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合病

或二陽同病。或三陽同病。不傳者。太陽合陽明。升麻葛根湯。陽明合少陽。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或通用九味羌活湯。

白話文:

可能是兩個陽經同時發病,也可能是三個陽經同時發病。如果病邪沒有傳入其他經絡,而是停留在特定經絡,像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如果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合併升麻葛根湯治療。或者,也可以使用九味羌活湯來通用治療。

2. 並病

始初二陽合病。後二陽氣盛。一陽氣衰。並歸一經獨重者。陽明並太陽。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少陽並太陽。麻黃湯合小柴胡湯。少陽並陽明為木克上。難治。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或通用九味羌活湯。

加味理中湯,治中寒。即冬時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難分經絡。手足厥冷。或腹痛嘔吐。甚則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脈遲無力。

乾薑,人參,白朮,肉桂,甘草,半夏,陳皮,細辛,茯苓,煨姜五片煎熟。再入薑汁半盞服。其腹內外。仍用姜炒熱。時時熨之。輕則依本方。重則加熟附子。身甚寒者。加麻黃。挾氣。加木香。嘔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挾食。加草果。枳殼。瀉不止。加升麻。蒼朮。外灸關元氣海。再用蔥熨法。

白話文:

並病

最初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發病,後來陽明經的氣盛,太陽經的氣衰弱,病情偏重於其中一條經絡。如果是陽明和太陽兩經合併發病,就用麻黃湯和升麻葛根湯合用。如果是少陽和太陽兩經合併發病,就用麻黃湯和小柴胡湯合用。少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屬於木剋土的關係,比較難治,可用小柴胡湯和升麻葛根湯合用,或是一般用九味羌活湯。

加味理中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中焦虛寒的,也就是冬天直接感受寒邪,全身都受邪氣侵襲,難以分辨是哪條經絡出問題。症狀有手腳冰冷,或是腹痛嘔吐,嚴重的話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脈象遲緩無力。

藥方是:乾薑、人參、白朮、肉桂、甘草、半夏、陳皮、細辛、茯苓,再加上煨過的生薑五片,煎煮好後,再加入半杯薑汁服用。肚子內外都用薑炒熱後,隨時熱敷。病情輕微就用原方,病情嚴重就加熟附子。身體很怕冷就加麻黃,如果氣機不順就加木香,如果嘔吐痰涎就加丁香,如果腹痛就加木香和砂仁,如果是飲食積滯就加草果和枳殼,如果腹瀉不止就加升麻和蒼朮。同時可以灸關元穴和氣海穴,再用蔥熨法。

3. 溫病

此病發於春間。經曰。發熱不惡寒。反渴者溫病也。分表裡治之。表症如天溫。升麻葛根湯。如天寒柴胡桂枝湯。太陽合少陽。敗毒散合小柴胡湯。

太陽合陽明。敗毒散合升麻葛根湯。陽明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半裡。小柴胡湯。里症大柴湯。重者。一時表裡俱發。防風通聖散。表裡俱熱。大便自利者。柴胡黃芩湯加木通山梔。

竹葉石膏湯

治虛煩變雜症。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熱結在內心胸煩滿渴甚飲水無度。

石膏(五分),人參(二錢),甘草(七分),麥門冬(一錢半),淡竹葉(十四片),糯米(一撮)水煎入薑汁二匙。

升麻葛根湯

葛根,升麻,芍藥,甘草

表熱加柴胡。內熱加黃芩。有吐衄血。加生薑。牡丹皮。熱甚加山梔。黃連。或加連翹。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實。大黃。頭痛加川芎。身痛。加羌活。痞悶。加枳殼。桔梗。咳嗽。加棗仁。痰。加半夏發斑加玄參。如老人去芍藥。加柴胡。人參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甘草

皮膚瘡癢。加蟬蛻。口乾舌燥。加黃芩。去人參。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加薑棗

陶氏加陳皮芍藥。頭疼。加川芎。胸中煩而不嘔。去參夏。加栝蔞仁。渴去半夏加知母。天花粉。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悶加牡蠣。枳實去棗。脅痛。加青皮。心胸悶。加枳殼桔梗。不效。加枳實。黃連。栝蔞仁。去甘草。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咳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子。炮乾薑。嘔。加薑汁竹茹。虛煩。加竹葉。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加栝蔞仁桔梗。枳實。喘。加桑白皮。烏梅。熱盛錯語不眠加山梔。黃連。黃柏。少陽陽明合病。口燥目疼。加芍藥乾葛。壞症。加鱉甲。自汗惡熱。譫語煩渴。去半夏。

合白虎湯。自汗惡風腹痛。或寒多熱少。脈弱去黃芩。合桂枝湯。血虛發夜熱。合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知母。黃柏。脈弦虛無力。或浮散。發熱煩躁。口渴不飲水。此為虛熱。去半夏。黃芩。合生脈散。熱入血室。小腹痛。晝明夜昏。妄見。或寒熱不定似瘧。合四物湯。

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婦人加當歸紅花。瘥後發熱。本方和之。脈浮。加蒼朮蘇葉。脈實。加大黃枳實。寒熱似瘧。而里未實者。加桂以溫血。表熱而里又燥渴。糞硬者。加大黃以清血。如無耳聾脅痛。只則身熱發渴譫語。大便實者。加大黃。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芍藥,枳殼,半夏,大黃,薑棗

昏亂譫語。加黃連。山梔。痞滿。加枳殼。桔梗。厚朴口燥渴。舌苔黃。加栝蔞仁。夏月熱病煩躁。脈洪大。加知母。麥門冬。石膏。發斑。加生地。玄參。牡丹皮。發黃。加茵陳。黃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白話文:

這種病通常在春天發生。《黃帝內經》說:「發熱卻不畏寒,反而口渴的,就是溫病。」治療上要區分表症和裡症。

表症像天氣溫和,用升麻葛根湯;像天氣寒冷,用柴胡桂枝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用敗毒散合小柴胡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用敗毒散合升麻葛根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用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半裡的症狀,用小柴胡湯;裡症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的,表裡症狀同時發作,用防風通聖散。表裡都有熱,大便順暢的,用柴胡黃芩湯加木通、山梔子。

竹葉石膏湯

治療虛煩、病情複雜的症狀。表症已經解除,邪毒還沒清除,熱邪結在體內,感到心胸煩悶、口渴嚴重、飲水過度。

藥方:石膏(五分),人參(二錢),甘草(七分),麥門冬(一錢半),淡竹葉(十四片),糯米(一小撮)。用水煎煮後加入兩匙薑汁。

升麻葛根湯

藥方:葛根、升麻、芍藥、甘草。

表熱加柴胡;內熱加黃芩;有吐血、流鼻血,加生薑、牡丹皮;熱勢嚴重加山梔、黃連,或加連翹、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實、大黃;頭痛加川芎;身體疼痛加羌活;胸悶加枳殼、桔梗;咳嗽加棗仁;有痰加半夏;出疹加玄參。如果是老人,要去掉芍藥,加入柴胡、人參。

人參敗毒散

藥方: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參、甘草。

皮膚發癢,加蟬蛻;口乾舌燥,加黃芩;去掉人參,加入防風、荊芥,叫做荊防敗毒散。

小柴胡湯

藥方: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陶氏的方子會加陳皮、芍藥。頭痛加川芎;胸中煩悶卻不嘔吐,去掉人參、半夏,加瓜蔞仁;口渴,去掉半夏,加知母、天花粉;腹痛,去掉黃芩,加芍藥;脅下痞悶加牡蠣、枳實,去掉大棗;脅痛加青皮;心胸悶,加枳殼、桔梗;效果不佳,加枳實、黃連、瓜蔞仁,去掉甘草、茯苓;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茯苓。

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炮乾薑;嘔吐,加薑汁、竹茹;虛煩,加竹葉、粳米;流鼻血,加生地、茅根;痰多,加瓜蔞仁、桔梗、枳實;喘,加桑白皮、烏梅;熱勢嚴重、胡言亂語、睡不著覺,加山梔、黃連、黃柏。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口乾、眼睛疼痛,加芍藥、葛根。病情危急,加鱉甲;自汗、怕熱、說胡話、煩躁口渴,去掉半夏,合用白虎湯;自汗、怕風、腹痛,或怕冷多、怕熱少、脈象虛弱,去掉黃芩,合用桂枝湯;血虛發夜熱,合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麥門冬、知母、黃柏;脈象弦細虛弱無力或浮散,發熱煩躁、口渴卻不想喝水,這是虛熱,去掉半夏、黃芩,合用生脈散;熱邪進入血室,小腹疼痛,白天清醒晚上昏迷,看到奇怪的東西,或忽冷忽熱像瘧疾,合用四物湯,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婦人加當歸、紅花。病好後又發熱,用原本的方子調和。脈象浮,加蒼朮、蘇葉;脈象實,加大黃、枳實;忽冷忽熱像瘧疾,但體內不實,加桂枝來溫養血脈;表熱而體內又乾燥口渴、大便硬,加大黃來清除血分熱邪。如果沒有耳鳴、脅痛,只有身體發熱、口渴、胡言亂語、大便硬,加大黃。

大柴胡湯

藥方:柴胡、黃芩、芍藥、枳殼、半夏、大黃、生薑、大棗。

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加黃連、山梔;胸悶,加枳殼、桔梗、厚朴;口乾舌燥、舌苔黃,加瓜蔞仁;夏天發熱煩躁,脈象洪大,加知母、麥門冬、石膏;出疹,加生地、玄參、牡丹皮;發黃,加茵陳、黃柏;流鼻血,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