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附黃腫

人有病黃腫者。不可誤以為黃疸。蓋黃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黃。而面無腫狀。又呼曰黃胖。黃腫之黃則其色帶白。而眼目如故。雖同出脾胃。而病形不同。醫者當審而治之。黃疸之起由於濕熱蒸染。而黃腫之症。則濕熱未甚。而多因蟲積食積之為害也。或偶吞硬食過多。

礙其脾家道路。經久不消。脾胃失運化之權。濁氣上騰。故面部黃而且浮。手足皆無血有蟲者。又吐黃水。毛髮直指肌膚不澤。且好食生米。茶葉之類者是也。若腫及四肢者難治。腫及腹者不治。飲食減少者不治。以其無胃氣也。

大溫中丸,專治黃胖。

白話文:

有種病症表現為黃腫,這種情況不能誤認為是黃疸。黃疸的特徵是全身皮膚像金色,眼睛和眼珠都變黃,但臉部並不會腫脹,又稱為「黃胖」。而黃腫的黃色則帶有白色,眼睛和眼珠保持原狀。雖然兩者都與脾胃有關,但其病徵不同。醫者應詳細診斷後進行治療。

黃疸通常由濕熱引起,而黃腫的情況,則是濕熱程度較輕,主要因為寄生蟲或食物積聚所導致的傷害。可能偶爾吃進太多不易消化的食物,阻塞了脾胃的道路,時間久了沒有消除,脾胃失去運行和消化的能力,使得混濁的氣體上升,所以臉部會呈現黃色並且浮腫,手腳則缺乏血液,有寄生蟲的人還會吐出黃色的水,頭髮直立,皮膚失去光澤,並且喜歡食用生米等食物。

對於四肢出現腫脹的情況難以治療,腹部出現腫脹的情況則無法治療,如果飲食量減少,也是無法治療的,因為這表示已經失去了胃的運作能力。

「大溫中丸」專門用於治療「黃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甘草(二兩),針砂(一斤炒紅醋煆三次),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厚朴(五兩薑製),芍藥(五兩酒炒),陳皮(二兩),山楂(五兩),青皮(六兩),蒼朮(五兩米泔浸),白朮,茯苓(各三兩)

白話文:

  • 香附(一斤童便浸泡):使用一斤童尿浸泡香附。
  • 甘草(二兩):加入二兩甘草。
  • 針砂(一斤炒紅醋煆三次):使用一斤的針砂,經過紅醋三次炮製後再進行炒制。
  •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在春夏季節時,加入二兩苦參;在秋冬季節時,加入一兩苦參。
  • 厚朴(五兩薑製):加入五兩的厚朴,進行薑製處理。
  • 芍藥(五兩酒炒):加入五兩的芍藥,進行酒炒處理。
  • 陳皮(二兩):加入二兩的陳皮。
  • 山楂(五兩):加入五兩的山楂。
  • 青皮(六兩):加入六兩的青皮。
  • 蒼朮(五兩米泔浸):使用五兩的蒼朮,進行米泔浸泡。
  • 白朮、茯苓(各三兩):分別加入三兩的白朮和茯苓。

俱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六十丸。麵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朮湯下四十丸。

調脾湯,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也。

白朮,陳皮,蒼朮,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

白話文:

所有藥材均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醋和麵粉調和成丸狀,每個丸子大小類似桐子。對於氣血充實的人,可以用米湯送服,每次約60個丸子。對於面色紅潤、肌肉豐滿的人,則可以使用白朮湯送服,每次約40個丸子。

調脾湯,一名中醫方劑,適用於一名60歲的婦女。她面色黃暗,疲憊不堪,腳酸口苦,脈象散亂且大,這是濕邪傷及脾臟的徵兆。

方中成分如下:白朮、陳皮、蒼朮、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

請注意,這些信息僅供參考,實際使用前應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和指導。

水煎食前服。

神效丸,治男婦大小黃病。

皂礬(八兩加面一斤和作餅入火內煨焦為度),蒼朮(米泔浸),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各六兩),川椒(十兩去目閉口者)

上為末。用紅棗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殼。同搗成膏。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服。初服時覺此藥甘美。服至病將愈。便覺藥臭矣。

白話文:

在餐前用水煎煮後服用。

神效丸,用於治療男女老少的黃疸病。

皁礬(八兩,加上一斤的麵粉一起和成餅狀,放入火中烤至焦黑為止),蒼朮(用米漿浸泡),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甘草(各六兩),川椒(十兩,去除果實及未開裂的椒粒)。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使用紅棗三斤,煮熟後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掉殼,與紅棗一同搗碎成膏。將藥物與膏狀物混合,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並搭配酒一起服用。起初服用時會覺得這藥味甘甜可口,但當病情逐漸好轉,就會開始覺得藥物有異味了。

2. 附黃汗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兼發熱。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黃如柏汁染者。脈來沉細。此症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時入水而浴。病從毛孔中入得也。

耆桂酒,治黃汗。

黃耆,白芍(各一兩),桂枝(三錢)

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

黃柏,黃耆(各一錢),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朮(各一錢五分)

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黃汗】這種病症,特徵是全身有浮腫且伴有發熱,會大量出汗且感到口渴,汗水沾濕衣物,顏色類似柏樹汁液的黃色。脈搏則會顯得沈細。這種病狀是怎麼引起的呢?當人們在流汗的時候進入水中洗澡,疾病就是由此進入皮膚而造成的。

治療黃汗的藥方是「耆桂酒」。

主要成分有:黃耆(一兩)、白芍(一兩)、桂枝(三錢)

使用方法:將一半的醋和一碗水混合,然後煎煮至剩下八分。空腹服用。

另外一個方子:

主要成分有:黃柏、黃耆(各一錢)、棗仁、人參、牡蠣、黃連、白朮(各一錢五分)

使用方法:加水煎煮,不限定時間,隨意服用。

3. 火門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慘。何者。蓋緣燔灼焚焰。飛走狂越。一動便傷元氣偏寒遺害他經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實熱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游之火。

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要分內外虛實。外因邪郁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之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醉飽之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悲哀之火。

白話文:

火病的威脅非常巨大,變化迅速且顯著,死亡情況慘烈。這是因為火災會產生火焰和煙霧,迅速蔓延,一旦發生便能損傷人的根本元氣,並留下寒涼的後果。根據《內經》中的「病機十九條」,其中與火有關的病症共有五種。劉河間進一步發展了五行理論,認為屬於肝的火病是各種風火,屬於脾胃的火病是各種濕痰火,屬於心肺的火病是各種實熱火,屬於腎的火病是各種虛火。散佈在各經脈的火病,以及飄浮的火病,進入氣分的火病,進入血分的無根之火,以及消陰伏火的火病,所以說所有疾病都與痰火有關,痰火會引發多種異常症狀。需要區分內外虛實,外因是邪氣阻塞經絡,積聚熱力於臟腑,這代表了過度的火氣。內因是飲食和情慾過度,導致氣體過盛,類似火氣,這代表了表面上有火氣但實際上是虛弱的狀態。陰虛導致火動,這是不足的火氣。還有一種由大怒引起的火病,起於肝,表現為手顫、目眩;飽食過度的火病起於胃,表現為腹脹、脹滿;悲哀所引起的火病。

起於肺。則氣鬱喘息。房勞之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至腹者。虛之極也。若壯實之人有此。是濕鬱成熱之候也。不可不辨。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湯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能緩急。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

白話文:

起病於肺部,會導致呼吸困難和喘息。房事過度的熱力,源自於腎,會引起骨頭熱感和潮熱。氣流從左邊開始,是肝火;氣流從肚臍下方開始,是陰火。熱從腳底上升到腹部,是極度虛弱的表現。如果壯年或體質強健的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體內溼氣化為熱症,不可不加辨別。實火表現為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不通暢。虛火則有間歇性的口乾,但不口渴。虛火可用補法,實火則需瀉法。輕度的情況可以降火,嚴重的情況則需順著火的性質來升發。君火(主要的火)可以用溼邪或水來控制,也可以直接打擊相火(次要的火)。不能用水或溼邪來直接壓制相火,只能順著它的本性來控制它。例如,實火導致狂躁,可以用"三黃湯"治療。虛火導致狂躁,先用薑湯,然後補陰,火自然會下降。任何火旺的情況都不應立即使用寒涼藥物,必須經過酒炒,或者配合溫散藥物,以緩解藥性,使火不輕易動。火動的原因在於心,"靜"這個字就是關鍵。至於文中最後提到的"其心中之水乎",可能是在強調內心的平靜對於控制火氣的重要性。

4. 脈云

經曰。脈來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見於兩尺腎與命門火。

白話文:

經文說:脈搏來時如繩狀且數次,無力者是虛火;脈搏實而大,有力者是實火。洪大且數次出現於左寸,代表心火;若出現於右寸,則代表肺火;在左關現者,為肝火;在右關現者,為脾火;而在兩尺部位出現,則是腎與命門之火。

5. 立方

黃連解毒湯,治實火躁亂。煩渴蓄熱內盛。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仁(各二錢)

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治陰虛火動。火起於湧泉穴此補坎水降離火。

當歸,川芎,知母,白芍(各一錢二分),生地,黃連,人參,熟地(各一錢),龜板(二錢),丹皮,杜仲(各八分)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用來治療實火亢奮所引起的焦慮和熱渴,以及內部熱量積聚過盛。配方包含: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仁(每味各使用二錢)。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若需要,可以加入大黃。這個配方的名稱是【梔子金花丸】。

【滋陰抑火湯】,用來治療陰虛火旺的情況,即火勢從腳底的湧泉穴升起,補充腎水,使離火下降。配方包括:當歸、川芎、知母、白芍(每味各一錢二分)、生地、黃連、人參、熟地(每味各一錢)、龜板(二錢)、丹皮、杜仲(每味各八分)。

棗二枚。煎服。

葆膈散,治一切鬱火。

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各一錢二分),大黃(三錢),甘草(五分),芒硝(二錢)

加姜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荊芥。酒毒加黃連。乾葛。淡竹葉。咳而嘔。加半夏。衄血。加當歸。赤芍。生地。小便淋瀝。加滑石。茯苓。風眩加防風。川芎。石膏。斑疹。加乾葛。荊芥。赤芍。防風。天花粉。咳嗽。加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譫語發狂。加黃連。目生翳瘴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

白話文:

【方劑】

  • 棗二枚:煎煮後服用。

【葆膈散】,用於治療所有因氣滯導致的火熱症狀。

  • 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各一錢二分)、大黃(三錢)、甘草(五分)、芒硝(二錢)。
  • 加入薑三片,一同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咽喉疼痛的情況,可以加入桔梗。
  • 如果是因酒毒引起的病症,可添加黃連、乾葛、淡竹葉。
  • 若出現咳嗽並伴有嘔吐的現象,可加入半夏。
  • 如果出血,可加入當歸、赤芍、生地。
  • 小便頻瀉,可加入滑石、茯苓。
  • 若有風眩現象,可加入防風、川芎、石膏。
  • 若出現斑疹,可加入乾葛、荊芥、赤芍、防風、天花粉。
  • 若咳嗽,可加入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
  • 若出現神志混亂或癲狂,可加入黃連。
  • 若眼睛長有翳障,或有流淚現象,可加入菊花、木賊、生地。

益元散,治火不流通。(方見傷寒門)

碧雪,治積熱不行。口舌生瘡。心煩喉閉。並痰火神效。

芒硝,石膏,青黛,寒水石,馬牙硝(各二兩研細末),甘草(六兩),牛黃(三錢)

上將甘草煎濃湯去渣。入諸藥末。再以柳木條不住手攪令硝溶。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嚥下。

白話文:

【益元散】,治療因火氣不通導致的症狀。

【碧雪】,針對積存的熱氣無法流通,以及口腔潰瘍、心煩、喉嚨堵塞等情況,有著顯著效果,尤其對痰火類疾病非常有效。

配方包括:芒硝、石膏、【青黛】、【寒水石】、【馬牙】硝(各取二兩研磨成粉末),甘草(取六兩),【牛黃】(三錢)。

將【甘草煎煮成濃湯後過濾掉渣質,加入所有粉末混合,再用柳木條不斷攪拌直到硝融化,然後與青黛調和均勻。倒入砂盆中待其冷卻凝固成霜狀,再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少量,含在口中讓其溶解,再吞嚥。】

清咽丸,治肺火作嗽。咽喉痛甚。

薄荷葉(五兩),犀角(一兩五錢),川芎(八錢),防風(一兩),桔梗(二兩),真柿霜(一兩五錢)

上研細末。蜜為丸。如龍眼核大。噙化。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二兩),黃芩,大黃(各四兩酒浸蒸曬)

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清咽丸】,用於治療肺火引起的咳嗽。對於咽喉疼痛有著很好的效果。

  • 薄荷葉(五兩),
  • 犀角(一兩五錢),
  • 川芎(八錢),
  • 防風(一兩),
  • 桔梗(二兩),
  • 真柿霜(一兩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做成丸狀,大小類似龍眼核。服用時含在口中慢慢化開。

【三黃丸】,用於治療三焦積熱所引起的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祕結的症狀。

  • 黃連(二兩),
  • 黃芩,
  • 大黃(各四兩,需酒浸蒸曬乾燥後使用)。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調製成如梧子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以溫水送服。

玄明粉,治邪熱所幹。胸中氣滯。一切痰火。咳嗽等症。

朴硝二十斤。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上以園瓦蓋之。鹽泥封固。入火煆至裡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用竹籃上以布綿紙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結白如冰者。復照前法。滾湯化開。又露約數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曬收瓷罐內。每一斤加甘草生熟各一兩為末。和勻每服一二錢不拘時服。

清火神秘湯,治四肢發燒。鬱火不散。心煩內熱。口苦咽乾。

丹皮,地骨皮,柴胡,沙參(各一錢二分),人參(一錢),玄參,天花粉,生地,當歸(各二錢),白芍,甘草,知母(各六分)

白話文:

【玄明粉】,用於治療邪熱引起的胸部氣體滯塞,各種痰火、咳嗽等症狀。

取二十斤朴硝,放入鍋中熔化並炒至極度乾燥,儲存於陽城罐中,再用圓形瓦片覆蓋,用鹽泥封緊,放入火中燒至罐內外都變紅為止。趁熱將其倒入水中攪拌溶解。使用竹篩加上兩層布和綿紙過濾,取出清澈的汁液,放置一夜,第二天早晨去掉水分。在下方凝結出白色如冰塊的物質,再次按照上述方法用沸水溶解,再放置多次。等到味道變得淡了,就成為粉末了。將其曬乾後存放在瓷罐中,每斤添加甘草(生熟各一兩)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兩錢,不限時間。

【清火神祕湯】,用於治療四肢發燒,鬱積的火氣未能散去,心中煩躁,內熱,口苦咽乾的症狀。

配方包括:丹皮、地骨皮、柴胡、沙參(各一錢二分)、人參(一錢)、玄參、天花粉、生地、當歸(各二錢)、白芍、甘草、知母(各六分)。

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祛火利痰丸,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大黃(錦紋者一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曬乾為末),巴戟天(四兩水泡去骨),蘿蔔子(炒),真蘇子(炒),麥芽(炒),枳實(炒各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茶下。

凡大怒動火起於肝經。醉飽動火起於脾經。悲哀動火起於肺經。房勞動火起於腎經。思慮動火起於心經。見牙痛齦宣。腮頰頤腫。此胃火動也。見月黃口苦。坐臥不安。此膽火動也。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腸火動也。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此三焦火動也。

白話文:

【祛火利痰丸】,治療各種痰火引起的疾病,尤其適合長期咳嗽不止的情況。

大黃(有錦紋的,一斤,切成片,用好酒浸泡兩天,然後與柳葉一起蒸至黑色,晾乾後研成粉末),巴戟天(四兩,用水浸泡去骨),蘿蔔子(炒熟),真蘇子(炒熟),麥芽(炒熟),枳實(炒熟,各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清茶送下。

當人因大怒而使肝經受火氣影響、醉酒或過飽導致脾經受火氣影響、悲哀使肺經受火氣影響、房事勞累使腎經受火氣影響、思慮使心經受火氣影響時,會出現牙痛、牙齦紅腫、臉頰及頜部腫脹等症狀,這是胃火在作祟。若出現黃疸、口苦、坐臥不安等症狀,則是膽火在影響。舌苔厚、喉嚨疼痛、便祕不暢等症狀,表示大腸火在作怪。頭暈、體力疲憊、手腳心發熱等症狀,是三焦火在活動。

以上內容主要描述了不同情緒或生活習慣可能引發的火氣問題,並提供了一個藥方來對抗這種火氣。然而,對於具體的健康狀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並遵循其建議進行治療。

瀉各經之火藥。

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人中白瀉肝火。知母黃柏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青黛瀉五臟之鬱火。玄參石膏瀉胃經之遊火。龍膽草瀉肝膽之火。童便降諸經之火。山梔仁能去一身曲折之火。滑石能降三焦妄火。大黃瀉大腸火。玄明粉能潤十二經之燥火。此皆苦寒之劑。能瀉有餘之火也。

白話文:

以下為中醫古籍中提及的清熱瀉火藥物,用於治療不同經絡的熱病或火氣過旺的病症:

  1. 黃連:具有清心火的作用,適用於心火旺盛引起的病症。
  2. 黃芩:可清肺火,適用於肺部熱病或火氣過旺的狀況。
  3. 芍藥:能清脾火,對調節脾胃功能、治脾火有良好效果。
  4. 柴胡、人中白:兩者均能清肝火,適用於肝火旺盛或肝氣不順的症狀。
  5. 知母、黃柏:具有清腎火的功效,適用於腎陰不足、腎火上炎的情況。
  6. 木通:可清小腸火,對小腸熱病有良好的療效。
  7. 青黛:能清五臟的鬱火,適用於內火旺盛、鬱滯不散的病症。
  8. 玄參、石膏:兩者均能清胃經的遊火,適用於胃火亢盛或胃經熱毒的情況。
  9. 龍膽草:清肝膽之火,適用於肝膽熱病或肝膽火氣過旺的症狀。
  10. 童便:能降諸經之火,適用於全身多處熱病或火氣過旺的病症。
  11. 山梔仁:能清除身體各處曲折之火,適用於熱病或火氣在身體各部位的不均衡情況。
  12. 滑石:能降三焦妄火,適用於三焦熱病或火氣上逆的症狀。
  13. 大黃:清大腸火,適用於大腸熱病或大腸火氣過旺的情況。
  14. 玄明粉:能潤十二經之燥火,適用於經絡乾燥、火氣不足的情況。

這些藥物均屬苦寒之品,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降火涼血,針對各種火熱病徵進行治療。使用時應根據病情及個人體質適量服用,避免過度或錯誤使用導致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