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發熱門
世間發熱數種。治各不同。而外感內傷乃大關鍵。然外感之熱與內傷之熱。又有虛實之分。醫者不可不辨。如傷感發熱是實邪入衛。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其脈緊而有力。此發於正冬之時也。類傷寒發熱。冬傷寒不即病。至春變溫。至夏變熱。又有一種天行瘟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
沿門閣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疫氣。時令不正。乍寒乍熱之感也。病有發喘者。熱則息粗。而氣不循序也。病有發嘔者。胃中有熱而火炎上也。有鼻窒者。熱客陽明。而鼻䐜脹也。又有一種冬瘟之病。治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而熱也。
白話文:
世間發熱的原因有各種,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主要區分在於「外感」與「內傷」。然而,外感所引發的熱症與內傷所導致的熱症,又分別存在著虛實之別,這點醫者必須能夠分辨清楚。
例如,傷風感冒所引起的發熱,是因為外邪侵入身體,與體內的陽氣產生衝突,表現為外部的熱症狀。這種情況下,脈象會呈現緊繃且有力的狀態,通常發生在冬季。類似於傷寒發熱的情況,當冬天受寒不立即生病,到了春天轉為溫熱病,夏天則轉為熱病。還有一種是天災流行性疫病,大多發生在春夏之間,是天地之氣所引起,季節不正常,忽冷忽熱所導致的疾病。
對於一些發喘、發嘔、鼻塞等症狀,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熱症狀。發喘表示熱氣使呼吸變得粗重,氣息不順暢;發嘔則是因為胃部有熱,火氣上升;鼻塞是熱氣停留在陽明經,使得鼻孔脹大。此外,還有一種冬季流行病,即使不是在正確的治療時期,但由於冬季寒冷,反而出現熱病,這是因天候不正常,陽氣逆流而出,導致熱症。
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冬溫之時。此亦天時不正。陰氣返逆而熱也。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其脈虛遲而無力不足之症。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冷風。
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其熱晝夜兼發。或晝重夜輕。口中無味。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於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內傷色欲發熱午後發熱至半夜止。口中有味。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
白話文:
又有一種流行性感冒,發生在溫暖的冬季。這是因為天氣不正常,陰氣逆反產生熱氣所致。還有夏天受暑熱的病症,雖然屬於外感,但類似於內傷,與普通感冒有很大的不同。感冒是身體外受寒邪,有餘的症狀,所以需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暑熱傷害了身體的元氣,導致元氣被熱氣消耗,脈搏變得虛弱遲緩,沒有力量,缺乏症狀。還有可能是因為夏天熱度太高,吃了過多的冷食,導致內傷;或者是在熱天裡吹過量的冷風,導致外傷。這不是熱氣傷害了人,而是因為熱氣自己造成的疾病。對於飲食和勞累造成的內傷,會使熱氣白天和晚上同時發作,有的情況下白天比晚上更嚴重,嘴巴沒有味道。這是因為陽氣自己受傷,無法上升到陰部,產生內熱,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所以脈搏大而沒有力量,主要影響肺和脾。內傷和性行為引起的發熱,下午開始發熱,到半夜停止,嘴巴中有味道。這是因為陰血受傷,不能控制火氣,陽氣上升成為內熱。
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陰陽兩傷晝夜發熱。煩渴不止。鼻乾者有內傷飲食。類傷寒初症。但右手脈氣口緊盛。身體不痛為異。有內傷思慮。神昏恍惚。眼燒而發熱者。有內傷生冷。郁遏陽氣而發熱者。有因服金石炙爆夜臥火坑。或火烘衣服。久則蘊積熱毒。脈浮大此屬實熱。
有因銷礫腎水。相火炎上。口燥煩渴。精神短少。脈細小。此屬虛熱。有氣分實熱。血分實熱。血氣俱實熱。有氣分虛熱。血分虛熱。血氣俱虛熱有骨蒸熱。有心熱。熱在血脈。日中甚面赤心煩喜哭。瘡瘍自汗。掌中熱口舌乾是也。有肺熱。熱在皮毛。日西甚。上氣喘急。咳嗽咽痛。
白話文:
「這是陽氣過旺的表現。所以脈搏跳動快但沒有力量。屬心和腎,陽氣和陰氣都受損,白天和夜晚都有熱感,口渴無法停止。鼻子乾燥表示有內部傷害,類似於傷寒初期的症狀。但是右手脈搏強烈緊張,身體不疼痛是不同的特徵。有內部傷害和思慮過度,神志混亂,眼睛灼熱且發熱,表示有內部傷害和生冷食物的影響。有因為內部情緒壓抑,阻礙了陽氣的發散導致的熱症。有因為服用金屬或石頭製品,晚上睡在火坑,或者使用火來烘烤衣物,長時間積聚熱毒,脈搏浮大,這屬於實熱的症狀。
有因為消耗腎水,相火上炎,口乾舌燥,精力不足,脈搏細小,這屬於虛熱的症狀。有氣分的實熱,血分的實熱,血液和氣體都處於實熱狀態。有氣分的虛熱,血分的虛熱,血液和氣體都處於虛熱狀態。有骨蒸熱,有心熱,熱集中在血液和脈絡,中午最嚴重,面色紅潤,心煩意亂,哭泣。皮膚潰爛,自行出汗,手掌發熱,口舌乾燥就是這種情況。有肺熱,熱集中在皮膚和毛髮,傍晚更嚴重,呼吸困難,咳嗽,咽喉疼痛。」
肩背痛。鼻流血是也。有脾熱。熱在肌肉。遇夜猶甚。怠惰嗜臥。面黃腹脹。口甜流涎。易飢體重是也有肝熱。熱在肌肉之下。骨之上。寅卯尤甚。脅疼目痛淚出頰腫。頭旋筋急。多怒是也。有腎熱。熱在骨間。夾子時甚。兩足手心如火多睡。溺澀口乾。足腫是也。有五心煩熱。
乃陰虛火盛也。有胸中煩熱。頭昏口燥。乃心內煩躁。無外熱仍分虛實。若因汗吐下後。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者。皆屬虛也。若不因汗吐下後而得者是實。有潮熱。若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症。其餘當審其虛實。如前有面獨熱。是陽明經氣盛有餘。或風熱上升也。然積病最能發熱。
白話文:
肩背疼痛。鼻出血就是,這是脾熱導致的症狀,熱氣在肌肉中,晚上會更嚴重,感到疲倦,喜歡躺著休息,臉色黃,腹部脹滿,口中感覺甜,唾液增多,容易餓但體重卻沒有增加。這可能是肝熱,熱氣在肌肉之下,骨頭之上,寅卯時段(凌晨3-5點)會更加嚴重,肋骨疼痛,眼睛疼痛,眼淚流出,臉頰腫起,頭暈,筋肉緊繃,易怒。這是腎熱,熱氣在骨頭之間,子時(23-1點)和午時(11-13點)會特別嚴重,腳和手心像火燒一樣,嗜睡,小便困難,口乾,腳部浮腫。
這是陰虛火旺的情況。有胸中煩熱,頭昏,口乾,這是心內煩躁的表現,並非外來熱邪所致,需要區分虛實。如果是因出汗、吐瀉導致津液大量流失,五臟變得乾燥,這屬於虛症。如果不是因為出汗、吐瀉等情況所引起,則是實症。有潮熱,如果是傷寒期間下午發熱,這是胃實,無其他虛症。對於其他的症狀,應該仔細辨別虛實。例如,如果面部單獨發熱,可能是陽明經氣過盛,或者是風熱上昇。然而,長期積累的疾病往往會引發發熱。
多夜分腹肚熱甚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風熱。痰熱。濕熱。三者尤百病之根本。宜詳審之。如風熱頭目腫痛。眩暈眼昏。目赤耳聾。鼻塞口燥舌乾。斑疹之類。皆風熱炎上之所為也。如痰熱。咽痛喉閉。膈噎胸痞顛狂驚悸之類。皆痰火凝滯中焦之所為也。如濕熱泄瀉下痢。
水腫鼓脹。黃疸遺精白濁。疝痛腳氣。腰膝痛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治者於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收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內熱者下之。外熱者發之。虛者補之。庶無誤矣。
白話文:
夜晚腹中熱度強烈。經典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風熱、痰熱、濕熱,這三種熱性是百病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詳細審視。例如,風熱導致頭目腫痛、頭暈眼花、眼紅耳聾、鼻塞口乾舌頭乾燥、皮疹等症狀,都是由於風熱上炎所導致。例如,痰熱引起咽喉疼痛、喉嚨閉塞、食道梗阻、胸脹、精神錯亂、驚悸等症狀,都是因為痰火在中焦凝滯所導致。例如,濕熱引起腹瀉、下痢、腹脹、黃疸、遺精、白濁、疝痛、腳氣、腰膝痛等症狀,都是由於濕熱下流所導致。治療時,對於輕微的熱氣,可以用涼藥來調和;對於強烈的熱氣,要用寒藥來收縮;對於極度的熱氣,要通過出汗來發散。對於內部的熱氣,要用下藥來排除;對於外部的熱氣,要通過發散的方式來處理。對於虛弱的人,則要用補藥來補充。這樣做可以避免錯誤。
2. 脈云
六脈洪數而長。熱病也。其寸口實者。熱在脾肺其關上滑數者。熱在胃中。至尺實者。熱在遍體。尺脈見數。熱在臍下。
白話文:
脈象洪大且長,這是熱病的徵兆。若寸口處的脈搏實而強,表示熱氣在脾和肺部。如果關節部位的脈搏滑動且快速,這代表熱氣在胃中。若直到尺部脈搏仍見到強烈的脈動,則表示熱氣已遍佈全身。若在尺部看到脈搏快速跳動,則表示熱氣已深入腹部。
3. 立方
柴苓清熱湯,治虛損手心足心發熱。
茯苓,柴胡,知母,人參(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白芍,黃芩(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食遠服。
清心湯,治心血不足。發熱無時。兩頰忽赤。口苦作渴。
黃連(一錢二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當歸,生地,犀角(各一錢)
白話文:
【柴苓清熱湯】,用於治療虛弱症狀所引起的雙手腳心發熱。
茯苓、柴胡、知母、人參(各取一分錢的量)、天花粉(取八分的量)、甘草(取五分的量)、白芍、黃芩(各取一分二釐的量)加上燈心三十根。在飯後服用。
【清心湯】,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導致的發熱無常,以及兩頰忽然變紅,口苦且想喝水的症狀。
黃連(取一分二釐的量)、五味子(九個的量)、麥門冬、當歸、生地、犀角(各取一分的量)。
加龍眼肉七枚。煎服。
補元散熱飲,治元氣虛弱。口乾發熱小便短赤。
人參,黃耆,白朮(各五分),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當歸(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鱉甲飲,治病後勞復。邪熱未除。房勞虛損。一切骨蒸。
當歸,秦艽,柴胡(各一錢),鱉甲(三錢羊酥炙),地骨皮,枳實,知母,烏藥(各八分)
白話文:
加龍眼肉七枚。煎服。
這是在說要加入龍眼肉七枚,然後一起煎煮服用。
補元散熱飲,治元氣虛弱。口乾發熱小便短赤。
這是在描述一種名為「補元散熱飲」的方劑,可以治療元氣虛弱、口乾、發熱和小便短赤的症狀。
人參,黃耆,白朮(各五分),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當歸(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這是在說明使用人參、黃耆、白朮、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和當歸等中藥材,加入燈心三十莖,一起煎煮後服用。
鱉甲飲,治病後勞復。邪熱未除。房勞虛損。一切骨蒸。
這是在提到一種名為「鱉甲飲」的方劑,可以治療病後勞累過度、邪熱未消、房事過度導致的虛損,以及所有類型的骨蒸病症。
當歸,秦艽,柴胡(各一錢),鱉甲(三錢羊酥炙),地骨皮,枳實,知母,烏藥(各八分)
這是在列出使用當歸、秦艽、柴胡、鱉甲(炙)、地骨皮、枳實、知母和烏藥等中藥材的份量。
加燈心三十莖。煎七分空心服。
導赤散,治心經發熱。
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淡竹葉(二十片),犀角,薄荷,連翹(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瀉白散,治肺經發熱。
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二錢),五味子(二十一個),甘草,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各一錢去心)
白話文:
加用燈心草三十根,煎至藥液剩七成,於空腹時服用。
「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經發熱。
使用生地、木通、甘草(每種各取一分錢的量)、淡竹葉二十片、犀角、薄荷、連翹(每種各取一分錢半的量)。加水後煎煮,服用藥液。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經發熱。
使用炒至黃色的桑白皮、地骨皮(每種各取二分錢的量)、五味子(共二十一個)、甘草、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每種各取一分錢的量,且均需去心)。加水後煎煮,服用藥液。
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經發熱。
山梔,藿香,石膏,甘草,防風(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瀉青丸,治肝經發熱。
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淡竹葉煎湯調下。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經發熱。
山梔、藿香、石膏、甘草、防風(各取一分五釐)
用水煎煮後服用。
【瀉青丸】,用於治療肝經發熱。
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調製成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淡竹葉煎湯送服。
滋腎丸,治腎虛發熱。
黃柏,知母(各四兩俱鹽水炒),肉桂(四錢),山茱萸,生地,丹皮(各三兩炒)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鹽湯空心送下六十丸。
人中白散,治五心煩熱。
人中白(二兩),黃柏,知母,青黛,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滾白湯調下。
升犀湯,治面獨熱。
白話文:
滋腎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發熱。
- 黃柏(四兩,用鹽水炒),知母(四兩,用鹽水炒),
- 肉桂(四錢),
- 山茱萸(三兩,炒過),生地,丹皮(各三兩,炒過)
以上材料磨成粉,然後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早上空腹時,用鹽水吞下六十個丸子。
人中白散,用於治療五心煩熱的症狀。
- 人中白(二兩),
- 黃柏,知母,青黛(各五錢),
- 甘草
以上材料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滾開的白水調和後服用。
升犀湯,用於治療臉部獨特的熱感。
- 人中白(二兩),
- 黃柏,知母,青黛(各五錢),
- 甘草
以上材料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滾開的白水調和後服用。
升麻(五分),乾葛,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玄參,荊芥,薄荷,犀角(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地仙飲,治潮熱。
地骨皮(三錢),防風(一錢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錢),烏梅肉(八分)
水煎服。
如柴胡瀉肝熱。須以片芩佐之。片芩瀉肺熱。須以桑皮佐之。黃芩又瀉大腸之熱。須以枳殼佐之。黃連瀉心熱。用豬膽汁炒。更以龍膽草佐之。又能瀉膽熱。白芍瀉脾熱。須以石膏佐之。知母瀉腎熱。又瀉膀胱之熱。須以黃柏佐之。梔子瀉三焦之熱。須以澤瀉佐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熱。又能瀉三焦及膀胱之熱。
白話文:
- 升麻(五分)、乾葛、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玄參、荊芥、薄荷、犀角(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將升麻、乾葛、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玄參、荊芥、薄荷、犀角等藥材分別取用一定量(單位為「錢」或「分」),再加入燈心三十根,一起煮沸後服用。
- 地仙飲,治潮熱。
地仙飲是一種治療潮熱的藥方。
- 地骨皮(三錢),防風(一錢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錢),烏梅肉(八分)
將地骨皮、防風、薄荷、甘草等藥材分別取用一定量(單位為「錢」或「分」),以及烏梅肉取用八分,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
- 如柴胡瀉肝熱。須以片芩佐之。片芩瀉肺熱。須以桑皮佐之。黃芩又瀉大腸之熱。須以枳殼佐之。黃連瀉心熱。用豬膽汁炒。更以龍膽草佐之。又能瀉膽熱。白芍瀉脾熱。須以石膏佐之。知母瀉腎熱。又瀉膀胱之熱。須以黃柏佐之。梔子瀉三焦之熱。須以澤瀉佐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熱。又能瀉三焦及膀胱之熱。
如果要清肝熱,可以使用柴胡並輔以黃芩;如果要清肺熱,則需要使用桑皮;黃芩還能清大腸熱,可以配合枳殼;黃連能清心熱,但需要先用豬膽汁炒過,再配合龍膽草;黃連也能清膽熱;白芍能清脾熱,需配合石膏;知母能清腎熱,同時也清膀胱熱,需配合黃柏;梔子能清三焦熱,需配合澤瀉;人中白不僅能清肝熱,也能清三焦和膀胱熱。