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三

2. 瘧疾門

夫瘧者。殘虐之意也。從病從瘧。故名曰瘧。是病者。多發於秋。因夏傷於暑。故至秋而發也。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先寒後熱者。先得於寒。先熱後寒者。先得於熱。又云先熱者為血虛。先寒者為氣虛。單寒無熱者內傷必重。

單熱無寒者內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合而言之不專於外傷客邪亦平日飲酒不節。及七情六慾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交固。流聚於少陽之分。少陽位。

人身之中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發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成瘧母。藏於脅下。脅下者少陽之分也。治此病者。以引經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調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之發。

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近也。冬傷於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後發者。則三日一發之瘧也。三日一發者。受病或一年。間日一發。受病或半年。一日一發。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遠近。為所發之日期也。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則知其得於寒。

當以辛溫之藥散之。見其間日一發。則知其得於暑。當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又必見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發瘧疾者。皆言謂之胎瘧。蓋莫敢服藥。若瘧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發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氣血兩虛。肝邪日旺。脾經受克。以至四肢消瘦。

飲食少進。面黃膚腫。才議用藥。如體厚者還可救療。體弱者竟無救矣。既然有胎瘧。亦𦞢有胎傷寒。胎痢疾之說。何獨瘧疾有胎。而他疾無胎乎。此言大謬之甚。如此說明。後人諒不再朦蔽。以至誤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發再發。但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則散風。

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神而明之。則存乎人也。

白話文:

所謂的瘧疾,意思就是像被殘酷虐待一樣。這個病名因為「病」字旁加上「瘧」字而得名。這種病大多在秋季發作,是因為夏季受暑氣侵擾,才會到秋天發作。瘧疾有先發冷後發熱、先發熱後發冷、只有冷沒有熱、只有熱沒有冷、大冷大熱、微冷微熱等不同表現。

分開來說,先冷後熱是先感受到寒氣,先熱後冷是先感受到熱氣。有人說先發熱是血虛,先發冷是氣虛。單獨發冷沒有發熱,通常是內傷很嚴重;單獨發熱沒有發冷,通常是內病很多。大冷大熱表示邪氣很深,微冷微熱表示邪氣很淺。也有長時間冷熱交替、經年累月都不好的,這一定是沒有遵守禁忌,加上元氣虛弱的緣故。

綜合來說,瘧疾不只是外感邪氣,也可能是平常飲酒不節制、或因情緒波動、情慾過度所傷,加上脾胃積痰不散,與體內的飲食不當和外來的暑氣結合,阻塞在少陽經的部位。少陽經是人體陰陽交會必經之路,又在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過這個地方,激盪後就會發熱;或者陰陽交會的時候,就會冷熱交替。如果久病不癒,就會結成瘧母,藏在脅肋下方。脅肋下方正是少陽經的部位。

治療這個病,要用引經藥引導藥力到達少陽經的部位,再用消食化痰、疏風調氣的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來用藥,通常都能有效。然而同樣是瘧疾,為什麼有的是一天發作一次,有的是隔天發作一次,有的是三天發作一次呢?這是因為生病的原因有遠有近。冬天受寒不馬上發病,直到隔年秋天發作的,就是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三天發作一次,可能是一年前就生病了;隔天發作一次,可能是半年前生病;一天發作一次,可能是三個月前生病。通常發病的時間長短,就決定發作的間隔。

醫生要用心去判斷,看到三天發作一次的,就知道是受寒引起的,應該用辛溫的藥來驅散寒氣;看到隔天發作一次的,就知道是受暑引起的,應該用清暑的藥來治療。然而還必須要看症狀是否符合,才能用藥。例如浙西一帶,剛開始得瘧疾的人,都說是「胎瘧」,不敢吃藥。如果瘧疾剛開始不疏散表邪,邪氣怎麼可能自己散去?反而會越發嚴重。等到拖久了,氣血兩虛,肝邪越來越旺盛,脾經受到克制,導致四肢消瘦,吃不下東西,臉色發黃、皮膚浮腫。這時才要用藥,體質強壯的可能還救得回來,體質虛弱的就沒救了。既然有胎瘧的說法,那也應該有胎傷寒、胎痢疾的說法,為什麼只有瘧疾有胎的說法,而其他疾病沒有呢?這種說法實在是太荒謬了。這樣說明,希望後人不要再被蒙蔽,以至於耽誤了病人的性命。

其實不論是初次發病還是再次發病,只要有食積就消食,有痰就化痰,有風就散風,有寒就攻寒,有熱就驅熱,有氣滯就開氣。新發的病就去除病邪,久病就補養元氣。能夠明白這些道理,醫術的高明與否,就看個人的領悟了。

3. 脈云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代散則死。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通常會呈現弦脈。弦脈如果偏慢,多半是寒症;弦脈如果偏快,多半是熱症。如果脈象呈現代脈又散亂,表示病情危急將會死亡。弦脈短促,多半是飲食停滯損傷腸胃。弦脈滑動流利,多半是體內有痰。弦脈像刀刃般銳利,表示病情危急將會死亡。弦脈細小,表示病情可以好轉。

4. 立方

清脾飲,治脾瘧脈來弦數。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茯苓(去皮),青皮(醋炒),厚朴(薑製),草果(去皮),半夏(各六分姜礬制),白朮(土炒),黃芩(酒炒),柴胡(各一錢二分),甘草(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桂枝芍藥湯,治瘧大作戰動。陽盛陰虛。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桂枝(一錢五分),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三分)

水二鍾。姜五片熱服。

四獸飲,治五臟氣虛。陽明偏勝。結聚涎飲。與胃經相傳者。

白朮,人參(各一錢),甘草,茯苓,半夏(各八分),陳皮(一錢二分),烏梅(二個)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空心服。

七寶飲,治一切瘧痰無論寒熱多少。及山嵐障氣。

青皮,陳皮,厚朴,甘草(各一錢二分),草果,檳榔,常山(各一錢)

水酒各一鍾。清晨服。

鱉甲飲子,治瘧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川芎,黃耆,白朮,鱉甲(各一錢五分),草果,橘紅,甘草,白芍,檳榔,厚朴(各八分),烏梅(二個)

水二鍾。棗二枚。食遠服。

秘驗方,治瘧疾久遠不愈。一服止。

人參(二錢),知母,白朮,柴胡,藿香(各一錢六分),常山,(一錢),烏梅(七個),何首烏(一錢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露一宿空心服。

神妙丸,治瘧母積塊。作痛發熱。

真沉香(一兩),阿魏,檳榔,穿山甲,云術(各一兩五錢),硃砂,雄黃(各八錢)

上共為細末。醋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薑湯下。

參苓養胃湯,治瘧多寒少熱。脾胃虛弱。飲食不進。

茯苓,人參(各一錢),蒼朮,半夏,陳皮,草果,藿香,厚朴(各八分),甘草(四分),烏梅(一個)

水二鍾。棗二枚。煎七分。另以老薑三兩取汁和勻。露一宿。空心服。

祛瘧飲,治瘧經歲月不愈者。諸藥不效。方可服之。

白朮,蒼朮,青皮,陳皮,草果(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茯苓,甘草,良薑,半夏(各一錢),人參(三錢),烏梅(三個)

水二鍾加姜五片空心服。

茯苓扶元湯,治瘧疾陰陽不和。元氣虛弱。寒熱漸盛。

柴胡,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白朮,青皮(各錢),何首烏(二錢),茯苓,肉桂(各八分)

水二鍾。棗二枚。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平素不足。兼勞碌內傷。感寒受暑。以致瘧疾。

黃耆,白朮,黃芩,人參,柴胡(各一錢),半夏,陳皮(各八分),升麻(三分),白芍,當歸(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空心服。

七棗湯,治瘧疾但寒無熱。

附子(一個以鹽水浸泡七次去皮臍)

分為二服。水二鍾棗七枚。姜七片。煎七分。臨發日空心服。

二陳湯,以此湯為主。照各經病症。加藥錄後。

茯苓(一錢),甘草(六分),陳皮,半夏(各二錢五分)

太陽經瘧。必腰背頭項俱痛。加藁本。防風。羌活。少陽經瘧。必口苦嘔吐。噁心脅痛。加柴胡。黃芩。青皮。少陰經瘧。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乾口噪。嘔吐欲閉戶牖。加芎歸。黃連。黃柏。或小柴胡。半夏厥陰經瘧。發於寅申巳。夾四旁之日。小腹痛引入陰。作淋。加桂枝。姜附重者四物加玄胡。金鈴子。附子。

太陽經瘧。發於辰戍丑未之日。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加蒼白朮。柴胡。此三味瘧家必用。以上三陰血分受病。發在處暑後者。俱謂之痰瘧。寒重者理中湯。(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清脾飲:治療瘧疾,脈象呈現弦而數的情況,或者發熱多而怕冷少,口苦咽乾,小便發紅且排尿不暢。

藥材:茯苓(去皮)、青皮(用醋炒過)、厚朴(用薑製過)、草果(去皮)、半夏(各六分,用薑和礬製過)、白朮(用土炒過)、黃芩(用酒炒過)、柴胡(各一錢二分)、甘草(四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至七分。空腹服用。

桂枝芍藥湯:治療瘧疾發作時劇烈顫抖,呈現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症狀,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的狀況。

藥材:桂枝(一錢五分)、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三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五片,趁熱服用。

四獸飲:治療五臟氣虛,陽明經偏盛,導致痰涎積聚,並與胃經互相影響的瘧疾。

藥材:白朮、人參(各一錢)、甘草、茯苓、半夏(各八分)、陳皮(一錢二分)、烏梅(兩個)。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空腹服用。

七寶飲:治療各種瘧疾,無論寒熱症狀輕重,以及瘴氣所致的疾病。

藥材:青皮、陳皮、厚朴、甘草(各一錢二分)、草果、檳榔、常山(各一錢)。

煎藥方法:用水和酒各一碗。清晨服用。

鱉甲飲子:治療瘧疾久治不愈,脅肋下方感到痞悶不適,腹部有結塊,這種情況被稱為瘧母。

藥材:川芎、黃耆、白朮、鱉甲(各一錢五分)、草果、橘紅、甘草、白芍、檳榔、厚朴(各八分)、烏梅(兩個)。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紅棗兩顆。在飯後服用。

秘驗方:治療瘧疾久遠不癒,服用一次即可見效。

藥材:人參(二錢)、知母、白朮、柴胡、藿香(各一錢六分)、常山(一錢)、烏梅(七個)、何首烏(一錢四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放置一夜後,空腹服用。

神妙丸:治療因瘧母導致的積塊,引起疼痛和發熱。

藥材:真沉香(一兩)、阿魏、檳榔、穿山甲、云術(各一兩五錢)、硃砂、雄黃(各八錢)。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製成丸劑,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六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參苓養胃湯:治療瘧疾以怕冷為主,發熱較少,脾胃虛弱,食慾不振。

藥材:茯苓、人參(各一錢)、蒼朮、半夏、陳皮、草果、藿香、厚朴(各八分)、甘草(四分)、烏梅(一個)。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紅棗兩顆,煎煮至七分。另用老薑三兩取汁,混合均勻。放置一夜後,空腹服用。

祛瘧飲:治療瘧疾多年不癒,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藥材:白朮、蒼朮、青皮、陳皮、草果(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茯苓、甘草、良薑、半夏(各一錢)、人參(三錢)、烏梅(三個)。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五片,空腹服用。

茯苓扶元湯:治療瘧疾陰陽失調,元氣虛弱,寒熱症狀逐漸加重。

藥材:柴胡、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白朮、青皮(各一錢)、何首烏(二錢)、茯苓、肉桂(各八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紅棗兩顆。在飯後服用。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原本身體虛弱,又因勞累而導致內傷,同時感受寒邪或暑熱而引起的瘧疾。

藥材:黃耆、白朮、黃芩、人參、柴胡(各一錢)、半夏、陳皮(各八分)、升麻(三分)、白芍、當歸(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空腹服用。

七棗湯:治療瘧疾只感到寒冷而沒有發熱。

藥材:附子(一個,用鹽水浸泡七次後去皮臍)。

煎藥方法:分為兩次服用。用水兩碗,加紅棗七枚、生薑七片,煎煮至七分。在瘧疾發作前一天空腹服用。

二陳湯:以這個方劑為基礎,根據各經絡的病症,加入不同的藥物,記錄如下:

藥材:茯苓(一錢)、甘草(六分)、陳皮、半夏(各二錢五分)。

太陽經瘧疾:一定會出現腰背、頭項疼痛。加藁本、防風、羌活。 少陽經瘧疾:一定會出現口苦、嘔吐、噁心、脅肋疼痛。加柴胡、黃芩、青皮。 少陰經瘧疾:在子、午、卯、酉這四個時辰發作,舌頭乾燥,口乾煩躁,想嘔吐,想要關閉門窗。加川芎、當歸、黃連、黃柏,或加小柴胡湯、半夏。 厥陰經瘧疾:在寅、申、巳時,或與這幾個時辰相鄰的日子發作,小腹疼痛,牽引至陰部,小便淋瀝不暢。加桂枝、生薑、附子,症狀嚴重者加四物湯、玄胡、金鈴子、附子。 太陽經瘧疾:在辰、戌、丑、未時發作,腹脹、腹瀉、容易嘔吐,嘔吐後症狀減輕。加蒼朮、白朮、柴胡,這三味藥是治療瘧疾的常用藥。 以上三陰經絡的血分受到疾病侵擾,在處暑之後發作的,都屬於痰瘧。怕冷症狀嚴重的,使用理中湯(方劑見傷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