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立方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沖和湯,兩感傷寒。雖不治之症。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胎元稟得厚者而所感得淺。間亦可生。如兩感陰陽未分。或陽先受病者。以此湯服之。

柴胡,乾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風,白芷,川芎,細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治兩感。陰陽已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蒼朮(各八分),白朮,甘草,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錢),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劑。病愈則止。

又方。陰陽兩感。表裡未分。用後方主治。

麻黃,升麻,乾葛,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

每服三錢加薑蔥煎服。痞滿加枳殼。大抵兩感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

九味羌活湯,春分後感冒傷寒。宜此湯主之。

羌活,蒼朮,防風(各一錢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姜三棗二水煎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熱服復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溫服。汗不止。去細辛。加黃耆。再不止。加桂枝。芍藥。不作汗。加蘇葉。渴加知母。石膏。嘔逆加薑汁。

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熱。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虛煩。加知母。麥門冬。竹茹。胸膈飽悶。去生地。加枳殼。桔梗。便秘。加大黃。中寒於經絡。加附子。濕土司天。倍蒼朮,久雨。加木瓜。蒼朮。太陽症。倍羌活。加藁本。陽明症。加升麻。葛根。少陽症。加柴胡。

半夏。太陰症。加厚朴。枳實。少陰症。加桔梗。知母。黃柏。厥陰症。加柴胡。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經傷寒。無有不驗。乃四時傷寒之聖藥也。

回陽急救湯,治直中陰經。無熱惡寒面慘。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青黑身重雖於轉側。不渴臥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脈細沉微。

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

嘔吐。加半夏。(薑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藥。木香老薑汁。利不止。加陳壁土炒升麻少許。口吐涎沫。加吳茱萸鹽炒。無脈。加五味子。豬膽汁。戰慄。加附子。麻黃。小腹絞痛加青皮。吳茱萸。水一鍾半。棗二。生薑自然汁半盞煎。臨服入泥漿水澄清。一匙溫服。

白話文:

[立方]

桂枝一兩、附子三錢、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錢,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分三次服用。

陶氏沖和湯

用於治療同時感受風寒與風熱的重感冒,這類病症雖然難治,但病患的體質有虛實之分,感受邪氣的深淺也不同。如果先天體質強健,且感受的邪氣較淺,有時也能痊癒。如果感冒初期,陰陽未分,或是陽氣先受損,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藥方組成:柴胡、葛根、石膏、黑豆、生地黃、防風、白芷、川芎、細辛、羌活、甘草、黃芩。

羌活湯

用於治療陰陽已分的重感冒。

藥方組成:羌活(一錢五分)、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蒼朮(各八分)、白朮、甘草、細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黃(各一錢),煎煮後服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繼續服用三到四劑,病好就停止服藥。

又一方

用於治療陰陽兩感,表裡未分的病症。

藥方組成:麻黃、升麻、葛根、芍藥(各二錢)、甘草(五分)、蘇葉、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陳皮(各等分)。

每服三錢,加生薑、蔥白一起煎煮服用。如果感到腹部脹滿,加入枳殼。一般來說,重感冒如果脈象偏陽,還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偏陰,就比較難治。

九味羌活湯

春分之後的感冒傷寒,適合用此方治療。

藥方組成:羌活、蒼朮、防風(各一錢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一起用水煎煮,再加入五匙蔥白搗成的汁,再次煎煮後趁熱服用,以發汗。如果原本就有汗,去除蒼朮,加入白朮溫服。如果汗還是止不住,去除細辛,加入黃耆。如果還是止不住汗,加入桂枝和芍藥。如果不出汗,加入蘇葉。如果口渴,加入知母和石膏。如果噁心想吐,加入薑汁。

如果有痰,去除生地黃,加入半夏。如果身體發熱,加入柴胡和葛根。如果喘氣,加入杏仁。如果心煩,加入知母和麥門冬、竹茹。如果胸部脹悶,去除生地黃,加入枳殼和桔梗。如果便秘,加入大黃。如果寒氣侵入經絡,加入附子。如果濕土之氣當令,加倍蒼朮。如果久雨,加入木瓜和蒼朮。如果是太陽經的病症,加倍羌活,加入藁本。如果是陽明經的病症,加入升麻和葛根。如果是少陽經的病症,加入柴胡。

如果是太陰經的病症,加入厚朴和枳實。如果是少陰經的病症,加入桔梗、知母和黃柏。如果是厥陰經的病症,加入柴胡,加倍川芎。此方可以治療六經的傷寒,效果很好,是四季傷寒的良藥。

回陽急救湯

用於治療寒邪直中陰經的病症,症狀為:沒有發熱,反而怕冷,面色蒼白,手腳冰冷,嘴唇發紫,舌頭捲縮,指甲發青發黑,身體沉重難以翻身,不口渴,喜歡蜷縮著身體躺著,大便拉稀,小便清白,脈象細弱且沉。

藥方組成: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

如果嘔吐,加入用薑汁拌炒的半夏。如果腹痛劇烈,加入芍藥、木香和老薑汁。如果腹瀉不止,加入用陳壁土炒的少量升麻。如果口吐涎沫,加入用鹽炒的吳茱萸。如果沒有脈搏,加入五味子和豬膽汁。如果發抖,加入附子和麻黃。如果小腹絞痛,加入青皮和吳茱萸。

用水一碗半,加兩枚棗和半杯生薑自然汁一起煎煮。臨服藥時加入澄清的泥漿水一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