏暑頭痛。小便澀濁加茵陳。車前子。霍亂吐利。加藿香。木瓜。生薑。

白話文:

['香薷飲',用於治療臟腑冷熱失調、飲食無度、長期元氣不足、喜好生冷食物、或睡在潮濕地方、迎風受涼、中暑等症狀。

  • 香薷 (五錢),厚朴 (二錢,用薑汁炒),白扁豆 (一錢五分,炒)

以上材料混合為一劑,用水煎煮,待冷後不限時間服用。若中暑後又感冒,抽搐昏迷,可加入黃連、羌活。若伏暑頭痛、小便混濁,則加茵陳、車前子。若發生霍亂、吐瀉,則需加入藿香、木瓜、生薑。']

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烏梅。小便有血。加𧄒麥。小薊。車前子。壯熱大渴。或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草。腳氣作痛。行步艱難。加木瓜。羌活。陳皮。蒼朮。枳殼。半夏。中風。加防風。羌活。手足搐搦。加羌活。白芷。挾痰。加南星。半夏。腹痛小便赤。加枳殼。木通。甘草。單隻腹痛。加黃連。枳殼。赤芍。莪朮。

白話文:

身體內部有熱毒積聚,導致便血,可以加入「枳殼」、「黃連」、「赤芍」、「烏梅」。如果尿液中有血,可以加入「薏苡仁」、「小薊」、「車前子」。若伴有強烈的發燒和口渴,或者手腳感到煩熱,可以加入「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草」。腳部因氣血不順而疼痛,行走困難,可以加入「木瓜」、「羌活」、「陳皮」、「蒼朮」、「枳殼」、「半夏」。如果是中風的情況,可以加入「防風」、「羌活」。若出現手腳抽搐的情況,可以加入「羌活」、「白芷」。若有痰症狀,可以加入「南星」、「半夏」。如果腹部疼痛且小便呈紅色,可以加入「枳殼」、「木通」、「甘草」。單獨腹部疼痛,可以加入「黃連」、「枳殼」、「赤芍」、「莪朮」。

清暑益氣湯,治夏月暑熱蒸入。不思飲食。四肢乏力。神思困惓。小便赤澀。大便作瀉。時時作渴。胸膈飽悶。

人參,白朮(土炒),黃耆(各一錢蜜炙),北五味(二十一粒),當歸,麥門冬(去心),甘草,乾葛,青皮(炒),神麯(炒),澤瀉(各一錢二分),黃柏(酒炒),陳皮,蒼朮,升麻(各八分)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用於夏季暑熱侵入身體。症狀包括不思飲食、四肢疲軟無力、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小便色紅且有刺痛感、大便稀溏、時常感到口渴、胸膈部感覺脹滿不適。

【人參】,【白朮】(土炒),【黃耆】(蜜炙),【北五味子】(共計二十一粒),【當歸】,【麥門冬】(去心),【甘草】,【乾葛】,【青皮】(炒),【神麲】(炒),【澤瀉】(各計一錢二分),【黃柏】(酒炒),【陳皮】,【蒼朮】,【升麻】(各計八分)

水二鍾。煎七分。溫服。

生脈散,夏月以此代茶。能生津液。益氣和中。

人參(一錢),麥門冬(二錢去心),北五味(二十一粒)

水煎當茶飲之。

清暑十全湯,治傷暑。頭目昏重。潮熱煩悶。多渴嘔吐。身體倦怠。並一切伏暑。暑瘧

神效。香薷,木瓜,蘇葉,厚朴(各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白扁豆,半夏,白芍(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不拘時服。

清暑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往來。痰喘咳嗽。肢體浮腫。嗜臥昏倦。

白話文:

  1. 水二鍾。煎七分。溫服。

將兩杯水煮沸後,再煮七分熟,溫暖後服用。

  1. 生脈散,夏月以此代茶。能生津液。益氣和中。

在夏天可以使用生脈散代替茶飲用。它能幫助產生津液,補益氣血,調和中樞。

  1. 人參(一錢),麥門冬(二錢去心),北五味(二十一粒)

使用人參一錢、麥門冬二錢去心,加上北五味二十一粒。

  1. 水煎當茶飲之。

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當作茶飲用。

  1. 清暑十全湯,治傷暑。頭目昏重。潮熱煩悶。多渴嘔吐。身體倦怠。並一切伏暑。暑瘧

清暑十全湯可以治療暑傷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頭暈、潮熱、煩躁、口渴、嘔吐、疲倦等,以及伏暑和暑瘧。

  1. 神效。香薷,木瓜,蘇葉,厚朴(各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白扁豆,半夏,白芍(各一錢)

使用香薷、木瓜、蘇葉、厚朴、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白扁豆、半夏、白芍各一錢。

  1. 水二鍾。煎七分。不拘時服。

將兩杯水煮沸後,再煮七分熟,隨時服用。

  1. 清暑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洩瀉。寒熱往來。痰喘咳嗽。肢體浮腫。嗜臥昏倦。

清暑六和湯可以治療心脾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霍亂、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喘咳嗽、四肢浮腫、嗜睡、昏沈倦怠等症狀。

小便赤色。並冒暑。中酒。

人參,杏仁(去皮心),厚朴(薑汁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錢),香薷,白扁豆(炒),砂仁(炒),半夏(姜礬制),藿香(各一錢五分),甘草,木瓜(各八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桂苓甘露飲,治伏暑飲水過多。肚腹膨脹霍亂吐瀉。

澤瀉,豬苓(各一錢二分),寒水石(二錢),桂枝(八分),蒼朮,滑石,甘草(各一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小便呈紅色,可能因為天氣炎熱或者飲酒過量所導致。以下是對應的藥方:

  • 人參:補充元氣
  • 杏仁:清熱潤肺,止咳平喘
  • 厚朴:調理腸胃,助消化
  • 白茯苓:健脾利濕
  • 香薷:發汗解表,利水消腫
  • 白扁豆:補脾胃,利水滯
  • 砂仁:化溼和胃,行氣止痛
  • 半夏:降逆止吐,燥濕化痰
  • 藿香:化溼解暑,和胃止瀉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木瓜: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服用方法:加入三片薑和兩個棗,加水煎煮至七分,熱服。

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伏暑期間飲水過多所引起的肚腹脹滿、霍亂和吐瀉。配方包括:

  • 澤瀉:利水消腫
  • 豬苓:利水滯,健脾
  • 寒水石:清熱利尿
  • 桂枝:發散風寒,調和營衛
  • 蒼朮:燥濕健脾
  • 滑石:清熱利尿,止瀉
  • 甘草:調和諸藥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服即可。

消毒飲,治暑毒入內。心中煩躁。睡臥不寧。精神恍惚。

香薷,川黃連,遠志肉(各一錢),石膏,麥門冬(各一錢二分),北五味(二十一粒),生甘草,茯神(各八分)

水二鍾。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辰砂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睡不安穩。此藥清心火。除胃脘熱。

滑石(六兩飛淨),甘草(一兩去皮靜),辰砂(一兩研極細)

上共為細末。每二錢。燈心湯調下。

白話文:

【消毒飲】,治療暑毒進入體內所引起的症狀,包括心中煩躁、睡眠不安、精神迷糊。配方包含:香薷、川黃連、遠志肉(各一錢)、石膏、麥門冬(各一錢二分)、北五味(二十一粒)、生甘草、茯神(各八分)。使用兩鍾水,加入三十莖燈心草,一同煎煮後服用。

【辰砂益元散】,用於治療中暑導致的身體發熱、小便不通暢以及睡眠不安的問題。此藥可以清心火、消除胃部熱感。配方包含:滑石(六兩,精細過篩)、甘草(一兩,去皮後精細過篩)、辰砂(一兩,研磨至極細)。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燈心湯調和後服用。

冷香飲子,治虛人中暑。煩渴身倦燥甚服涼藥不效者。

大附子(二錢),橘紅(一錢五分),甘草,草果(各一錢)

水三鍾。加姜五片。煎八分。熱服。

辰砂五苓散,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疼。霍亂吐瀉。小便短少。心神恍惚。

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豬苓(各二錢),白朮(一錢二分土炒),官桂(一錢),辰砂(八分研極細)

水二鍾。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白話文:

【冷香飲子】,用於治療虛弱者在炎熱天氣中暑。對於感到口渴、疲憊、燥熱,服用涼性藥物無效的情況。

大附子(二錢),橘紅(一錢五分),甘草,草果(各自一錢)

用水三鍾。加入五片薑。煎煮至八分,熱服。

【辰砂五苓散】,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口渴,身體發熱、頭痛,霍亂、嘔吐和腹瀉,尿量減少,心神不定。

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豬苓(各自二錢),白朮(一錢二分土炒),官桂(一錢),辰砂(八分研磨成極細粉末)

用水二鍾。加入三十根燈心草。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