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溫病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薄荷,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荊芥,白朮,山梔,加姜三片
凡雜症。耳目口臭。唇舌咽喉。風熱風痰等疾。外科癰疽瘡癤。小兒驚疳積熱諸風。無所不治。如自利。去芒硝。自汗。去麻黃。
清熱解毒湯,熱病發於夏。脈細小無力。足冷。如得汗。而燥盛者死。如下痢腹痛者。亦不治。
黃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錢),石膏,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羌活(二錢),黃連(酒製三分),生地(酒製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
胸痞悶。加枳實。半夏。各一錢。薑汁四五匙。去生地。脾胃不實。加白朮。表症在太陽。
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白虎加參湯。益元散。里症。大柴胡湯。重者。一時盛發雙解散。或防風通聖散。
白虎加參湯(即化斑湯)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梔,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天花粉,黃連,薑棗,烏梅
心煩。加竹葉。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惡寒渴。加茯苓。去山梔。嘔。加薑汁炒半夏。頭微疼。眼眶疼。加葛根。去山梔。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入蜜少許。沸湯調服。熱者。冷水調服。傷寒熱不解。加蒼朮末三錢。蔥豉湯。連進數服。汗出為度。汗吐下後餘熱。以此解之。虛煩不眠。加辰砂少許。一切風熱上壅。咽喉不利。加青黛。薄荷少許。蜜丸噙化。產後腹痛自痢。用補脾。補血藥下。或加五靈脂。
能行血。止痢瀉甚。加肉豆蔻少許。一切痰熱吐逆。及胃熱驚癇顛狂加黃連少許。薑汁蒸餅為丸。
白話文:
溫病
防風通聖散
使用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薄荷、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荊芥、白朮、山梔,再加三片生薑。
此方能治療各種雜病,如耳鳴、眼睛不適、口臭、嘴唇、舌頭、咽喉等不適,以及風熱、風痰等疾病。還能治療外科的癰疽、瘡癤,以及小兒的驚風、疳積、熱病等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幾乎無所不治。如果出現腹瀉,則去除芒硝;如果容易出汗,則去除麻黃。
清熱解毒湯
適用於夏天發生的熱病,症狀為脈搏細小無力、手腳冰冷。如果發汗後反而出現乾燥加重的情況,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出現腹瀉腹痛,也屬於難以治療的危重情況。
此方使用黃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錢,石膏、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羌活二錢,黃連(用酒炮製)三分,生地(用酒炮製)五分,生甘草七分,再加三片生薑。
如果感到胸悶,可以加入枳實、半夏各一錢,並加入四五匙薑汁,去除生地。如果脾胃虛弱,則加入白朮。如果病症表現在太陽經,則需配合其他方劑治療。
九味羌活湯
如果發汗後出現煩躁口渴、脈搏洪大、背部發冷等症狀,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或益元散。如果病症在體內,則使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雙解散或防風通聖散。
白虎加人參湯(又名化斑湯)
此方使用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梔、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天花粉、黃連,再加生薑、紅棗、烏梅。
如果感到心煩,則加入竹葉、竹茹;如果小便短少,則加入滑石;如果背部發冷且口渴,則加入茯苓,去除山梔;如果嘔吐,則加入薑汁炒過的半夏;如果頭微微疼痛或眼眶疼痛,則加入葛根,去除山梔。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或天水散)
此方使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少許蜂蜜,用開水沖服。如果身體發熱,則用冷水沖服。如果傷寒發熱不退,則加入蒼朮粉三錢,配合蔥豉湯連續服用,以發汗為度。如果發汗、嘔吐或腹瀉後仍有餘熱,可用此方來解熱。如果虛煩失眠,可加入少許辰砂。如果一切風熱向上壅塞、咽喉不適,則加入青黛、少許薄荷,製成蜜丸含服。產後腹痛腹瀉,則應配合補脾補血藥服用,或加入五靈脂。
此方能促進血液循環,止瀉效果好。如果腹瀉嚴重,則加入少許肉豆蔻。對於一切痰熱引起的嘔吐、以及胃熱引起的驚癇、癲狂,可加入少許黃連,用薑汁蒸餅做成藥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